周子倫,黃玉華,陳思璇
(廣西財經(jīng)學院 a.商務外國語學院;b.金融與保險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同伴導學制最早由美國的一些學校提出,通常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同伴主動采取多種形式給同伴進行學習特別是語言輔導,由學生擔任指導的職責,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評價、互相促進。導學制的形式和內(nèi)容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國外研究表明,同伴導學制在教育實踐,特別是語言類教學中起到積極的作用,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前,國內(nèi)對導師制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介紹,研究擬從文獻檢索和文獻歸納法探索國外導師制,特別是同伴導師制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旨在補充我國教學實踐中課堂的不足,推動高等教育從課堂授課合理延伸到課外指導。
同伴合作是“學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擺脫不同程度的命令和指令而進行自我學習。在這種意義上,“相互指導”這一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
同伴合作的學習機制下,教師發(fā)揮的作用如下:1.為學生擬定一個通俗易懂并持續(xù)幾天的語言單元學習計劃;2.每隔一段時間檢查每個學生的語言學習情況,把握學生在同伴合作學習中的進展;3.確認學生選擇的語言學習風格是否合適;4.運用恰當?shù)奶釂柤记珊蜕陶劶记蓭椭鷮W生自主學習語言;5.在選擇練習的數(shù)量和類型時,考慮被輔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盲點;6.按照單元計劃進行檢查和最終語言測試;7.按個別學生要求提供第二次語言學習評估活動。學生應該做到:1.遴選合作伙伴,同時考慮對方的學習特點;2.確定每一個目標,共同決定學習將如何進行;3.如果學習目標超出了學習能力范圍,則聽取老師提供的指導;4.檢查對方的作業(yè)[1]。
小導師教學模式是借助小導師的指導實施課程教學[2]。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被招募成為小導師,每周與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一兩個小時的討論、辯論,并參與課程和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相關問題的解決。美國的小導師教學模式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以職業(yè)教育見長的紐約市立學院,用于幫助在工程系列課程學習上進步緩慢的那一部分學生[3]。小導師模式在紐約市立學院工作坊和其他合作機構(gòu)的實踐結(jié)果表明,此舉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學習能力。
紐約市立學院的研究和實踐結(jié)果引發(fā)了美國全國性研究團隊對此教學方法的進一步研究[4]78-80。小導師模式被采納到其他類型課程教學中,包括語言教學[5]。在認知科學背景下理解小導師模式,其教學理念符合社會建構(gòu)主義和維果茨基思想,充當小導師角色的學生可以構(gòu)建自己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指導,成為同齡人中學習能力更強的佼佼者;被指導的學生則有了更積極的參與意愿,并能得到除老師外更細致、有針對性的指導。
要成功實施小導師模式,需具備六個關鍵因素:1.小導師模式須和課程高度融合;2.小導師要接受指導能力提升的培訓,并在相關環(huán)節(jié)和知識點上具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3.課程教師必須參與;4.小導師模式的教學內(nèi)容和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和實踐協(xié)作能力;5.要有供小組討論和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有學習的實踐平臺;6.小導師教學模式須融入教學教育制度結(jié)構(gòu)中[4]78-80。
同伴協(xié)助指導模式是指受到專門訓練的學生協(xié)助教師為同伴提供教學、社會行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6]876-889。在PMI中,同伴以恰當?shù)男袨椤⒖旖莞咝У姆椒◣椭苤笇У膶W生。教師通過培訓和密切觀察,從學生中選擇具有輔導優(yōu)勢、潛力的學生來擔當同伴導師,同伴導師要遵循適當?shù)妮o導技巧。研究表明,同伴協(xié)助指導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式,可以針對各種類型的學生,包括自閉癥障礙、語言障礙的學生。Garrison Harrell等人(2009)提出了一系列方式用以選擇同伴參與教學和行為指導。教師通過對學生社會技能、語言技能、學校出勤率和課堂行為的調(diào)查,篩選出優(yōu)秀的同伴導師[7]。
同伴導師應接受正規(guī)執(zhí)教訓練以熟悉指導過程和方法技巧。同伴導師多以示范動作和操練給同伴指引,其他操練還包括非正式和隨時的幫助、糾錯、指導手冊、影像指導等諸多方面。一旦建立同伴導師關系,老師就隨時協(xié)助同伴導師進行指導,收集反饋信息,監(jiān)控一切指導過程[6]876-889。
首先,同伴導師要在學?;蚪淌疫M行輔導,從眾多學生中挑選。其次,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學習,可以看到他們的同伴導師做所做的一切。第三,學生往往感覺老師更加令人生畏和嚴肅,而同伴比較親切,相處隨和,這使得教學和反饋更加有效。第四,同伴導師不僅可以凸顯短期干預的優(yōu)勢,還可以加強同伴導師和被指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之間的關系。最后,很多研究表明,同伴導師不僅在身心正常的學生教育指導中效果顯著,而且對學習有語言障礙、行為障礙和注意力缺陷等學生依然效果明顯,這表明同伴導師能為廣大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法[8]。
同伴反饋是語言教育中的一種教學實踐,由一個學生向另一學生進行反饋。同伴反饋通常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教學的寫作課程教學中使用。學生完成寫作作業(yè)后,教師要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一起檢查對方的寫作作業(yè)并做出評判,稱為同伴反饋,分為相互更正、交換意見、互提建議、分享想法等形式。因此,同伴反饋是一個雙向的相互合作過程。對于“peer response,peer review,peer feedback,peer editing,peer evaluation ”等相同意義的術語,在中國有不同的翻譯法,如“學生互改”“同級反饋”等。同伴反饋不僅包括提出修改、要求檢查等負面、否定性的意見,也應均等地包含正面、肯定性的評價,因此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教學的寫作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反饋不應片面地限定為“學生互改”。另一方面,學生之間的相互反饋不應該是“同級”的,簡單化的“同級反饋”存在很大缺陷,反饋的組織應該是逐級的,有層次性的。
根據(jù)庫爾特的研究,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教學中采用班級同伴反饋具有積極意義[9]100-118。首先,它比單純的教師反饋提供更多樣性的反饋。在同伴反饋會話中,學生不只是聽老師的指令,還和同伴一起做更多語言練習、語言寫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語言學習的焦慮降低,語言學習動機更強。第二,與同伴分享語言學習意見有助于建立和增加個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信心。清楚地用語言表達自我情感需要信心和足夠的知識;人們需要語言知識或經(jīng)驗自我表現(xiàn)或自我表述。因此,給予有益的反饋可以增強個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習和交際的信心。此外,同伴反饋有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除了做作業(yè)外,學生還要仔細閱讀別人的作業(yè),這樣一來,不僅要對自己的作業(yè)負責,而且要對別人的作業(yè)負責。
建立同伴反饋關系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養(yǎng)成得體的社會語言交際技能,更有效地學習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知識材料,給學生更多的語言學習和語言實踐機會。反饋活動給學生更多實用的生活技能,為未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交際做準備。同伴反饋越多,學生更可能吸收更多的語言知識和學習技巧。同伴反饋已被證實對學習具有積極影響,學生有更多的責任和驅(qū)動力,對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有更多的信心[9]100-118。此外,對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而言,同伴反饋可降低寫作焦慮,減少錯誤,提高其寫作質(zhì)量[10]。同伴反饋提醒學生在寫作中會遇到同齡人相似的困難和弱點,最終建立他們的自信心,降低寫作焦慮,提交高質(zhì)量的寫作作業(yè)。Jahin(2012)認為,在這種模式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能享受到“社會、認知、情感和方法的好處”[11]。同伴反饋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從而激發(fā)寫作動機,提高寫作信心。同伴反饋所涵蓋的多元評論可提高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同伴反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優(yōu)秀的作家。
同伴反饋也有缺陷,Connor和Asenavage1994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反饋對學生寫作的積極影響更大,學生更加尊重和更多回應老師的反饋,同伴反饋并不是他們改正寫作的最高標準。此外,一些擔任同伴反饋指導的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的缺陷而缺乏給予同伴反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同伴反饋失去了原來可以借鑒和以幫助其他學生作文得到改善的基礎。也有研究表明,同伴反饋的最大困難是給分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公平性[12]。Orsmond(1997)發(fā)現(xiàn),同伴反饋常常誤判,教師應該引導批判性評價同伴的學習,提供直接、真實評價的經(jīng)驗以使得評價更加客觀,確保評判質(zhì)量和標準[13]。學生對同伴反饋的看法會因文化的差異而不同。例如,與西方國家相比,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更歡迎同伴反饋,因為中國文化推崇和諧的集體作業(yè)。相反,西方文化鼓勵個人學習。Carson and Nelson(1994)聲稱,在中國學習環(huán)境中,同伴反饋可能比在西方國家更有用[14]。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實施朋輩導師計劃,為國際新生在入學住宿和學校生活提供幫助。朋輩導師的工作是幫助國際新生從高中到大學的轉(zhuǎn)型和過渡。第一年的朋輩導師負責居民區(qū)和校園資源的整合,同時提供語言和學術支持。朋輩導師負責一個課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nèi)容:在新生指導中心協(xié)助新學生,進行學術指導,開展與輔導中心,院長和本科教師和顧問的聯(lián)絡,舉辦各種語言學習研討會。
同伴導學制最常見的干預目標是增加受指導學生和同齡人之間的學習互動,促使學生發(fā)揮、運用技能和進行深度溝通,受指導學生可以得到社會互動等技能方面的改善和提高[6]876-889??偟膩碚f,研究表明,91%參與同伴導學制的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收效,但收效程度不一。
學界已經(jīng)研究了不同形式的同伴導學制的教學活動,發(fā)現(xiàn)同伴導學制教學在教育和非教育環(huán)境的研究和實踐中取得積極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同伴導學制的重要性不局限于全納性教育和特殊教育,在非全納課堂環(huán)境下也有效。所謂全納性教育,是指一個實現(xiàn)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具體教學單位。全納性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教學使所有學生得到最適合他們的教育,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
但是同伴導學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Chan(2009)總結(jié)了同伴導學制過程的局限性,如同伴導師并非完全遵循指導規(guī)則,與訓練有素的成人導師專業(yè)指導相比,有時候指導的效果有限[6]876-889。
Kulik&Kulik(1992)歸納了成功實施同伴導學制應該具備以下要件[15]:1.要為學生學習設置高期望值。教師應建立高期望水平。2.明確學習方向。教師必須清楚地描述當前課程與先前學習過程的關系,提醒學生溫習先修課程所涵蓋的關鍵概念或技能,指導參與者明確學習重點。3.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監(jiān)管。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正式和非正式監(jiān)管,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為負責。4.再教補缺。如果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混亂、曲解或誤解的苗頭和跡象,老師負責再次進行教育和指導,查漏補缺。5.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學習。學生必須按部就班按照要求學習,以確保學習任務完成。6.積極和個性化的師生互動。
同伴導學制對我國教學有一定啟發(fā)意義。
1.充分挖掘同伴導師的優(yōu)勢。與專業(yè)導師相比較,同伴導師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同齡人更易于相互溝通,同伴導師可以有效幫助那些對語言交際缺乏信心和對新生活感到陌生的學生。師徒關系可以把學生和更寬闊的語言社交領域連接起來,減輕其對新的生活的失落。同伴導師指導項目涉及語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成年導師更加深入了解低年級學生個人和學術狀態(tài),可以克服低年級學生的自卑感,增加學術成就、提高語言人際交往能力和個人語言和學術發(fā)展能力。
2.加強同伴導師的遴選。應選擇在語言和學術上取得良好成績、擁有良好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的高年級學生,這樣才能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支持、建議、鼓勵,甚至友誼,方可以作為低年級學生的榜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的語言社交及學術之路。
3.教學相長。同伴導師本人也受益于指導關系,導師通過幫助、參與指導過程而建立友誼,獲得滿足感,養(yǎng)成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指導過程中,導師也鞏固了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4.學業(yè)和社會生活指導相結(jié)合。朋輩導師輔導除了幫助低年級學生提高語言學習效率和增加信息傳輸外,還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更加得體的人際溝通技巧、有效的語言教學策略和寶貴的語言實踐經(jīng)驗。這種輔導實踐增進了參與者的自尊心、同情心和耐心,清除社交障礙,對低年級學生的研究思路、學業(yè)進步、專業(yè)選擇以及個人事業(yè)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伴導師輔導計劃除了需要充分挖掘潛力外,還要仔細考慮輔導目標,可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伴導師對其他教師、管理員、家長和社會其他成員都有益。
國外學界的以同伴為主體的導師制是指同伴向同伴提供語言幫助、知識、經(jīng)驗、情感、社交或?qū)嶋H的支持。同伴支持也包括同事、自助組織成員和其他人在個人或網(wǎng)上見面時平等地相互支持的活動,其作用是成年專業(yè)導師不能取代的,但是這些類型的輔導,在權(quán)威和效果方面與成年專業(yè)導師相比有一定的區(qū)別,不能和專業(yè)導師比肩,所以兩者應該相輔相成,方能達到良好的輔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