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潔
摘? ? 要
建構“真實情境”,通過具身模擬來把握現(xiàn)實起點,邀約現(xiàn)場來激活實踐智慧,實踐生成來提升主體自覺,實現(xiàn)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道德行為的提升,彰顯情境教學的魅力,促進學生的道德學習。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真實情境;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3-00-03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活動性決定了情境的不可或缺性。具身認知理論倡導“認知是具身的、情境的、發(fā)展的和動力的”,同樣印證了情境創(chuàng)設是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之一。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情境經(jīng)常存在如下誤區(qū):一是“去情境化”,教師直接忽略情境在教學中的價值,漠視知識的境域性,只為追求普適性理解;二是“例證式”情境,即情境成為理解知識的通俗易懂的“例子”,與學生主體“我”關系不大;三是“走過場式”情境,情境呈現(xiàn)碎片化、虛擬化,問題呈現(xiàn)淺表化,缺乏生成性和深刻性。究其原因,這些情境缺乏“真實性”,即未能立足學生實際生活,找準真實的生活問題,自然無法激發(fā)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能力。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情境是學習者學習的基本條件,任何脫離特定情境或場合的知識都是毫無意義的[1]。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須為情境徹底“卸妝”,還原情境教學的魅力,以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成為探究者與建構者。在此,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學為例,闡述我們的思考。
一、具身模擬:把握“真實情境”的個體經(jīng)驗起點
真實情境的視角,是備課變革的基本路徑?!昂诵乃仞B(yǎng)著力解決的是提高學生面對復雜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使之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未來社會?!盵2]課堂教學的情境性,需要教師嬗變自己的知識觀,即關注知識的“境域性”。這啟發(fā)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基于學生的視角,以鮮活的個體經(jīng)驗為起點,創(chuàng)設適宜的真實情境,才能鏈接知識與生活,使道德學習真正發(fā)生。
一年級上冊以適應新生活為教育主題。兒童從幼兒園走向小學,要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構建新的人際關系,自然會面臨許多實際問題。如何設計出符合學生道德生長的“真實情境”?具身模擬不啻為有效的路徑,即讓兒童通過身體和心理的感覺運動通道,產(chǎn)生與被認識者相一致的身體體驗。這要求教師真正秉持兒童立場,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推己及人。
例如,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旨在幫助剛入學的兒童完成新的角色適應。在設計“真實情境”前,我們不妨將自己想象成孩子,具身體驗一下,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可能會產(chǎn)生哪些感覺?會不會特別興奮?會不會產(chǎn)生“新書都長得差不多”的疑惑?會不會覺得把新書包起來有點麻煩?書包太大,東西總是藏在某個角落里,是不是總是找不到?借助這樣的具身模擬,我們將會獲得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智慧和底氣。
于是,在“愛新書”板塊教學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發(fā)放新書的情境。讓學生在輪流領取新書的過程中學習與實踐交往禮儀;請學生互幫互助,學習如何擺放新書、認識書名;邀請學生拿著自己認識的書本一邊展示,一邊交流認識新書的好辦法。同樣地,“愛書包”板塊教學,通過“猜一猜:我是誰的家”“說一說:認識我們的小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書包的功能區(qū),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書包;通過“寶貝想回家”“寶貝回家快”的環(huán)節(jié),請學生示范或講解如何整理書包,評比出“整理小能手”來介紹經(jīng)驗秘訣;現(xiàn)場開展整理書包比賽,進行交流與評價等。這樣的現(xiàn)場情境富有童趣,閃耀著兒童實踐智慧的光芒。
具身模擬使師生處于同一視角,從而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罢鎸嵡榫场蹦茏寣W生學得更積極、更深入,在完成真實性任務的同時不斷提升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正是個體在與情境的持續(xù)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創(chuàng)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3]
二、邀約現(xiàn)場:激活“真實情境”的主體體驗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繪本式設計,力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材和學材。但是,面對鮮活的學生個體,我們必須建立起教材情境與學生生活的有效鏈接,而真實情境,就是打通知識世界或符號世界與生活世界關聯(lián)的重要載體?!罢鎸嵡榫场北仨殧[脫“例證式”誤區(qū),讓學生建立教材、教學情境與“我”的聯(lián)系,獲得“在場感”和“當事人”的體驗,即主體體驗。
第14課“健康過冬天”教材在“冬天的保健”環(huán)節(jié),安排了三幅情境圖,旨在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冬天該如何提高保健意識,促進學生學習冬季保健常識。其中,第二幅圖“怎么穿衣服才合適”,是學生每天都要面對的真實生活情境,蘊涵著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于是,我們設計了如下對話與互動情境:
首先,引出話題“冬天到了,該怎么穿衣服呢?先來看看我們自己吧”。請學生將目光轉向自身,看看自己穿了幾件衣服,回憶穿衣的搭配順序;然后,請學生交流分享,引導其發(fā)現(xiàn)冬天穿衣的第一個注意點——“內(nèi)薄外厚”。之后,順勢請大家關注自己的外套(多數(shù)學生的外套都有拉鏈),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第二個注意點——“方便穿脫”。接著,教師繼續(xù)引導:“有些小朋友還戴了小手套,除了手套,上學時還戴了什么?”學生環(huán)顧同伴,有的說戴了圍巾,有的說戴了帽子?!艾F(xiàn)在為什么不戴了呢?”“因為室內(nèi)溫度高,要及時把它們拿下來。”即第三個注意點——“適時增減”。最后,根據(jù)三個冬季穿衣注意點,請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小伙伴,看看他(她)是否會穿衣服,如果很會穿就點個贊,如果需要改進,就提個小建議。學生們興致盎然,紛紛當起了“小家長”。
這樣的活動設計源自學生真實的生活,直面學生每天穿衣的真實問題,將觀察、體驗、探究、問題解決和同伴互助等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鮮活而生動的“現(xiàn)場情境”,讓學生在對照反思中獲得“在場感”和“當事人”的體驗。學生在體驗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從“如何穿”到“為什么要這么穿”,既是對自己已有生活的“回望”,更是為其未來生活的安排和問題處理提供方法指引。由此,引領兒童在回望與反思中“學會”生活。
兒童意義世界的推進,也只能是基于兒童自身生活實踐的推進[4]。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課堂,為兒童提供真切生動的體驗情境,搭建“情境”與“知識”相融的思維場域,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我成長中的問題,促進生命和智慧的成長。
三、實踐生成:提升“真實情境”的主體自覺
兒童道德生活的引領和建構不能局限于課堂,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共識。課堂在關注兒童已有經(jīng)驗的同時,也要引導兒童不斷拓展他們的生活實踐,豐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建構起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意義場域[5]?!罢鎸崱辈粏吾槍Ξ斚禄驅W生個體的生活,而要走進人類社會未來面對不確定的生活世界。這要求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要重視課后延伸、拓展學習活動,而且要切實摒棄“走過場”式的情境誤區(qū),引領學生真實踐,不斷提升主體自覺,才能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第10課“吃飯有講究”對應課程標準之“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而編寫。吃得安全、健康、文明,吃得有禮貌、有教養(yǎng),對于學生良好飲食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诖?,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衛(wèi)生、科學、禮儀及習慣四方面入手,以“你學會吃飯了嗎”為主題,共同制定了一份適合本班實際的“餐飲之禮”:
用餐前,先整理。洗凈手,鋪餐巾。
排好隊,不擁擠。取餐時,要致謝。
用餐時,需安靜。不挑食,吃干凈。
空餐具,輕放齊。擦課桌,收餐巾。
奧蘇伯爾說過,如果把教學濃縮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學生已有經(jīng)驗與新經(jīng)驗的結合。邀請學生共同參與制定“餐飲之禮”,正是在已有就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指向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活動構建。
當然,僅有這樣的引領是遠遠不夠的。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遠超預期,然而,一旦離開課堂,學生往往“拋之腦后”。如何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知,需要我們走出“走過場”式的課后延伸活動困境。因此,教師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留心拍照,在課堂上呈現(xiàn)良好的用餐習慣范例;之后,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在校午餐經(jīng)歷,進行小組討論并總結,進一步明確如何真正做到“會吃飯”。在此基礎上,將這一活動延展到生活中,以“爭當最美綠小娃”為契機,將“餐飲之禮”作為評比標準,以每天的午餐活動為實踐陣地,引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實踐。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生活內(nèi)涵,指向課堂內(nèi)外共同的道德生長,使兒童走入與周圍生活緊密相連的“自我情境”中,學會過美好的道德生活。
“真實情境”的建構,是破解當前教學表面化、淺層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生成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凇罢鎸嵡榫场钡膶W習讓學生被“學習的意義”不斷激勵,做出豐富復雜的價值辨析與行為建構,我們將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David H. Jonassen,等.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M].鄭太年,任友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2-67.
[2]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1.
[3]楊向東.核心素養(yǎng)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J].人民教育.2016(19):15-16.
[4][5]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21-22.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