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維 林聲展 涂加富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急癥,約占各類面癱的50%,發(fā)于四季交替時節(jié)[1]。文獻[2-3]報道顯示,該病多發(fā)于20~40歲人群,且多急性起病,臨床表現為口角歪斜、流涎及面部表情肌痙攣,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中醫(yī)學將周圍性面神經炎納入“面癱”“口僻”范疇,認為其發(fā)病與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造成經氣阻滯、肌肉縱緩不收有關,而西醫(yī)則認為其發(fā)病與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水腫引起的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huán)阻礙有關[4]。臨床治療以面肌反饋訓練等綜合康復治療為主,但因部分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差,治療效果一般[1,3]。本研究在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中應用納米離子藥蒸聯合肌內效貼,探究其對治療效果及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醫(yī)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周圍性面神經炎;首次發(fā)病,且單側面癱;發(fā)病時間不足3個月;治療耐受,且依從性良好;知曉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無認知溝通障礙;伴有內分泌、血液系統(tǒng)等重要系統(tǒng)嚴重疾?。患韧芯癫∈?;伴有其他可致周圍性面癱的疾病,如中樞性面癱等。根據組間基線資料匹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齡34.23±4.19歲;平均病程9.42±2.18 d;面癱部位:左側30例,右側25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17例;平均年齡:(34.54±4.08)歲; 平均病程9.50±2.16 d ;面癱部位:左側31例,右側2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面癱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①用藥指導??诜娔崴?0 mg,每天1次,服用至第7日改劑量為10mg/次,連續(xù)服用10d;口服地巴唑、阿昔洛韋片各10 mg,每天3次[5]。②超短波治療。治療位置為患側耳前莖乳孔處、患側耳后乳突、借助醫(yī)用酒精對所選位置處皮膚進行擦拭,以實現有效清潔、脫脂,而后粘貼電極片,并啟動儀器開展治療,治療強度30~50 mA,每次10 min,每天1次,治療1周后間隔1 d開展下一療程[6]。③面部肌肉訓練。護理人員對患者額肌、頰肌、眼口輪匝肌進行按摩,時長3 min,而后引導練習砸唇、噘嘴、皺眉、閉眼、鼓腮吹氣等動作,每個動作1 min,每天5次,每次3~5 min,連續(xù)訓練2周[7-8]。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納米離子藥蒸聯合肌內效貼,具體如下:
1.2.2.1 納米離子藥蒸 ①熏蒸組方。選取羌活、川穹、延胡索、防風、葛根、伸筋草各50 g,白芷、桂枝30 g,生甘草、麻黃各20 g,地龍10 g,將上述中藥草放入器皿內加水浸泡30 min,而后加水煎煮出汁,備用。②納米離子藥蒸操作。每次取藥汁1500 ml,借助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對患側面部實施納米離子藥蒸,藥液溫度控制在37~40℃,對準面部翳風穴實施熏蒸,噴頭距離面部22~30 cm,以患者自感溫熱但無燙感為準,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干預12周。
1.2.2.2 肌內效貼療法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面部功能狀況確定合適肌內效貼療法,選用南京斯瑞奇醫(yī)療用品有效公司生產的H612N型肌內效貼布開展治療。①眼瞼閉合不全。選用“Y”形貼布,確定瞳子髎穴外1.5 cm為貼布基部固定點,以自然拉力對各側貼布進行粘貼,患者閉眼狀態(tài)下,沿眶上緣粘貼上側尾端貼布,睜眼狀態(tài)下,沿眶下緣粘貼下側尾端貼布。②額紋變淺或消失。選擇“爪”形貼布,確定眉頭與發(fā)跡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為貼布基部固定點,以自然拉力對各側貼布進行粘貼,持左側尾端貼布貼至攢竹穴上1 cm,同法粘貼中間尾端貼布至魚腰穴上0.5 cm,粘貼右側尾端貼布至絲竹空穴上1 cm。③嘴角歪斜。選用“爪”形貼布,確定耳屏前方為貼布基部固定點,以自然拉力對各側貼布進行粘貼,其中上側尾端貼至眉上方,中間尾端貼至鼻翼、迎香穴處,下側尾端貼至嘴角下[9-10]。
(1)面部功能:護理干預2周后借助H-B分級標準評價患者面部功能,統(tǒng)計各級患者例數,Ⅰ級表示面部功能正常;Ⅱ級表示有面部輕微障礙,且面肌略顯乏力,但靜態(tài)狀態(tài)下側面對稱;Ⅲ級表示面部中度障礙,且面肌明顯乏力或伴有痙攣,但靜態(tài)側面對稱;Ⅳ級表示面部中重度障礙,面部顯著乏力,上額無運動,且難以實現完全閉眼,上額運動微弱,口明顯不對稱,但面部靜止狀態(tài)張力正常;Ⅴ級表示面部靜止狀態(tài)下不對稱,上額無運動、口角運動顯著,其眼不能完全閉合;Ⅵ級表示面部無任何運動,已徹底麻痹[11]。
(2)治療效果:根據H-B分級標準評價結果劃分治療效果,無效:治療前后分級標準未發(fā)生變化;有效:面部功能未恢復至1級,但相較治療前改善1~2級;顯效:面部功能未恢復至1級,但相較治療前改善2級及以上;治愈:面部功能恢復至Ⅰ級;統(tǒng)計有效、顯效、治愈患者例數,計算治療有效率[12]。
選擇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取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H-B分級評價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0.91%高于對照組的70.9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面部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臨床實踐證實,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最佳時期為急性期,而錯過該階段,則會影響到后續(xù)恢復,甚至發(fā)展成頑固性周圍性面神經炎,導致治療難度增大,病情遷延難愈[13]。中藥熏蒸療法借助皮膚生理特征,促使藥物經皮膚表層、角質、真皮進入血液循環(huán),以保證藥理效應得以充分發(fā)揮。文獻[14]報道顯示,傳統(tǒng)中藥熏蒸法因藥物性質影響其濃度不穩(wěn)定,加之操作不便,臨床推廣難度大,而納米離子藥蒸法借助藥物濃度智能檢測功能可確保藥物濃度、滲透性穩(wěn)定,療效良好。
本研究在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中應用納米離子藥蒸聯合肌內效貼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0.91%高于對照組的70.91%(P<0.05),觀察組H-B分級評價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醫(yī)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強調溫經通絡、扶正祛邪,而中藥熏蒸屬于中醫(yī)外治法,且納米離子藥蒸法經藥物濃度智能檢測能維持藥物濃度、滲透性穩(wěn)定,所產生藥霧經皮膚吸收、滲透后發(fā)揮藥理效應;熏蒸組方中川穹有促進平滑肌收縮、擴張局部皮膚皮囊作用,而防風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桂枝有刺激汗腺、擴張血管效用,借助上述藥物實施熏蒸,能溫經通絡、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進而促進面部功能恢復。研究針對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采取肌內效貼,對眼瞼閉合不全患者采用“Y”形貼,可保證眼輪匝肌協(xié)同收縮,促進眼瞼閉合,而“爪”形貼能牽拉面肌向基部收縮,以矯正嘴角歪斜、額紋變淺或消失,相關研究[15]顯示,肌內效貼能實現對皮膚觸覺、肌肉本體感覺的作用,并調節(jié)運動神經元興奮度,以促進面部肌肉收縮,同時,通過對肌纖維排列的改變,可活化面肌,以改善患者面部功能。
綜上所述,納米離子藥蒸聯合肌內效貼在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中的應用,能促進面部功能恢復,改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