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音樂教學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豐富的音樂元素、視聽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教師要合理利用好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內(nèi)容巧妙整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信息技術在音樂鑒賞、歌唱、創(chuàng)編等教學方面的作用,不斷提高音樂課堂實效。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信息技術;審美水平
音樂是人類共用的語言,它能激發(fā)人的情感,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傾聽能力、歌唱能力、表現(xiàn)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內(nèi)容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jīng)驗,將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將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融入音樂課堂,將小學音樂內(nèi)容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結(jié)合,使音樂課堂內(nèi)容更豐富多彩,藝術形象更具體直觀,富有表現(xiàn)力。
一、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讓音樂課堂“活”起來
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是教師反復教唱,學生一遍遍跟學,遇到音樂欣賞,最多讓學生聽聽磁帶,枯燥的教學方式容易扼殺學生的音樂靈感,讓學生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被引入課堂教學中,豐富的音樂元素、視聽結(jié)合的感官刺激,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音樂情境中愉快地學習。比如在五年級音樂《草原贊歌》中,教師利用一體機創(chuàng)設茫茫草原的情境,播放《美麗草原我的家》,一下子將孩子們帶入了遼闊的大草原,無邊無際的草原,波光粼粼的湖水,載歌載舞的牧民。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音樂內(nèi)容,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音樂欣賞的開展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都靠錄音機一遍遍地播放,教學效果有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視頻、音頻教學的參與,使得音樂欣賞的內(nèi)容變得豐富多彩,富有活力。比如音樂欣賞《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教師分別播放了歌曲《風吹麥浪》《啊,我的太陽》《拔根蘆柴花》,讓學生認真傾聽音樂,分辨哪首是民族歌曲,哪首是通俗歌曲,哪首是美聲歌曲。接著采取分段欣賞的方式,讓孩子們邊欣賞歌曲邊體會江蘇民歌歡快的節(jié)奏,特別是波音記號的識別。教師重點讓孩子們欣賞裝飾音波音,表達江南小曲的柔美婉轉(zhuǎn),組織學生討論有波音與無波音有什么不同。有的學生認為,波音更能表達人們內(nèi)心的歡快情緒,有的學生認為有波音樂曲更生動形象。
將信息技術引入音樂欣賞中,使學生視覺和聽覺相結(jié)合,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特別是音頻的可分段、分點欣賞,將樂曲的裝飾音重點突出,便于學生掌握樂曲最主要的特點,使得音樂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畫面與人機互動技術,使學生的審美水平得到提升,發(fā)揮了傳統(tǒng)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好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內(nèi)容巧妙整合,挖掘信息技術在音樂欣賞、歌唱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高音樂課堂實效。
二、開展多元活動,讓音樂課堂“動”起來
信息技術的特點是使音樂形象具體、生動,聲色兼?zhèn)?。音樂與舞蹈分不開,學生表現(xiàn)音樂除了歌聲就是手舞足蹈。
(一)音樂游戲與音樂表演
小學音樂教學內(nèi)容大都是歡快的,積極向上的,便于學生演唱與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聽伴奏參與演唱活動,或邊唱邊擊打節(jié)奏,或邊唱邊舞動身體,表達內(nèi)心情感。比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一只鳥仔》中含有音樂游戲性質(zhì),孩子們邊聽音頻邊參與音樂游戲,使得音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又比如《誰說女子不如男》,此曲帶有豫劇意味,孩子們學唱歌曲的同時,積極看視頻學習豫劇的表演技法,模仿劍指、亮相等動作,為表現(xiàn)歌曲中人物的巾幗英雄、女中豪杰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二)開展多樣化的歌唱活動
有了信息技術的加入,孩子們可以欣賞到多種多樣的演唱形式,并把這些演唱形式運用到實際音樂課堂中來。比如孩子們利用信息技術欣賞了《黃河大合唱》二重唱、《辣妹子》的對唱、《感恩的心》帶手語演唱等演唱風格后,開闊了視野,他們嘗試豐富多彩的歌唱表演形式,比如開展師生領唱、齊唱、對唱、音樂情境表演唱、伴唱、二重唱等。歌唱形式的多樣化,打造了開放互動的活力課堂,為學生更好地表現(xiàn)音樂情感提供了更多表現(xiàn)的機會。
(三)使打擊樂活動更富有張力
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別民族打擊樂器和提高聽辨其音色的能力。在打擊樂《鴨子拌嘴》教學中,教師在屏幕上出示節(jié)奏型,讓學生自主學習。當孩子們熟悉了樂曲的節(jié)奏型后,完整播放音頻《鴨子拌嘴》?!白屑毬犅牐喿觽兛赡茉诟墒裁??”“樂曲中有什么打擊樂器參與演奏?”在分段欣賞時,教師鼓勵學生邊聽音樂邊創(chuàng)造性地律動,學習小鴨集合走路。重點模仿“鴨子吵架”時,教師請孩子兩兩合作,用手掌模擬小镲,表現(xiàn)出“鴨子吵架”的有趣情景。孩子們跟著音樂打節(jié)奏,模仿鴨子走路、吵架,用小镲進行簡單的即興演奏。信息技術的參與,使得打擊樂課堂更富有活力。
三、感知藝術的美,讓音樂課堂“美”起來
音樂是美的藝術。信息技術的參與,可以使音樂課堂教學的視覺與聽覺完整融合,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一)視覺刺激,感知畫面美
音樂課堂是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音樂美、表現(xiàn)音樂美的過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單純地依靠自身想領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含義是有困難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使音樂活動變得形象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春天的小河》時,教師先播放一段畫面:春天里小草發(fā)芽,小河的流水波光粼粼,小鴨、小蝌蚪自由自在地在河里嬉戲玩耍。緊接著,旋律《春天的小河》響起,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而然地將畫面與音樂結(jié)合起來理解音樂內(nèi)容,使音樂教學變得簡單有趣生動,增強了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
(二)聽覺刺激,有助于學生把握歌曲情感
每一首歌曲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既有優(yōu)美抒情的,也有慷慨激昂的,還有詼諧風趣的。信息技術的參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辨別歌曲風格,調(diào)整情緒,把握歌曲情感,正確演繹歌曲。
比如一次組織音樂節(jié)的小組合唱時,孩子們總是把握不好自己的情緒,教師及時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一定的畫面情境,提高了學生的演唱技能。
又有一次,教師將歌曲《兩只懶烏鴉》和古詩《明日歌》相組合,編成音樂劇《懶烏鴉的故事》,鼓勵學生合作演出。教師創(chuàng)設了符合情境的畫面與背景音樂,先鼓勵學生按照教材內(nèi)容的順序進行表演。當學生在配樂聲中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歌曲詼諧、幽默的情感時,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演給予肯定。正面評價不僅讓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高漲,而且使他們對音樂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讓音樂課堂“舞”起來
現(xiàn)在的音樂教學提倡學科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將音樂、美術、舞蹈等融入音樂課堂中,將音樂教學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結(jié)合,使音樂課堂內(nèi)容更豐富多彩。
(一)信息技術,便于音樂與舞蹈的融合
在蘇教版二年級音樂《請你和我跳個舞》中,孩子們熟悉歌曲后,難點部分是學習圓圈舞,“伸左腳、伸右腳”。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學生代入式學習集體舞,他們邊看課件邊模仿著自主練習,為之后的合作集體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便于音樂與文化的融合
音樂離不開文化背景,文化以音樂為載體廣為傳唱。蘇教版六年級《跳吧跳吧》中,教師設計了課件“美麗的新疆”。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對新疆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和民俗風情等有了基本認識。在課件的后半部分,教師下載了網(wǎng)上的《跳吧跳吧》舞蹈視頻。孩子們在感受新疆文化后,欣賞新疆塔塔爾族的舞蹈、服裝特點,在伴奏樂曲的帶領下進行隨樂舞步練習。
(三)信息技術,使音樂學習變得更簡單容易
對于音樂舞蹈和音樂表演,有的學生有畏難情緒。但是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以舞蹈視頻作依托,學生可以自然自然地參與到模仿性學習中來,即使是差生也能掌握一些舞蹈動作與技能。當然,對于愛好舞蹈的學生來說,舞蹈視頻的加入,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有的還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舞蹈編舞。這樣的音樂學習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打破了學生怕上舞蹈課的怪圈,讓每一位學生的舞蹈水平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對花》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學習演唱《對花》,并能用簡單的手絹舞進行適當?shù)谋硌荨=處熓痉逗笮枰笇W生的動作,沒有人領舞怎么辦?教師及時播放《對花》手絹舞的視頻,讓學生跟著練習,教師隨時指導糾正學生的動作。信息技術參與的音樂教學,解放了教師的手腳,解放了學生的思想,這樣的教學比單純看課本學表演來得更生動、形象和有趣。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依賴信息技術,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同時,課件的選擇與制作與內(nèi)容要息息相關,讓課件為音樂內(nèi)容服務。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參與,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視聽結(jié)合,使學生更輕松愉快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教師要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的有利助手,讓優(yōu)美的旋律伴隨著孩子們一步步健康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唐卉.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分析[J].藝術評鑒,2020(0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