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洲
循著歸有光的大名,我翻開了《震川先生集》,眼前豁然一亮。歸有光研讀司馬遷《史記》終生不輟,先后留下數(shù)十本圈點本及《〈史記〉例意》一書。他對司馬遷的道德文章欽佩不已,并手追心摩?!睹魇贰w有光傳》記載“有光為古文,原本經(jīng)術(shù),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梢?,他本人是深諳司馬遷作文之法的,并在寫作中付諸實踐。
司馬遷寫《史記》有一種獨創(chuàng)之法——互見法。顧名思義,即在一個人物的傳記中著重表現(xiàn)他的某些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則放到別的傳記中予以補充,形成互為表里、互相發(fā)明之勢。而當讀者將散落于各個篇目的碎片化信息拼接起來時,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真相就會呈現(xiàn)出來?!俄椉管幹尽范潭糖О炎值钠?,是如何感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筆者認為這與歸氏巧妙運用“互見法”是分不開的。以下筆者就從“互見法”的角度來解讀這篇不朽之作。
漫漫科舉幾多悲
應該說《項脊軒志》開篇給人的感覺是“哀而不傷”、苦中涵樂。盡管這間屋子破舊、逼仄,卻可以“心遠地自偏”。因為彼時的歸有光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際。他自幼苦讀詩書,八九歲已文采斐然,十三歲即應童子試,十九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相當于蘇州高考狀元)。“前辟四窗,垣墻周庭,……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弊髡咭砸謸P頓挫、散韻結(jié)合的優(yōu)美文字極寫內(nèi)心的恬淡、灑脫與自信。特別是“偃仰嘯歌,冥然兀坐”,八個字就刻畫出少年才俊那種無拘無束、春風得意的滿足感與自信心!其實,原文還有一段歸有光對自己當時心境的議論: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這里歸有光以“蜀清”“諸葛亮”自況,抒發(fā)了自己逆境中逆襲的豪情壯志,但現(xiàn)在通行的教材大都把它給刪掉了。非??上В?/p>
之后發(fā)生的事,由于與“項脊軒”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作者沒有寫出。然而,恰恰是之后的一系列科舉厄運才使歸有光真正認識了自己。他曾無奈地說:“少有四方之志,既年長,無用于世?!保w有光《晉其大六十壽序》)漫長而慘淡的科舉之路使他變得自卑而消沉,甚至懷疑自己“科名有命文無功”。因此,當他若干年后補記該文時,心情當是無比感慨與悲涼的。對照閱讀《歸公墓志銘》《先君述》《家譜記》等材料,可以感受到他從翩翩才子的輕狂,到“場屋困頓”荒江野老的落寞,這才是真實的歸有光形象。這些文字將《項脊軒志》中“顯”的部分與“隱”在其他文章中的部分,共同呈現(xiàn)出來,形成了互補,一方面擴充了文本含量,同時也增強了文字的厚度,使我們再讀那段優(yōu)美文辭時,才會理解什么叫“含著眼淚的微笑”。
百年望族令人悲
“項脊”之名,取自歸有光遠祖歸道隆居住地太倉項脊涇。作者以“項脊軒”命名書齋,且寫文章來記述,慎終追遠、欽慕先人之意甚明。歸氏先祖自唐朝已降“工部尚書而下,累葉榮貴,迄于唐亡。吳中相傳謂之著姓”。(歸有光《叔祖存默翁六十壽序》)“縣城東南,列第相望。賓客過從飲酒無虛日,而歸氏世世為縣人所服?!薄案咦媾c諸弟出,常乘馬,行者為之避道?!保w有光《歸氏世譜》)賓客盈門,勢力很大,盛極一時?!昂胫?、正德間,從高祖以富俠雄一時。賓朋雜沓,觴詠其中。蛾眉翠黛,花木掩映。夜深人靜,環(huán)溪之間,弦歌相應也?!保w有光《卅有堂記》)所以稱歸氏為百年望族,絕非虛譽!
然而現(xiàn)實情形卻是:項脊軒這座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一派破敗不堪的景狀。而更令作者痛心的還有“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歸家已分崩離析,各自為政了。在《項脊軒志》里,作者并沒有對家族的衰敗發(fā)任何議論,只是如實狀寫。那么,當時“歸氏”情況又如何呢?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通過《歸氏世譜》《歸氏世譜后》《家譜記》等文章來了解,我們從中可以窺見《項脊軒志》里平淡文字下的自責與砥礪。
歸有光在《家譜記》中就痛斥道:“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義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冥冥汶汶,將入于禽獸之歸?!彼麨榇恕疤⒘魈椤薄吧钭詡俊?。這天崩地坼般的家族變故,對于飽讀詩書、崇尚孝悌、重視家族敦睦的歸有光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他無法接受,也絕不甘心?!俄椉管幹尽防铩皻w氏分家”的描寫,特別是其祖母給他“象笏”的細節(jié)無不流露出歸有光渴望通過考取功名來重振家聲的愿望。他曾發(fā)誓說:“天下之事,壞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保w有光《家譜記》)歸有光身上肩負的擔子可謂重矣!
事關(guān)天屬別樣悲
清人方苞在《書歸震川文集后》中有一段議論:“至事關(guān)天屬,其尤善者,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其氣韻蓋得之子長……”這里方苞對“事關(guān)天屬”一類的文字推崇備至。所謂“天屬”就是指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這一類文字構(gòu)成了歸有光散文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芒。
限于《項脊軒志》中有關(guān)其母親、妻子的描述非常簡練,讀者很難從其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歸有光對她們的深沉眷戀。我們借助其他相關(guān)“事關(guān)天屬”的文章,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請敕命事略》《世美堂后記》《祭外姑文》《思子亭記》等,可以加深對歸氏筆下人物的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項脊軒志》中的精煉與深意。
如歸有光母親的形象,《項脊軒志》中僅有一句“兒寒乎?欲食乎?”人物形象很是單薄。但通過《先妣事略》的描述,其母親形象會立刻豐滿起來。歸有光的母親寬厚慈愛:“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庇秩蝿谌卧梗渭矣蟹剑骸叭嫒瞬粦n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颐覘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nèi)灑然?!备匾氖?,她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毫不馬虎:“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边@些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描寫,使得讀者感同身受,對歸氏母親充滿崇敬與贊嘆;也因此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作者要“瞻顧遺跡”“長號不禁”,以及為什么會“語未畢,余泣”。這里雖然只有簡單的一個“泣”字,但如果不了解《先妣事略》,讀者很難對歸有光念母、思母之情有深刻的體會。
同樣,《項脊軒志》中妻子的形象也非常簡略,僅有的形象也只是好學深思而已:“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或是回娘家后向弟妹們念叨“項脊軒”的事。其實歸有光的妻子,包括他的續(xù)弦,都在歸氏生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是他重要的生命支柱。如果不了解他的妻子,讀者很難對最后那段文字產(chǎn)生共鳴。
通讀《請敕命事略》《寒花葬志》《祭外姑文》等文章,我們可知歸有光的“妻黨”非同尋常。妻子魏氏的父親為光祿寺典簿,伯父是“當世名儒”莊渠先生。魏氏一族在當?shù)厥锹暶@赫的大家族。魏孺人“少長富貴家”,嫁到歸家后卻并沒有抱怨生活清貧,而是“甘淡薄,親自操作”,就連回娘家看望父母時,也從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難,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來探視,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歸家“其貧如此也”。更為難得的是,魏氏非常敬重歸有光,與他感情甚篤。當別人奚落、嘲笑歸有光時,她卻勸慰歸有光:“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歸有光《請敕命事略》)鼓勵他不要為眼前的處境所困擾,應該立志干出一番事業(yè)來。正是有了這位志同道合、毫無怨言的“賢內(nèi)助”的默默支持,歸有光才“屢敗屢戰(zhàn)”,不斷堅持考下去。妻子是歸有光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動力與精神慰藉。琴瑟相諧的歲月是歸氏最甜蜜與最幸福的時光,然而天道不公、好景不長:“人以為有德如此,不宜矢歿……天道竟不可知矣!”婚后僅六年,妻子就突然病逝,這對歸有光的打擊是可以想象的。當他回憶起那段美好時光時,恍同隔世,痛何如哉!
此刻讀者再閱讀“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時,感觸就會深刻得多:那看似平淡無奇的寥寥語句,雖無一“悲”字,卻字字含淚,句句泣血。睹物思人,天人永隔,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痛徹心扉的“悲”?。?/p>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知其人、曉其世,對《項脊軒志》中所蘊含的巨大滄桑感與沉痛感,理解起來自然水到渠成。(作者單位:昆山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