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培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盵1]1189班固《郊祀志》將“祀”定義為是祭祀先祖以昭顯孝德、通達神明的重大活動。合于祭祀之禮的樂歌,要契合此主旨。然考漢《郊祀歌》,其間諸如《天馬》贊馬之歌、《齊房》記芝草之歌等,以符瑞之物獻饗于神靈,似乎有悖于祀歌昭孝事祖、通神明的宗旨。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2]1179。音起物感,任何作品的出現(xiàn)都與那個時代的“物”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能影響“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物”,一定包含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稘h書·禮樂志》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作十九章之歌?!盵1]1045漢武帝朝為何會使這些符瑞之物躋身國家重大祭祀典禮?這顯然與武帝時代的思想觀念有直接關(guān)系。
談及漢武帝時期的思想,首先要提到董仲舒。他對儒學的倡導得到了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極大支持,《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吩唬骸俺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盵1]2523獨尊之儒術(shù),還原為董仲舒的原話是“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儒學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經(jīng)由孟子,發(fā)展為“君輕民貴”的思想。那么,董仲舒的儒學又有怎樣的特點呢?董仲舒的學術(shù)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春秋繁露》一書中。書中不乏對孔子之學的論述,如《保位權(quán)》篇“是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3]143,強調(diào)為君者,應修養(yǎng)德行,施以仁德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除了通過修養(yǎng)德行來鞏固皇權(quán)外,董仲舒還提出君權(quán)的來源是:“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此之謂也。”[3]164君權(quán)天授,普天之下僅有國君一人受命于天,萬民皆聽命于國君,仰賴國君這一天之驕子。君權(quán)在此得到神化,為王權(quán)統(tǒng)治注入了一股強大的神秘力量,從而使國君治國與天道運行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而天命指導王權(quán)是通過天瑞來昭示或災異來“譴告”的。具體而言,國君有德時,天瑞則至,所謂“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3]140。可知,“天瑞”乃非人力所致的奇異之象,如“麟”,就是上天對有德之君的表彰。除符瑞之外,也會出現(xiàn)災異:“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3]156據(jù)此可知,“災”“異”是對天地萬物不常有的變化的指稱,小變化稱“災”,大變化為“異”。古人認為,災異的小大之變,與國君之德、國家之狀密不可分?!胺矠漠愔?,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則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盵3]156當國家治理有失時,災異開始萌芽,上天以災先異后的順序來警示國君,且上天所降的災異一次次增大,即災害—怪異—殃咎。而災異降臨的順序,又取決于君德、君行,最終目的在于提醒國君改變不當?shù)男袨椤H绻麌龑檎б暼魺o睹的話,上天則會顯現(xiàn)怪異而使之驚駭,令其及時彌補過失;然冥頑不化者,上天則降下殃咎,如此“國家之失”就會變成“失之國家”了。這樣,國君、上天之間通過“祥瑞”“災異”就有了關(guān)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了王權(quán)的神化和神權(quán)的具體化。漢代留存下來的郊祀歌中,就出現(xiàn)了瑞應之物,如《齊房》中“九莖連葉”的芝草,《朝隴首》中的“白麟”,《景星》中的“德星”等。古人視郊祀為“國之大事”,在禮神曲中加入對“符瑞”的描寫,足見漢朝人對符瑞文化的重視以及當時儒學的新特點。董仲舒將天命君權(quán)的儒術(shù)發(fā)展成神化儒學,書中出現(xiàn)的諸如陰陽終始、五行相勝、五行逆順等術(shù)語,體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治與天道運行的聯(lián)系,是儒術(shù)神學化的體現(xiàn)。這就是董仲舒上諫武帝、得以獨尊一時的儒學。
董仲舒的諫議,大大提高了儒學在武帝一朝的地位,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然而“獨尊”的地位,是否代表著其他諸子學說泯然消失、蕩然無跡了呢?從董子的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董仲舒在對策中說,除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以外的其他學術(shù)思想,應該“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指的是不給諸子學術(shù)發(fā)展空間,勿使其與儒術(shù)齊頭并進地發(fā)展,儒學的發(fā)展應領先于其他流派,并非唯一的學術(shù)流派。有了這樣的認知后,就可推知《漢書·郊祀志》中關(guān)于武帝使方士求仙的記載,也與當時的一股思潮有關(guān)。
這一思潮是一股主成仙得道、長生不老的神學力量,其源頭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齊國鄒衍。鄒衍以五德終始論述朝代的更替,頗受當時政治風云突變的各國的歡迎,鄒衍學說為其王朝新建找到了好的借口。關(guān)于此學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盵2]2344據(jù)此可知,鄒衍通過觀察陰陽而作出怪異閎大之言,其言先在小物上應驗,而后由小及大。但這一學說發(fā)展到后世,一部分后學將其變成了方仙之道?!稘h書·郊祀志》曰:“自齊威、宣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元尚、羨門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shù)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shù)也?!盵1]1203-1204宋毋忌、正伯僑、元尚、羨門高等都是燕人,因其不能通達鄒衍的陰陽主運術(shù),故只取其“怪迂”之變,以驗于小物而大倡鬼神之事。這群“怪迂阿諛茍合之徒”的身份就是方士,其術(shù)就是鬼神之學,而這種學說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此說實與鄒衍學說本意大為異趣,而鄒衍之學也在流傳中逐漸偏離了正軌,由一種思想學說轉(zhuǎn)變?yōu)樯裣煞叫g(shù)迷信,成為一些‘怪迂阿諛茍合之徒’攫取名利的工具?!盵4]生逢“尤敬鬼神之祀”[1]1215的漢武帝時代,神仙方術(shù)有了充足的土壤。自此以后,方術(shù)神學與神化儒學成為武帝一朝流行的重要思潮。
武帝朝的重大事件中都可以找到方術(shù)神學與神化儒學這兩種思潮存在的證據(jù)。無論哪個朝代,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都是不可避免的。武帝朝較大的自然災害就是水災,有史可查的是河決瓠子,而且史書著重記錄了兩次河決時群臣的應對。第一次河決瓠子,發(fā)生在元光中?!妒酚洝ず忧吩唬骸捌浜笏氖杏嗄?,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2]1409考《漢書·武帝紀》,此年當為元光三年(前132年)。《武帝紀》記載了當時河決災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武帝的應對之策:“河水決濮陽,氾郡十六。發(fā)卒十萬救河決。起龍淵宮?!盵1]163這次水災危害很大,從十萬的救險隊伍和危害十六郡可以看出。對十六郡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呢?可以從另外一則史料得到應證?!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武帝朝對初郡和往郡的賦稅政策時,提及了十七初郡的由來。其曰:“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盵2]1440據(jù)《武帝紀》載,征伐南越王時,武帝派出五路將軍各率領樓船十萬人;平西羌發(fā)卒十萬人,最終耗時三年才取得勝利。而這場浩浩蕩蕩征伐戰(zhàn)爭的戰(zhàn)果就是得到了從番禺到蜀南的十七郡。而這來之不易的戰(zhàn)果,卻輕輕松松被一場河決破壞掉了。如前所述,這場水災侵犯了十六郡,足見這場災害的破壞力之大。面對這場巨大的水災,漢武帝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派遣十萬兵卒去堵塞決口的河堤,但“輒復毀”,后來朝臣鄭當時又提議穿漕渠引水的方法,稍有成效后,各地開始仿效以提高農(nóng)田收成。由于各地沒有考慮自己的實際地形,一味照搬,最終多以失敗告終。水患依然成為困擾武帝朝的難題。天降水災,是對君德淺薄、國家治理有失的譴告,因此在《武帝紀》中常常能看到漢武帝的罪己詔。
元鼎年間(前116—前111年)亦有水災,漢武帝罪己詔曰:“朕以眇身讬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綏民,民或饑寒,故巡祭后土以祈豐年?!盵1]185這里將“德”與“民饑”相聯(lián)系,正是災異說思想的體現(xiàn)。水災帶來的難民流離失所,饑寒不耐的景象令武帝憐之又充滿無力感?!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山東被受水災,歲無收成已達數(shù)年,百姓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睹此慘狀,武帝下令流民到江淮間就食,想要留在江淮間的,允其留居。這是武帝感應上天之譴告而努力救民于水火的舉動,想以此彌補國家之失。這就是董仲舒災異思想的作用。
而在水災中,方術(shù)神學思潮也出現(xiàn)了。封樂通侯的欒大被重用,就因他提出了塞河決之策,所謂“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1]1223,他提出的方策激起了漢武帝的興趣。但為了驗證他提出方案的真假,漢武帝提出“上始驗小方,斗棋,棋自相觸擊”[1]1223。而這種先驗小方,推而及大的思想,就是方士繼承鄒衍學術(shù)的體現(xiàn)。如前所述,此不贅言。而“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則是方士所發(fā)揮的鬼神的神秘力量。小方驗過之后,漢武帝拜欒大為將軍使之煉金塞河,欒大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得到四金印時,漢武帝下詔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喜悅,感嘆即位廿八年以來,苦受水患之擾,而上天派來的欒大給自己治理水患帶來了希望。由此可見,漢武帝允許方士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了。而漢武帝對方士的重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面對天災這種在當時看來頗具神秘性的事件中,而且還體現(xiàn)在戰(zhàn)爭中。據(jù)《漢書·武帝紀》記載:“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盵1]1245-1246
儒學與方術(shù)神學在武帝朝的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但兩股力量的激烈交鋒還是在祭祀活動中?!妒酚洝の涞郾炯o》曰:“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2]451漢武帝信奉鬼神祭祀,讓這兩股思潮都有了用武之地。從封禪這件大事上尤其可以看出這兩股思潮的影響?!稘h書·郊祀志》:“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jīng),難施行?!盵1]1235盡管兩派談論的封禪事宜,因不合經(jīng)典而難以實行,但并不影響諸儒與方士對封禪大事的參與。最終封禪大任,落在儒生身上。而方術(shù)神學對武帝朝祭祀的影響,更多地表現(xiàn)在不死之藥、求仙得道方面。這一點迎合了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的想法,方術(shù)神學的隊伍也因漢武帝的準允而慢慢擴大。以方士之名見于史者,有諸如文成將軍、游水發(fā)根、欒大、公孫卿等人,其中欒大因煉就黃金四印而獲漢武帝封侯賜童、妻以衛(wèi)長公主、天子親至五利府邸等殊榮,可謂貴極一時。而欒大的蒙恩受寵,也引來燕齊之間方士的紛紛效仿,皆聲稱自己有能通仙的禁方。但這種求仙得道的方術(shù)神學,在武帝朝經(jīng)歷了由隱而顯的過程。最初漢武帝是將自己追求長生不老的想法隱藏在濟世安民的儒術(shù)之下的。
方術(shù)神學隱于儒術(shù)之下,可以從武帝除水患、巡狩、祭祀等事情上看出,而形式就是祭祀。除水患之事,可見于欒大煉金塞河一事。當時漢武帝憂慮河決之事,而封欒大為五利將軍,使其煉就黃金,以塞河決。當欒大煉就四印黃金時,武帝下詔表達了對欒大寄予的希望,并封侯賜邑,使其貴震天下。欒大煉金塞河的確是在漢武帝對水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但在河塞之事并未應驗的情況下,漢武帝就急于封賞了欒大,可見漢武帝對方術(shù)之學的認同。而同樣有著治水經(jīng)歷的鄭當時,以穿漕渠引渭之法曾有效地緩解了當時的水災,并使百姓因溉田而獲得豐收,但卓有功績的鄭當時并未得到漢武帝的封侯大賞。兩相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漢武帝從欒大煉金中看到了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的希望,因而龍心大悅,大加賞賜。而賞賜之名卻是塞河之功,確切地說是塞河未成之功。待到漢武帝發(fā)現(xiàn)欒大方術(shù)不可驗時,便誅之。元鼎五年(前112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呂嘉謀反,秋天,朝廷為伐南越組織了兵禱之祭,五利將軍欒大也參加了祭祀,但因他不敢入海便在泰山設祀,漢武帝派人檢驗,并未見到能通神的欒大之師。當漢武帝識破其方術(shù)后,便以誣罔罪名誅殺了他。同樣,此前的齊人少翁也因方術(shù)有偽而被誅殺,書中“隱之”一詞卻透露了漢武帝不欲使人了解其求仙之好的目的。
封禪為歷來統(tǒng)治者所重,是能真正實現(xiàn)改正朔、易服色王朝更替的祭祀大典。除了政治功用以外,封禪與成仙的關(guān)系也令漢武帝神往。封禪可以成仙,是方士公孫卿向武帝建言的,武帝聽聞后直呼:“嗟乎!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盵1]1228足見漢武帝對黃帝成仙得道的艷羨之情。當然,漢武帝好仙的宿求并未讓世人感知其癡迷的程度,這一點可從所忠拒絕引薦公孫卿上窺得一二。公孫卿認為發(fā)現(xiàn)的寶鼎是黃帝遺留,得之能復興盛世。這一言論遭到所忠的婉拒,理由是:“所忠視其書不經(jīng),疑其妄言?!盵1]1228對于所忠的身份,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指出:“所忠,武帝幸臣姓名,又見《平準書》、《五宗世家》、《司馬相如傳》、《萬石君傳》?!盵5]1627作為武帝的幸臣,如果對武帝求仙長生的想法了如指掌的話,那么一定不會錯過這個邀功的好機會。所忠的猶疑不決恰好說明在寵幸之臣的心中,當時的漢武帝是視登仙之事為妄言的,故不敢貿(mào)然為公孫卿引薦。最后公孫卿通過武帝身邊嬖人的引薦才得以上奏,嬖人因其近侍武帝的關(guān)系,而有發(fā)現(xiàn)武帝好仙的可能性。一反一正的例子,恰恰說明漢武帝好仙之事僅有身邊近侍知曉,范圍很小。而且漢武帝將好仙之情巧妙地裹上儒學的外衣:“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接神人蓬萊,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頗采儒術(shù)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拘于《詩》《書》古文而不敢騁?!盵1]1233武帝欲借儒術(shù)以文飾、效仿黃帝封禪登仙之事,但是諸儒卻拘于經(jīng)義古文而不敢應承,便提出這樣那樣的理由,遭到了武帝的廢黜。事實上,封禪以前,漢武帝就已經(jīng)開始效仿黃帝,參與祠灶了。《史記·封禪書》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2]1385在少君方士的說辭里,黃帝不死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由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即先長壽才有可能見到海中的蓬萊仙人,看到仙人之后封禪即可不死,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源頭是祠灶。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言,親自祠灶,可知在漢武帝借助祠灶進而封禪是含有成仙夙愿的。祠灶作為儒家祭祀中的一個種類,被漢武帝借來掩蓋自己的求仙之念了。漢武帝欲將求仙之念包裹于更隆重的祭祀——封禪大典中,足見他對方術(shù)神學的利用仍處于“隱”的階段。
漢武帝為求仙制造名目,亦有史可查?!笆菤q旱。天子既出亡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盵1]1237以干旱祈雨而告禱萬里沙、祠泰山,漢武帝又一次成功地掩飾了他祈求長生不老的真實想法。從祠灶、封禪大典到禱萬里沙、祠泰山,漢武帝為掩蓋內(nèi)心真實的求仙之念尋到了一件新的外衣,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祭祀儀式。馬端臨指出:“西漢郊祀,襲秦制,而雜以方士之說,曰太乙,曰五帝,叢雜而祀之,皆謂之郊天?!盵5]1571馬端臨看到了西漢祭祀中夾雜的方士之說,惜其未道盡其背后的原因,即遮掩武帝成仙之念。郊祀歌中有《日出入》一篇,是祭祀太陽神的樂歌,主要歌頌它的無窮性?!稘h書·禮樂志》顏師古注引晉灼說,曰:“日月無窮,而人命有終,世長而壽短。”[1]1059以日之無窮與人之壽短相對比,趙敏俐指出其間的原因說:“就是因為詩中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并不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統(tǒng)治,而是漢武帝個人私欲的無法滿足。”[6]正是因為漢武帝無法像太陽那樣生命無盡,因此才會在樂歌結(jié)尾發(fā)出“訾黃其何不來下”[1]1059的悲嘆。
方術(shù)神學掩飾于神化儒術(shù)之后,一顯一隱存于世的形式,隨著漢武帝晚年求生之念的強烈,發(fā)生了徹底改變:“后五年,上復修封泰山。東游東萊,臨大?!暵勊陌倮铩kE石二,黑如黳,有司以為美祥,以薦宗廟。而方士候神入海求蓬萊者終無驗,公孫卿猶以大人跡為解。天子猶羈縻不絕,幾遇其真?!盵1]1247這里的“后五年”是征和四年(前89年),兩年之后武帝崩于五柞宮。晚年的漢武帝更加癡迷方士的鬼神之說。而此時的方術(shù)神學也從“隱”的幕后,慢慢走到“顯”的臺前來,實現(xiàn)這個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就是漢武帝本人。以直諫著稱的汲黯,曾諷譏漢武帝道:“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1]2317此言為漢武帝以儒學修飾神學的行為方式找到了心理依據(jù)。
對于漢武帝時期兩股思潮的存在形式,清人方苞曰:“自古帝王典祀乃致敬于鬼神,其余淫祀則妄意福祥。至漢武封禪,則以為招來神仙人,致不死之術(shù),而假儒術(shù)以文之,故曰‘具見其表里’。以儒術(shù)文之,用自讬于古帝王之功至德恰者,表也,而妄意于上封則不死,里也?!盵5]1647方苞對漢武帝的批評,揭示了漢武帝以儒學文飾神學的特點,反映了神化儒學與方術(shù)神學在武帝朝交融的情形。但方術(shù)神學對漢武帝的依賴性卻遠大于儒學。武帝信其方,則可榮之貴之;其方不驗,則棄之誅之,因此神學方士的命運的起伏性要大得多,可謂榮辱皆寄于漢武帝一人之身。所以,方術(shù)神學長期處于“幽隱”的狀態(tài)。直到漢武帝晚年時,由于對生命長存的渴望,這才讓方術(shù)神學得以安穩(wěn)于世并使其地位漸漸凸顯出來。在后世統(tǒng)治者的利用下,“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于世”[7]941,方術(shù)神學則發(fā)展為顯于一時的讖緯學。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每個時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浸染那個時代的風氣。神化儒學與方術(shù)神學同現(xiàn)于武帝朝,影響了帝王典祀,而承載祭祀的樂歌亦受其影響。漢代用于祭祀的《郊祀歌》中就能看到當時神化儒學和方術(shù)神學的影響。
漢代郊祀歌中,明顯受到神學思想影響的樂歌,除了《日出入》篇,就是“符瑞”歌了?!督检胫尽匪d的《齊房》《景星》《朝隴首》《天馬》等諸歌,就是神化儒學倡導下“符瑞”說的體現(xiàn)。所謂“符瑞”,《春秋繁露·符瑞》曰:“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盵3]140不假人力的天賜祥物,就是美好的符瑞。而這種“符瑞”在漢代往往是天人溝通的象征,且與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威緊密關(guān)聯(lián)。王楚《〈文選〉“符命”類名詮解》一文闡釋“符命”內(nèi)涵時,將“符瑞”“符命”等詞語進行了比較,并進行了概念辨析:“相關(guān)詞匯如‘符應’‘符瑞’,同樣意在表現(xiàn)天、人之間的交通互感,只是‘符命’之‘命’,通常特指上天委任人間圣主圣臣治理天下的至高命令,‘天不言’,唯以‘行與事示之’。”[8]上天傳達給人間君臣的治理命令,并非借助“語言”,而是通過“行與事”來暗示。暗示的內(nèi)容,包括“符瑞”“災異”兩類。二者在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之間的具體作用,前文已述,此處不贅言,而筆者在此著重闡釋一下“符瑞”。符瑞是國君有德、國民安樂的時代,上天所賜予的祥瑞之物(象)。但世之異物是否為符瑞,是需要慎重對待的。《漢書·武帝紀》記載,汾陰后土祠旁發(fā)現(xiàn)的寶鼎,被公卿大夫提議貢于宗廟中,對此,漢武帝發(fā)出了疑問:“間者河溢,歲數(shù)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楙未報,鼎曷為出哉?”[1]1225水災面前,五谷未登,此時出現(xiàn)的鼎,是天之譴告還是天之嘉賜,一時讓漢武帝難以判斷。只有真正天降的祥瑞之物,才是對帝王厚德的嘉賞,方能用于祭祀。將符瑞用于祭祀,是對上天褒揚的回應?!稘h書·郊祀志》曰:“后二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谑且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于天也?!盵1]1219上天降符瑞以褒揚君王厚德,君王以此符瑞祭祀天神來回應上天的嘉賞,從而實現(xiàn)儒家倡導的“天人感應”“君權(quán)神授”的政治功用。祭祀樂歌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對符瑞的歌頌,就不難理解了。
漢代留存的郊祀歌中,《景星》《齊房》《朝隴首》《象載瑜》以及《天馬》所歌物象,都是漢武帝以符瑞用于祭祀典禮,以回應上天對其嘉德的獎賞。
具體來講,《景星》篇所涉及的“符瑞”是一顆不同尋常的星星以及出土的前世寶鼎。詩歌首句,即以符瑞起篇,辭曰:“景星顯見,信星彪列?!焙沃^“景星”“信星”?《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說曰:“景星者,德星也,見無常,常出有道之國?!盵1]1064王先謙《漢書補注》曰:“是時填星見,有司以為天報德星。德星即景星也,詳見《天文志》。《開元占經(jīng)》引《五行傳》云‘填星于五常為信,故又謂之信星’?!短煳闹尽芬嘣啤钚窃恢醒爰鞠耐列乓病!盵9]1500據(jù)此可知,景星就是信星,只有在有德的國家或區(qū)域才會出現(xiàn)景星??梢姡靶潜划敃r的漢朝人視為上天賜予有德之君的符瑞。該樂歌中還有“汾脽出鼎,皇祜元始”之句,意指汾脽出現(xiàn)寶鼎,代表著洪福將至。汾脽出鼎,《漢書·郊祀志》有載,曰:“其夏六月,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盵1]1225“其夏六月”,據(jù)《資治通鑒·漢紀》載,當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從時間看,獲得寶鼎與景星顯現(xiàn)不在同一年,奈何在同一首樂歌中出現(xiàn)呢?王先謙提出“追作”之說,曰:“汾脽出鼎,在元鼎四年。景星見,在元封元年秋。《武紀》、《郊祀志》可互證。此當在元封二年湛祠時,追作是歌,故下有‘河龍供鯉,馮蠵切和’之語?!盵9]1500王氏這種“追作”之論是否有彌縫之嫌,暫不論述,但從王氏的彌說以及歌辭本身可以確定的是,景星和寶鼎這兩種物象都出現(xiàn)在祭祀樂歌中,以回應上天的嘉賜。
《齊房》所歌是生長于甘泉宮的“芝草”,對此,班固在《郊祀志》《武帝紀》中都進行了記載?!督检胫尽吩唬骸跋?,有芝生甘泉殿房內(nèi)中?!盵1]1242《武帝紀》則以詔書的形式記錄了這一事件:“六月,詔曰:‘甘泉宮內(nèi)中產(chǎn)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弘休。其赦天下,賜云陽都百戶牛酒?!鳌吨シ恐琛贰!盵1]193將這兩則材料合起來閱讀,可知芝生甘泉宮一事使武帝甚悅,為此他下詔書并作歌,以弘揚此事。芝草在漢朝人眼中,是為吉祥之物,施之勉《漢書集釋》收錄了《論衡》和《瑞命記》對芝草的描述:“《論衡》芝生于土,土氣和則芝草生。《瑞命記》王者慈仁,則芝草生?!盵10]458可知,芝草出現(xiàn)在仁慈德厚君王執(zhí)掌的盛世中。宮內(nèi)能生產(chǎn)芝草,則尤為吉祥。清人周壽昌《漢書注校注》曰:“宮即宮中,承齊房而言,童童然也。言宮中本童,然無草木,而忽致此瑞異也。”[11]荒蕪的宮中長出芝草,怎不是天賜祥瑞之象?獲此符瑞之后,漢武帝作歌用于郊祀,以合明應。
《朝隴首》歌辭有“獲白麟爰五止”諸句,可知歌頌的是白麟,《漢書·武帝紀》曰:“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盵1]174因此,《朝隴首》又稱《白麟歌》。歌辭中對白麟的出現(xiàn)進行了形象地刻畫:“雷電尞,獲白麟?!背辑懽⒃唬骸皩牢瀹?,皆有報應,聲若雷,光若電也。”[1]1068在電閃雷鳴中,白麟被上天降賜人間。通過環(huán)境渲染,彰顯了白麟的奇異特性。時人以為這種神奇的動物,是皇帝虔誠祭祀上天的結(jié)果。《史記·封禪書》曰:“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于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錫諸侯白金,風符應合于天也?!盵2]1387對于上天賜予的神異白麟,用于五畤祭祀中,作為符應以表示天人合一。
《象載瑜》所歌為赤雁,《漢書·禮樂志》曰:“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盵1]1069赤雁是在漢武帝巡幸東海時獲得,得赤雁后,為之作歌,并用于祭祀?!稘h書·武帝紀》曰:“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瑯邪,禮日成山。”[1]206“禮日成山”,《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說曰:“祭日于成山也。”[1]207在祭祀中以赤雁這等祥瑞之物進獻神靈,以祈盼神靈“施祉福,登蓬萊,結(jié)無極?!痹谄矶\神靈賜福時,也祈愿能登臨蓬萊仙山??梢哉f這首符瑞樂歌中也寄托著漢武帝的求仙長生之念。
《郊祀歌》中以《天馬》為標題的詩歌有兩首。稱名為天馬者,有《史記·樂書》記載之渥洼馬、蒲梢,《漢書·張騫傳》記載之烏孫馬、大宛馬,《西域傳》記載之汗血馬?,F(xiàn)將涉及“天馬”的諸文字摘錄于下:
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焙蠓ゴ笸鸬们Ю锺R,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盵2]1178
初,天子發(fā)書《易》,曰“‘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云?!盵2]3170
宛別邑七十余城,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1]3894-3895
從以上材料可知,“大宛馬”“汗血馬”“蒲稍”等,事實上,指的都是李廣利征伐大宛時獲得的產(chǎn)自大宛的善馬。顏師古注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曰天馬子云。”[1]3895大宛馬因流出紅色汗水而聞名,成為世間的神異之物。烏孫馬也因其“好”而有“天馬”之稱。除了天馬外,還有“渥洼馬”。它為何能稱為“天馬”呢?裴骃《集解》引李斐言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shù)于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旁。利長先為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盵2]1178可知,渥洼馬實際上是野馬,但是馬群中的奇異者,被暴利長收服后,又為它增加了一層神奇的色彩。雖然《天馬歌》所歌之馬,一直以來受到學人的關(guān)注,且他們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引進的西域馬種,還是南陽出產(chǎn)的野馬,他們都具有神異的共同特點,因此才被視為符瑞,享于祭祀中。
通過對祭祀樂歌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符應之說直接影響到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顆不常見的星星、一個出土的前世寶鼎、一株生長于宮內(nèi)的芝草、一只赤色的大雁、一匹汗血的善馬,都可以視作是上天降賜的符瑞,而為之作歌用于祭祀中。《宋書·樂志》曰:“漢武帝雖頗造新歌,然不以光揚祖考、崇述正德為先,但多詠祭祀見事及其祥瑞而已?!盵12]為符瑞作歌,并用于祭祀,正是武帝朝神學思想使然。
在漢武帝詔尋文學賢士的背景下,董仲舒以陰陽終始、災異譴告和符應說,得其重用,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在河決瓠子的水災面前,漢武帝以災異譴告下罪己詔,及時補救治國之失,修養(yǎng)君德;天降符瑞時,漢武帝則令藏帝庭或祀于郊,以回應上天所賜嘉福,同時還伴有大赦天下的詔書以施行仁義。除儒家之外,方術(shù)神學也是存在于武帝時代的另外一股思潮。它是鄒衍學說的后學以怪異鬼神之談迎合武帝好仙、求不死之藥之好,參與了武帝朝征戰(zhàn)、塞河、祭祀等大事,但因其對武帝求仙欲望的依存性較強,故常隱于神化儒學之下,經(jīng)歷了由隱到顯的發(fā)展過程。而受這種時代思潮影響最直接的文學創(chuàng)作,莫過于《郊祀歌》。將星星、寶鼎、芝草、赤雁、天馬諸物用于祭祀,并出現(xiàn)在祭祀樂歌中,則受到了董仲舒神化儒學中符應說的影響,而好仙的方術(shù)神學亦可從中找到影子。以符瑞入祭歌,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更是時人敬神命、畏天恩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