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徐穎強, 肖 立, 李妙玲, 李 彬, 高銘遠
(1.西北工業(yè)大學 機電學院,西安 710072;2.洛陽理工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碳纖維增強碳化硅(C/C-SiC)復合材料具有硬度高、強度大、耐磨損、耐腐蝕耐高溫、熱膨脹系數(shù)小等優(yōu)良特性[1-4],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受到國內外研究學者的青睞。C/C-SiC復合材料已廣泛應用于高鐵、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領域,例如高鐵制動盤、飛機制動系統(tǒng)和渦輪葉片、高速飛行器熱防護部件、火箭發(fā)動機噴管、喉襯和推力室等。
C/C-SiC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主要有先驅體轉換法、反應熔滲法、熱壓法、化學氣相滲透法。先驅體轉換法是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先進的制備方法,它的出現(xiàn)是C/C-SiC復合材料快速發(fā)展的直接動因之一。先驅體轉換法優(yōu)勢突出,制備溫度較低,不易損傷增強纖維,對不同的纖維預制體適應性較強,能夠制備大尺寸、厚壁、形狀復雜的C/C-SiC復合材料部件,且基體成分分布均勻[5-7];但先驅體在交聯(lián)固化、裂解過程中,基體收縮率很大,導致微結構不致密。為獲得高致密度、高性能的材料須多次浸漬裂解,制備成本較高,如何提升材料致密度是C/C-SiC復合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國內外對C/C-SiC復合材料的微觀組織結構(開孔率、孔隙尺寸和分布等)調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Kumar等[8]研究了多孔體的液硅熔滲過程,認為滲透速率由所有孔隙控制;Zhang等[9]制備了孔隙相同、C相含量不同的C/C-SiC復合材料,結果表明,隨著C相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和剪切強度逐漸提高;劉偉等[10]研究了孔隙率與C/C-SiC復合材料組成相與性能之間關系,認為存在一個臨界孔隙率,可使材料密度和強度達到最大值;謝巍杰等[11]利用不同密度的預制體制備了密度相近的C/C-SiC復合材料,結果表明,隨C相含量增加,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和抗氧化性能反而下降。以上研究均表明,預制體中C含量、孔隙分布和密度均是影響滲硅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到C/C-SiC復合材料的性能。
利用先驅體轉換法制備C/C-SiC復合材料過程中,將短切碳纖維等混合料冷壓成型后,再經固化、炭化制得低密度C/C復合材料,將其作為滲硅陶瓷化的骨架材料(碳纖維預制體),將液態(tài)的聚合物先驅體(如聚碳硅烷溶液或熔體)浸漬到多孔的纖維預制體內,然后經交聯(lián)固化、裂解,先驅體原位轉化成SiC基體,SiC填充在碳纖維預制體內部空隙處使得孔隙率逐漸降低,經過多次“浸漬-交聯(lián)-裂解”的循環(huán)工藝,材料密度和性能逐漸提高,即制得高性能的C/C-SiC復合材料。滲硅陶瓷化時的熔滲溫度、保溫時間、真空度和裂解周期對硅碳反應和滲硅陶瓷化后SiC基體的含量和殘留Si的含量有顯著影響,并直接影響到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和孔隙分布,進而影響到C/C-SiC復合材料的強韌性和摩擦磨損性能[12-13]。因此,滲硅陶瓷化時的熔滲溫度、保溫時間、真空度和裂解周期對C/C-SiC復合材料致密度的影響亟須深入研究。
為制備高致密度、力學性能優(yōu)異的C/C-SiC復合材料,本工作將碳纖維預制體與聚碳硅烷浸漬固化,利用先驅體轉化法制備C/C-SiC復合材料,對試樣進行微觀結構分析、性能測試,研究滲硅溫度、保溫時間、真空度和裂解周期對C/C-SiC復合材料致密度的影響,進而探索優(yōu)化的滲硅溫度、保溫時間、真空度和裂解周期區(qū)間。
增強纖維采用短切碳纖維,長度300~500 μm;二甲苯(xylene),洛陽市化學試劑廠;二乙烯基苯(DVB),淺黃色液體,上海高橋化工廠;聚碳硅烷(PCS),黃褐色固體,國防科技大學,實驗前將PCS球磨成粉,過80目篩。
將短切碳纖維等混合料冷壓成型后,再經固化、碳化制得碳纖維預制體,使用壓力浸漬爐將液態(tài)先驅體浸漬到碳纖維預制體內,然后在真空燒結爐中高溫交聯(lián)固化、裂解,依次進行共14個周期的“浸漬-交聯(lián)-裂解”的循環(huán)工藝[14]。具體工藝參數(shù)如下:
(1)先驅體質量比mxylene∶mDVB∶mPCS= 2∶3∶10,溫度40~60 ℃時,先驅體溶液黏度在170~410 MPa?s[15]。
(2)固化、炭化時,在15 min內使溫度由室溫快速升至90 ℃,在90 ℃保溫60 min,使混合料均勻受熱,酚醛樹脂受熱完全包裹短切碳纖維;之后快速升溫至120 ℃,并保溫15 min,壓力設置在0.5~1 MPa,保溫結束后,升至150 ℃,保溫10 min后,施加最終壓力25 MPa,預制體纖維體積含量約30%。
(3)高溫真空熔融滲硅陶瓷化時,分別選擇滲硅溫度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滲硅保溫時間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絕對壓強50 Pa、100 Pa、500 Pa、1000 Pa。
(4)每經過三周期的“浸漬-固化-裂解”,進行一次1800 ℃、3~6 h的高溫開孔、石墨化處理。
采用S-237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加速電壓設置為20 kV,觀察C/C-SiC復合材料微觀形貌。
用排水法測試材料密度和孔隙率;采用AccuPyc II 1340型真密度分析儀,按照GB/T 25995—2010《精細陶瓷密度和顯氣孔率試驗方法》測試樣品密度。表觀密度計算公式為:
顯氣孔率計算公式為:
采用AG-2000A型萬能材料試驗機,參照GB/T 23805—2009《精細陶瓷室溫拉伸強度試驗方法》、GB/T 6569—2006《精細陶瓷彎曲強度實驗方法》,測量樣品的拉伸強度、彎曲強度,試樣拉伸標距和彎曲跨距30 mm,加載速率為0.5 mm/min;使用單邊切口梁法測試樣品斷裂韌度,切口深度約為試樣高度的1/3,切口寬度為0.3 mm。采用HVS-5型Vickers硬度儀,參照GB/T 16534—2009《精細陶瓷室溫硬度試驗方法》測試樣品維氏硬度,載荷為1 kg,加載時間為15 s[16]。
分散均勻的短切碳纖維經真空壓縮過濾,干燥后形成坯體,圖1為制備好的短切碳纖維預制體的宏觀形貌。由圖1可以看出,纖維預制體完整,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褶皺、開裂等宏觀缺陷。纖維在預制體中分布均勻,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纖維團聚現(xiàn)象。
“浸漬-交聯(lián)-裂解”的循環(huán)工藝處理后的C/C-SiC復合材料微觀形貌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圖2是在滲硅溫度1700 ℃、保溫時間30 min、絕對壓強50 Pa工藝條件下,經9、10、11次循環(huán)處理后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斷口微觀形貌。圖2中長柱狀為短切碳纖維,SiC相為暗灰色,游離Si相為亮白色,黑色為空隙。從圖2可見,短切碳纖維縱橫交錯,說明制備的預制體中纖維分布均勻;對比圖2(a)~(c),發(fā)現(xiàn)纖維拔出越來越少,說明隨著浸漬-裂解周期數(shù)的增多,碳纖維與SiC基體結合力越來越好,碳纖維增韌補強作用明顯;黑色間隙區(qū)域逐漸減少,尤其是經10、11次循環(huán)處理,孔隙基本消失,材料致密程度已經沒有明顯變化;(b)和(c)圖中暗灰色的SiC相已基本無變化。因此,可以認為11次循環(huán)周期已使預制體孔隙最大限度地被填充并碳化裂解,繼續(xù)循環(huán)處理,復合材料的致密度也不會明顯增加[17]。
圖 1 碳纖維預制體的宏觀形貌Fig. 1 Macromorphology of carbon fiber preform
圖 2 不同裂解周期的C/C-SiC復合材料微觀形貌SEM圖像 (a)9周期;(b)10周期;(c)11周期Fig. 2 SEM images of C/C-SiC composite micro morphologies with different cracking cycles (a) 9 cycles;(b) 10 cycles;(c) 11 cycles
在保溫時間30 min、絕對壓強50 Pa、11個裂解周期工藝條件下,分別在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溫度條件下,對C/C復合材料進行高溫真空熔融滲硅,制備C/C-SiC復合材料,研究滲硅溫度對C/C-SiC復合材料密度、孔隙率的影響,進而優(yōu)選出最佳滲硅溫度[18-19]。
圖3為不同滲硅溫度下C/C-SiC復合材料密度、孔隙率變化曲線圖。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滲硅溫度的升高,材料的密度呈先加速升高后快速下降的趨勢,氣孔率則呈先加速下降后快速上升趨勢。這是由于當滲硅溫度較低時,液態(tài)硅黏度較大,在坯體內部孔隙通道中流動性差,毛細管力較低,相對于液態(tài)硅的流動速率,液態(tài)硅與碳源反應生成SiC的速率比較占優(yōu)勢,反應生成SiC導致體積膨脹,堵塞孔隙通道,阻礙液態(tài)繼續(xù)流動,進而導致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偏低、孔隙率較高;隨著滲硅溫度逐漸升高,高溫會降低液態(tài)硅的黏度,液態(tài)硅在坯體內部孔隙通道中流動性提高,毛細管力較大,液態(tài)硅在快速填充孔隙的同時,與碳源反應生成SiC,進而導致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逐漸增高、孔隙率逐漸降低;當滲硅溫度繼續(xù)升高時,雖然高溫有利于液態(tài)硅快速填充孔隙,但同時也會提高生成SiC反應的速率,當生成SiC的速率再次占據(jù)優(yōu)勢時,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會逐漸降低,孔隙率會逐步升高。當滲硅溫度為1700 ℃時,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最大、孔隙率最小。
圖 3 滲硅溫度與C/C-SiC復合材料密度和孔隙率之間的關系曲線Fig. 3 Relation curves of siliconizing temperature with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C/C-SiC composite
在滲硅溫度為1700 ℃、絕對壓強為50 Pa、11個裂解周期工藝條件下,研究保溫時間對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孔隙率的影響,進而優(yōu)選出最佳保溫時間[20]。
圖4為不同保溫時間下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和孔隙率變化曲線。從圖4可看出,隨著保溫時間的增大,材料密度先增加而后降低,材料孔隙率變化趨勢與密度變化趨勢相反。在10 min至3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材料密度呈快速上升趨勢,且增幅較大,材料孔隙率呈快速下降趨勢,且降幅較大;在30 min至6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材料密度和孔隙率緩慢下降;在60 min至12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材料密度呈加速下降趨勢,但降幅較小,材料孔隙率呈加速上升趨勢,但增幅較小。這種變化規(guī)律是由于在10 min至3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隨著保溫時間的增加,液態(tài)硅有充足的時間填充孔隙,與碳源發(fā)生反應生成SiC,因此該階段材料密度呈顯著上升趨勢,孔隙率也明顯降低;在30 min至6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液態(tài)硅已填充孔隙完畢,與碳源發(fā)生反應生成SiC結束,因此該階段材料密度和孔隙率幾乎不發(fā)生變化;在60 min至120 min保溫時間區(qū)間內,由于液態(tài)硅不斷高溫揮發(fā),導致復合材料表層殘余硅蒸發(fā)流失,因此該階段材料密度和孔隙率分別緩慢下降和上升。
圖 4 保溫時間與C/C-SiC復合材料密度和孔隙率之間的關系曲線Fig. 4 Relation curves of holding time with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C/C-SiC composite
圖5為不同保溫時間下C/C-SiC復合材料中殘留硅的變化曲線圖。從圖5可以看出,隨著保溫時間增加,殘留硅的含量呈持續(xù)下降趨勢。這是由于當保溫時間由10 min增加至30 min時,液態(tài)硅不斷地與碳源反應生成SiC被消耗,殘留硅的含量降低;當保溫時間進一步增加時,復合材料表層殘余硅蒸發(fā)流失,導致殘留硅的含量進一步降低[21]。
圖 5 保溫時間與C/C-SiC復合材料殘留硅關系曲線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ding time and residual silicon in C/C-SiC composite
綜合分析圖4和圖5可知,在滲硅溫度為1700 ℃的前提下,保溫時間為30 min時,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最大、孔隙率最小。
在滲硅溫度1700 ℃、保溫時間30 min、11個裂解周期工藝條件下,研究真空度對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優(yōu)選出最佳真空度[22]。
圖6分別為不同真空度下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和孔隙率的變化曲線。從圖6可看出,隨著燒結真空度的提高(絕對壓強減?。牧厦芏仍龃?,孔隙率減小。這是由于提高真空度可為液態(tài)硅提供更強大的熔滲動力,液態(tài)硅連續(xù)填充孔隙并與碳源反應,進而不斷提升材料致密度[23]。
圖 6 真空度與C/C-SiC復合材料密度和孔隙率關系曲線Fig. 6 Relationship of vacuum degree with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C/C-SiC composite
從圖6可知,在滲硅溫度1700 ℃、保溫時間30 min的前提下,絕對壓強50 Pa時,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最大、孔隙率最小。
在滲硅溫度1700 ℃、保溫時間30 min、絕對壓強50 Pa工藝條件下,研究裂解周期對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和孔隙率的影響,優(yōu)選出最佳裂解周期[24]。
將碳纖維預制體浸漬PCS漿料(PCS∶DVB∶二甲苯 = 10∶3∶2),經加壓浸漬、固化交聯(lián)、高溫裂解,PCS裂解產物SiC填充在預制體空隙處。經14周期的“浸漬-固化-裂解”后得到C/C-SiC復合材料,對每周期的C/C-SiC復合材料留樣并測量密度、孔隙率。圖7為不同裂解周期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和孔隙率變化曲線圖。從圖7可看出,隨著裂解周期的增加,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呈不斷增加趨勢,孔隙率呈不斷降低趨勢,但可以看到密度增速和孔隙率降速都逐漸降低,經過11周期后,密度、孔隙率幾乎都不再變化。這和顯微形貌分析結果一致,說明11周期浸漬、裂解已使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達到了最大致密度。
圖 7 裂解周期與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和孔隙率關系曲線Fig. 7 Relationship curves of cracking cycle with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C/SiC composite
從圖7可看出,在前5輪裂解過程中,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不斷增加,這是因為PCS高溫裂解產物SiC不斷填充材料內部孔隙,使材料內部孔隙率不斷降低,進而導致材料密度不斷增加。在第5、6輪裂解過程中,材料密度曲線增速明顯降低,與之對應的是孔隙率曲線下降速度明顯減緩。這是因為在第6輪裂解時進行了高溫處理,使PCS裂解釋放更多的產物氣體,導致質量有所損失,但有利于內部閉氣孔打開,進而提供更多的孔隙。這樣更有利于后期的順利浸漬裂解,使C/CSiC復合材料的密度不斷增加,孔隙率不斷降低[25]。
綜合分析圖3~圖7可以獲知,在滲硅溫度1700 ℃、保溫時間為30 min、絕對壓強50 Pa條件下,再經11周期的“浸漬-固化-裂解”后,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密度最大、孔隙率最小,密度為2.09 g/cm3、孔隙率為7.6%。此時所制備的C/C-SiC復合材料綜合力學性能最為優(yōu)異,力學性能測試結果為:彎曲強度468 MPa、拉伸強度242 MPa、斷裂韌度19.5 MPa?m1/2、維氏硬度17.2 GPa。
(1)隨著滲硅溫度的升高,材料的致密度呈先加速升高后快速下降趨勢,當滲硅溫度為1700 ℃時,材料致密度最高。
(2)隨著保溫時間的增大,材料的致密度先快速升高,保持一段時間穩(wěn)定后再緩慢降低,在滲硅溫度為1700 ℃的前提下,保溫時間為30 min時,材料致密度最高。
(3)隨著燒結真空度的提高,材料的致密度加速升高,在滲硅溫度為1700 ℃、保溫時間為30 min的前提下,絕對壓強為50 Pa時,材料致密度最高。
(4)隨著裂解周期的增加,C/C-SiC復合材料的致密度呈不斷增加趨勢,且增速逐漸降低,在滲硅溫度為1700 ℃、保溫時間為30 min、絕對壓強為50 Pa前提下,經過11周期的“浸漬-固化-裂解”過程后,材料致密度最高,綜合力學性能最優(yōu)。
(5)該工藝過程中,每經過三周期的“浸漬-固化-裂解”,進行一次1800 ℃、3~6 h的高溫開孔、石墨化處理,有利于提高材料浸漬、裂解效率,與優(yōu)化先驅體(質量比mxylene∶mDVB∶mPCS= 2∶3∶10)配合,生產周期較短,制備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