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長樂區(qū)城關中學,福建 長樂 350200)
流動兒童是指由于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相分離的流動人口的青少年子女,其年齡在6-16 歲左右。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流動兒童不得不往返其父母務工城市與戶口登記地生活、上學,其求學過程具有不穩(wěn)定性。閱讀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支柱,流動兒童的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堪憂:他們能獲取的圖書資源較少,閱讀量不足;課外閱讀時間短,主要集中在寒暑假;閱讀興趣低且缺乏有效閱讀方法,等等。
“整本書閱讀”是當下語文教育的熱點,很多中小學都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一些以流動兒童為主的學校,推動整本書閱讀則并非易事。如何培養(yǎng)流動兒童的閱讀興趣、指導他們閱讀名著,并在閱讀中培養(yǎng)起良好品德,這一直是筆者思考的問題。
讀書可以養(yǎng)性。英國哲學家培根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能促進學生美好道德的形成。[1]對于流動兒童而言,“整本書閱讀”有著更加特別的意義:通過整本書的閱讀有助于學業(yè)成績的提升,有助于流動兒童的升學;整本書的閱讀也能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拉近與城市孩子的距離;同時通過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長觀照自身,學會自我成長,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榜樣,時刻完善自我,讓流動兒童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也能得到美的熏陶,迅速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自身素養(yǎng),逐漸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2]如何讓流動兒童有耐心閱讀進而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各個閱讀環(huán)節(jié)。一是做好讀書前準備工作。學生準備好書本、不同顏色的筆、筆記本等工具,為閱讀做好準備。二是設計導讀微課。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名著導讀的內(nèi)容設計導讀微課,包括作者、作品、成書的經(jīng)過等內(nèi)容,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三是設計閱讀任務。教師布置閱讀任務,要求每天閱讀30 分鐘,驅(qū)動學生的閱讀。四是課前故事會。教師利用每天課前5 分鐘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講述相應章節(jié)的故事,既對文章的內(nèi)容更深刻,又訓練聽說能力。五是專題研討課。學生在課堂上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探討研究,教師適時予以指導,并要求學生以繪畫、寫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六是綜合性活動。讀完整本書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書中走出來,思考書本給讀者的啟示,養(yǎng)成美好的品德。
推動流動兒童“整本書閱讀”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久久為功。首先,要讓學生想讀,然后教給閱讀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引領深度探究和拓展延伸。從“整本書閱讀”到學生思想的升華,需要一步步堅實地走。下文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試作闡釋。
要讓學生閱讀,就要讓學生喜歡閱讀。一本書閱讀之前,首先要激發(fā)起學生對這本書的體驗和探究的欲望,開啟學生迫切求知的閱讀期待。
1.導讀微課,產(chǎn)生閱讀期待。在導讀微課中主要從作者、作品、背景、封面、封底及主要內(nèi)容這幾個方面進行介紹:作者斯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他寫了《紅星照耀中國》紀實性文學經(jīng)典后,成為向世界報道中國紅軍的第一人,而且三次來華訪問,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等。讓學生對《紅星照耀中國》有一個整體了解,給學生留下初步的印象,產(chǎn)生閱讀期待。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在導讀課中,教師可以引用胡愈之和白修德兩位名人對《紅星照耀中國》的高度評價;再引述斯諾1968 年撰寫本書時對本書的評價“此書是我撰寫的最長的一篇關于中國的報道。如果說它比其他多數(shù)報道更有用,那是因為此書不僅是講究新聞時效的‘獨家報道’,而且還記下了許多歷史久遠的史實內(nèi)容?!保?]這獨家報道的內(nèi)容是什么?歷史久遠的史實內(nèi)容有哪些?為什么不管是讀者還是作者都對此書有如此高的評價?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引發(fā),從而產(chǎn)生閱讀的渴望。
3.了解成書經(jīng)過,為閱讀整本書做準備。要求學生閱讀作品的序言以及相關的資料,了解這本書成書的經(jīng)過: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斯諾要冒著生命威脅穿過國民黨的重重防線;斯諾在蘇區(qū)生活了四個月,收集了包括毛澤東等共產(chǎn)黨人的大量資料;斯諾是以勇氣和正直通過這本書來如實地報道他在蘇區(qū)的所見、所聞及所感;手稿完成之時是中國大地上開啟抗日戰(zhàn)爭序幕的1937 年,而正是這一年,《紅星照耀中國》在英格蘭面世;發(fā)表之后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對原文進行許多改進;作品發(fā)表之后五年間這些報道仍然是獨家新聞。之后學生閱讀的興趣被大大激發(fā),為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做好充分的準備。
閱讀整本書之前,如果能做好這些閱讀前的功課,即使是不愛閱讀的流動兒童,至少也會產(chǎn)生翻開書一睹為快的欲望,如此我們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閱讀能力的核心就是閱讀方法?!保?]名著閱讀更是需要正確的方法來支撐,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的名著導讀中給出的閱讀方法指導,并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不同名著的體裁特點確定閱讀名著的方法。根據(jù)《紅星照耀中國》紀實作品的體裁特點,筆者確立了以下幾種的閱讀方法:
1.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名著《紅星照耀中國》篇幅較長,可以要求學生在半個學期的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在第一單元新聞單元教學時,就可以結合單元學習任務閱讀開始《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要求學生每天至少保證半小時的閱讀時間,必要時還可以利用午間管理的時間,周末則要求每天閱讀一個小時左右,還可以讓家長安排家庭讀書時間。這樣閱讀的時間比較充分,提高閱讀的效果。
2.以任務驅(qū)動閱讀。本書第一篇的第一節(jié)《一些未曾解答的問題》,斯諾敘述他在去紅區(qū)之前有很多疑問,這些內(nèi)容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并把這些問題標上序號,然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選之后的章節(jié),為解疑而默讀、粗讀、批注。像一些生活氣息很濃的問題“共產(chǎn)黨人怎么穿衣?怎么吃飯?怎么娛樂?他們的婚姻法是什么樣子的?”這些問題淺顯易懂,書本中很多地方都有涉及:毛澤東住在兩間四壁蕭然設施簡陋的房子里、紅軍部隊駐扎在窯洞或地主以前的馬廄等簡陋的地方;紅軍伙食也非常簡單,官兵一致,只有小米和白菜,有時會有一些羊肉;紅軍每到一處,就會立即著手經(jīng)濟建設,自給自足。學生帶著斯諾的疑問去讀,閱讀就有了動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任務也就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3.以講故事促進閱讀。為了讓更多的同學完成閱讀任務,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前5 分鐘的訓練學生說話的時間讓學生講名著,以4 人小組為單位,每次講故事之前小組同學要一起閱讀,然后派一個代表上臺講述,這樣需要講故事的小組在課前就需要精心準備,熟悉內(nèi)容,同時梳理情節(jié),分工合作;上臺講故事的時候也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在講故事的時候其他同學也可以再次熟悉文章內(nèi)容,故事講完之后安排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點評、教師點評還可以使下次故事講述更精彩。四人小組共同研讀,派代表講故事的方式好處就會一天天凸顯:平均每兩周每小組都會有一次上臺講故事的機會;每天上課都會聽到同學講述的不同風格的故事;書本的內(nèi)容在課后的閱讀以及講述后印象更深刻。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講促讀,以讀促講,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
4.以觀看影視劇推動閱讀。不少名著都曾被拍成相關影視劇,《紅星照耀中國》《長征》《海底兩萬里》等,都有同名影視劇。影視劇形象生動,對觀眾更有震撼力。觀看《紅星照耀中國》,學生更深刻認識偉大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的出身貧困,有的出生富裕,他們都不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探索救國的真理,思想不斷發(fā)生變化,逐漸接觸了解馬克思主義,共同的理想使他們團結在一起;看到紅軍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爬雪山、過草地,還要和數(shù)倍于自己的敵人作戰(zhàn),戰(zhàn)勝疲勞、饑餓、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完成史無前例的驚人壯舉,學生不由地會被紅軍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意志所深深震撼;看到和他們幾乎同齡的紅軍小戰(zhàn)士如“老表”“鐵老虎”、班長,他們雖然都有過悲慘的經(jīng)歷,可是他們很樂觀,和斯諾同行一路歡歌,他們自覺遵守紀律,這就是活生生的榜樣。既讀名著,又看影視,閱讀效果事半功倍。
閱讀名著的過程是平常的語言學習過程,更是一次非常美好的審美之旅。學生在閱讀、講述、品賞的過程中,沿途看到的是一顆顆閃閃的紅星,是他們身上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精神,是克服困難、艱苦卓絕的精神,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朱光潛說過:“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這是一條思路,你應該趁著這條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我所說的只是一種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5]學生通讀全書內(nèi)容之后,需要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梳理、歸納、比較、分析、重構。這是對名著深度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1.設計適合流動兒童的專題。學生通讀完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之后,可以設置這樣的專題:“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關于長征”“信仰與精神的力量”。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分別對專題進行探究,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獨立思考,讀出自我?!邦I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專題,不僅要關注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典型的將領,也不能忽視那些無名的紅色人物;“關于長征”要求學生收集長征中感人的故事,比如為了紅軍的安危,毛澤東不顧勸大家放棄打鼓新場戰(zhàn)役;為了不影響行軍,賀子珍忍淚將剛出世的孩子送給老鄉(xiāng);為了饑餓難忍的戰(zhàn)士,彭德懷忍痛槍殺心愛的戰(zhàn)馬,等等;“信仰與精神的力量”主要是讓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形成自己的看法,從而更深刻體會紅軍的革命精神。
2.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名著閱讀展評活動是學生作品的多樣展示、交流分享和相互評價,學生在這樣的閱讀總結中反思閱讀過程、積累閱讀經(jīng)驗、關聯(lián)社會人生。[6]名著閱讀結束之后需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才能更好地推進閱讀。學生通讀完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之后,分工合作完成三個專題,要求小組每一位同學選擇自己最拿手的一種形式,比如畫路線圖、寫傳記、寫讀后感等完成任務。對第一個專題研究結合摘抄、整理的某位紅色人物的內(nèi)容,制作名片,在名片中能夠體現(xiàn)出人物的生平經(jīng)歷、精神品質(zhì)等。第二個專題要求學生畫路線圖,收集長征中感人的故事;第三個專題要求學生暢談感受,寫讀后感。要求學生了解書本內(nèi)容,體會精彩的情節(jié),感受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然后思考作者的情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獲得美感的同時完善人格、內(nèi)在素養(yǎng)。
名著只是資源,作為教師,既要注重名著知識的教授,更要重視名著精神內(nèi)涵挖掘,達到培養(yǎng)學生美好品德的最終目的。引導閱讀名著,還要鏈接學生的生活。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的游學、研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名著導讀可以和游學等活動相結合,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堅韌、誠信等美好品德。當然,流動兒童由于家庭條件有限,而且家長也沒這方面的意識,可以實地研學的學生較少。教師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和學生一起做旅游攻略,開展網(wǎng)絡研學,學生在欣賞網(wǎng)絡資源中相關的影像資源,就會聯(lián)想到這個地方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會更加感嘆紅軍的艱苦卓絕和樂觀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