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泯
(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科學研究所,云南 蒙自 661199)
蘭科(Orchidaceae)植物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專家研究的重點對象,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形態(tài)、習性特殊,屬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類群。在我國,目前已調(diào)查到原生蘭科植物有1 400種左右,其植物多樣性在世界范圍較為豐富。蘭科植物的生境特殊,加之高度分化、特化,具有分布區(qū)域狹窄、種群較小、數(shù)量不多等特點,而原生境的破壞甚至喪失也致一些原記載的居群較小、數(shù)量稀少的蘭科植物難以覓到。蘭科植物也是被子植物中進化程度較高的類群,對生境要求極為嚴格,又十分脆弱,一旦生境遭到破壞,其退化演替也十分迅速,因此,加強對蘭科植物的調(diào)查、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對蘭科植物的保護和區(qū)系起源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1-3]。
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境內(nèi),地處東經(jīng)103°20′~104°03′、北緯22°35′~23°07′,地跨屏邊、河口、個舊、蒙自四縣(市)。區(qū)內(nèi)最高海拔2 365 m(位于大尖山),最低海拔225 m,垂直相對高差達2 140 m。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熱帶北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勢,足夠的水熱和光照條件,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和特殊的生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保護區(qū)整體范圍內(nèi)四周有高山阻擋,僅通過東南面狹窄的紅河谷口(云南省最低海拔76.4 m)通向越南北部灣,該區(qū)也成為云南省受東南暖濕氣流影響最大的地區(qū)。海拔1 000 m以下部分屬熱帶北緣氣候,海拔1 000 m以上部分則表現(xiàn)為南亞熱帶氣候,因此,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濕潤雨林、山地雨林、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和山頂苔蘚矮林等植被類型。該區(qū)屬于滇東南生物區(qū),是我國植物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區(qū)系地理和植被地理研究上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筆者主要對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的蘭科植物的多樣性和蘭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蘭科植物的多樣性主要從多樣性、植物區(qū)系、生活型及特有性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垂直分布格局主要對不同海拔梯度的蘭科植物種類、生活型及分布型進行歸類、統(tǒng)計分析。
以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為調(diào)查范圍,通過科學考察、實地踏查,采用樣地調(diào)查法和樣線調(diào)查法,拍攝照片、采集標本,根據(jù)所采集標本進行標本鑒定統(tǒng)計,結(jié)合大量有關(guān)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得出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全部野生蘭科植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包括保護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屬名、科名、分布地點、海拔、生境、區(qū)系所屬、生活型和特有性等指標,然后從多樣性、生活型、特有性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4]。將海拔按照大圍山實際情況劃分為5個梯度,分別為T1(500 m以下,含500 m)、T2(500~1 000 m,含1 000 m)、T3(1 000~1 500 m,含1 500 m)、T4(1 500~2 000 m,含2 000 m)、T5(2 000 m以上)。再根據(jù)不同海拔梯度分布的蘭科植物的數(shù)量進行分類對比,分析得出垂直分布格局規(guī)律和現(xiàn)狀。通過對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的調(diào)查分析,對保護區(qū)內(nèi)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的現(xiàn)狀和保護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提出相應的保護和利用措施[5]。
2.1.1 多樣性。根據(jù)以往文獻資料和實際調(diào)查,統(tǒng)計出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共有野生蘭科植物83屬267種,分別占云南省蘭科植物135屬764種16變種的61.48%和34.23%,占我國蘭科植物194屬1 388種的42.78%和19.24%,說明大圍山蘭科植物多樣性較豐富。其中,種樹為8種及以上的屬有開唇蘭屬(Anoectochilus)8種、石豆蘭屬(Bulbophyllum)23種、蝦脊蘭屬(Calanthe)16種、蘭屬(Cymbidium)12種、石斛屬(Dendrobium)26種、毛蘭屬(Eria)11種、斑葉蘭屬(Goodyera)8種、玉鳳花屬(Habenaria)11種、羊耳蒜屬(Liparis)17種。其中有45屬均只含有1種,占總屬數(shù)的54.22%。大圍山蘭科植物單屬種類主要由多花脆蘭(Acampe rigida)、多花指甲蘭(Aerides rosea)、無葉蘭(Aphyllorchis montana)、蜂腰蘭(Bulleyia yunnanensis)、長喙蘭(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滇蘭(Hancockia uniflora)、毛軸紅門蘭(Orchis monophylla)和大圍山杓蘭(Cypripedium daweishanense)等組成。
2.1.2 區(qū)系成分。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共有野生蘭科植物82屬267種,根據(jù)吳征鎰先生對我國種子植物屬的劃分原則,對其屬進行了歸類、分析。再根據(jù)蘭科植物的分布和資料記載對蘭科植物種類進行了劃分,共劃分為8個類型12個亞型1個變型。
大圍山蘭科植物種類區(qū)系以熱帶成分為主,共有192種,占總種數(shù)267種的71.91%;溫帶成分共75種,占總種數(shù)的28.09%。其中,熱帶成分以熱帶亞洲分布為主,其分布型共148種,分別占總種數(shù)267種和溫帶成分192種的55.43%和77.08%,其余熱帶成分以緬甸、泰國至華西南分布和越南(或中南半島)至華南或西南分布類型為主,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和其他分布類型種類零星分布。溫帶成分以中國特有分布類型為主,29種中國特有分布類型占溫帶成分75種的38.67%,其余以中國-喜馬拉雅分布類型、東亞分布類型為主,分別有15種和12種,另外還包括云南省特有分布8種、滇東南地區(qū)特有分布3種、大圍山特有分布5種以及其他分布類型的零星分布(見表1)。
表1 大圍山不同海拔梯度的蘭科植物區(qū)系成分
云南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有野生蘭科植物267種,包括地生蘭、附生蘭、腐生蘭3種類型,可謂生活型全面。其中,地生蘭124種,附生蘭136種,腐生蘭6種,以附生蘭和地生蘭為主。附生蘭種類最多,這可能與大圍山復雜的地形、良好的水熱條件及保護較好的大面積常綠闊葉林有密切關(guān)系,為附生蘭提供了濕潤、富有營養(yǎng)的樹干、石壁等生長場所。地生蘭主要生長在保存較好的常綠闊葉林下,腐殖質(zhì)層和土層稍厚且營養(yǎng)較豐富,又能透光且環(huán)境蔭蔽,主要有開唇蘭屬(Anoectochilus)、蝦脊蘭屬(Calanthe)、蘭屬(Cymbidium)、斑葉蘭屬(Goodyera)、玉鳳花屬(Habenaria)、羊耳蒜屬(Liparis)、芋蘭屬(Nervilia)、闊蕊蘭屬(Peristylus)及鶴頂蘭屬(Phaius)等共124種組成,占大圍山蘭科植物總種數(shù)的46.44%;附生蘭主要是附生在保護區(qū)內(nèi)石壁、樹干上,且主要分布在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主要有石豆蘭屬(Bulbophyllum)、隔距蘭屬(Cleisostoma)、貝母蘭屬(Coelogyne)、石斛屬(Dendrobium)、厚唇蘭屬(Epigeneium)、毛蘭屬(Eria)、盆距蘭屬(Gastrochilus)、尖囊蘭屬(Kingidium)、鳶尾蘭屬(Oberonia)、石仙桃屬(Pholidota)及獨蒜蘭屬(Pleione)等共136種組成,占大圍山蘭科植物總種數(shù)的50.94%;腐生蘭主要生長在陰涼的林下土層或腐殖質(zhì)中,共有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河口天麻(Gastrodia hekouensis)、虎 舌蘭(Epipogium roseum)、齒 爪 疊 鞘 蘭(Chamaegastrodia poilanei)、叉枝牛角蘭(Ceratostylis himalaica)及無葉蘭(Aphyllorchis montana)6種,只占大圍山蘭科植物總種數(shù)的2.25%。
云南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野生蘭科植物特有現(xiàn)象明顯,包括中國特有種45種,其中包括云南省特有8種,滇東南地區(qū)特有3種,大圍山特有5種,中越特有10種。大圍山蘭科植物特有種分別為蒙自石豆蘭(Bulbophyllum yunnanense)、大圍山杓蘭(Cypripedium daweishanense)、屏邊金線蘭(Anoectochilus pingbianensis)、屏邊叉柱蘭(Cheirostylis pingbianensis)及河口天麻(Gastrodia hekouensis)。中越特有種主要是指分布在滇東南、滇南一帶與越南北部相連的中南半島一帶的種類,這10種分別為臺灣吻蘭(Collabium formosanum)、心葉球柄蘭(Mischobulbum cordifolium)、云南叉柱蘭(Cheirostylis yunnanensis)、云南石仙挑(Pholidota yunnanensis)、云南美冠蘭(Eulophia yunnanensis)、芳香石豆蘭(Bulbophyllum ambrosia)、大序隔距蘭(Cleisostoma paniculatum)、滇越金線蘭(Anoectochilus chapaensis)、圓唇蝦脊蘭(Calanthe petelotiana)及硬毛斑葉蘭(Goodyera hispida)。云南的4個特有蘭屬中,大圍山分布有2個,即蜂腰蘭屬(Bulleyia)、滇蘭屬(Hancockia),另外本屬于云南特有種(屬)的長喙蘭屬(Tsaiorchis)的長喙蘭(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暫不列入特有名單中,因有專家已在廣西大瑤山等地也發(fā)現(xiàn)該品種。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野生蘭科植物隨著海拔的升高,各梯度從T1~T5各海拔段的蘭科植物種數(shù)變化呈“中間膨脹形”或“單峰形”,隨著海拔升高,從T1~T5各海拔段有野生蘭科植物依次為46、153、214、185和121種,其中T3段1 000~1 500 m海拔段的蘭科植物多樣性最高,達到214種,而T1段500 m以下地段蘭科植物多樣性最低,只有46種。地生蘭、附生蘭在各海拔段均有分布,在1 000~2 000 m海拔段分布最多,在中低海拔地段常綠闊葉林下,蘭科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可能與中低海拔水分充足、光照條件好,水熱組合類型特殊,形成了蘭科植物生長的良好環(huán)境有關(guān)。腐生蘭只有6種,分布較少,可能與生境和調(diào)查季節(jié)有關(guān),蘭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植物類群,而腐生蘭的生境和生長季節(jié)更為特殊,需要以后在調(diào)查過程中更要細心和敏銳。大圍山腐生蘭的海拔分布格局各梯度情況為:T3、T4段分布有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T2段分布有河口天麻(Gastrodia hekouensis),T2、T3、T4段分布有虎舌蘭(Epipogium roseum)、齒爪疊鞘蘭(Chamaegastrodia poilanei)、叉枝牛角蘭(Ceratostylis himalaica),T2、T3段分布有無葉蘭(Aphyllorchis montana),可見在500 m以下和2 000 m以上地段,腐生蘭均無分布。
通過對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蘭科植物多樣性及垂直分布格局的調(diào)查和分析研究,得出大圍山蘭科植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多樣性豐富,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有野生蘭科植物267種,隸屬83屬;二是區(qū)系成分復雜多樣,共劃分為8個類型12個亞型1個變型;三是生活型全面,其中地生類型124種,附生類型136種,腐生類型6種;四是特有現(xiàn)象明顯,共有中國特有種29種,云南省特有種8種,滇東南地區(qū)特有種3種,大圍山特有種5種,中越特有種10種;五是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間膨脹形”,隨著海拔升高,T1~T5海拔段有野生蘭科植物依次為46、153、214、185、121種,其中1 000~2 000 m海拔段的蘭科物種多樣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