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聲樂教學中唱法融合的運用策略,提出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尋找不同唱法的共性特點,展開融合性研究,通過整合唱法資源、優(yōu)化唱法比較、促進唱法融合等策略,提升聲樂教學品質,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
【關鍵詞】中職聲樂 唱法融合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48-02
在中職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對幾種唱法進行融合設計,讓學生在唱法學習中形成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整合唱法資源、優(yōu)化唱法比較、促進唱法融合,都能夠有效提高聲樂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應用的機會,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聲樂認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整合唱法資源,建立聲樂教學基礎
教師對多種唱法進行資源整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力基礎。美聲、民族、通俗和流行唱法,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師從這些唱法的特點角度進行介紹,能夠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課堂教學,建立聲樂教學基礎。
(一)美聲民族唱法特點
所謂美聲唱法,就是“美妙地歌唱”,是一種聲樂學派,偏向于唱“聲”。美聲強調音質與共鳴的重要性,教師組織學生感受美聲唱法特點,要從流暢、通順、柔和、音域等角度展開研究。美聲唱法帶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學生大多無法掌握。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美聲唱法的特點,以便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民族唱法是民間多種演唱風格的總稱,如民歌、古謠等,都屬于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帶有地方色彩,這與區(qū)域文化、方言、表達習慣等有直接關系,教師在介紹其特點時,需要進行融合處理。
如教學《我的太陽》這首歌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意大利歌唱家的原版音頻材料,要求學生聆聽歌曲時,要從情緒、節(jié)奏、聲音等多角度展開思考,體會歌曲的感染力,了解歌曲唱法的特點。學生進入聆聽環(huán)節(jié),并對歌唱方法展開熱議。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民族唱法演唱這首歌,并現(xiàn)場為學生做示范。為激發(fā)學生參與演唱的熱情,教師組織學生根據(jù)不同音色分組,如高音組、中音組、低音組,男生組、女生組等,然后進行對比演唱。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美聲唱法欣賞機會,再推出民族唱法使其感受不同的歌唱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多組別的對唱演示,為學生提供唱法融合的機會。這使學生對不同唱法的融合有了更多了解和運用的機會,提高了其唱法應用意識。
(二)通俗流行唱法特點
通俗流行唱法屬于自演形式,帶有流行歌曲的歌唱特點。通俗唱法運用比較靈活,包括歌伴舞、說唱、搖滾等。學生對通俗流行唱法最為熟悉,平時生活中接觸的機會也更多。教師在講解通俗流行唱法特點時,不妨借助一些流行歌曲,讓學生在聆聽和演唱過程中逐漸接受相關知識并加深印象。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首民歌旋律優(yōu)美,學生平時最為熟悉。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歌曲《茉莉花》視頻,讓學生欣賞并提出要求:這首民歌適合運用民族唱法來展示,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用其他唱法來演唱。學生在欣賞多媒體視頻時都能夠跟唱,感受歌曲旋律的優(yōu)美。接著,學生嘗試使用不同唱法來演唱,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的唱法應用進行觀察,選擇比較典型的唱法進行重點介紹。有學生用流行唱法來演唱,感染力很強,教師同步借助多媒體播放伴奏,為學生提供盡情展示的機會,使課堂氣氛變得十分熱烈。另外,教師還組織學生開展歌伴舞演繹活動:學生自行組建表演團隊,一部分人用不同唱法展示歌曲,另一部分做舞蹈展示,形成歌伴舞表演。學生接到這個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
二、優(yōu)化唱法比較,提升聲樂教學品質
唱法多種多樣,其特點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從對唱法特點進行比較的角度展開教學設計,推出專業(yè)教學內容和活動,能夠有效提升聲樂教學品質。
(一)聲區(qū)喉位展示比較
因為聲區(qū)有高中低之分,在演唱過程中,需要保持聲音位置的一致,形成融合性對接,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聲音。美聲要注意混合聲音的運用;民族唱法用真聲比較多,假聲比較少;通俗唱法大多要借助電聲設備,盡量體現(xiàn)自然親和狀態(tài),所以胸腔共鳴較多一些。在進行喉位運用時,美聲要故意壓低喉位,保持吸氣的位置;民族唱法喉嚨打開的大小要根據(jù)作品的需要而定;通俗唱法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較高。
教師在歌曲演唱過程中要適時滲透一些技巧和方法,對學生傳授樂理知識,給學生更多學習啟迪。如在教唱《小河淌水》這首云南民歌時,教師先對歌曲特點進行介紹:這首民歌質樸自然,歌曲分為五個樂句,節(jié)奏比較舒緩,而且?guī)в谢丨h(huán)意味,旋律清新優(yōu)美,充滿畫面感。這首歌曲適合運用民族唱法和通俗方法來演唱,根據(jù)聲區(qū)和喉位特點,在演唱歌曲時應進行合理應用。學生對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比較熟悉,為讓學生感受歌曲演唱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互聽互評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展示的機會。學生在歌唱時,很容易跟著感覺走,教師應適時做出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嘗試,如唱法融合等,能夠帶來更豐富的訓練體驗。
(二)吐字風格發(fā)聲比較
不同唱法的吐字有不同特點,美聲要求母音一致、吐字要清楚;民族唱法則強調字頭準確,字腹圓潤響亮,字尾明確清晰,追求字正腔圓;通俗唱法吐字強調清晰自然,而且要與情感對接,其齒音、唇音比較重一些。不同唱法的發(fā)聲特點不同,當我們熟練掌握不同唱法的特點時,我們平時在傾聽歌曲時就能夠快速判斷出其唱法。
學生對民歌比較熟悉,對民間小調也有體驗認知,在教唱《小白菜》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從旋律情感角度進行引導:這首歌曲表現(xiàn)舊時農村失去親娘的孩子的凄冷心情,演唱這樣的歌曲,要帶上哭泣的音調,因此適合運用通俗唱法。要求學生先對歌詞進行研讀,揣摩歌曲的情感基調,在歌唱時清晰展示歌詞,讓歌曲帶有情節(jié)感。在歌唱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逐漸找到演唱感覺,歌曲情感展示比較到位。在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對歌詞進行改編,看誰改編的歌詞更有韻味,能夠準確表達人物情感。在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時,教師進入課堂,與學生一起研究,并提出改編建議。一個改編活動,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從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比較合理,不僅讓學生對唱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促進唱法共融,延伸聲樂教學維度
聲樂教學離不開唱法研究,如何對不同的唱法進行融合處理,這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學生對各種唱法有一定了解后,可以根據(jù)自身條件進行融合嘗試,激發(fā)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使聲樂教學維度得以進一步延伸。
(一)探尋唱法共融切點
在中職聲樂教學中,教師對不同唱法融合展開教學研究,尋找唱法融合切點,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不同唱法的特點,對歌曲展開個性解讀和展示,建立聲樂認知基礎。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唱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喜好,并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多種唱法進行融合,以提升歌唱感知體驗品質。學生大多對通俗流行唱法比較有興趣,教師應做好必要的學情調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建立融合意識。
中職學生的音樂學力基礎水平不同,教師應因材施教,在歌曲唱法展示環(huán)節(jié)進行對應設計,讓更多的學生都能進行個性化展示。如學唱《康定情歌》時,因其屬于流行歌曲,學生能從不同渠道聽到這首歌曲,所以對這首歌曲較為熟悉。為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教師布置了對唱表演活動任務:同桌的兩個人合作,現(xiàn)場演唱這首歌曲,要求兩個人使用不同的唱法進行展示,看哪一個組合的表演最有特色。學生對這樣的表演任務特別感興趣,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嘗試用不同唱法來展示。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評價活動,將歌曲演繹活動推向高潮。這種要求學生用不同唱法來進行對唱展示的演繹活動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運用這種方法很容易調動學生的訓練熱情。教師應適時融入更多創(chuàng)新設計,為聲樂課堂帶來更多活力。
(二)創(chuàng)新唱法訓練設計
唱法融合具有專業(yè)性。在中職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從“非專業(yè)”角度展開思考,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體驗中建立聲樂認知基礎。中職學生對不同的唱法有不同的興趣,教師要根據(jù)歌曲特點進行具體引導,讓學生嘗試不同唱法融合,推出更多唱法訓練任務,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學習實踐的機會。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唱法實踐訓練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可借助網(wǎng)絡交互平臺組織學生進行訓練實踐,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學生對歌曲唱法特點比較清楚,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唱法,如果適時對不同唱法進行融合,能夠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在學唱《送別》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演唱。這首歌是電影插曲,旋律充滿離情別緒,感染力很強,適合用民族或通俗唱法。學生對這首歌曲很熟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多種唱法來演唱,并探索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給學生留下一個電子作業(yè):在課余時間進行唱法探索,然后自行錄制演唱視頻,并上傳到網(wǎng)絡交互平臺??梢圆捎貌煌ǎ蛘哌M行唱法融合,展示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學生接受這一任務后,開始研究各種唱法,并精心制作視頻。教師推出的這一電子作業(yè)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讓學生能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進行唱法融合實踐,延伸了聲樂教學的維度。
在中職聲樂教學中對各種唱法進行融合研究和實踐,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鮮活的學習體驗。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實際,結合學生的唱法認知基礎展開對應的教學設計,能讓更多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唱法應用認知。聲樂教學需要專業(yè)知識的支持,而學生的聲樂認知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可對多種唱法進行對應研究,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讓學生主動參與唱法研究性學習,并在實踐操作中建立聲樂認知基礎,提升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子凌.探究中職聲樂教學中多種唱法的共融與科學運用[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26).
[2]陳明.節(jié)奏訓練在中職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20(11).
[3]袁小紅.交互式教學下的中職學前教育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策略探析[J].黃河之聲,2019(15).
【作者簡介】張媛媛(1984— ),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研究生學歷,講師,主要從事中職聲樂教學。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