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貞金
摘 要:楊時是宋代理學(xué)家,曾講學(xué)于將樂縣含云寺,與游酢曾共同師事程顥和程頤兩位理學(xué)大師。他所作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別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等詩,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diǎn)或有異議,或有疑議。本文勾稽有關(guān)史乘、方志、文集等資料,對相關(guān)四首詩進(jìn)行編年系地考證,以厘清事實(shí)。
關(guān)鍵詞:楊時 游酢 編年系地 考證
楊時(1053—1135),字中立,世稱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今福建將樂)人。楊時平生求學(xué)專誠,熙寧九年中進(jìn)士第,調(diào)官不赴。后師事程顥、程頤,杜門不仕者十余年,東南學(xué)者推為“程氏正宗”。他在青年時代曾讀書含云寺,中年時期曾講學(xué)于含云寺,寫下諸多相關(guān)詩歌,《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就是其中之一。他與同省理學(xué)家游酢共同師事“二程”,離別后有詩文唱和。其中,有《別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諸詩,其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diǎn)均有疑議,現(xiàn)從不同角度進(jìn)行考證,以期還原本來面目。
一、《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詩
楊時曾創(chuàng)作勸學(xué)詩送同學(xué),勸勉大家珍惜時光,壯志圖強(qiáng)。其詩如下:
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發(fā)忽已蒼。愿言績學(xué)子,共惜此日光。術(shù)業(yè)貴及時,勉之在青陽。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間,所差亦毫芒。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斯人已云沒,簡編有遺芳。希顏亦顏徒,要在用心剛。譬猶適千里,駕言勿徊徨。驅(qū)馬日云遠(yuǎn),誰謂阻且長。末流學(xué)多岐,倚門誦韓莊。出入方雨間,雕鐫事辭章。學(xué)成欲何用,奔趨利名場。挾策博塞游,異趣均亡羊。我懶心意衰,撫事多遺忘。念子方妙齡,壯圖宜自強(qiáng)。至寶在高深,不憚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萬物備吾身,求得舍即亡。雞犬猶知尋,自棄良可傷。欲為君子儒,勿謂予言狂。
(一)創(chuàng)作年代考
此詩《龜山集》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楊時年譜均題作《勉學(xué)歌送諸生》。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有二說:一說在熙寧七年(1074),楊時二十二歲時。黃去疾《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神宗熙寧七年甲寅(1074),公年二十二。……讀書于含云寺。有《札記解義》,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a一說在元符三年(1100),楊時四十八歲時。毛念恃《年譜》云:“(元符)三年(1100)庚辰,先生四十八歲居鄉(xiāng)。講學(xué)于含云寺,作《勉學(xué)歌示諸生》。歌曰:‘此日不再得……”b張夏編《宋楊文靖公龜山先生年譜》:“三年庚辰,四十八歲,居鄉(xiāng)講學(xué)于含云寺,作《勉學(xué)歌送諸生》?!逼浜蟀丛疲骸包S譜于此下云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而毛譜書于元符庚辰較為得之?!眂
考析詩句內(nèi)容,是詩云:“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躚躚黃小群,毛發(fā)忽已蒼?!薄按巳詹辉俚茫j波注扶?!?,勸同學(xué)時光易逝,機(jī)會難得,是師長勸勉學(xué)生的口吻;“躚躚黃小群,毛發(fā)忽已蒼”,是拿自己與諸生對比,諸生都是黃毛小子,自己則毛發(fā)蒼白?!霸秆钥儗W(xué)子,共惜此日光。術(shù)業(yè)貴及時,勉之在青陽”,又是以師長的口吻勸勉同學(xué)趁青春年華好好努力,學(xué)好術(shù)業(yè)。“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既是勸勉學(xué)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自己這么多年官宦生活積累的人生體驗(yàn),符合入仕后的心境。“我懶心意衰,撫事多遺忘。念子方妙齡,壯圖宜自強(qiáng)”,“我”與“子”是明顯的對比,言自己仕途坎坷,歲月蹉跎,心灰意懶,但同學(xué)們正值青春妙齡,應(yīng)該壯志圖強(qiáng);“撫事多健忘”,不似二十二歲年齡狀態(tài),似中老年時狀態(tài)。整首詩均以師長的口吻勉勵后學(xué),也顯示出自己歲月蹉跎,退而獨(dú)善其身之意。因此從詩意可以斷定此詩并非作于青年時期在含云寺讀書之時,即神宗熙寧七年(1074),楊時二十二歲時,應(yīng)作于自瀏陽歸將樂后,講學(xué)于含云寺之時,即元符三年(1100),楊時四十八歲居鄉(xiāng)時。因此,毛念恃及張夏年譜所載正確?!稐顣r故里行實(shí)考》亦可作佐證:“詩云‘舜跖善利間,此乃廢王安石之學(xué)后漸趨形成的治心修身之術(shù)。元祐元年,《與吳國華》書提出‘王金陵力學(xué)而不知道的觀點(diǎn),然尚不知廢王氏之學(xué)后‘欲何術(shù)以開后學(xué)。崇寧二年《答胡康侯》,方明舜、跖之分,‘乃在乎善、利之間。政和元年《答李杭》,以舜跖善利之分作為辨別圣人之學(xué)與王氏力學(xué)的依據(jù),從而導(dǎo)引士人依歸之路。此后,對吳敦智、呂本中、廖剛等諸君問學(xué),皆以此論答之。由此推之,此勉學(xué)歌似作于政和元年之后,至早不先于崇寧二年?!眃
(二)創(chuàng)作地點(diǎn)考
楊時各年譜均認(rèn)為此詩作于含云寺。含云寺在福建將樂縣西,四山環(huán)峙,云氣滃蔚。e是楊時入仕前讀書科舉的場所,楊時于二十一歲、二十二歲讀書于含云寺f?!逗扑抡骒暨z像記》記載了他從慶真游學(xué)的經(jīng)歷:“予與真師游非一日矣,是時予尚幼,方肄業(yè)為科舉之文,挾策讀書,窮日夜之力為進(jìn)取計(jì),蓋未知有亡羊之憂也。師每曳錫過堂下,釋椎鑿而議之?dāng)?shù)矣,予亦莫之省也?!眊含云寺也是他出仕后講學(xué)的地方,四十八歲自瀏陽歸將樂后,講學(xué)于含云寺h,并在含云寺作《勉學(xué)歌示諸生》詩。
綜上所述,《此日不再得示同學(xué)》詩作于元符三年(1100),是年,楊時四十八歲,講學(xué)于含云寺。
二、《別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詩
楊時與游酢同為二程門生。宋神宗元豐四年辛酉(1081),二十九歲的楊時與游酢自京師繞道潁昌,以師禮見明道先生(程顥),以書乞留門下受業(yè)。楊時寄游定夫有多首,其中有四首詩題名相近,分別為七言律詩《別游定夫》、七言絕句《寄游定夫(二首)》、七言古風(fēng)《寄游定夫》,具體如下:
別游定夫
黽勉吾將仕,謀身力已分。漆雕慚未信,子夏又離群。慘淡交情重,間關(guān)道路勤。至言宜遠(yuǎn)寄,孤陋愿頻聞。
寄游定夫(二首)
在潁昌從明道先生
絳帷燕侍每從容,一聽微言萬慮空。卻愧猶懸三釡樂,未能終此挹清風(fēng)。
蕭條清潁一茅廬,魂夢長懷與子俱。五里橋西楊柳路,可能鞭馬復(fù)來無。
寄游定夫
憶昨相逢鳳山趾,駒隙骎骎余半紀(jì)。君趨烏府近清光,陸海驚濤漲天起。云帆大舸半摧溺,艤岸得全誠偶爾。我時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蟻。談書考古老無用,哺啜糟醨咀糠秕。東歸雖復(fù)有民社,為米折腰良可恥。市朝紛紛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擬。投身中地竟誰免,未信棘端能捍矢。重樓百尺臥玄德,問舍求田不須鄙。早歲結(jié)鄰初有約,齒豁頭童今老矣。筑田預(yù)想傍田廬,負(fù)耒耦耕何日始。
要了解這幾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diǎn)??梢韵瓤疾鞐顣r、游酢元豐三年(1080)至紹圣元年(1094)的交游情況。查《游定夫先生年譜》《宋楊文靖公龜山先生年譜》及《二程子年譜》,楊時與游酢曾兩次同時師事二程。一是師事程顥。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游酢在扶溝,從明道先生任庠序職學(xué)事后,返京師讀禮于太學(xué)i,此時,楊時尋醫(yī)調(diào)京師,二人遂相約自京師繞道潁昌,以師禮見明道先生(程顥),以書乞留門下受業(yè)。! 0二是以師禮拜見程頤。元祐八年(1094)五月十六日,楊時出京,二十九日往河清謁游酢,后相約見伊川,有“程門立雪”的千古佳話。具體交游情況如下表:
(一)《別游定夫》詩
從上表可知,這一時期,楊時與游酢兩次師事程門,兩次離別。但兩次分別時情境、心境均不相同。第一次分別是在潁昌師從程顥;第二次分別是在西洛師從程顥。第一次分別眷念于對同門的念念不舍,與寫于同期的元豐五年的《酬林志寧》詩及《送程二十三》心境相同,如《酬林志寧》詩有“萬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鴻”“感君惠然抵山谷,開談冰雪清吾胸”等句,表達(dá)對往日一起求學(xué)生活的向往及分別后的思念;《送程二十三》書也是“追思在潁之樂,進(jìn)趨文席,退講所聞,邈不可得”。第二次分別時在元祐八年(1093),此時的心境可考察作于紹圣元年(1094)的《歸雁》《感事》兩首詩! 1?!稓w雁》有“澤岸多繒弋,云間乏稻粱。茫然棲息地,飲啄欲何鄉(xiāng)”的感嘆,《感事》亦有“投閑如有約,早晚問耕桑”的勸勉,此時的心境更多的是表現(xiàn)仕途困惑、江湖漂泊及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考《別游定夫》詩,該詩有“黽勉吾將仕,謀身力已分。漆雕慚未信,子夏又離群”句,漆雕,即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中一位,名漆雕開,字子若?!墩撜Z注疏》云:“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2表達(dá)自己無意仕進(jìn),篤志于學(xué)之意?!白酉挠蛛x群”取子夏索居的典故?!抖Y記·檀弓上》云“: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保?3此處意指游酢離開潁昌赴太學(xué)讀書,楊時借孔門弟子聚散之事道離別之情。詩中有“慘淡交情重,間關(guān)道路勤”之句,表達(dá)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因此,《別游定夫》與第一次離別時心境相同,因此應(yīng)作于元豐四年(1081)二人初次分別之時。
考楊時年譜,楊時僅于元豐四年(1081)到過潁昌,因此《潁昌西湖泛舟》詩亦應(yīng)作于師事程顥之時,詩中有“拂百落花春意盡”“春過鶯花無處尋”,即此時已為暮春,亦可佐證《別游定夫》作于暮春之后,創(chuàng)作地點(diǎn)在潁昌。
(二) 《寄游定夫(二首)》
1.關(guān)于此詩作者
此詩作者,有兩種不同記載:
一是錄入游酢集中,題為《在潁昌寄中立》。《游定夫先生集》卷六題為《在潁昌寄中立》:“(其一)絳帷燕侍每從容,一聽微言萬慮空。卻愧猶懸三釡樂,未能終此挹清風(fēng)。 (其二)蕭條清潁一茅廬,魂夢長懷與子居。五里橋西楊柳路,至今車馬往來疏?!?! 4末注“龜山末句作‘可能鞭馬復(fù)來無”。四庫全書本《游廌山集》亦如此載。! 5
二是錄入楊時集中,《龜山先生全集》卷四二題為《寄游定夫》。《寄游定夫》題下注:“在潁昌從明道先生”,并云:“絳帷燕侍每從容,一聽微言萬慮空。卻愧猶懸三釡樂,未能終此挹清風(fēng)。蕭條清潁一茅廬,魂夢長懷與子俱。五里橋西楊柳路,可能鞭馬復(fù)來無。”! 6四庫全書本《龜山集》亦如此載,但題下未注“在潁昌從明道先生”。! 7《兩宋名賢小集》卷九十八錄《龜山集》,亦載此二詩,無題下注。! 8《全閩詩話》卷三載:“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夫師惡可好也,溫故知新。子云之矣。曾子習(xí)圣傳,而汲汲吾友所從事難并則憂之友,其僅以文會已乎。龜山寄定夫曰:‘絳幃燕侍毎從容,一聽微言萬慮空。朱子謂擇之不用丁寧防曲,學(xué)寒窗久矣,共心期。補(bǔ)堂文跋?!?! 9《二程子年譜·明道先生年譜》卷三云:“(元豐四年),先生在潁昌,楊中立尋醫(yī)調(diào)京師,因往潁昌從學(xué)。先生甚喜。龜山從潁昌及門之后告歸,明年有寄書問《春秋》,又有《寄游定夫(二首)》詩:‘絳帷侍燕每從容,一聽微言萬慮空。卻愧猶懸三釜樂,未能終此挹清風(fēng)。蕭條清潁一茅廬,魂夢長懷與子俱。五里橋西楊柳路,可能鞭馬復(fù)來無。想見一時從游之樂。”@ 0
考《游廌山集》,是集最早記載于楊時所作《御史游公墓志銘》,稱有“文集十卷藏于家”,十卷本宋代刊行與否不詳。元明未見有刻本傳世,至乾隆七年(1742)方有游氏裔孫始有刊本。因此,四庫館臣以為“蓋后人掇拾重編”,并認(rèn)為“游酢作品傳世甚少,勉強(qiáng)成集”,耿文光亦以為“乃掇拾各書而成者”。因此,游酢集中可能誤載楊時詩?!洱斏郊酚信f寫本、祠堂本、三山本、明刊本(今存明刊凡三本)、清刊本,其版本流傳較多,因此《宋人別集敘錄》云:“楊(時)集明刊本舛論較少?!盄 1綜上所述,此詩作者應(yīng)為楊時。為何錄入游酢集中,有兩種可能:一是詩寄游酢后,或?yàn)楹笕苏`錄入收集中;二是游酢收到楊時寄詩后,將其中一句“可能鞭馬復(fù)來無”改為“至今車馬往來疏”,表達(dá)對二人同學(xué)之誼的難忘及好景難再的遺憾。
2.關(guān)于此詩創(chuàng)作年代
關(guān)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有兩種不同說法:一是元豐四年?!都挠味ǚ颍ǘ祝奉}下注“在潁昌從明道先生”,楊時在潁昌師從程顥是在元豐四年(1081),因此,此詩作于元豐四年(1081)。二是元豐五年?!抖套幽曜V·明道先生年譜》卷三云:“(元豐四年),先生在潁昌,楊中立尋醫(yī)調(diào)京師,因往潁昌從學(xué)。先生甚喜。龜山從潁昌及門之后告歸,明年有寄書問《春秋》,又有《寄游定夫(二首)》詩:……想見一時從游之樂。”@ 2由此可知,元豐四年(1081),楊時在潁昌從程顥學(xué),第二年年(即元豐五年)有《寄游定夫》詩。
要考察創(chuàng)作年代,先看二人行跡:元豐四年(1081),楊時與游酢二人赴潁昌,以師禮見明道先生;元豐五年(1082),楊時告歸(注:元豐五年二月,長子生),游酢則赴京趕考(注:宋代春闈在每年二月)。分析二人行程,游酢赴開封趕考,開封離潁昌一百余里,或幾天路程;楊時從潁昌返將樂,路途千里,或要?dú)v二三月時間,因此游酢離開時間不早于楊時;二詩未言途中景狀,且題目為“寄”,應(yīng)為在將樂寄給游酢。
再看相關(guān)記載。據(jù)《二程子年譜·明道先生年譜》載:“(元豐)四年辛酉,在潁昌?!ㄔS)五年壬戌,(程顥)五十一歲。在洛?!盄 3因此,程顥元豐四年(1081)在潁昌,(元豐)五年(1082)已在洛陽,即元豐四年,楊時、游酢已離別,游酢赴京趕考(元豐五年二月為春闈),楊時則回家鄉(xiāng)福建將樂,游酢及楊時二人年譜均如此記載。另外,毛念恃《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云:“五年壬戌,先生三十歲,居鄉(xiāng)。二月十日巳時,長子迪生。”@ 4是年又有《元豐壬戌歲暮書事》詩,詩前四句云:“閩陬地力盡,種藝被山谷。涵濡一雨潤,郁郁原野綠?!薄霸S壬戌”點(diǎn)明時間為元豐五年(1082),“閩陬”指明地點(diǎn),即“閩”地村落,因此應(yīng)為居鄉(xiāng)時所作,表明是年確在將樂。
綜合以上記錄,此詩應(yīng)作于元豐五年二月以前。即元豐四年,二人辭別程顥,游酢進(jìn)京趕考,楊時或因長子返回家鄉(xiāng),回鄉(xiāng)后即作此二詩寄游酢,而詩中回憶同學(xué)之誼,未有京考相關(guān)祝?;蜃YR,或在二月春闈之前。即此詩為楊時所作,作于元豐五年二月會試之前,此時,楊時居故鄉(xiāng)福建將樂縣。
(三)《寄游定夫》(憶昨相逢鳳山趾)詩
《寄游定夫》云:“憶昨相逢鳳山趾,駒隙骎骎余半紀(jì)。君趨烏府近清光,陸海驚濤漲天起?!視r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蟻?!薄傍P山”即今杭州鳳凰山省稱:“半紀(jì)”即六年;“烏府”即御史府@ 5;“清光”,即清光清美的風(fēng)彩,多喻帝王的容顏;“捧檄”,為母出仕之意@ 6;“荊渚”即湖南洞庭洞一帶,泛指湖南。六年前,即宋神宗元祐八年(1093),時游酢在京任太學(xué)博士,楊時丁母憂,服除赴調(diào),二人遇于京師(是年五月二十九日,二人見伊川先生于洛,有程門立雪之典),因此有“相逢鳳山”“余半紀(jì)”之謂;紹圣元年(1094)五月二十七日,楊時授知潭州瀏陽縣,因此又有“我時捧檄赴荊渚”之謂。按,《寄游定夫》詩校記云:“‘赴京渚,正德本作赴荊渚,疑作‘荊渚是?!盄 7六年后,即元符三年(1100),游酢于十一月上旬召為監(jiān)察御史,因此詩中有“君趨烏府近清光”之謂。由此可證,《寄游定夫》詩作于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后。
張夏《楊文靖公年譜》載:元符二年,三十六歲,十一月十七日(自瀏陽還)到家。元符三年居鄉(xiāng),講學(xué)于含云寺,作《勉學(xué)歌送諸生》。@ 8黃去疾《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亦載,元符三年,楊時四十八歲,居鄉(xiāng)。講學(xué)于含云寺,作《勉學(xué)歌送諸生》。@ 9毛念恃《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亦如此載。
綜上,《寄游定夫》詩作于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后,此時,楊時在故鄉(xiāng)將樂含云寺講學(xué)。
al@ 9黃去疾編,刁忠民校點(diǎn):《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20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4頁,第3398頁,第3400頁。
bx〔清〕毛念恃:《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年譜叢刊》 第2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頁,第15頁。
cfhj@ 8〔清〕張夏:《宋楊文靖公龜山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年譜叢刊》第2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頁,第121頁,第142頁,第122頁,第142頁。
d 林海權(quán)、胡鳴:《楊時故里行實(shí)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頁,第656頁。
e 〔清〕郝玉麟、謝道承:《福建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3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版,第257頁。
g@ 7〔宋〕楊時:《楊時集》,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656頁,第970頁。
i 〔清〕游智開編:《游定夫先生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5冊,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7頁。
k 《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云:“四月十二日改元,章申公拜相,游公定夫守太學(xué)博士,公貽書與之,曰:‘京師非食貧之地,公聚口頗眾,度其勢能久居否?趨舍之方,宜審處也。又有《歸雁》《感事》二詩寄定夫。游得書,即乞出為齊州簽判?!保S去疾編,刁忠民校點(diǎn):《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20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398頁。)
l〔三國〕 何晏集,〔唐〕陸德明、〔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版,第568頁。
m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版,第151頁。
n 〔宋〕游?。骸队味ǚ蛳壬?,同治六年和州官舍重刊本,1863年版,第17頁。
o 〔宋〕游酢:《游廌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1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703頁。
p 〔宋〕楊時:《龜山先生全集》,《宋集珍本叢刊》第29冊,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538頁。
q 〔宋〕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485頁。
! 8 〔宋〕 陳思編, 〔元〕陳世隆補(bǔ):《兩宋名賢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3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37頁。
s 〔清〕鄭方坤:《全閩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6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4年版,第116—117頁。
t@ 2 @ 3 〔清〕池生春、諸星杓:《二程子年譜·明道先生年譜》,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4冊,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3頁,第2514頁,第2515頁。
@ 1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上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09—613頁。
y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漢書》卷83《朱博傳》載:“是時御史府吏舍百余區(qū),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烏去不來者數(shù)月長老異之。”“師古曰:‘史言此者,著御史大夫之職當(dāng)休廢也?!焙笠蚍Q為“烏府”。(〔漢〕班固:《漢書》卷83,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0冊,第3405—3406頁。)
z 《后漢書》卷39云:“中興,廬江毛義少節(jié),家貧,以孝行稱。南陽人張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賤之,自恨來,固辭而去。及義母死,去官行服。數(shù)辟公府,為縣令,進(jìn)退必以禮。后舉賢良,公交車征,遂不至。張義嘆曰:‘賢者固不可測,往日之喜,乃為親屈也。斯蓋所謂“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者也。建初中,章帝下詔褒寵義,賜谷千觴,常以八月長史問起居,加賜羊酒,壽終于家?!焙笠浴芭跸睘闉槟赋鍪说牡涔??!材铣巍撤稌献蔡啤忱钯t等注:《后漢書》卷39,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冊,第1294頁。
基金項(xiàng)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diǎn)項(xiàng)目《宋詩匯評與考證》(19AZW009);廣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項(xiàng)目(GD18DL06);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人文社科重點(diǎn)項(xiàng)目(KJRW002)
作 者: 柯貞金,碩士,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