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霞
急性腦缺血是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1]。由于腦缺血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易出現漏診,延誤患者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早期診斷對急性腦缺血患者十分重要[2]。影像學是診斷急性腦缺血的常用診斷方法,但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成像分辨率低、圖片質量差,且敏感性和特異性存在缺陷,檢查效率較低。多模式磁共振可有效提高急性腦缺血檢出率,詳細觀察病變程度和組織代謝情況,為后續(xù)治療提供依據[3]。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模式磁共振在急性腦缺血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急性腦缺血患者,其中男30 例,女28 例;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9.87±8.63)歲;合并糖尿病患者21 例,合并高血壓患者19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8 例。
1.2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神經病學》[4]中急性腦缺血的診斷標準;②均存在頭暈頭痛、偏身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等急性腦缺血的典型癥狀;③均于發(fā)病48 h內完成影像學檢查。
1.3 排除標準 ①既往存在腦出血、腦外傷、腦部腫瘤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拒絕影像學檢查者;④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檢查及后續(xù)治療者。
1.4 方法 ①采用1.5T(3.0T)超導全身磁共振掃描儀和配套的西門子8 通道頭頸關節(jié)線圈。成像序列主要包括:T2WI、MRA、DWI、SWI。T2WI 采用FRFSE 序列,基體為381×255,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1 mm。MRA 采用三維TOF 成像,矩陣318×223,層厚1.3 mm。投影法采用最大信號強度重建血管。DWI 采用SE 序列。彌散梯度同時為前、左、右、上、下?;w為126×126,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1 mm。SWI 掃描野為230 mm,掃描矩陣為384×320,層厚為1.2 mm,掃描時間為5 min 和5 s。②圖像分析:結果由磁共振醫(yī)師和神經內科醫(yī)師共同解釋,記錄患者的T2WI、MRA、DWI 和SWI 的信號表現,并進行相關數據分析。為避免誤差,選取3 個重要病變區(qū)和鏡像區(qū)進行分析,最后選取平均值。
1.5 MRA 分級標準[5]MRA 分為4 個等級,0 級為正常,1 級為信號減弱,2 級為局部信號丟失,3 級為分支信號完全丟失。
1.6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DWI、T2WI 對不同起病時間患者的檢出情況、MRA 分級在不同病灶直徑的占比情況,分析 SWI 靜脈顯示與病灶灌注狀態(tài)的相關性以及SWI 圖像顯示病灶灌注狀態(tài)與出血傾向的發(fā)生情況。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DWI、T2WI 對不同起病時間患者的檢出情況比較 起病時間≤6 h 患者8 例、7~24 h 患者36 例、25~48 h 患者14 例。DWI 在起病時間≤6 h 和7~24 h 患者中的檢出率分別為100.00%、97.22%,均高于T2WI的25.00%、77.7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起病時間25~48 h 患者,DWI、T2WI 檢出率均為100.00%。見表1。
表1 DWI、T2WI 對不同起病時間患者的檢出情況比較[n(%)]
2.2 MRA 分級在不同病灶直徑的占比情況比較 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46 例,≤15 mm 患者12 例。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的MRA0 級占比4.35%顯著低于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的41.67%,MRA3 級占比56.52%顯著高于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的16.6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梗死灶直徑>15 mm與≤15 mm 患者的MRA1、2 級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SWI 靜脈顯示與病灶灌注狀態(tài)的相關性分析SWI 顯示靜脈正常27 例,異常31 例。病灶灌注狀態(tài)與SWI 靜脈顯示呈正相關性(P<0.05)。見表3。
表2 MRA 分級在不同病灶直徑的占比情況比較[n(%)]
表3 SWI 靜脈顯示與病灶灌注狀態(tài)的相關性分析[n(%)]
2.4 SWI 圖像顯示病灶灌注狀態(tài)與出血傾向的發(fā)生情況 58 例患者中有9 例患者在SWI 圖像上顯示有出血傾向,其中6 例患者顯示病灶周圍高灌注,3 例患者顯示病灶周圍低灌注,靜脈無異常。另外,58 例患者中7 例患者合并有顱內微出血點,均發(fā)生在梗死區(qū)域外。SWI 對微出血和出血傾向敏感。
腦缺血屬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疾病,主要是由于缺血或者是缺氧所引起,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急性期的腦組織壞死,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治療及預后效果至關重要。核磁共振技術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目前,隨著灌注加權成像(PWI)、DWI、磁共振波譜成像(MRS)等多模式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急性腦缺血早期的診斷準確率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6]。
DWI 是一種能提供與常規(guī)SE 序列完全不同的成像對比度,可在常規(guī)SE 序列基礎上加上位置對稱極性相反的梯度場,其高信號代表早期細胞毒性水腫,T2WI 序列屬于SE 回波“黑血”系列,可通過快速回復自旋回波加快掃描速度,其高信號則代表血管源性水腫。在急性腦缺血患者中多種原因引起的腦血流量下降使細胞發(fā)生缺氧,腦組織能量代謝平衡遭到破壞,大量水分進入細胞,限制水分子彌散,形成細胞毒性水腫。出現細胞毒性水腫5~6 h 后腦組織細胞可出現缺血壞死,血管內皮細胞遭到損傷,破壞血腦屏障,組織間水分增加,進而形成血管源性水腫。血管源性水腫的出現時間常常晚于組織的彌散功能變化出現時間,因此DWI 在超早期可清晰顯示急性腦缺血病灶[7]。既往研究表明[8],DWI 在急性腦缺血患者發(fā)病24 h 內檢出率明顯高于T2WI。本研究結果顯示,DWI 在起病時間≤6 h 和7~24 h 患者中的檢出率分別為100.00%、97.22%,均高于T2WI 的25.00%、77.7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DWI 可提高急性腦缺血早期診斷準確率。
研究表明[9],DWI 對超急性和急性腦缺血能清晰顯示異常高信號,對病灶的顯示范圍和清晰度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但是DWI 對腦缺血的診斷仍存在一定的假陰性或假陽性,由于腦干延髓位置較低,當病灶范圍較小時,易造成假陰性,當顱底以及鼻竇腔內的空氣造成了磁敏感,易形成假陽性,因此需提高醫(yī)師技術水平,并使用先進的儀器加以克服[10]。本研究結果顯示,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的MRA0 級占比顯著低于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其MRA3 級占比顯著高于梗死灶直徑≤15 mm 患者。提示多模式磁共振可準確反映急性腦缺血患者發(fā)病區(qū)情況。
出血性轉化(HT)是缺血性腦梗死的常見并發(fā)癥,血管再灌注損傷是誘發(fā)HT 發(fā)生的主要機制,嚴重影響患者預后。SWI 屬于三維梯度回波序列,允許對具有不同T2 對比度組織進行成像,與傳統的序列相比,增加了敏感性信號,對含有脫氧血紅蛋白的大靜脈和特別小靜脈結構的診斷效果更好[11]。有研究證明[12],SWI 序列對于梗死區(qū)腦出血的檢出率接近100%,檢出率最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灶灌注狀態(tài)與SWI 靜脈顯示具有正相關性,SWI 對微出血和出血傾向敏感。提示SWI 可篩選微出血病灶并檢測血性轉化,改善臨床轉歸。
綜上所述,多模式磁共振能提升急性腦缺血患者早期的診斷效率,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準確依據,提高治療質量,改善患者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