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生 馬翠霞
摘要:傳統(tǒng)蒙學教學因其文字性、圖畫性、溯源性、趣味性等特點,受到眾多師生喜愛。而微課教學,又為其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將兩者結合,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便應運而生,成為新時代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本文將此類微課運用于小學第一學段傳統(tǒng)蒙學教學,探究它在單字教學、解釋類教學和背誦教學中的實施過程,并配以典型案例,進一步驗證其時代性和有效性。為使學生喜歡傳統(tǒng)蒙學,樂于主動學習傳統(tǒng)蒙學,我們引導學生用“微課導引”的形式,利用經驗加速,將蒙學內容從已知拓展到未知。
關鍵詞:微課?第一學段?傳統(tǒng)蒙學?教學策略
“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指教師在蒙學教學過程中,圍繞蒙學進行教學設計,應用錄屏、攝像等多媒體技術,開發(fā)時長為10分鐘左右的教學資源。其目的是輔助學生理解蒙學的博大內涵,進一步掌握蒙學各篇目的音、形、義,最終提高蒙學教學效率。
一、開拓字理,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應用于《百家姓》
蒙學的起點是學習《百家姓》,讀字與認字相輔相成。在認中讀,在讀中認,即整體認讀。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認讀環(huán)境,以語境為縱線,讓孩子對蒙學發(fā)展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這個語境便是字理背景。孩子通過對構字原理的理解,在讀中認,在感悟中認,在認中讀,在理解中讀。
比如《百家姓》中的“經”字教學,在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的設計上,先錄制相關視頻講解“經”姓。關于“經”姓,原有一個小故事:“京”最初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的。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小兒子共叔段,很受鄭武公喜歡,而且鄭武公還把京(今河南省滎陽市)賞賜給他,此后人們每次稱呼他時,都稱他為京叔段。京叔段死后,他的子孫也就以封地京作為家族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中的京姓。但《百家姓》中卻并沒有“京”字,這是為何呢?原來圍繞這個姓氏又發(fā)生了一個故事。傳說到了漢代,京姓中出了一位音樂家,他叫作京房,但他很不幸運,不小心因某事得罪了漢元帝,于是漢元帝就派人把他抓起來關入大牢。后來他在牢房中死了。他的后人為了躲避災難,就取“京”的諧音字“經”作為自己的姓氏,所以百家姓中就出現了“經”姓?!栋偌倚铡分小敖洝薄熬笨梢哉f是相通的。
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經”姓故事,故事是低年級孩子喜聞樂見的。因故事中出現了“經”“京”,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由“經”及“京”,教他們書寫京字。在講解“京”字時,教師邊點擊鼠標“筆畫”按鈕出示書寫順序,邊加入語音配音:“點就像是人的頭,長橫代表張開懷抱的雙臂,口是人的身體,下面的小好像歡舞著的雙腿?!比绱酥v解,讓學生對字形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想當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者設計會徽時,靈感也來源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呢!瞧,你能在會徽上找到“京”字拼音嗎?學生在會徽上找到“京”字拼音后,教師相機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拼讀。至此,學生在《百家姓》“經”字的認識基礎上又認識了“京”,且對字形和字音都有了整體把握。
二、生成畫面,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應用于《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經典兒童啟蒙教材之一,內容淺顯易懂,選材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學、歷史、忠孝節(jié)義等,核心思想是“仁、義、誠、敬、孝”。小學階段的學生從幼兒階段就有《三字經》的閱讀經驗,所以在閱讀中可以適當進行拓展。
在學生初學《三字經》的時候,他們往往是隨心所欲地學習,沒有得到科學的指導。同時對于《三字經》中的語言文字也缺乏深入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借助于微課短視頻把《三字經》中的文字轉化成一個個具有畫面感的短小故事,幫助學生整體理解《三字經》,進而知道它的取材典范。
比如在教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1《人之初》之后,教師拓展了《三字經》“香九齡,能溫習。孝于親,所當執(zhí)”。在教授這幾句時,教師先范讀,再利用微課短視頻播放“東漢時,有個小孩叫黃香,他是個孝子。他在九歲的時就很孝順他的父親。夏天,他為了讓自己辛苦勞累的父親晚上睡覺時舒服一些,就用扇子把父親的涼席扇涼再讓父親休息;冬天,他為了讓自己勞累一天的父親晚上回到家有個溫暖的被窩睡覺,就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窩焐熱”的故事,形成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這段文字。然后,教師再利用微課分時呈現“溫席的黃香”等畫面,指導學生精度每一句。對于后半句的“孝于親,所當執(zhí)”,我們引導學生繼續(xù)觀看微課的畫面,讓低年級的學生對其中的含義能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傳統(tǒng)學習上的膚淺理解,如對“于”和“執(zhí)”的理解,利用微課畫面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蜻蜓點水。
三、助力背誦,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應用于《千字文》
《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便于孩子記誦,但它比起《百家姓》和《三字經》,學生對它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走進《千字文》,喜歡《千字文》,領略它的韻律美?微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千字文》,而且還能讓學生在音像中感受到《千字文》帶來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千字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微課的視頻畫面,并且可以播報聲音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在開句“天地玄黃(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先自己理解“玄黃”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理解會有很多的錯誤,這時候,教師借助微課帶領學生觀看視頻,學生立刻理解了“玄黃”指的是色彩。教師通過微課講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懂得這里的“引用方式”。借助于微課,學生對《千字文》中更多的句子有了新的理解,對于下一步的背誦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注重趣味,傳統(tǒng)蒙學類微課應用于《笠翁對韻》
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認為,在孩子學習伊始,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感受到發(fā)現世界的喜悅,這樣所學知識才能有助于兒童發(fā)現世界,才能激起孩子學習知識的動力,才能培養(yǎng)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
作為中國古代兒童學習寫作,熟悉對仗、用韻等知識的啟蒙讀物——《笠翁對韻》按韻分編,包羅萬象,虛實應對。古書今用,我們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借助于微課將其內容與天文、花木等知識結合起來,讓兒童在對對子的過程中感受它的聲韻協(xié)調,在朗朗上口的誦讀中感受它的韻律美,進而接受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將所學知識用來幫助學生認識大千世界,這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5》的對韻歌就是選自《笠翁對韻》。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通過微課把文中那些抽象的,與天文、地理、花木知識有關的文字轉化成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有聲有色的畫面,讓學生在邊看邊演中既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音韻之美,又領略了中華漢字之妙。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因其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形式有趣而得到師生的廣泛喜愛。因此,傳統(tǒng)蒙學教學和微課教學的有效結合,猶如雙劍合璧,必將為小學第一學段孩子的蒙學學習,打開一條嶄新的、充滿魅力和收獲的平坦大道。
參考文獻:
[1]劉艷霞.姓氏起源[M].合肥:黃山書社,2012.
[2]流煬.少年國學游7——《三字經》的秘密[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8.
[3]許珂.古時衡陽如何開啟童蒙教育[N].衡陽日報,2015-12-01.
[4]許書明,徐海梅.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5]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