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婧
(天津博物館 宣傳教育部,天津 300211)
錢謙益(1582—1664年),江蘇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又號蒙雯、牧翁等[1]。在文獻學方面有所成就,收藏古籍,著錄目錄,??惫偶姹?為明末清初的文獻學發(fā)展發(fā)揮承上啟下之功。他在佛學方面的貢獻為歷代稱頌,其編撰的佛典目錄,不僅是佛教疏解的代表作,也是佛典目錄中的經(jīng)典之作。
錢謙益自幼好讀史書,才思敏捷。萬歷二十四年(1956年),他隨父親前往無錫的東林書院,拜訪東林黨名家顧憲成。錢謙益在顧憲成的教導下,開始學習東林學派的政治思想與學術觀點,為之后成為東林學派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礎。十八歲后,他遵從父命研讀《楞嚴經(jīng)》,這為他參研佛學經(jīng)典奠定了基礎,使其與佛典結下不解之緣,并終生致力于佛學文學文獻學研究,終獲建樹[1]。
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錢謙益進京參加會試,考中探花,同年五月為父丁憂回鄉(xiāng)。當時宦官把持朝政,錢謙益不得補職,賦閑在家11年。此間他守喪服制、遍讀群書,還與當時的名家大儒、修道高僧,如程孟陽、高僧憨山大師等交游。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不僅對其文學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佛學理論研究也日益精進。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他重新入朝為官,幾經(jīng)離任,后又復職。至天啟五年(1625年)五月,錢謙益辭官南歸。幾年后錢謙益又遭人詆毀未能入閣,此番經(jīng)歷對其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于是,他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文獻典籍的研讀和整理上。
作為明末清初的文人,錢謙益在文學風氣上起到了承明啟清的作用。他出生于虞山錢氏,師友中不乏奉佛者,自幼耳濡目染,對佛學有著自己的理解,中年遭逢改朝換代的大亂,眼見生靈涂炭,便樂得寄情于書籍和佛理,晚年更是以佛教的護法居士身份,揭露了禪宗內(nèi)部的種種問題。他曾提出“反經(jīng)明教”佛教改革的論點,通過研究義理和閱讀經(jīng)典來改變教內(nèi)空虛的習氣,在益佛與尊經(jīng)的雙重作用下逐漸趨向儒禪合一。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藏書家,藏書數(shù)量極為宏富,“大江以南,藏書之富,無過于錢”[2]。想要研究錢謙益的文獻學思想就要了解其藏書,而研究其藏書,就有必要追溯其藏書源頭。自古欲成藏書之業(yè),凡三要素,其一是對圖籍的喜好;其二要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其三得故家藏書散落之機會。此三點錢謙益悉數(shù)皆備。歷代名家藏書的來源大多有跡可考,一般來說首先為家族傳承,即父子相承或祖孫、叔侄相傳。如位于浙江寧波的天一閣自建成之初,便是范氏祖?zhèn)鞯乃郊也貢鴺?。如果某家族的藏書傳至某代子孫,突遇人生變故,不得已需散書,藏書便流向別家。通常這種大宗的藏書變動會先為本地大藏書家購得,去時愈久遠,流傳地域會越廣、越分散。
錢謙益的藏書數(shù)量眾多,并非一次性購得,亦非來自家傳,與錢謙益過從甚密的曹溶在《絳云樓書目·題辭》云:“虞山宗伯(錢謙益)……盡得劉子威、錢功父、楊五川、趙汝師四家書。更不惜重資購古板木,書賈聞風奔赴,捆載無虛日。用是所積充軔,幾埒內(nèi)府。視葉文莊、吳文定及西亭王孫或過之?!盵3]可見其藏書大宗來自于劉、楊、錢、趙四家藏書。
作為東林黨魁,錢謙益豐厚的藏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數(shù)十年廣為求索之功,其文壇地位突出,加之家道殷實,在具有深厚文獻學功底的同時又愛書、惜書,故書賈們“聞風奔赴,捆載無虛”[4]。鄭子運先生認為,錢謙益大范圍的藏書、購書行為,大抵于明朝天啟年間開始,至明崇禎年間結束,此間其聲望地位達到頂峰,在進行藏書活動時有一定優(yōu)勢。清兵入關后,其家道逐漸中落,康熙七年(1668年)絳云樓大火引發(fā)書厄,自此之后,無論財力亦或影響力都無法支撐他繼續(xù)大宗購書和藏書。雖然自大火之后,其藏書規(guī)模逐漸減小,但他的購藏活動,帶動當?shù)匦纬闪己玫牟貢諊?使得當時的常熟乃至全國涌現(xiàn)出了很多藏書樓,開創(chuàng)一時之風氣,“自宗伯倡為收書,虞山遂成風俗”[4],由此可見一斑。
錢謙益的藏書地點很多,按照先后順序有榮木樓、拂水山莊(包括朝陽榭和秋水閣)、半野堂(包括之后修建的絳云樓)和紅豆莊等處,藏書地點的變化與其生平居所的變動一致。錢謙益出生在榮木樓,他生于此長于此,這里亦是其早年讀書的處所,萬歷十年(1582年)前后,其藏書大多存于榮木樓中。萬歷三十年(1602年)前后,錢謙益購得拂水山莊,常與友人唱和于此,在這里度過了青年時代。明崇禎六年(1633年),錢喪母,遂在明發(fā)堂內(nèi)為雙親守墓兩載有余。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錢謙益購得明正德年間張文麟所筑半野堂,并舉家搬入其中。之后,錢謙益與柳如是于此結縭,應柳如是提出的“婚后不入本宅,不與他人共居”的要求,錢謙益遂在半野堂之后西北處籌建“絳云樓”。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絳云樓落成,他在這里收藏、整理典籍八載有余,這里也成為錢謙益最為著名的藏書閣。清順治七年(1650年)十月初二日,正值子夜時分,絳云樓藏書因意外失火被焚毀,錢謙益搬回半野堂居住。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錢柳“移居白茆之芙蓉莊,即碧梧紅豆莊”[5]。
錢謙益半生藏書連同其所裒輯的《明史稿》,大多毀于絳云樓大火中,藏書剩余不多,但仍有書目可尋。藏于他處的典籍只占其藏書的一小部分,通過爬梳相關文獻,雖也可以看出其遞藏源流和軌跡,但本文僅就其文獻學成就做具體論述,其他存藏內(nèi)容不做過多贅述。
文獻學服務于文史研究,是傳統(tǒng)校讎之學的延伸,主要包括版本學、目錄學和??睂W。
古籍有版本之分,蓋因其在傳刻過程中,有訛、脫、衍、倒等情況出現(xiàn),因此藏書家大多追藏較早的版本,不僅求其年代與祖本時間接近,同時需要是足本,且精校精勘,才具有收藏價值。藏書家愛書惜書,若想購藏珍本便一定要了解版本學。
在這一方面,錢謙益可謂大宗,從其《絳云樓書目》可以看出他的藏書在版本上大多是經(jīng)過嚴謹篩選才購買的。如有兩部宋版,錢謙益極為珍愛,分別是《漢書》和《后漢書》,兩部書的購藏經(jīng)歷見載于《跋前后漢書》中“趙文敏家藏前、后《漢書》,為宋槧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倉王司寇得之吳中陸太宰家。余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庋二十余年?!盵6]不惜千金購得,可見其對于好的典籍版本的珍視和重視。
錢謙益開創(chuàng)了注藏書目錄之風氣,為版本學研究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而他“通經(jīng)汲古”的主張則開啟了明末清初新的學術潮流。
1.《絳云樓書目》編纂特點
關于目錄學的學科意義,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就曾有論述:“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盵7]此亦可看作是對于目錄學作用的闡釋,可以此標準來驗看《絳云樓書目》的學術成就。《絳云樓書目》可以看作是一部私人的藏書分類索引,而非官方背景修撰的目錄書。故對于《絳云樓書目》多有編纂草率之譏,張之洞認為“非切要”[8],嚴佐之認為“其學術價值是不高的”[9]。雖然《絳云樓書目》屢遭譏諷,但若以私家藏書目錄的標準視之,則不必過于嚴苛。
就部次的分類而言,《絳云樓書目》中的類目分類較為混亂,且分類標準不一。其體例之混雜,在《絳云樓書目與錢謙益學術思想芻議》一文中李小博和靳偉燕已有相關論述。
首先,書目中有一書歸入兩部類的情況,以子部為例,《酒經(jīng)》一書同時歸入“子部·農(nóng)家類”和“子部·雜藝類”,還有的書在書目中重復出現(xiàn),如《道德經(jīng)傳》在“子部·道家”中出現(xiàn)兩次。歸其原因,大抵源于其所藏之書有副本,沒有挑揀而重復著錄。
其次,其類目劃分與現(xiàn)在普適意義上的類目劃分不同,很多典籍的歸類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如史部中,將《穆天子傳》《趙飛燕外傳》等志怪傳奇類小說,列入“史部·傳記類”,而子部中,又將本應歸入“子部·農(nóng)家類”的《耒耜經(jīng)》和《蠶經(jīng)》歸入了“子部·雜藝類”,這樣的歸類方式導致了目錄的組織順序混亂,排列規(guī)則不甚明確。自古藏書家大多偏愛宋元刻本,錢謙益也不例外,他的書目中宋刻本往往著錄于書目最前,依年代而視,這樣排列無可厚非,但在“經(jīng)部·禮類”中,元版的《禮記注疏》卻排列于宋版《禮記》之前。可見其書目在編排上并不嚴謹,另有部分條目似是對書中內(nèi)容不甚了解,視書名而劃分類目,顯得不夠嚴謹[10]。
再次,其類目編排的體例較為雜亂,在著錄時沒有統(tǒng)一標準?,F(xiàn)代再出版古籍在著錄時大多會標注典籍的書名、作者、朝代、行款、篇卷數(shù)等,但《絳云樓書目》的著錄極為簡單,除包含書名和作者外,只標注冊數(shù),少數(shù)書目標注了朝代信息。
其目錄編纂體例較為雜亂,蓋因《絳云樓書目》的編纂時間是錢謙益輟官失意后,至絳云樓遭逢大火被焚毀之前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錢謙益“每及一書,能言舊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間差別幾何,驗之幾悉不爽,蓋于書無所不讀,去他人徒好書束之高閣遠甚”[4]??梢娝幾霑康姆椒ㄊ且运敃r讀書順序來記,讀一本記一本,而非刻意編成,在編撰之后,大概還會回翻,以便于查考所需圖籍,是以體例上有所疏漏也在情理之中。
《絳云樓書目》的部次編纂雖然不甚嚴謹,但就同時期的民間目錄書成就來看,仍有可圈可點之處。從目錄學角度視之,其編纂思想頗有新意,對于目錄學的學科發(fā)展有一定貢獻。如書中最早收錄了“天主教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部次條列即引用這種分類方法,開創(chuàng)了近代目錄學分類的先河。另外,錢謙益在著錄書目時,將題跋附于目錄之后,題跋中不乏對典籍版本的鑒定之詞。他讀書并撰寫題跋,以此作為一種排遣失意的手段。在繼承舊學的基礎上,將題跋創(chuàng)作與自身收藏結合到一起,將用題跋抒發(fā)個人學術主張變?yōu)榭赡?為目錄學在清代成為一門顯學奠定基礎。可以說,錢謙益為目錄學在明末清初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2.從《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看其佛典目錄的編纂特點
錢謙益在佛典目錄學方面有重要貢獻,他崇佛禮佛,完成了《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這一佛學著作,對佛教的經(jīng)意闡釋和佛典目錄的編撰作出了貢獻。
《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是一部佛學疏解,佛家傳至明清之交,宗派林立,對同一教義的疏解常有偏差,對經(jīng)意的闡釋也大多有獨到的見解,著疏解者在進行疏解時會加入自己門派的觀點。為此,常出現(xiàn)觀點的碰撞,為維護自身觀點,各派之間亦常有紛爭,如何于著作中展現(xiàn)各家學說之長,而又不引起紛爭,便成為佛典目錄著作的難事之一。錢謙益一生參禪,與禪宗、華嚴宗、天臺宗和凈土宗等宗派的居士交游甚密,對佛教學派的學說都有所了解,晚年著成《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將其一生所學群集一處。其卷首的《古今疏解品目》,可視為其佛典目錄代表作,不僅著錄了經(jīng)書題名,還在提名后附以解題,充分體現(xiàn)了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作用[11]。
首先,錢謙益在校勘時忠于典籍原文,極為謹慎。在典籍流傳過程中,大抵會出現(xiàn)訛、脫、衍、倒等情況,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如傳抄和刻印者的疏忽大意,或刻書者水平一般。在校勘《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中的異文時,錢氏旁征博引,將可見材料收集匯總,文中異文一一校出,并且逐條羅列至文章之后,寫清校記。若兩者有相通之處,則單獨羅列各本之間差異,不予取舍,若可明確正誤判別,則注明取舍和取舍緣由;在遇到因他人不嚴謹而致文章疏漏時,也在校勘過程中一一指明,可見他對于自己所藏之書均嚴加??薄?/p>
其二,在??辈牧系倪x擇上,他鉤沉輯佚,取材廣泛。清初的通理在著錄《疏解蒙鈔》時云:“先生自稱蒙叟,蓋謂取諸家疏解而以蒙義鈔之。上取崇福已下諸師,以長水為司南。仍復網(wǎng)羅多家,衷其得失,其搜剔之心良苦”[12],是對錢謙益搜羅諸家材料校勘的最好詮釋,可見其對于材料的搜集取材之廣,??敝畤馈?/p>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藏書家、文獻學家,他在文獻學方面的成就頗豐,無論是在版本、目錄,還是??狈矫?均顯現(xiàn)出深厚的文獻學底蘊。他的《絳云樓書目》及由潘景正先生整理的《絳云樓題跋》在版本目錄學方面的成就均不容小覷,同時該部分也是現(xiàn)階段學者們研究的重點。而《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在佛典目錄分類和收錄體例方面的價值,亦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