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秀
黃州時期的蘇軾寫下了四篇精美的作品——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賦:前后《赤壁賦》;一篇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四篇名作中三篇寫的都是赤壁,赤壁成就了蘇軾,蘇軾也成就了赤壁。其中《前赤壁賦》是賦體散文的名篇,在賦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赤壁賦》①的成就除去文字的精巧外,最重要的莫過于關(guān)于“水月之喻”的見解,“只用寥寥數(shù)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渺小的感覺道出,同時把人在這個紅塵中可享受的大自然豐厚的賜予表明”②。“水月之喻”是理解蘇軾由經(jīng)歷“烏臺詩案”后彷徨迷茫的精神壓抑,對宇宙、人生的蒼茫之感,轉(zhuǎn)而豁然開朗的樞紐所在?!八轮鳌币脖憩F(xiàn)了蘇軾將儒釋道三家熔鑄為一體的思想,是理解蘇軾黃州時期思想變化的理據(jù)。
《赤壁賦》中對“水月”的描寫貫穿全文,共有五次寫到“水與月”,三次明寫,兩次暗寫。三次明寫分別是:“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③“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薄翱鸵嘀蛩c月乎?……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這三次對“水月”的描寫所達(dá)到的效果全然不同,要理解《赤壁賦》中的水月之喻,必然要對這三個不同層次的“水與月”的描寫進(jìn)行細(xì)細(xì)品悟。兩次暗寫“水與月”是“擊空明兮溯流光”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這兩次“水與月”的隱現(xiàn)是本文三個不同層次的水與月合為一體的關(guān)鍵。筆者從《赤壁賦》五次描寫“水與月”入手,從景、情、理三個層次分析水月意象在《赤壁賦》中的作用及“水月之喻”的形成過程。
一、水月之形——自然之美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边@是“水與月”在全文中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月”和“水”分別出現(xiàn),做了豐富鋪墊后的交匯。首句中的“七月既望”,雖無月字卻將圓月隱現(xiàn),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既望之日的月亮定是圓澤豐盈。有月無水是一種缺憾,于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水”的意象出現(xiàn)。風(fēng)動而水起,清風(fēng)徐來,故水動而無大波?!八笔莿討B(tài)的水,“月”自然也是動態(tài)的月?!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動態(tài)的水與動態(tài)的月形成了“水”與“月”的第一次交融?!八饨犹臁?,水的澄澈與月的皎潔相交,形成了這種靈動柔和的自然之美。這種空明的“水月”營造了無欲無求的柔美之境,“水月”似乎濾去了人的煩憂。
中國詩文中的“水”不僅僅是物理意義的水,還被賦予了深邃的內(nèi)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④以此為源頭,“水”的意象里有了哲理的沉思與處世的妙道。兩千多年前,孔子在河邊的感嘆⑤,讓“水”的意象中納入了綿綿不絕的時間感,湯湯的流水也成了時間的長河,于是詩人把無蹤無跡的時間幻化成可見的水流。詩文中“水”的意象是道家的哲思與儒家的時間感的融合⑥?!霸隆痹谥袊娢闹惺侵匾膶徝酪庀?,具有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提起“月”就有濃濃的詩意,月的含義也非常豐富。但是,單單寫“水”或者寫“月”,卻沒有寫“水與月”來得空闊自然。詩文中的“水與月”更為凝練的結(jié)合是“江月”?!敖隆痹谖覈诺湓娫~中常是并列出現(xiàn)的。如“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江月光于水,高樓思人”(杜甫《江月》)等。為什么“水月”或“江月”會比單獨的“水”“月”意象好呢?首先是“水月”“江月”有自然的審美愉悅。江水的清澈與月光的皎潔都是自然原始的美,月下的江水,江上的月亮,兩美疊加,在空間上讓人覺得更加的遼闊高遠(yuǎn)。在《赤壁賦》中“水與月”疊加的這種審美愉悅在“水月之形——自然之美”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皎潔的月光與江水粼粼波光相連,澄澈寧靜,空闊遼遠(yuǎn),這種美感遠(yuǎn)勝于單獨的“水”或者“月”意象帶來的審美愉悅。其次,“水”的意象有一種深邃的時間感,而月則是一種永恒存在的象征。嫦娥奔月的神話中,嫦娥偷吃王母賜予的不死藥飛奔上天,這里就將“月”與“不死”即長生長存的觀點結(jié)合在一起?!八贝硪环N時間感,“月”是永恒存在的象征,兩者結(jié)合,時空的縱深感更加強烈?!八c月”意象疊加,詩情、畫意、哲理容納其間,遠(yuǎn)勝于單獨的“水”或者“月”。故以“水與月”為經(jīng)線貫穿全文的《赤壁賦》才能集景、情、理三者為一體,繪自然之美景,抒悲喜之幽情,言生命之哲思⑦。
《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第一個層次是“水月”的自然之美。以我之眼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與其說是蘇軾眼中的自然,不如說是身處自然中的蘇軾的此時心態(tài)——“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水與月”的自然美景帶給人空間上的遼闊感和高遠(yuǎn)感,為詩人帶來了心靈上的自由與舒放,帶來了暫時的超凡脫俗。水月的自然環(huán)境是蘇軾情感產(chǎn)生的外在環(huán)境。
二、水月之情——悲喜轉(zhuǎn)換
水月的自然之美讓主客心情愉悅,欣然而歌,“擊空明兮溯流光”,歌曲的歌詞也是描寫水月之句,直接寫水,間接寫月。歌與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相通,現(xiàn)實中的水月之景是情感變化的引子。《赤壁賦》中這一次暗寫“水與月”將水月的含義從第一個層次的自然美景延伸到了情感。朦朧的月色,茫茫的水霧,所詠之句集中到了“美人”?!对娊?jīng)》中《陳風(fēng)·月出》篇⑧是一首描寫美人的愛情詩。源于此,“月”有一個寓意便是形容女子容貌姣好,由“月”到“美人”是意象的暗接?!巴廊速馓煲环健?,“美人”一個層次上是暗接明月,另一個層次則是繼承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的含義。從“香草美人”,一方面可看出蘇軾心志高潔,從“望”“天一方”等表明地理距離的詞又可看出蘇軾被貶謫之后的失意。由“美人”這個詞生發(fā)開來,筆者發(fā)現(xiàn)蘇軾的內(nèi)心情感由對自然美景的欣喜轉(zhuǎn)到了因自身謫居而生的孤獨失意。訴諸視覺的水月之美被訴諸聽覺的歌聲逐漸消解,而此時“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和著歌曲,更使蘇軾心中因水月自然美景而帶來的愉悅心情幾乎蕩然無存。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發(fā)端于眼前的水月,使蘇軾的心境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他假托“客”的角度,由眼前的水月連及曹孟德的明月之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月亮皎潔明亮,卻偏偏點出沒有星星的陪襯,帶給人孤獨寂寥之感。這也恰恰表明蘇軾的思緒沒有沖破這片水月,所思所想還是發(fā)生在月下水上。同樣的自然美景——月下水上,一個是“一世之雄”,一個是“滄海一粟”,古人與自身的對比生出悲情,理想的美好沖破不了現(xiàn)實的悲哀。而且,即使是有豐功偉績的曹操,最終也消失在自然宇宙中,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對比又生一層悲戚。于是眼前的水月引出又一番人生易盡之感,即文中第二次明寫水與月:“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人生與水月在時間緯度上作長度的對比,瞥見的只能是人的渺小,悲哀絕望之情難以言盡,“悲”的情感達(dá)到頂峰。這種悲情如何化解?經(jīng)由一番“水與月”的說理思辨,情感脈絡(luò)由悲轉(zhuǎn)喜。結(jié)尾處以“水月”做總結(jié),回歸到自然中寧靜柔美的水月?!跋嗯c枕藉乎舟中”,船行水上,人在舟中——人依舊在水上;“不知東方之既白”,曙光初現(xiàn),淡月猶存。這是全文第五次寫“水與月”,水月都是隱隱地點出,似乎言已盡,卻又意無窮,顯現(xiàn)了大徹大悟后的曠達(dá)滿足。
《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第二個層次是水月所引發(fā)的全文喜——悲——喜情感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初時的喜是由水月之自然美景所引起的欣喜,轉(zhuǎn)而的悲是由水月聯(lián)想到自身謫居后的孤寂失意,以“客”之視角抒寫幽古之傷,以及生命短暫、人之渺小的感嘆;又終由一番水月之喻哲理的勸慰,任水月蕩滌胸懷,大徹大悟,安然入眠。情感的悲喜轉(zhuǎn)換借由“水與月”傳達(dá),可見“水月”是全文情感脈絡(luò)轉(zhuǎn)換的引子。
三、水月之理——生命的哲思
在蘇軾眼中,“水月”不僅是外在的自然美景,也是其內(nèi)心婉轉(zhuǎn)情思的表征,更是其思想蛻變、內(nèi)心解脫的理據(jù)。在自然水月交融的美景與佛道思想的滋養(yǎng)下,蘇軾獲得了一種超越曠達(dá)的情懷?!八轮鳌笔翘K軾自我說服的過程,是其曠達(dá)情懷的思想根基。
《赤壁賦》第四次集中論述“水與月”,不是描寫,不是抒情,而是集中地說理;但這說理是建立在自然美景中的水月與情感層次的水月之上的。沒有前兩個層次的水月,此處的水月就不能展現(xiàn)其理性色彩。正是自然、情感、哲理三個層面的水月相結(jié)合,蘇軾才在《赤壁賦》中將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現(xiàn)給了我們??椭a(chǎn)生于將個體的人與具有永恒存在意義的水與月對比,故蘇軾先從引發(fā)客悲的水與月入手發(fā)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江水長流卻從未曾停止,月亮盈虛也從未消減,從變化的角度看這兩種事物似乎時時在變,而整體觀之卻從未消長。把個體的人放入人類生命的長河亦是永生,故“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這種大宇宙的世界觀繼承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拷問,這也是黃州時期蘇軾真正開始接觸宗教,研讀佛理而受到的影響。在“水月之喻”中,蘇軾體悟到了生命的短暫與永恒。水、月都是具有時間感的永恒存在,沒有什么可羨慕的。于這種宏大的宇宙意識中,最合適的生命態(tài)度是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水與月因其永恒而為萬物所共享,釋然開懷。蘇軾擺脫了精神壓抑,得到一種平和曠達(dá)的心境。寫下《赤壁賦》一年之后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澄澈的月色“如積水空明”,水與月的自然美景又一次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边@表現(xiàn)了蘇軾曠達(d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的曠達(dá)樂觀源于黃州時期的磨礪,源于“水月之喻”的哲理依據(jù)?!八轮鳌笔屈S州時期蘇軾的思想由矛盾到解脫超然的過程。
《赤壁賦》中“水月之喻”的第三個層次是由水月引發(fā)的深思,一種生命的哲思。在“變”與“不變”的角度轉(zhuǎn)換中看到了生命不同的形態(tài):個體的人在人類的生命長河中顯得短暫,但人類生命的長河因每個個體生命的存在而長存。在“水月之喻”的哲理中,詩人獲得了一種宇宙意識,得到合乎自然之性的達(dá)觀。
四、總結(jié)
“水月”貫穿《赤壁賦》全文。首先是自然中的“水與月”,澄澈的水,皎潔的月,自然柔和之美交相輝映,在視覺上格外高遠(yuǎn)開闊:所有情思皆發(fā)端于自然中的水月。水月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寓意又引導(dǎo)著蘇軾情思的變化,由自然美景得到的暫時閑適轉(zhuǎn)換為因謫居的孤獨失意、生命的短暫、人的渺小而生的悲情。由悲轉(zhuǎn)喜的關(guān)鍵亦是“水月之喻”,這是“水月之喻”在《赤壁賦》情感脈絡(luò)上的重要作用,“客”非得有此一喻方能轉(zhuǎn)悲為喜。其次,“水月之喻”所表達(dá)的大宇宙觀——“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從不變的角度看到了人的“無盡”,故而回歸自然享受清風(fēng)明月?!八轮鳌敝兄骺蛦柎鸱从车氖翘K軾黃州時期積極超然思想戰(zhàn)勝虛無消極思想的心路歷程,在“水月”里我們看到了蘇軾在逆境中的苦悶彷徨并尋求心靈解脫的過程,“水月之喻”是蘇軾超越苦悶的理據(jù)。
【注釋】
①文中所指《赤壁賦》都是《前赤壁賦》。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
③《赤壁賦》原文引用均來自《蘇軾文集》(卷一)??追捕Y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第5~7頁。
④參見《老子》第八章。
⑤參見《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秦利安《儒家的水與道家的水——兼談蘇軾之〈前赤壁賦〉》,《現(xiàn)代語文(文學(xué)研究版)》,2010年第3期。
⑦宣沫:《一輪明月照古今〈赤壁賦〉和〈荷塘月色〉中“月”之比較》,《讀與寫(下旬)》,2010年第7期。
⑧《陳風(fēng)·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