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程 怡,楊佳敏
1.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影像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MRI增強掃描技術廣泛應用于疾病診斷、鑒別診斷中,用以發(fā)現(xiàn)平掃未能發(fā)現(xiàn)的異常病變,此外,在病變定位、定性、惡性腫瘤分期及惡性腫瘤對臨近器官侵襲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1]。而臨床中常用的磁共振造影劑為釓類制劑,其中臨床以釓噴酸葡胺(Gd-DTPA)最為常用。由于釓劑是由高壓注射器經(jīng)靜脈推注、注射速度快、局部靜脈壓力大,容易發(fā)生造影劑外漏。外漏造影劑對注射部分組織具有較大刺激性損傷。輕度外漏一般表現(xiàn)為注射部位輕度熱、痛、腫等癥狀,外漏嚴重者可發(fā)生注射部分組織潰爛、壞死,甚至整個肢體壞死及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2],因此,本文通過多因素Logistic分析造成MRI造影劑外漏的危險因素,并探討發(fā)生造影劑滲漏后的應急處理及護理措施,減輕局部組織損傷和患者心理負擔。
選擇本院2015年5月~2019年10月36例行MRI增強掃描時外漏患者為實驗組,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齡6~68歲,平均(40.3±10.7)歲。腦部腫瘤12例、腦血管病變11例、腹盆腔腫瘤9例、乳腺疾病4例。入選標準:患者為MRI增強掃描造成造影劑外漏;外漏造影發(fā)生于注射造影過程中;注射部位出現(xiàn)瘀血、疼痛、腫脹等癥狀和體征。排除標準:具有明確血液病患者;近期有肢體外傷的患者;嚴重肝、腎臟疾病患者。
隨機選取30例非外漏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3~68歲,平均(48.9±9.6)歲;腦部腫瘤12例、腦血管病變7例、盆腔腫瘤6例、乳腺疾病5例。入選標準:近期做過磁共振增強檢查,沒有發(fā)生造影劑外漏的患者,并且操作完后注射部位皮膚正常,未見淤血、腫脹、疼痛;肝、腎功能良好。排除標準:具有明確血液病患者;外傷者;患者難以配合。
MRI增強掃描方法: 采用Philips Ingina 3.0T超導MRI掃描儀(荷蘭)進行MRI增強掃描。高壓注射器使用美國Medrad雙流注射器進行靜脈注射。MRI增強掃描前,仔細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幽閉恐懼癥及金屬異物等相關病史?;颊咂脚P或俯臥檢查床上,指導患者平靜呼吸。采用靜脈團注對比劑Gd-DTPA,劑量0.1~0.4 mmol/kg,注射速度1~2.5 mL/s,總量為15~20 mL。
由兩名主管護師對患者的臨床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包括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注射靜脈血管、檢查項目、造影劑滲透壓等相關內(nèi)容。按照造影劑外漏標準評估實驗組滲漏程度[3],輕度:注射部位組織腫脹較局限,范圍不超過5 cm;中度:腫脹范圍≥5 cm,未跨越關節(jié),肢體感覺、運動及血運正常;重度:腫脹范圍廣泛,明顯跨越關節(jié),甚至彌漫至整個肢體,同時伴有感覺或肢體血運的異常。此外,評估實驗組中頭皮針和密閉式留置針兩種類型針頭的外滲程度。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K-S檢驗連續(xù)性數(shù)值變量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對于1
造影劑外漏患者局部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和淤血,其中,輕度外漏17例、中度12例、重度7例。實驗組中3例因操作技術不正確出現(xiàn)外漏,對照組中1例操作技術不正確,但未引起外漏。36例外漏患者中,物理干預11例、藥物干預23例、手術干預2例,所有患者均恢復健康。
實驗組中,年齡≤10歲或≥65歲患者、患有血管性疾病和腫瘤性疾病、注射靜脈(前臂靜脈或手背靜脈)、注射速度快(2 mL/s,2.5 mL/s)、高滲透壓[>500 mOsm/(kgH2O)]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上述各項均是引發(fā)造影劑外漏的影響因素。詳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影響因素比較
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jié)果顯示,年齡、患者疾病、注射靜脈(前臂靜脈或手背靜脈)、注射速度、滲透壓是造影劑外漏的顯著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
對比實驗組兩種不同類型針頭外漏程度,發(fā)現(xiàn)頭皮針外滲程度高于密閉式留置針(P<0.05),見表3、圖1。
表3 兩種不同針頭外滲程度比較
圖1 兩種不同針頭外漏程度比較
本研究顯示,從患者年齡因素看,年齡≤10歲或≥65歲患者發(fā)生造影劑外漏風險顯著增高,原因是10歲以下兒童靜脈血管較細小且薄弱,護士難以觸摸到靜脈血管,無法達到理想穿刺效果,在進行增強掃描時容易出現(xiàn)外漏情況[4],而年齡≥65歲患者,由于年齡增大,血管壁彈性降低、硬度及脆性增大,加上合并或多或少的血管通透性增大,使得在增強掃描時血管易破導致造影劑外漏。從患者疾病方面看,患有腫瘤性疾病造影劑外漏發(fā)生率較高,可能因患者長期化療或出現(xiàn)惡液質(zhì)體質(zhì),使靜脈血管彈性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易發(fā)生對比劑外漏[5]。血管性病變患者患有長期靜脈炎或毛細血管病變,導致靜脈血管老化及僵硬,血管內(nèi)皮受損,間隙增大,亦容易導致造影劑外漏。對于穿刺血管,增強掃描時選擇前臂小靜脈或手背靜脈,高壓注射造影劑時,一方面注射速度和壓力較大,容易使注射部位針頭擺動,穿破靜脈壁,發(fā)生造影劑外漏;另一方面高壓注射造影劑的流速遠高于靜脈流速,使得靜脈回流受阻,血管壁壓力增大,通透性增大,造影劑出現(xiàn)外漏[6]。注射速度方面,造影劑注射速度快,使靜脈血管瞬間壓力增大,導致通透性增高,造影劑外漏。從造影劑滲透壓方面分析,目前磁共振造影劑為順磁性非離子型高滲造影劑,粘稠度較高,滲透壓較大,加上同時注射速度較快及伴有疾病,容易引起造影劑外漏。對于操作流程的影響,靜脈穿刺技術不熟練、不規(guī)范,沒有很好固定針頭、穿刺靜脈沒有進行評估,均可造成高壓注射時造影劑外漏,本研究顯示操作技術不正確為造影劑外漏非顯著影響因素(P>0.05),可能受到統(tǒng)計樣本量較少影響。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頭皮針發(fā)生中度、重度造影劑外漏明顯高于密閉式留置針,原因為頭皮針連接處無螺口鏈接,當進行高壓注射時接口處容易脫落,同時由于針頭較大,穿刺失敗率高,在高壓注射時容易引起針頭擺動,刺破血管,特別是經(jīng)?;熁颊摺⒗夏暄艽嗳趸颊呒笆直奂毿⊙芨壮霈F(xiàn)造影劑外漏,此外,衣服牽拉及前臂所處于的姿勢不同(雙手上舉于頭部)也可導致針頭的擺動,引起造影劑外漏。密閉式留置針固定牢固,關閉平滑,具有良好柔韌性和彈性功能,不易穿破血管引起造影劑外漏。因此,提倡使用密閉式套管針。
增強掃描前患者的心理教育:患者在增強掃描時容易出現(xiàn)緊張和焦慮情緒,影響增強掃描質(zhì)量,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告知增強掃描檢查效果、增強中出現(xiàn)的常見不良反應及可能存在造影劑外漏的情況,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和顧慮,使患者積極配合完成靜脈注射。選擇有效的穿刺血管:護士應該選擇容易觸及、粗且直、具有良好彈性血管進行穿刺,盡量不選擇前臂及手背細小的靜脈,這樣可有效降低造影劑外漏的發(fā)生率。正確、合理地使用高壓注射器:針對不同患者應該選擇不同的注射速度、管流率及總劑量,以減少造影劑外滲的發(fā)生[7]。提高靜脈穿刺技術: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靜脈穿刺,盡量選擇密閉式留置針,減少針頭脫落,同時預防感染的發(fā)生。使用膠布加固靜脈穿刺針頭,防止脫落。
磁共振造影劑外漏處理:一旦出現(xiàn)造影劑外滲情況,立即停止掃描和注射、拔出針頭[8]。對于輕度外滲患者,使用75%乙醇濕敷,局部收縮血管,減輕局部水腫。中重度外滲患者,應抬高患肢,采用冰塊和硫酸鎂交替濕敷,降低局部靜脈炎的發(fā)生[9]。本組7例重度患者處理及時得當,無任何后遺癥。
總之,磁共振增強掃描中,造影劑外漏受年齡、患者疾病、選擇穿刺靜脈、造影劑注射速度、造影劑滲透壓等多種因素影響。工作中,護士應嚴格遵守靜脈穿刺流程,合理選擇穿刺靜脈,注意高壓注射器使用得當,以便有效降低磁共振增強掃描過程中造影劑外滲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