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昌
(江蘇省鎮(zhèn)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
未明確原因的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被稱為突發(fā)性耳聾,表現(xiàn)為耳堵塞感、耳鳴、單側聽力下降、眩暈等,在較短時間內聽力會急劇下降,臨床多行微循環(huán)改善、血管擴張等綜合治療,但療效差強人意,后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得到廣泛應用,作為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注射能有效提升患者聽力,而鼓室內注射能讓藥物直接發(fā)揮作用,效果較好[1]。故本研究抽取我院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120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目的在于分析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的效果。
將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120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隨機分組,普通組:n=60,男女比例為34:26,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2.17±4.98)歲;病程2~10 d,平均病程(5.64±1.67)d。實踐組:n=60,男女比例為33:27,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43.85±4.37)歲;病程2~11 d,平均病程(6.01±1.83)d。兩組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確診為突發(fā)性耳聾,且常規(guī)治療均未顯效,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無地塞米松過敏史,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依從性不高、臨床資料不完整、存在意識及精神障礙的患者。
普通組:藥物口服治療,每天行維生素B12、維生素B1、甲磺酸倍他司、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口服治療。
實踐組: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取仰臥位,患側耳朵向上,消毒清潔外耳道后,對鼓膜表面行丁卡因麻醉,通過注射器抽取1 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H20033553),通過耳內鏡觀察鼓室情況,并行鼓膜穿刺術,將1 mL地塞米松緩慢注入到鼓膜中,后患耳朝上保持30 min的平臥,此過程避免吞咽動作,兩組均治療14天。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聽閾恢復情況。臨床療效:①痊愈:受到損傷的聽閾、頻率完全恢復至發(fā)病前。②顯效:受到損傷的聽閾、頻率提高幅度超過30分貝。③有效:受到損傷的聽閾、頻率提高幅度在15~30分貝。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
實驗以S P S S 2 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使用x2、t值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P<0.05代表研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踐組的60例患者治療后有24例治愈,19例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0.00%(54例);普通組的60例患者治療后有7例治愈,9例顯效,12例有效,32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46.67%(28例),實踐組治療有效率(90.00%)更高,(x2=26.0334,P=0.0000)。
實踐組治療后聽閾恢復更好,P<0.05。見表1。
表1 兩組聽閾恢復情況觀察
突發(fā)性耳聾的特點是進展快、病情急、發(fā)病機制復雜,其發(fā)生多是內耳組織損傷、病毒感染、內耳供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引起的耳蝸功能障礙、或基底膜損傷所致,會有突然聽力下降,眩暈、耳鳴等癥狀,會影響患者聽力及生活質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特效方法或藥物來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臨床應用證明有效,全身給藥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給藥方式,但藥物需要通過內耳的血-迷路屏障,因此為達到一定的療效往往需要采用大劑量的沖擊治療,副作用和禁忌癥較多;而相對于全身給藥,鼓室給藥可獲得較高的外淋巴濃度,經圓窗膜滲入內耳,理論上可以取得更高的局部藥物濃度及更好的療效。地塞米松作為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控制炎癥,對機體細胞滲透壓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代謝產生影響,還能結合受體控制基因的轉錄和表達,抑制多種跨膜粒子,避免出現(xiàn)免疫反應,療效較好[2]。
綜上所述,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能有效提升常規(guī)治療無效后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且聽力得到明顯改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