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淮南子》對自我的認知
——以“己”與“物”關(guān)系為中心

2021-01-16 13:38李殿玉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外物淮南子萬物

李殿玉

(中共韶關(guān)市委黨校 政治教研室,廣東 韶關(guān)512026)

人類對于自我的認知,開啟于自我和外在世界的關(guān)系之中,對于此先秦諸子有著不同的論述,形成較大影響的有莊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莊子明確區(qū)分了天與人的差異,主張“不以人助天”[1](P74)、“天與人不相勝”[1](P77),同時提出“天 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P31), 強調(diào)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孟子則從個體道德修養(yǎng)出發(fā),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矣”[2](P353);荀子則更加關(guān)注作為類的“人”,主張“明于天人之分”[3](P364),在人與萬物的關(guān)系中認為人“最為天下貴也”[3](P194)?!痘茨献印吩谧晕遗c外物的關(guān)系方面則充分的借鑒吸收先秦諸子的思想,同時結(jié)合時代思潮,提出了對于自我生命的獨特論述。

《淮南子·要略》明確了該書的主旨,“凡屬書者,所以窺道開塞,庶后世使知舉錯取舍之宜適,外與物接而不眩,內(nèi)有以處神養(yǎng)氣,宴煬至和,而己自樂所受乎天地者也”[4](P859),即通過對道的研究,希望使后世之人明白大道,與外物接觸而不迷惑,自身可以保養(yǎng)精神,從天地所賦予自己的本性中得到快樂?!痘茨献印ひ浴匪偨Y(jié)的《原道》篇主旨,對道進行了具體的論述:“《原道》者,盧牟六合,混沌萬物,象太一之容,測窈冥之深,以翔虛無之軫,托小以苞大,守約以治廣,使人知先后之禍福,動靜之利害。誠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4](P852),既論述了“道”的重要性,也提出達到“道”的具體路徑為“欲一言而寤,則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欲三言而究,則外物而反情”[4](P852),這是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對自我與外物的關(guān)系進行了探究?!痘茨献印吩诒倔w論上提出“尊天而保真”,尊重萬物的天性,保養(yǎng)自我的精神,同時強調(diào)自我與萬物的一體性;從人的認識出發(fā),探討人與外物的關(guān)系,認為人在生存世界中會被物欲所迷離,故提出“賤物而貴身”;在養(yǎng)生方面則通過對自我生命——形、氣、神——的認知,在形與神的關(guān)系中則更加重視“神”的地位,主張“外物而反情”?!痘茨献印分嘘P(guān)于自我與外物關(guān)系的論述,是對先秦學者以往認知的總結(jié)與提升,其以道為中心,對自我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自我與外物的關(guān)系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探析,對于今天處理自我與外物的關(guān)系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尊天而保真

《淮南子》對道的論述,《原道》篇最有代表性,其提出“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4](P1),對道極盡贊美。繼之又通過兩個故事:“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4](P2)和“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乘云氣,入云霓,游微霧,騖恍忽,歷遠彌高以極往,經(jīng)霜雪而無跡,照日光而無景,扶搖窱抱羊角而上,經(jīng)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閶闔,淪天門”[4](P6),描述了得道者所達到的境界,并指出他們達到此種境界的原因為“執(zhí)道要之柄,而游于無窮之地”[4](P12),由此提出“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4](P12)的結(jié)論?!痘茨献印氛J為人的天性是靜,然與物相接觸,迷離于外物,不能返歸于自我,損害了人的天性,故對自我生命的認知,以及對于自我與外物關(guān)系的探析都是以達于道為目標,若達于道,就可以“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nèi)不失其情”[4](P13)。

(一)尊天

《淮南子》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是尊重萬物的天性,反對人為。《淮南子》從“道”與“數(shù)”的對比入手,提出了“體道者逸而不窮,任數(shù)者勞而無功”[4](P18),提出要“修道理之數(shù),因天地之自然”[4](P19),并最終得出了“萬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4](P22)的結(jié)論。在《莊子·大宗師》中提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1](P74),“天與人不相勝”[1](P77)。 可見,《淮南子》深受《莊子》的影響。

《莊子·大宗師》提出,“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1](P73),天之所為是出于自然的,人之所為是用自己的心智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明確了天與人的差異。《淮南子》同樣對天與人進行了區(qū)分,提出“所謂天者,純粹樸素,質(zhì)直皓白,未始有與雜糅者也。所謂人者,偶差智故,曲巧詐偽,所以俯仰于世人而與俗交者也”[4](P24),認為天然就是未曾有雜質(zhì)混入,人為則是將自己的心智用到邪曲不正、巧詐虛偽之事,而與世俗相周旋。同時借鑒莊子的思想,提出“故牛岐蹄而戴角,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絡(luò)馬之口,穿盾之牛者,人也”[4](P24),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天與人的差異?!痘茨献印吠ㄟ^對天與人的區(qū)分,進而指出“循天者,與道游者也;隨人者,與俗交者也”[4](P24),目的則在于尊重天性,反對人為,故提出“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精通于靈府,與造化者為人”[4](P25)。

(二)保真

《淮南子》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后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4](P13),于是提出了保真的態(tài)度,即保養(yǎng)自我的精神,順從萬物的本性,而不盲目亂為,不為外在事物所干擾。

“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4](P26),因此,《淮南子》提出要“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4](P28)。如果人們做到這些,就可以實現(xiàn)“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4](P28)。這與《淮南子》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解讀有關(guān),“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4](P28),“無為者”是指人不超越事物所自有的規(guī)律,“無不為者”是指順應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無治者”不改變事物的自然屬性,“無不治者”則是順應了事物所適宜的條件。另外,《淮南子》對待自我的態(tài)度與其對“萬物”的認知有關(guān),認為“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4](P28),圣人正是因為明白了這種道理,所以達到了“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4](P29)的境界,也就是“天解”。

《淮南子》對“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4](P28)的論證,則是通過對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4](P29)的論述開啟的?!痘茨献印穼Α爸救醵聫娬摺钡慕忉尀椤叭犭ザ察o,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與萬物回周旋轉(zhuǎn),不為先唱,感而應之”[4](P29),提出了“柔毳而安靜”和“不為先唱”的主張,認為“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后動者,達之原也”[4](P30),展現(xiàn)了《淮南子》對于“柔弱”與“堅強”、“先”與“后”的態(tài)度,進而提出了“圣人守清道而抱雌節(jié),因循應變,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靜,舒安以定,攻大靡堅,莫能與之爭”[4](P32)的道理。

《淮南子》還提出了“無形”的概念,“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于無形乎”[4](P34),劉文典注解為“無形生有形,故為物大祖也。無音生有音,故為聲大宗”[4](P34)?!八^無形者,一之謂也”[4](P35),其對于“一”的解釋則是“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4](P35),也就是無對、獨一無二?!耙弧钡木唧w特征則是“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guī),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棄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開門。穆宏隱閔,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4](P35)?!耙弧彼哂械男в脛t是“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4](P36)。世間的萬物百事都與“一”有關(guān),“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4](P36),所以“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4](P36)。同時,《淮南子》認為“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4](P34),通過對光與水的論述,提出了“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4](P35),清靜是道的最高境界,柔弱是道的關(guān)鍵要領(lǐng),當人達到虛無恬靜的境界,萬物就能夠為人所用。人“肅然應感,殷然反本”[4](P35),就可以“淪于無形矣”[4](P35)。至此,《淮南子》論證了“保其精神,偃其智故”[4](P28)的人生態(tài)度。

《淮南子》從人的情感出發(fā)論證了“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4](P28),認為“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4](P37),喜怒、憂悲會損害道與德的平和,好憎使心不能保持專一,嗜欲使性失去清靜。喜怒、憂悲、好憎、嗜欲會損害人的道德心性,故《淮南子》提出“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4](P37),做到這些就可以“通于神明”[4](P38),“通于神明者”[4](P38)則“得 其內(nèi) 者 也”[4](P38)。 由 此 而 提出,“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4](P38),以心性制馭情欲,百事就不會廢?。恍男孕摒B(yǎng)成功,則外就可以得到保養(yǎng)?!爸兄谩睂τ谌酥误w的功效為“五藏寧,思慮平,筋力勁強,耳目聰明”[4](P38);對人之行為的提升則是“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貴,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4](P38);對人的境界則是“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4](P38);對人的精神則是“其魂不躁,其神不嬈”[4](P39);最終“湫誒寂寞,為天下梟”[4](P39)。可見,《淮南子》對于人的內(nèi)在心性極為褒贊,對外在的情欲則極為貶斥。

綜上可知,《淮南子》的“尊天保真”思想,以道為依歸,強調(diào)保養(yǎng)萬物和自我的天性。對待萬物,反對過多的人為干預,主張“不以人滑天”[4](P25);對待自我,則反對外在的情欲,主張“不以欲亂情”[4](P25),追求“精通于靈府,與造化者為人”[4](P25)的境界。

二、賤物而貴身

在人與物的接觸中,如何處理自我與物的關(guān)系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淮南子》主張以道為中心,“賤物而貴身”[4](P852)。 在《原道》中載,“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象,優(yōu)游委縱,如響之與景”[4](P39),論述了大道與自我的關(guān)系,可謂之道不遠人?!痘茨献印愤€論述了道和德的關(guān)系,“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虧”[4](P39),當人登高臨下、履危行險之時,還能夠保存大道,他的德就不會虧損。如果能夠做到“萬物紛糅,與之轉(zhuǎn)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馳”[4](P39),就可以稱謂“至德”,進而達到“至德則樂”[4](P39)的狀態(tài),提出了“樂”的概念。

《淮南子》以“古之人有居巖穴而神不遺者,末世有勢為萬乘而日憂悲者”[4](P39)的論述,對“樂”進行了論證,得出“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于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于道矣”[4](P39),明確其對自我與天下之關(guān)系的態(tài)度為“大己而小天下”[4](P39)?!痘茨献印穼Α皹贰边M行了明確的定義,“吾所謂樂者,人得其得者也”[4](P40),并提出“圣人不以身役物”[4](P40)、“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4](P41)的論述,明確了對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的態(tài)度。由此提出了“有以自得之也,喬木之下,空穴之中,足以適情;無以自得也,雖以天下為家,萬民為臣妾,不足以養(yǎng)生也”[4](P41),強調(diào)自得的重要性。

《淮南子》所堅持的自得之樂不在于外,而在“得于心”。《淮南子》認為外物所產(chǎn)生的快樂,雖然“炎炎赫赫”[4](P41),使人“怵然若有所誘慕”[4](P41),然而一旦“解車休馬,罷酒徹樂”[4](P42),則“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4](P42)。這種外在之樂雖然可以使人得到一時的快樂,但是借助外物所營造的氛圍一旦停止,這種快樂就會失去?!痘茨献印氛J為“不以內(nèi)樂外,而以外樂內(nèi)”[4](P42),則會“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zhuǎn)而相生,精神亂營,不得須臾平”[4](P42),而其原因則是“不得其形,而日以傷生,失其得者”[4](P42),因 而“內(nèi) 不 得 于 中,稟 授 于 外 而 以 自 飾也。不浸于肌膚,不浹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滯于五藏”[4](P42),所以提出“從外入者,無主于中,不止;從中出者,無應于外,不行”[4](P42)?!痘茨献印吠ㄟ^對外在之樂的批判,目的在于強調(diào)“得于心”的重要,實則是在外物與自我之間做了一個價值判斷,外在之物所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若要實現(xiàn)長久的快樂則在于自我的內(nèi)心。

關(guān)于自我與萬物的關(guān)系,《淮南子》則充分的借鑒孟子、荀子和莊子的思想。《淮南子》在論述天下與我的關(guān)系時,借鑒荀子的思想,提出“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4](P43),也就是“大己而小天下”[4](P39);在論述萬物與自身的關(guān)系時,則借鑒孟子的思想,提出“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則萬物備矣”[4](P43);借鑒了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P31)的思想,提出“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4](P43),強調(diào)天下與自我的一體性?!毒裼枴分休d“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與物,又何以相物也”[4](P269),消解我與物的差異性,而強調(diào)自我與萬物的一體性。可見,《淮南子》一方面借鑒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張自我在萬物之中的重要性,強調(diào)身得則萬物備;另一方面又借鑒莊子的思想,主張自我與外物的一體性,目的則在于論證其自得的主張,“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間者乎?所謂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4](P43),由自得而論證了身與道的關(guān)系為“全其身,則與道為一”[4](P43)。總之,《淮南子》論述自我與天下、自我與外物的關(guān)系,目的在于論證其自得的思想,強調(diào)全其身則得道,展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覺醒。

三、外物而反情

《淮南子》通過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深化了先秦以來關(guān)于己與物之關(guān)系的論述,進而提出了“外物而反情”[4](P852)的主張。

《淮南子》主張“賤物而貴身”[4](P852),強調(diào)自得的重要性。《淮南子》中記載,“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4](P46),并明確主張“吾所謂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4](P47)。這與《淮南子》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有關(guān),其認為“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4](P47),生命和形體都出自道,形體具備,生命也就產(chǎn)生了。生命形成,好憎就由此而產(chǎn)生?!痘茨献印吠瑯右缘罏橐罋w,提出得道者“不以康為樂,不以慊為悲,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4](P47),能夠“性命之情處其所安”[4](P47),而不為好憎所擾,這是因為其“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4](P47)?!痘茨献印诽岢龅摹靶紊駳狻?,實則是其對自我生命的一種認知。

《淮南子》對自我生命的認知為“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4](P47),提出生命由形神氣三者構(gòu)成,形體為生命的寄托之所,氣為生命的本元,神為生命的主宰?!赌印分杏小吧?,形與知處”[5](P471),《荀子》中有“形具而神生”[3](P365),但都沒有具體的展開,《淮南子》提出的“形神氣”,則系統(tǒng)的論證了自我生命的構(gòu)成,故有學者提出“先秦學者雖然對形、氣、神的關(guān)系已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如此系統(tǒng)明確的論述,是《淮南子》的一個創(chuàng)造”[6]。《淮南子》認為形神氣三者構(gòu)成了人的生命,提出“一失位”[4](P47),則“三者傷矣”[4](P47),強調(diào)形神氣各有自己所相應的地位。

《淮南子》認為構(gòu)成生命的形神氣三者之中,以神為主導者?!痘茨献印酚涊d,“今人之所以睦然能視,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jié)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4](P48),人目能視、耳能聽、形體能抗、關(guān)節(jié)可屈伸,能夠區(qū)分白黑、丑美,分別同異、明辨是非,是因為有氣作支撐,有神作主宰。《淮南子》也從反面進行了論證,提出“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襘聐、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4](P48),原因則是“神失其守”[4](P49)。同時,《淮南子》認為形神不可錯位,其對于“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越溝瀆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4](P49)的回應則是“用之異也”[4](P49),狂者雖有形神,然而卻相互錯位?!痘茨献印诽岢鲂紊瘛笆渌刂?,而離其外內(nèi)之舍”[4](P49),則“舉錯不能當,動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貴蹈于污壑陷阱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4](P49),也就是一個人的形體和精神分離,雖然和一般人一樣生活在世上,卻不免被人羞辱恥笑。故《原道訓》中提出“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4](P50),在《詮言訓》也有相似的論述“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4](P587),在《泰族訓》中則有“治身,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4](P826),這些論述都反映了《淮南子》對于形神關(guān)系之定位。

胡適在《淮南王書》中對此有深入的研究,提出“這種哲學可叫做精神哲學,其主旨有二:在天地萬物之中,則賤物而貴身;在一身之中,則賤形而貴神”[7](P164),認為“‘貴身’其實是‘賤身’,因為他們所貴的不是身的全體,只是他們所認為‘精神’的部分”[7](P167)。《淮南子》對自我生命的認知確也如此,自我的形體亦為物也,而神為一種思維則為情,故《要略》中有“外物而反情”[4](P852)的概述。

四、結(jié) 語

《淮南子》繼承先秦諸子的思想,進一步深化對自我的認知,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在本體論上,《淮南子》借鑒《莊子》的思想,尊重萬物的天性,反對人為,對于自我則主張保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在本性,而不為外在情欲所擾,所以提出了“尊天而保真”。在認識論上,《淮南子》明確了人的天性為靜。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認識開啟于“與物接”,而迷失于外物,故要“賤物而貴身”。在自我生命的認知方面,認為“形氣神”構(gòu)成了自我之生命,《淮南子》的“貴身”,非形體之身,乃生命之主宰——“神”,故提出“外物而反情”。

《淮南子》關(guān)于自我生命以及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的認知,有著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淮南子》對于自我與外物關(guān)系認知的重要立足點——“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后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4](P13)與《禮記·樂記》中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8](P1083)有令人驚嘆的相似性,可謂殊途同歸。針對此一問題,胡適提出“此語因為混入了《禮記》的《樂記》,成為儒生的經(jīng)典,二千年來不但無人指斥,并且成為宋明理學的一個基本思想,豈非絕可怪異的事”[7](P171);徐復觀則認為是 “《原道訓》所引得《樂記》上的話”[9](P141),并提出“兩漢儒生,對人性問題,多繞到陰陽五行上去求解釋,反不如《淮南子》中的道家,直承莊子,將道落實于性,將性落實于心,實下開宋明理學心學的格局”[9](P143);牟鐘鑒則提出了“在人性問題上它提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觀點,與《禮記·樂記》相吻合,后來成為宋明理學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理論之一”[10](P287),文本的問題恐難以解析,但毫無疑問的則是兩個文本對于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的論述有著驚人的一致。

《淮南子》關(guān)于自我生命以及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的認知,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仍有著重要的意義。自先秦以來,中國人就主張“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外物及整個外在世界的和諧。但近代以來,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對自我與外物的認知則有較大變化??涤袨樵谡撌鼍葒綍r,認為“中國數(shù)千年之文明實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學,而于物質(zhì)最缺然”[11](P63),故提 出“吾 國 人 之 所 以 遜 于 歐 人 者,但在物質(zhì)而已?!穸葒??專從事于物質(zhì)足矣”[11](P67)。近代以來,受此種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大力發(fā)展物質(zhì)生產(chǎn)力,在物質(zhì)生產(chǎn)領(lǐng)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人與物的關(guān)系方面,則產(chǎn)生了諸多的問題,有學者提出“累”的概念,其認為“技術(shù)發(fā)達,物質(zhì)豐富,四海一家,恰恰是所謂的‘盛世’使人累者多矣,物使人累,家國使人累,名利使人累,聰明使人累,欲望使人累,人之內(nèi)外所遇皆可使人累”[12],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則是“累多系人之自縛:不知如何安排自身,于是抓握外物在手才感到踏實,手中空空,心中也會空空。在人群中被確定、被確認、被嵌在人群中,自己才能安定下來。一方面自己找累,另一方面互相拖累、連累”[12],而要解決這一困境則要認識到“累由聚物于心,物重人輕而起;不累則反之,散物而使物輕人重,物不移人,自然輕松。自重而輕人則己不累而人累,自重而輕物則人不累而物累。人累、物累則己終不免乎累”[12],所以要“自重而重人,自重而重物,物我、人我則各不相累,不相連累,不相拖累”[12]。這種“累”的現(xiàn)象之所以產(chǎn)生,是由于人們過分的追求物欲所起,導致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割裂,失去了二者之平衡。故《淮南子》關(guān)于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以及自我生命的認知,對于我們今天處理自我與外物之關(guān)系,安放自我之身心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猜你喜歡
外物淮南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睂W價值舉例
韓國學界的《淮南子》研究
日本學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外物輕重
外物輕重
外物輕重
会理县| 阿尔山市| 盱眙县| 内黄县| 禄劝| 凌云县| 慈溪市| 都江堰市| 鸡东县| 双柏县| 乐亭县| 厦门市| 和政县| 万载县| 稻城县| 轮台县| 佳木斯市| 电白县| 兴业县| 宜良县| 富宁县| 苍溪县| 湖南省| 邳州市| 锡林郭勒盟| 巴彦淖尔市| 天津市| 华池县| 大邑县| 海伦市| 贡嘎县| 营山县| 赣州市| 清徐县| 嘉禾县| 桑日县| 阿城市| 营山县| 彭州市| 洪江市|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