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在《淮南子》學史上,韓國和日本一樣,是亞洲地區(qū)中國之外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整體而言,韓國學界的《淮南子》研究要遜色于日本,其產生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者及論著較少,但韓國學者對《淮南子》思想文化內涵的學術認識深度值得肯定,在很大程度上,或可稱之為“異國知音”。
從事《淮南子》研究的韓國學者主要有兩類:一是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或在中國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者,二是在韓國進行研究與發(fā)表成果者。其中前一類研究者更易于為中國學界所了解。
以《〈淮南子〉與漢初莊學》為博士論文選題的有北京大學的樸勝顯。他在上世紀90年代較早地注意到淮南王劉安與《淮南子》在中國莊學史上的特殊價值及意義,并結合先秦時期、魏晉時期的莊學發(fā)展進行比較研究。樸勝顯的博士論文深化了《莊子》、《淮南子》兩書內在關聯(lián)性的學術認識。
在中國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淮南子》研究論文者有樸文鉉、閔惠蘭、金容燮、李成九等人。樸文鉉在《〈淮南子〉與墨子的政治思想》中,關注到先秦墨家政治學說對《淮南子》的歷史影響,初步探討了二者之間存在的深刻復雜的思想淵源關系。閔惠蘭在《〈淮南子〉與楚樂舞》中,結合《淮南子》中有關樂舞藝術的內容,發(fā)掘闡述了作為楚文化重要載體的《淮南子》與楚樂舞之間可能存在的歷史關聯(lián)。金容燮在《〈淮南子〉思想的基本邏輯》中,從思想整體出發(fā)著重剖析了《淮南子》一書的內在邏輯、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并對其理論特征有著深入揭示。李成九通過比較、分析秦始皇刻石與《淮南子》中的泰山記事,探討了秦漢時期“泰山觀”的流變發(fā)展,認為秦始皇刻石與《淮南子》的“泰山觀”存在著明顯差異,但《淮南子》將泰山視為九州的中心則受到秦始皇泰山封禪神話的影響。以上四位韓國學者的研究視角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涉及《淮南子》與先秦諸子思想、《淮南子》樂舞藝術思想、《淮南子》理論體系及特征、《淮南子》“泰山觀”等多方面的內容,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學術深度,從中也可看出韓國學者對中國學界《淮南子》研究情況的熟稔把握。
值得著重指出的是,金容燮對《淮南子》理論體系的學術探討,切合實際,把握準確,見識精當。他認為:“《淮南子》吸收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是根據自己的主體意識有批判、有選擇地進行了綜合和吸收。即,它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去粗取精、協(xié)調綜合,強化了自身邏輯的一致性”,“《淮南子》吸收、綜合諸子哲學的理論根據是‘道事觀以及相應的‘歷史觀,這種綜合叫做‘依據道事觀進行的批判性的綜合”,由此“證明《淮南子》具有一貫的思想視野、統(tǒng)一的思想立場和嚴密的哲學邏輯體系”。金容燮的看法切中了《淮南子》理論體系的肯綮,并非隨人腳踵之言,體現(xiàn)出深刻的學術洞察力,別具只眼,不落窠臼。
安宗洙、尹智媛、樸文賢、鄭英熙、鄭宇真等人,在韓國國內從事《淮南子》研究,并分別在相關的韓國學術期刊或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成果。安宗洙具體討論了《淮南子》“自然觀”的豐富蘊涵;尹智媛對《淮南子》的“君臣觀”“人學思想”及《淮南子》與道家的思想關系有著專題研討;樸文賢論述了《淮南子》對道家無為思想的歷史認同和繼承;鄭英熙探討了《淮南子》的自然生態(tài)思想,并對其人格教育價值有所闡發(fā);鄭宇真圍繞道家虛靜思想、政治秩序思想,分別論析了《淮南子》的道家人性論、治國論。此外,還有韓國學者對《淮南子》與《莊子》的宇宙論、《淮南子》中的儒家思想等議題有所研究。
和專題研究《淮南子》有所不同的是,一些韓國學者在相關論著中對《淮南子》一書有較為重要的涉及,如:許南春對韓國、中國、日本的巨人女性神話的比較研究,便重點考察了《淮南子·覽冥》所記載的女媧神話,將其納入東亞地區(qū)創(chuàng)世神話的分析行列里對待;徐大錫考察東亞英雄神話同樣重視了《淮南子》的史料價值;河永三以甲骨文的“貞”和金文的“真”字作為基礎,剖析了中國早期對真理概念的認識演變,進而證明“貞”“真”為同源字,在其研究中也使用了《淮南子》中的《真》、《本經》及東漢高誘注的文獻史料;南相淑對韓國律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進行述論時,介紹了韓國學者有關《淮南子》樂律學研究的成果;方善柱研討“昆侖天山”與“太陽神‘舜”的過程里密切關注到了《淮南子·地形》中的“昆侖山”史料;崔德卿在發(fā)掘闡述秦漢時代山林樹澤的保護與時令思想蘊涵的過程中,多次提及《淮南子》“四時之禁”“禁伐樹木”的生態(tài)理念;崔晚洵、崔仙任圍繞名醫(yī)許浚所著韓國最具代表性的醫(yī)學典籍《東醫(yī)寶鑒》來討論朝鮮養(yǎng)生觀之成立問題時,提及許浚對《淮南子》一書的重視與引用。以上這些韓國學者雖非專治《淮南子》者,其所著亦非專論《淮南子》之作,但從他們的相關成果中卻可發(fā)現(xiàn)開展《淮南子》研究的新線索、新空間,以及深入比較研討中、韓兩國《淮南子學》發(fā)展的特點。
總體而論,《淮南子》一書在韓國學界受到重視,已積累了一些具有深度的學術成果,值得中國學界了解與借鑒。但就目前情況來說,中、韓兩國學界關于《淮南子》研究的跨國性交流、互動及合作仍然十分有限,尚處于“各自為戰(zhàn)”的學術狀態(tài),這很不利于兩國學者對相互研究成果的及時介紹和充分利用(相比較而言,韓國學者對中國學界《淮南子》研究成果的了解與把握要遠勝于中國對韓國學界的認識深度,并且韓國學者的國際性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也優(yōu)于中國學者)。尤需著重指出的是,有關韓國學界《淮南子》學史的梳理與研究,長期以來也未能得到兩國學者應有的重視,專題性、系統(tǒng)性成果仍付之闕如。推動中、韓學界在《淮南子》學研究領域展開更為密切的學術交流,互補共進,是絕代奇書、曠代道典《淮南子》在21世紀走向世界性發(fā)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表現(xiàn),亟待兩國學者從現(xiàn)實出發(fā),把握時機,積極促進,有所作為!
(作者: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編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