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佳,謝豐澤,孔祥翔
(1.賀州學(xué)院 設(shè)計學(xué)院,廣西 賀州 542899;2.泰國格樂大學(xué) 國際學(xué)院,泰國 曼谷 10700)
《皇清職貢圖》是清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旨“著沿邊各督撫于所屬苗瑤黎僮,以及外夷番眾,仿其服飾,繪圖送軍機處,匯齊呈覽,以昭王會之盛”[1]1而作,歷時四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修纂完成,共分4 卷,其中嶺南各少數(shù)民族服飾集中于第3 卷和第4 卷,共有畫面61 例。按現(xiàn)行政劃分,在五嶺區(qū)域所繪圖例湖南占6%,廣東占9%,廣西占23%,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嶺南瑤族服飾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獨特的視角?!痘是迓氊晥D》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特別是嶺南瑤族服飾最直觀、最權(quán)威的歷史文獻,對當(dāng)今研究南嶺民族走廊瑤族服飾文化與時代變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皇清職貢圖》所繪篡時間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四十八年(1783年)之間,以彩繪本和白描本兩種版本呈現(xiàn)。繪篡嶺南瑤族服飾第三卷、第四卷,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地均有收藏,版本齊全,使這時期嶺南瑤族服飾文化得以呈現(xiàn)。從現(xiàn)存版本統(tǒng)計,《皇清職貢圖》所描繪的瑤族有19 例服飾圖,收集地均在今湖南、廣西、廣東等五嶺地區(qū)。其中卷三繪篡圖像56 幅,瑤族記有湖南安化、寧遠、道州、新寧瑤族服飾3 類6 款(男女各一款)。卷四有圖像66 幅,記廣東、廣西諸部族,繪篡瑤族服飾分布區(qū)域主要有廣東增城、曲江、樂昌、乳源,廣西臨桂、永寧(今永??h)、興安、灌陽、羅城、慶遠(今宜州、金城江區(qū)、忻城縣、環(huán)江縣、南丹縣、天峨縣等地)、陸川等地,繪篡瑤族服飾16 類32 款(男女各一款),稱謂有瑤人、山民、頂板瑤、梳瑤、平地瑤、竹箭瑤、盤瑤、過山瑤、山子瑤等。
《皇清職貢圖》所繪篡瑤族服飾均配有男女人像服飾圖,以日常生活狀態(tài)為特征,圖像生動、自然、靈動。所描繪服飾圖以瑤族服飾類型配以文字說明,涉及歷史、民俗、生存環(huán)境、服飾特點等方面,可以從服飾文化角度了解當(dāng)時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況?,幾宸検乔宕衅诂幾迳畹恼鎸崒懻?。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瑤人裔出于苗,因其不事徭役,故別稱曰瑤,亦名莫瑤。其在湖南者聚處安化、寧鄉(xiāng)、武岡、溆浦山谷間,環(huán)紆千余里,與苗分類,歷代反覆無常,本朝以來,咸知向化。有平地、高山二種,平地瑤雜居州邑,耕讀與民無異,高山瑤阻山憑險,所種多黍菽,或伐竹樹易谷而食,男女倶以花帛抹額,系錦兜于胸前。每稼穡登場后治酒筵賓,擊長鼓蘆笙,男女跳舞而歌,名曰跳歌。其賦稅,與齊民一體輸納?!保?]54圖示形象反映了安化寧鄉(xiāng)瑤族真實的生活場景。
2.歷史變遷
湖南安化歷史上世居者多為瑤族。宋熙寧五年(1072年)置縣,現(xiàn)有漢族、瑤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26 個民族,其中梅山峒是瑤族三個聚居中心之一,是苗族瑤族的發(fā)祥地。宋代以前,梅山地區(qū)的居民以苗、瑤族人和其他世居民族為主。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之后,隨著移民的增多,民族融合步伐加快,梅山地區(qū)逐漸成為漢、苗、瑤、土家等多民族雜居之地。據(jù)《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湖南長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湖南常德)?!保?]也就是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以資水流域為中心的湘中大片地區(qū),土地面積近5 萬平方千米。寧鄉(xiāng)位于湖南東北部、長沙西部,地處湘江下游西側(cè)和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qū),歷史上都是瑤族世居之地?!痘是迓氊晥D》選擇此地的瑤族服飾作為代表,有一定的道理。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箭桿瑤乃瑤人中之一種,因其用竹箭瑤簪,長尺余,或七枝、五枝、三枝不等,插于譬,故以為名。男女喜著青藍短衣,緣以深色,其居處風(fēng)俗悉與瑤人同”[2]56。圖示形象描繪了箭桿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寧遠自秦漢設(shè)郡置縣,迄今已有2200 多年歷史。宋乾德三年(965年)定名寧遠,寓武定功成,遠方安寧之意?!妒酚洝份d:“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4]。夏朝時為紀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成為“中華第一古陵”。今天的寧遠東連新田、郴州市嘉禾縣,南靠江華瑤族自治縣,西接道縣、雙牌縣,北界祁陽縣。寧遠縣除漢族以外有瑤、壯、苗等25 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九疑山、五龍山、桐木漯、棉花坪4 個為瑤族鄉(xiāng),還有5 個散居瑤族村。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頂板瑤,道州、永明、江華等處皆有此種,男椎髻長簪,女盤髻向后,橫頂木板一片,兩端綴珠,系以紅繩,結(jié)之頷下,故名之曰頂板瑤,其居處風(fēng)俗,俱與苗瑤相似?!保?]58圖示形象描繪了頂板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道州永明就是今天江永縣所管轄區(qū)域,是瀟賀古道上重要的政治中心。據(jù)清光緒《永明縣志》載:“至嘉慶時蔣云寬始考定,縣為漢營浦、謝沐二縣之地,而得謝沐地多于營浦,不得以營浦概全縣也”[5]。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淌水(今大遠河)南屬謝沐縣地,北屬營浦縣地。又載:“唐以前,恭城尚未置縣,知謝沐在今永明西南鄉(xiāng),兼有今恭城之北境則不無可議也”[5]。江永縣歷史上流傳著一種記錄當(dāng)?shù)赝猎挼奶厥馕淖帧畷?,女書的使用者主要是漢族婦女,也有當(dāng)?shù)仄降噩?,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和漢語方言的音節(jié)文字。江永女書和織布上的繡花圖案,是當(dāng)?shù)嘏耘c外界溝通的文化密碼。江永頂板瑤是勉瑤支系中過山瑤的分支,這里的瑤族少女在16 歲前佩戴的是響鈴帽,16 歲后標(biāo)志著已成人了,母親會給女兒戴上峨冠。峨冠是用五根竹篾搭建,三根橫向平行,兩根豎向平行,每根竹篾豎向的一頭交叉架于橫向的一根竹篾上,另一頭綁在下端的一根竹篾上,在支架上覆裹大花帕,讓少女變得莊重、成熟起來。少女結(jié)婚之后,峨冠就要變成低調(diào)的“頂板”,發(fā)髻梳成圓髻,用大巾包纏,用竹篾撐成二尺寬、六寸高的“頂板”,方形鑲邊的青色頭帕遮蓋,有些會在頭帕上用珠子、銀鏈裝飾。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瑤本盤瓠之種,由楚省蔓延粵東之新寧、增城、曲江、樂昌、乳源、東安、連州等七州縣。明洪武永樂時,瑤首盤貴等相繼來朝,始立土司,正統(tǒng)以后屢次作亂。本朝初年復(fù)肆行劫掠,先后討平,后至康煕四十二年招撫歸順,分隸各州縣,其在新寧者居縣屬之大隆同,言語服飾漸與內(nèi)地習(xí)染,同齊民一體編戶輸糧。婦人髻環(huán),衣飾亦與民無異,戴笠跣足,能助耕作及紡織刺繡之事。”[6]7圖示反映了新寧等地瑤族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新寧縣地處湘西南邊陲,南部與廣西全州、資源相連。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在扶夷舊地建新寧縣,屬武岡軍,“新寧縣”縣名始于此,意即起事平定之后,不可不有新的“安寧”。新寧素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新寧”之譽,聚居著漢、瑤、苗、壯。侗、回等14 個民族,其中有麻林、黃金兩個瑤族鄉(xiāng)。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六為盤王節(jié),八峒瑤族跳鼓壇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增城縣瑤人,瑤之在增城者居縣屬邊地山崖間,刀耕火種,善用弩箭射獸,其服飾與齊民相似,瑤婦總發(fā)為髻,系以紅繩,衣衫裙袴,亦仿佛民間,常跣足入山樵采,或攜瓠貯茶以售于市?!保?]9圖示描繪了增城瑤族的日常生活場景。
2.歷史變遷
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因南海郡原轄6 縣,新設(shè)一縣,增多一城,故稱“增城”,清屬廣州府。明末清初,客家人開始大量進入增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編纂的《增城縣志》記:“自明季兵荒迭見,民田多棄不耕。入版圖后,山寇仍不時竊發(fā),墾復(fù)艱難??滴醭?,伏莽漸消,爰謀生聚,時則有英德、長寧人來佃于增。對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未幾,永安、龍川等縣人亦悄悄至。當(dāng)清丈時,山稅之占業(yè)浸廣,益引嘉應(yīng)州屬縣人雜耕其間,所居成聚。而楊梅、綏福、金牛三都尤多?!碑屪逑让袷情}、粵、贛三省結(jié)合部山區(qū)的古老居民之一,現(xiàn)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總?cè)丝?709592 人(2000年)[7]115。增城畬族原稱瑤族,隋初至唐圣歷年間,畬族先民就已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廣大山區(qū)?!皬V東畬族有自稱、他稱兩種稱呼……經(jīng)民族識別鑒定,他們與潮州鳳凰山畬族及福建、浙江畬族在歷史傳說遷徙來源以及信仰、習(xí)俗上有許多相同之處,故劃歸畬族族群?!保?]1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曲江縣瑤人,居縣屬之西山,距城百二十里。男子椎髻環(huán)耳,領(lǐng)緣尚繡,膝以下束帛至脛,常用甕囊攜物出山貿(mào)易,瑤婦髻貫竹箭,覆以花帕,重裙無袴,跣足而行,能作竹木器舁負趁墟,以易鹽米。因婦人髻貫竹箭,故概名曰箭瑤?!保?]11圖示反映了曲江瑤族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曲江是13 萬年前人類祖先“馬壩人”繁衍生息之地,是4000 多年前“石峽文化”的發(fā)祥地,是華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之一。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 多年歷史。2004年5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曲江縣撤縣設(shè)區(qū)。據(jù)《曲江縣志》載:曲江建縣(前111年)之前,世居人皆為粵人。至唐宋時期,世居居民僅瑤族一種,有萬余人。后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遷離曲江的瑤民不少,現(xiàn)今僅有3400 多人,主要分布在羅坑、樟市和楓灣鎮(zhèn)。曲江瑤族服飾與漢族差異不大,僅有少數(shù)婦女用珠帕與圍裙裝飾。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樂昌縣瑤人居縣屬之大嶺腳及龍領(lǐng)二處,距城五、六十里。其服飾與曲江箭瑤仿佛,或時用花帕纏頭?,帇D亦盤髻貫箭,短衣短裙,能跣足登山,亦常負物入市貿(mào)易?!保?]13圖示反映了樂昌瑤族的日常生活場景。
2.歷史變遷
樂昌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夏、商時屬揚州之域,春秋時屬百粵,戰(zhàn)國屬楚,秦時屬南??ぁG貪h時,樂昌已是中原與嶺南商賈往來的通衢之地,歷來是粵、湘、桂、贛邊境貿(mào)易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粵,以曲江、含桄、湞陽之縣屬桂陽郡,樂昌屬曲江縣地。南北朝時期和元末明初,中原一帶人口兩次南移,與樂昌本地世居民族結(jié)合,繁衍生息,形成后來以客家人為主體的人口結(jié)構(gòu),這里也是瑤族世居之地和瑤族遷徙中轉(zhuǎn)之地。據(jù)姚舜安在《瑤族遷徙之路的調(diào)查》中考察,盤瑤族遷徙路線就是“湖南千家洞——廣東樂昌——廣西平樂府賀縣、富川——荔浦——昭平、柳州——三江和融縣——羅城——天峨——凌云——田林——云南文山——河口——越南——老撾——泰國”[9]80,這是過山瑤主要遷徙路線,也是今天過山瑤主要聚居地。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乳源縣瑤人居深山中,耕山為業(yè)。距城百五十里,有生熟二種,生瑤不與華通,熟瑤常出貿(mào)易。頭纏花帕,耳帶大環(huán)?,帇D恒簪小竹桿二、三枝,復(fù)純纏以發(fā),用帕蒙之,身衣短衫,裙不蔽膝,時有往來域鄉(xiāng),與民入市易鹽米者?!保?]15圖示反映了乳源瑤族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乳源位于廣東省北部,隸屬韶關(guān)市,因縣北豐崗嶺溶洞產(chǎn)鐘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南宋乾道三年(1167)置乳源縣,清屬廣東省韶州府。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有“中國瑤繡之都”之稱。2013年,乳源瑤族服飾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瑤族刺繡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乳源現(xiàn)有瑤族人口2.44 萬,這里還是東南亞國家和美國、法國等歐美過山瑤的祖居地之一,必背瑤寨是他們的發(fā)祥地,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xiāng)”,建有世界過山瑤博物館。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臨桂縣大良瑤多居深谷間,以遠近為伍,木葉覆屋。椎髻跣足,短衣綠繡,以錦綴膝,出必攜雨蓋,瑤婦以銀簪遍插髻間,耳綴大銀環(huán),以蠻錦刺繡為衣,時攜竹籃趁墟。陳隋間,時嘯聚為居民患,唐貞觀中,守臣諭以禍福,悉出迎降,至元明時,常附壯劫掠。本朝定鼎以來,懷德畏威,耕鑿相安,納正供與良民等矣?!保?]26圖示反映了臨桂瑤族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臨桂歷史上有“桂郡首邑”之稱。唐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大將李靖率兵平定嶺南,改始安郡為桂州,至德二年(757年),改始安縣為臨桂縣。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作政區(qū)名稱自此始,治所臨桂縣城,自此之后,延至元、明、清、民國時期,臨桂縣城成為廣西首府的時間長達923年。臨桂有壯、漢、瑤、回、苗、侗等民族居住,2019年年末,臨桂區(qū)總?cè)丝跒?28177 人。其中宛田、黃沙為瑤族鄉(xiāng)。據(jù)史料記載,宛田瑤族先祖于明景泰、天順年間(1450-1465年),從廣東韶州府樂昌縣海洋坪逐漸遷移而來,至今已有500 多年,現(xiàn)有瑤族人口11296 人,占全鄉(xiāng)人口的49.1%。黃沙瑤族鄉(xiāng)位于臨桂縣城西北部,距離桂林市約75 公里,是全縣最為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鄉(xiāng)。全鄉(xiāng)下轄5個村委,66 個自然村,總?cè)丝?158 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2200 多人,占全鄉(xiāng)人口的44%。黃沙瑤鄉(xiāng)東宅江瑤寨共60 戶,200 多人,家家戶戶為吊腳木樓。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永寧梳瑤居山谷最僻處,男婦以耕織為生,無賦稅,明景泰時,始出與州民貿(mào)易。人至其家,即非素識,必具牲醴相款洽。男不留髭須,椎髻纏花巾,領(lǐng)袖緣以花布。女布衣花帶,不事裝飾,以髻中綰木梳,故概名梳瑤?!保?]29圖示反映了永寧梳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永寧州,轄境相當(dāng)今廣西永福及臨桂部分地。明隆慶五年(1571年)升古田縣置,屬桂林府。明郭子章《郡縣釋名》廣西卷云:永寧州“永永安寧之義”。1914年改名為古化縣,1931年再改名為百壽縣。1952年8月5日,根據(jù)桂林行政專員公署的通知,百壽縣與永??h合并,沿用永福縣名,永福鎮(zhèn)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永??h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壯族、回族和瑤族,瑤族散居在永福鎮(zhèn)和廣福鄉(xiāng)、堡里鎮(zhèn)、龍江鄉(xiāng)的邊遠山區(qū),其中,廣福鄉(xiāng)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德安、上寨、矮嶺、廣福、龍溪等5 個村委會,人口共2970 人。堡里鄉(xiāng)的河?xùn)|、和順、茶料、勝利、九槽個村委會共有瑤族2450 人,永福鎮(zhèn)的坪嶺、銀洞、灣里、泡口、漁村等5 個村委會共有瑤族2380人。龍江鄉(xiāng)丹江、上維、龍隱3 個村委會的瑤族人口共810 人。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興安縣平地瑤傍石林結(jié)茅屋,佃田輸租,不事剽竊,俗醇似平民,因名平地瑤。男花帛裹頭,帶銀手釧,衣袴倶錦緣,時以布囊負物。女錦纏頭,綴以珠玉,項飾銀圈,花布巾束腰,偶詣親串家,晴雨必以油蓋自隨,每歲首祀槃瓠,雜置魚肉酒飯于木槽,叩槽群號以為禮。”[6]31圖示反映了興安平地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興安縣地處“湘桂走廊”要沖,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朝為統(tǒng)一大業(yè)在興安縣境內(nèi)成功開鑿靈渠。靈渠開鑿后,興安便成為南北交通要沖,秦人筑城護渠,派吏治轄,是歷史上廣西境內(nèi)最早列入中央政府統(tǒng)一建制的縣份之一。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境屬始安縣地,隸屬零陵郡?,F(xiàn)境內(nèi)有華江瑤族鄉(xiāng),截至2018年末,華江瑤族鄉(xiāng)戶籍總?cè)丝?8515 人,有漢、瑤、壯、苗等民族。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竹箭瑤類湖南之箭捍瑤,散處灌陽縣之歸化上下二里,耕山種畬,有田輸賦者甚少,性樸易馴,土民常募使佃作,男女倶挽髻簪竹簪三枝,有似于箭,男衣綠邊短衣,女花領(lǐng)繡裙,時入林采茶?!保?]33圖示反映了灌陽竹箭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灌陽縣于公元前168年建縣,稱觀陽縣,公元617年改稱灌陽縣。灌陽是瑤族發(fā)祥地之一,1998年5月由武漢大學(xué)、中山大學(xué)、廣西瑤學(xué)會、灌陽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的“中國灌陽都龐嶺千家峒研討會”一致認為瑤族發(fā)祥地千家峒就在以都龐嶺的韭菜嶺為中心的周邊地區(qū)。
從服飾上區(qū)別,灌陽縣瑤族支系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由千家峒遷徙而來的“過山瑤”(盤瑤),主要居住在陡水、大竹園、小河江、野豬殿、保良、觀音閣鄉(xiāng)盤江一帶,男女都著青色上衣,身束文帶扎腳。女子多用白色棉紗巾作頭巾,上衣右開襟繡花邊,長及小腿。男子穿對襟杉,系黑色頭巾,有的男女穿齊膝短褲,扎繡花巾。二是“白領(lǐng)瑤”,顧名思義,白領(lǐng)瑤的衣領(lǐng)全是白布做的,是我國瑤族中一個支系,語言、穿戴等風(fēng)俗均與眾不同。其服裝特點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就是男穿對襟,領(lǐng)口為白色長領(lǐng),成年男子腰上要捆一根青布腰帶,帶寬一尺,長一丈,兩頭用紅綠絲線絞邊,扎成與狗牙霜一樣的形式,天冷時盤于頭上,勞動時扎于腰間,衣服或褲子上還配上牙簽挖耳子、小刮子和小刀等裝飾品;女裝為大襟,右開襟,領(lǐng)口為白色矮領(lǐng)。另外,白領(lǐng)瑤成年男女都有一雙綁腿,將它纏于腿上,以防荊棘蟲咬。三是“標(biāo)勉”盤瑤,其服飾穿戴完全與全州東山盤瑤相同。四是“過山瑤”,主要雜散居住在灌陽的西部山區(qū),其服飾和語言與全州蕉江瑤族相同。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羅城縣瑤人居縣屣之通道鎮(zhèn),歲時祭賽盤古廟,因名盤瑤,又名自在瑤。伐山火食,俗尚踏歌,濃妝綺服,一唱百和,謂之會閬。元夕中秋為盛,余節(jié)亦間舉。男五色布裹頭,領(lǐng)緣花絨,帶綴制錢,女以竹片綴珠覆首,布衣花袖,帶亦綴錢,復(fù)結(jié)制錢為佩,系之當(dāng)胸,行步則玱然有聲?!保?]35圖示反映了羅城瑤族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羅城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瑤族人口較少,僅占總?cè)丝诘?%左右。羅城盤瑤供奉盤古,又叫“盤瓠神”,建盤王廟,祭獻“伏羲姐妹”“王皇”“楊六朗”“四大元帥”等四十多個神祇,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盤王節(jié),節(jié)日期間舉行“還盤王愿”,請師公設(shè)壇請圣,祈求祖先保佑物阜人安。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納翁鄉(xiāng)的納翁瑤寨龍?zhí)帘P古廟會就是一個集慶祝、紀念、祭祀為一體,維系瑤族民眾族情、親情、友情的重要活動。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慶遠府屬瑤人向隸土司,雍正七年,改土歸流,遂入版籍,供賦役。其過山瑤僻處山巔,以焚山種植為業(yè),地力漸薄則他徙,故以過山為名。不知紡織,布帛皆市之壯人。性善走,生子始能行,燒鐵石烙其足底,使痛癢皆無所知,故履險如平地。男女俱插長簪,短衣繡領(lǐng),結(jié)絲網(wǎng)為袋以負物,以繩系額而行。”[6]39圖示反映了慶遠過山瑤的服飾特征。
2.歷史變遷
慶遠府,其地大致為現(xiàn)在河池市的宜州區(qū)、金城江區(qū)、忻城縣、環(huán)江縣、南丹縣、天峨縣東部地域、羅城縣四把鎮(zhèn)、天河鎮(zhèn)西南部、東蘭縣、鳳山縣鳳城鎮(zhèn)東北部、巴馬縣盤陽河以北地域、都安縣東部、大化縣盤陽河以北鄉(xiāng)鎮(zhèn)以及貴州省黔南州的荔波縣境地周邊。上述區(qū)域仍為瑤族主要聚居區(qū),其中生活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巴馬縣的“布努瑤”和南丹“白褲瑤”服飾最具特色。“布努瑤”服飾,“男子頭纏黑布帶,兩端繡瑤錦,綴彩穗。纏頭時,讓兩端的彩穗分別垂于腦后左右兩側(cè)。上身穿無領(lǐng)對襟闊袖短衣,穿時左襟略蓋過右襟寸余,下穿寬筒長褲。盛裝則在衣、褲邊緣鑲、繡圖案紋樣。女子將發(fā)盤于頭上,在發(fā)上插銀釵、銀簪等首飾,頭頂豎一塊銀牌,再纏上繡花頭帕,帕上飾銀飾,額前垂串珠。滿頭的串珠、銀飾,像一條盛開的菊花。上身穿長至肚臍的右衽衣,肚臍下系一條長約3 厘米的百褶裙,下穿寬筒長褲,袖口、花襟、褲腳均鑲、繡花邊?!保?0]876南丹“白褲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支系,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褲子用白布做成,褲襠大而寬,長度剛過膝蓋,下端漸窄,褲腳用黑布鑲邊,盛裝的上衣外沿都用藍布鑲邊,腰部兩邊和背部下沿繡有雞仔花和米字紋圖案,白褲膝部刺繡有五條紅色的花紋,民間相傳這是瑤王與外族戰(zhàn)爭時留下的血手印。南丹瑤族婦女服飾的上衣和裙子都采用獨特的樹汁染技術(shù)[11]。白褲瑤服飾歷史悠久,制作精美,織染繡的傳統(tǒng)技術(shù)高超多樣,花色圖案豐富多彩,蘊涵的文化古樸神秘,構(gòu)成了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體現(xiàn)了瑤族同胞的聰明才智。
1.圖像敘事
《皇清職貢圖》記:“山子瑤居深山中,耕山為業(yè),遷徙無常,類過山瑤,故別其名曰山子。性敦樸,人或以物寄藏,雖久弗失,時采山果哆啰蜜等物鬻于墟。男椎髻纏頭,著短袖衣,女則以繡緣領(lǐng),每出行男女皆攜葫蘆為飲器?!保?]41圖示反映了陸川山子瑤的日常生活場景。
2.歷史變遷
今陸川縣地,在唐虞時期,屬南交之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容州路立梧州府,陸川屬梧州府?,F(xiàn)陸川縣是漢族聚居地區(qū),其他民族均因工作、婚嫁等原因遷入,1990年人口普查,漢族人口706021人,占總?cè)丝?8.81%,其他民族共8521 人,占總?cè)丝诘?.19%,其中瑤族404 人?,幾辶?xí)俗與服飾已與漢族無異。
由上可知,《皇清職貢圖》已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嶺南瑤族服飾最直觀、最權(quán)威的歷史文獻,對當(dāng)今研究南嶺民族走廊瑤族服飾文化與時代變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廣西瑤族服飾文化是廣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jīng)歷了歷代經(jīng)濟生活與社會文化的篩選和淘汰,匯集、沉淀了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區(qū)的風(fēng)俗習(xí)慣、民居建筑、飲食、服飾、語言等都有較大差異。文化多樣性或文化多元性特點十分明顯。譬如瑤族,由于其各支系在自稱、語言、歷史、宗教、經(jīng)濟、文學(xué)、藝術(shù)、服飾、習(xí)俗等文化結(jié)構(gòu)上的異同,不僅使瑤族傳統(tǒng)文化更為豐富多彩,而且構(gòu)成了瑤族傳統(tǒng)文化多層次、多結(jié)構(gòu)的文化特點。保護與傳承廣西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其實質(zhì)就是保護與傳承廣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地開發(fā)利用民族服飾歷史文化資源,既是當(dāng)代服飾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課題和任務(wù),更是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促進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12]23。
廣西瑤族服飾是廣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與載體,是“無字的史書”。譬如,在廣西瑤族服飾元素中,某個細小的紋樣可能就是某個圖騰的標(biāo)志;某條彎曲的紋樣,可能就是他們先民的遷徙路線;某個精致的紋樣可能就是他們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在他們的服飾上得到體現(xiàn)與傳承,是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維系情感的紐帶。同時,在南嶺民族走廊區(qū)域,瑤族同胞在長期生活中,與漢族、壯族、苗族等民族不斷交往,相互通婚、語言互通,共同推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隨著民族文化的與時俱進發(fā)展,瑤族與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瑤族傳統(tǒng)服飾將伴隨民族融合而發(fā)生變遷。通過分析民族服飾的歷史變遷,可以有效解讀民族服飾圖像敘事內(nèi)涵,并探討其最佳保護方式,為更好地保護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盡綿薄之力[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