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輝,王玉芬,曹鳳珍
(1.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習近平的重要指示和高等教育“立德樹人”育人目標,本質上要求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意識,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絕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的“專屬”權力,而是全體教師的“共同”義務。同時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實踐統(tǒng)一起來,充分挖掘和運用課程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學授課中統(tǒng)籌和掌控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的時機和平衡,發(fā)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啟動“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融入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和品德等綜合的全面提升,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就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2]。而現階段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師作為執(zhí)行主體,其本身存在對“課程思政”認識失范的問題。一方面,一些教師認為學科教學的核心是傳授知識、掌握技能,特別是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和唯學分論、唯就業(yè)論的社會環(huán)境下,“課程思政”意識比較薄弱。很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忽視了“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割裂了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也遮蔽了“課程思政”對“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獨特價值,掉入“課程思政無關論”的陷阱。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對“課程思政”有激情,但缺乏正確理論和實踐指導,在教學實踐中過度強化思政內容,課堂講授中刻板生硬,教學安排中喧賓奪主,違背了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和本質,也脫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軌道,犯了“課程思政過頭論”的毛病。
“課程思政”是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課程思政”主體的教師,其認知水平、效能意識、方法途徑、育人策略等思維邏輯因素尤為關鍵。因此,在“課程思政”實踐體系中,教師的思維邏輯因素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面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廣大教師需要提升思想認識,變革和構建科學合理的思維邏輯,在認知層面上實現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在效能層面上實現知識效能和德育效能的統(tǒng)一,在方法層面上實現滲透途徑和內生啟發(fā)的統(tǒng)一,在策略層面上實現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的統(tǒng)一,這些思維邏輯的深化和整合,對于統(tǒng)籌教育教學資源、實現立德育人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客觀認識和理解,具體而言,“課程思政”“是什么”和“為什么”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認知深化,是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工作的思維邏輯的起點,也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思維基礎[3]。教師對“課程思政”在認知層面包括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指教師對“課程思政”表面的、直觀的、碎片化的認識。一般而言,是指教師通過通知、文件等材料閱讀獲得“課程思政”的概念、特征、作用等內容。具體內容包括:“課程思政”的概念、“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原則、“課程思政”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和功能,等等。教師通過感性認識了解和勾勒“課程思政”的認知輪廓,為深化認知層次、促進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也為教師深化對“課程思政”本質和規(guī)律探索奠定認知基礎。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和升級,教師通過對“課程思政”的理性認識探索可洞悉“課程思政”的本質、規(guī)律和趨勢。具體而言包括:理解和掌握“課程思政”的本質,“課程思政”如何促進教學效果和思想品質的共同提升,“課程思政”怎樣促進教學知識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袑幵f:“從生動、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的辯證途徑?!盵4]教師對“課程思政”只有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躍遷,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從內心激發(fā)出“課程思政”實踐的激情,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強化主動探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動力和意愿。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自然科學課程、社會科學課程和公共基礎通識課等課程模塊,融入隱性思政元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深化和浸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課程共同構筑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課程體系,并體現了知識傳遞效能和價值塑造效能的統(tǒng)一。
“課程思政”的知識效能就是課程的思政元素,直接或間接促進學生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吸收和掌握。教師運用以情感人、以德育人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良性的教學互動,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和技能的吸收和練習,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同時,教師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建立起以歷史觀視角和辯證法思維為框架的學習范式[5],使其用更多元的維度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點、用更新的銳度去解釋和詮釋所遇到的問題、用高度和廣度的視角去洞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此外,教師擁有“課程思政”意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和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擁有自律品格和自信意識,將更主動地和教師協同合作,并將其轉化成自我學習、自我成才的動力和能量,強化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共同實現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
“課程思政”的價值效能就是學生通過教學實踐達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定位和認同。一方面,教師通過對“課程思政”的精心設計和融入契合,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價值和革命價值、內心高度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真實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嚴謹的教學風格、高尚的理想信念、自覺的責任情懷、精彩的課堂呈現等價值元素,可引領學生形成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理性判斷和品質行為。教師通過身教、言教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發(fā)揮著“課程思政”的價值塑造功能。
雅斯貝爾斯指出:“教學應當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6]因此,“課程思政”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和品質養(yǎng)成相結合的過程,是知識技能培養(yǎng)和道德人格塑造的辯證統(tǒng)一。
教師要實現“課程思政”的良好教育教學效果,需要遵循“課程思政”的教育規(guī)律,把握“課程思政”的融入時機,整合教學內容、情景互動、價值引領等因素,用適合的方法實現知識技能和思政品質的顯性呈現和隱性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入耳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的方法一般有兩大類:一種是通過滲透途徑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一種是通過內生呈現達成“課程思政”的效果。
“課程思政”的滲透途徑是指教師要在各學科教學中充分挖掘具有德育意義的內容,根據各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把思政各要素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7]。“課程思政”滲透的核心就是教師整合課程資源和思政資源,從外部對學生施加影響,實現“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師利用好滲透途徑,首先需要掌握學生認知發(fā)展和思政素養(yǎng)形成的規(guī)律,要因地制宜、借勢而為地設計“課程思政”滲透的模式和途徑。另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如工科專業(yè)所內涵的“工匠精神”“協作意識”等;醫(yī)科專業(yè)所包含的“嚴謹作風”“仁者大愛”等;文科專業(yè)所反映的“文化自信”“愛國情懷”等;理科專業(yè)所蘊含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學報國的情懷”等。教師通過課程設計和話語體系,將思政元素按照合乎邏輯和課題情境的規(guī)律嵌入到學生構建認知的圖式中,融合到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中,實現“課程思政”實踐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不僅如此,教師的個人魅力、道德品質、思想認識和價值認同等方面,也應伴隨著課堂教學過程自外而內地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的內生啟發(fā)強調營造人文氛圍,在關注和關懷學生情緒情感、生活學習和價值追求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內在的道德素養(yǎng)和高尚人格的自然養(yǎng)成。具體而言,“教師將教學內容中隱含的固有的育人內容和因素挖掘出來,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讓學生體驗到、感受到,從而獲得價值認同的過程?!盵8]“課程思政”教師要遵循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德育原則,通過教學能力、課堂設計、講授智慧和表達藝術等營造好學樂學的知識氛圍,啟發(fā)學生自我探索、挖掘潛能、積極向上向善的動機,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人格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通過課程實踐、學科研究、文化活動和課外生活等載體,在教授知識和訓練能力的基礎上,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機會敞開心扉、體驗感悟,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的成長和精神世界的豐盈。另外,教師也可以充分運用“課程思政”的主觀性、體驗性和內隱性等特點[9],根植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創(chuàng)設和革新教書育人的情境和氛圍,全力全方位打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內在啟發(fā)空間,孕育學生道德素養(yǎng)自主成長的內在能量,使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產生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實現“課程思政”實踐體系中自我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躍遷”。
“課程思政”將滲透途徑和內生啟發(fā)相統(tǒng)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部與外部相結合、被動教育和主動成長相結合、情感體驗和理性學習相結合,提升“課程思政”實踐的教育教學效果。
習近平指出:“廣大教師要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1]因此,各學科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德育先行”的育人理念,確定“課程思政”的策略定位,從思想自覺到行動自覺,強化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學科專業(yè)理論實踐知識融為一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主動地成為“課程思政”的信仰者和踐行者。
“課程思政”的思想自覺,就是教師能夠自主自覺地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現專業(yè)教學和德育培養(yǎng)的同向同行。“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成他的意識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盵10]因此,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工作,首先教師樹立思政意識,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政治覺悟、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內涵等,奠定“課程思政”體系中實踐主體——教師堅實的思想基礎。教師具有自覺運用“課程思政”的思想意識,在提升專業(yè)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自覺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實現“課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教育功能和使命。其次,思想自覺讓學科教師對紛繁復雜的思想意識和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變化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始終堅定政治立場和價值辨別,幫助學生應對和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更好地成為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引領者[11]。
“課程思政”的行動自覺,就是教師將秉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轉化為專業(yè)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實踐行動,實現“課程思政”的知行合一。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活動、課程實踐、專業(yè)實習實訓、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等途徑,將思政意識和道德要求落實到行動中,在課程教學積極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深化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指導學生用行動自覺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教師將專業(yè)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改善行為習慣,形成優(yōu)良的學風校風。例如農牧食品類專業(yè)教師可結合專業(yè)特點,開展“中華美食周”活動,推廣合理的民族膳食和傳統(tǒng)餐飲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外語專業(yè)教師可利用語言優(yōu)勢,開展“大國外交”圖片展覽,宣傳我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友誼,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理工科教師可結合專業(yè)理論和實踐應用,開展“大國重器和大國工程”模型制作,介紹我國重大科技成就和工程項目,激發(fā)愛國熱情等。學科教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形象直觀地彰顯“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和價值,并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專業(yè)知識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站穩(wěn)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y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