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瑤
摘 要:高校在新時代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傳統德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因此,高校需要努力探索新的德育模式,開辟多樣育人途徑,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實際效力?;诖?,本文對高校德育的文化屬性及其具體落實方案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校德育 文化屬性 實現路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1.061
在新時代,德育工作如何依據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構建一套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路徑,是目前所有高校需要研究的課題。從辦學理念方面看,因為受到就業(yè)等因素的影響,很多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多注重培訓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而忽視德育的功能和教育。學生對德育的學習和態(tài)度也多具有功利色彩,學生更愿意將精力投入到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
一、高校德育的文化屬性
高校德育是德育系統中的重要一環(huán),旨在實現德育范式的轉換,推動大學生德育實踐的優(yōu)化,解構傳統倫理觀,為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新鮮“血液”,不斷理清發(fā)展方向。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持續(xù)關注高校德育的理論發(fā)展和實踐探索。如要結合文化,轉變受教育者的德育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文明建設,德育的價值引領作用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探尋德育新型發(fā)展目標和思路,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濟的新德育范式,已經成為擺在高校德育工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梢哉f,當代高校德育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調整與完善,以適應國家文明建設客觀需要。人們逐漸意識到高校德育的價值取向要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范疇拓展到以人為本,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終極價值取向,以此來實現德育價值觀的新轉向,提升德育的實踐育人功能。同時,美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通過運用學、倫理學等理論分析高校德育問題,建構起系統的德育體系,從而開啟了高校德育繁榮發(fā)展的時期。
二、當前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1.高校德育工作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碑斍安糠指咝H匀淮嬖诘掠坏默F象,并沒有將德育擺在首位。盡管從學校層面一再強調要重視大學生德育工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德育工作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有時候口號喊得很響亮,行動時卻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有的高校認為德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與一線的專業(yè)課教師聯系甚少,甚至不相關。有的教師眼睛里只有學生的專業(yè)課分數、自己的論文、科研項目、發(fā)明專利等,沒有承擔起一名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2.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學生接觸世界的途徑逐漸多樣化,學生接觸的價值觀念良莠不齊。對于“三觀”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學生而言,其中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就很有可能走偏,造成道德情感淡漠、缺乏愛國主義精神、缺乏正義感、榮譽感以及集體意識,出現知行不一致的情況。
三、高校德育文化屬性的實現途徑
1.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發(fā)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努力踐行勞模精神,在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勞模精神的熏陶。其次,高校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勞模進校園”等宣講活動,邀請勞模為學生做主題報告,在此過程中充實關于勞模精神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受到勞模精神的熏陶。再次,高??梢栽趯W校張貼相關宣傳標語,將勞模精神的內容融入校園宣傳欄,讓學生可以在校園各處感受到勞模精神。最后,高校應該將勞模精神融入校園新媒體平臺,加強相關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具體來講,高校可以在學?;驅W院微信公眾號中推送關于勞模精神的內容,或者將勞模的相關視頻放至校園官方網站和校園官方微博,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勞模精神的教育。
2.拓展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發(fā)揮傳統禮儀實踐性功能
首先,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陣地,只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作用,課程思政才有根本保障。課堂也是踐行禮儀的第一陣地,要通過課堂禮儀的實踐充分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理論體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資源與傳統禮儀文化資源,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必須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增加思政教師與非思政教師的互動交流,創(chuàng)新課程教育和禮儀實踐的方式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必須重視課堂氛圍建設和禮儀環(huán)境建設,增添思想政治元素和傳統禮儀元素,充分利用文化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其次,社會教學是課程思政實踐和禮儀實踐的第二課堂,要善于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基層鍛煉等途徑,實現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形式和內容相結合、學習與工作相協調,促使學生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3.著眼科學統籌規(guī)劃,打造特色主題活動
從一定角度上講,學生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要比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要更加廣泛而深入。要想真正推動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被局限,思維要開拓,要敢有大動作,教師要有勇于“擔當”的意識與覺悟,善于“擔當”的技巧和智慧。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完全放棄常規(guī)的教育內容,而是要有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們的喜好與興趣,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計劃,深入淺出地將文化自信培養(yǎng)工作融入各類活動中。要拋棄以往死板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多實踐,多總結,多反思。
4.主題演講營造德育氛圍
演講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學生能夠借助演講形式表達自身觀點。教師組織演講活動,以德育為主題,對主題演講內容和要求作出具體指示,號召學生積極參加演講活動。學生在接到主題演講活動的通知后,快速進入演講準備環(huán)節(jié),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尋找德育演講素材。教師要深入學生的演講準備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在演講排練環(huán)節(jié)中所呈現的問題加以技巧點撥。學生在教師的演講指導下,逐漸規(guī)范自己的演講行為,迅速進入演講狀態(tài),整個演講過程更富感染力。學生的演講內容貼近其生活,其情緒調動很到位,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有獨到之處。演講結束之后,教師對學生的演講情況作歸結評價,針對性做出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5.以人為本提升德育質量
在高校的教育教學開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是普通的師生關系,但是對于德育而言,要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里,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以良好的關系作為基礎,增加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學生成為朋友,對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愛。根據高校學生的個性特征,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性格敏感、叛逆,個性又相對張揚。因此,在與高校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應格外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讓他感覺受到被尊重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貶低和挖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不能當著其他學生的面說一些有損學生自尊心的話,而是應該多從正面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關懷。
“德者,本也?!毙聲r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標準在不斷提高,只有品德高尚的大學生才會適應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成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從理論上講,大學生“學習筑夢”行動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人才培養(yǎng)各方面,對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模式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整合各方面資源,構建了一個科學嚴謹、實用有效的德育運行機制,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家剛《“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與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路徑探討》,《長江叢刊》2020年第36期。
[2] 周敏銳、石佶《對當代大學生德育的反思:困境、根源與路徑》,《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
[3] 馮杏青《教育學角度下高校德育教學現狀》,《作家天地》2020年第24期。
[4] 張二麗《新媒體下高校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探析》,《中國報業(yè)》2020年第22期。
[5] 王春紅《探析高校德育在學校層面存在的不足及改革路徑》,《長江叢刊》2020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