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頸胸段脊柱骨折脫位研究進展

2021-01-08 17:35:43李人杰朱軼姜為民
實用骨科雜志 2021年6期
關鍵詞:胸段前路入路

李人杰,朱軼,姜為民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江蘇 蘇州 215006)

頸胸段脊柱嚴格意義上來說指C7~T1,該處骨折脫位發(fā)病率約占頸椎損傷的9%,由于該段處于頸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結合部,應力集中,損傷后穩(wěn)定性不佳,常伴有脊髓及神經根的刺激或損傷癥狀。C7~T1處于頸椎生理前凸向胸椎生理后凸的過渡區(qū)域,當人體受到縱向的應力時,應力作用于頸胸段,從活動的C7轉向相對固定的T1(肋椎關節(jié)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很容易造成C7~T1脫位,一旦脫位處于嵌頓狀態(tài),很難單純通過牽引復位。此外,脊髓頸膨大部分位于C4~T1水平,該處椎管相較其他節(jié)段狹窄,一旦損傷,損傷節(jié)段以下完全癱瘓。該類損傷的特點決定了其保守治療效果差,復位困難,外科手術治療成為解決頸胸段骨折脫位的重要措施。由于C7~T1獨特的解剖特點,建議采用手術治療緩解脊髓神經壓迫、恢復頸椎序列、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但具體手術入路仍存在較大爭議[1-3]。頸胸段脊柱手術既往開展不多,主要因其周圍解剖結構復雜,顯露困難。許多學者對頸胸段脊柱前路手術的入路做了不少嘗試,提出了如全胸骨切口入路、低位下頸椎前方入路、經頸前胸骨柄聯合入路、切除肋骨床經胸膜腔入路、肩胛骨下經胸入路以及其他一些改良的手術入路。本文主要就頸胸段脊柱手術的解剖和常用入路作一綜述。

1 頸胸段脊柱骨折的影像和解剖特點

頸胸段脊柱骨折脫位是一種容易漏診的脊柱創(chuàng)傷,診斷也比較困難,特別是患者昏迷或是肥胖和老年患者。由于肩關節(jié)在側,胸骨在前,僅憑頸椎正側位X線片診斷漏診率頗高,因此頸胸段CT掃描等檢查必不可少。Jelly等[4]報道了73例多處受傷患者的研究結果,這些患者接受了頸胸交界處的CT掃描,共發(fā)現20例脊柱骨折,其中頸胸交界處骨折12例,而12例中有7例是X線沒有發(fā)現的骨折(T1橫突骨折1例,C7椎弓根和椎體骨折1例,第1、第2肋骨后弓骨折5例)。CT檢查必須從頸椎一直掃到第6胸椎,在某些情況下進一步完善MRI檢查是很有必要的,因為MRI可顯示脊髓及椎間盤損傷情況。當MRI顯示椎間盤脫垂時,建議在復位前進行前路椎間盤切除術,這樣在復位過程中突出的椎間盤不會壓迫脊髓。早期的頸椎動態(tài)X線有助于克服MRI的假陽性結果,頸椎動態(tài)X線雖然經濟方便,但是患者的保護性痙攣和潛在的神經風險限制了其早期應用。因此,我們只有在早期不能進行MRI檢查,或不能確定頸椎是否存在頸椎不穩(wěn)時,可在密切監(jiān)測下使用頸椎動態(tài)X線。盡管早期MRI檢查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遲復位,增加了潛在的風險,但MRI對確定脊髓壓迫狀態(tài)(壓迫的程度、方向、性質)及周圍軟組織損傷程度,判斷頸椎是否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脊柱頸胸段的手術顯露一直是脊柱手術的一個難點。C7~T1對應區(qū)域解剖復雜,在前方存在眾多骨性結構,包括胸骨柄、鎖骨和肋骨,使術野暴露成為一個難題。該區(qū)域系頸椎生理前凸向胸椎生理后凸的過渡區(qū)域,后凸畸形嚴重的患者手術難度很大。此外,前方毗鄰重要器官如主動脈弓、胸導管、交感神經鏈、喉返神經等,一旦損傷后果嚴重。而胸導管和喉返神經是手術中最容易損傷的器官。

胸導管在T4水平位于椎體左前方,沿著縱隔胸膜垂直移行至T2水平,隨后繼續(xù)沿著左上方走行,前方緊貼左側鎖骨下動脈和頸動脈鞘,在C7~T1水平形成胸導管弓的概率為79%。越過胸膜頂及其后方的膈神經、椎動脈、頸交感干和鎖骨下動脈,隨后向下匯入左側靜脈角。胸導管弓頂與左側鎖骨上緣之間的垂直距離平均為(10.9±4.6)mm;弓頂垂線與左鎖骨最內端的水平距離平均為(19.7±3.3)mm;弓頂至前正中線的距離:男(33.32±2.97)mm,女(26.20±2.03)mm。

左側喉返神經由迷走神經發(fā)出后,其穿入臟筋膜點對應T2~3椎間盤、T3椎體(占85%),在T2~3椎間盤以上為臟筋膜覆蓋,繞過主動脈弓后進入氣管食管溝內;右側喉返神經由迷走神經發(fā)出后,由外側繞過鎖骨下動脈進入臟筋膜,其穿入臟筋膜點對應C7~T1椎間盤、T1椎體(占87.2%)。在C7~T1椎間盤以上的喉返神經為臟筋膜覆蓋,沿著臟筋膜內壁走行,隨后在C6~7椎間向內進入氣管食管溝。臟筋膜覆蓋可避免術中損傷喉返神經,故頸胸段脊柱手術左右側入路分別在T2~3及C7~T1椎間盤水平以上是安全的。此外,右喉返神經走行差異較大[C7水平右喉返神經距離食管氣管溝前方(6.5±1.2)mm,外側(7.3±0.8)mm],故右側入路手術較左側更為危險。

主動脈弓頂多數位于T3水平以下,其與椎體的位置關系占比:T3占70%,T2~3占20%,T2下緣占7%和T3~4占3%。上腔靜脈起點所在椎體水平:T3占63%,T3~4占17%,T2~3占13%,T2下緣占3%,T4上緣占3%;男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左頭臂靜脈長度為(6.7±0.97)cm,其與頭臂干交點距胸骨上切跡的垂直距離為(5.3±2.1)cm,兩者交點可作為確定左頭臂靜脈的標志。頸交感干位于頸長肌和椎前筋膜之間,至C6~7椎間盤水平時距頸長肌內側緣最近,在T1椎體水平平對第1肋骨頸前方。頸中神經節(jié)多位于C6橫突的前方、甲狀腺下動脈與頸總動脈之間。C6~7水平頸交感干最易受到損傷,手術時應盡可能緊貼中線,減少頸長肌的剝離。

2 頸胸段手術發(fā)展史

1894年,Menard等[5]首次報告了后入路顯露頸胸段及上胸椎區(qū)域。1954年,Capener等[6]提出了經右側肩胛骨下胸腔入路,通過切除側后方長肋骨顯露上胸椎區(qū)域。1957年,Cauchoix等[7]提出全胸骨切開入路用來治療T3軟骨肉瘤的手術入路方式。1958年,Robinson等[8]提出低位下頸椎前方入路,該入路相較全胸骨切開入路損傷及出血量都較少,術后康復時間短。1976年,Fielding等[9]首次用該入路治療頸胸段損傷。1995年Gieger[10]改良了這一入路,具有出血少、康復快的優(yōu)點,但也因暴露范圍有限,易損傷喉返神經及胸導管。1984年,Sundaresan等[11]報道了經頸前路胸骨柄“T”形切口聯合入路手術,但該術式在暴露過程中會造成較大的骨缺損,2年后Lesoin等[12]改良了這一術式,通過切除同側內1/3鎖骨及胸骨柄上部充分暴露后方椎體,便于術后進行回植。Kurz等[13]后來又將切口改變?yōu)椴磺虚_胸骨柄,但切除鎖骨的內1/3作植骨用。2000年,Rubino等[14]開始嘗試采用內窺鏡技術治療頸胸段脊柱疾患。2002年,Luk等[15]提出了經頸前胸骨柄聯合入路。2008年,Aramomi等[16]第一次介紹了前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隨后Zhao等[17]將其應用于頸胸交界處從前路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有效避免了后路相關并發(fā)癥。2016年,Jhas等[18]介紹了一種鈍角椎板切除術,此類術式的優(yōu)點在于減少了肌肉剝離,最大限度維持頸胸段的穩(wěn)定性。2017年,Han等[19]設計了一種新的手術體位,無需更換體位即可完成頸胸段前后聯合入路。同年,Ohya等[20]介紹了一種在CT導航下治療C7雙側椎弓根骨折的術式,與常規(guī)開放手術相比,此種術式具有微創(chuàng)、手術時間短等優(yōu)勢,適用于無法耐受開放手術的高齡患者。2019年,Liu等[21]介紹了一種新型治療下頸椎關節(jié)脫位的手術入路,與傳統(tǒng)的后-前入路相比,具有較高的小關節(jié)復位率與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勢。

3 頸胸段損傷的分型

頸胸交界區(qū)C7~T1在內的C3~T1椎體、韌帶、關節(jié)的損傷可歸類于下頸椎損傷,其分型系統(tǒng)的確立和完善經歷了較為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目前最新的分型系統(tǒng)是Vaccaro等[22]在下頸椎損傷分型[23]的基礎上提出的AOspine分型,該分型依據頸椎骨折形態(tài)、關節(jié)突關節(jié)損傷形態(tài)、神經功能狀況、個案處理建議進行分類。按照頸椎骨折形態(tài)可分為:(1)A型,壓縮性骨折,根據單純棘突或椎板骨折、累計終板的壓縮或爆裂型骨折繼續(xù)分為多個亞型;(2)B型,牽張性損傷,損傷經骨性結構、經骨韌帶結構、過伸性損傷等3個亞型;(3)C型,旋轉脫位性損傷,包括頸椎椎體各個方向的旋轉脫位。按照關節(jié)突關節(jié)的損傷形態(tài)可分為:(1)骨折塊無移位且小于1 cm,小于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積的40%;(2)骨折塊移位且大于1 cm,大于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積的40%;(3)關節(jié)突關節(jié)骨折塊漂??;(4)關節(jié)突關節(jié)絞鎖或脫位。按神經功能狀態(tài)分為:(1)無神經損傷;(2)一過性神經損傷;(3)損傷神經根;(4)不完全性脊髓損傷;(5)完全性脊髓損傷;(6)因患者腦外傷昏迷或其他因素無法明確損傷情況。Urrutia等[24]對該分型進行了可信度研究,在65例下頸椎損傷患者中采用AOspine分型系統(tǒng),對多名觀察者的分型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觀察者間的一致性為44.6%,可信度為0.61;觀察者內的一致性為77.4%,可信度為0.68。Silva等[25]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

4 頸胸段脊柱骨折脫位的治療

4.1 術前準備 C7~T1骨折脫位多與高能量損傷有關,因此常常合并有其他嚴重更明顯或危及生命的損傷,呼吸功能障礙是導致頸胸段脊髓損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對于懷疑有頸椎損傷的患者,在搬動之前應予以全面神經系統(tǒng)檢查,切勿讓患者坐起或使頸椎屈伸,并予以頸托保護固定。早期給予頸髓損傷患者高劑量甲潑尼龍可減少脊髓的繼發(fā)性損傷,盡可能保留脊髓和神經根的功能。理論上來講,快速解除脊髓壓迫,重建或回復頸椎的正常解剖排列,有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動物實驗結果的支持。然而,由于缺乏隨機雙盲和前瞻性臨床試驗,對于頸髓損傷患者的手術時間仍存在爭議。實驗結果表明,脊髓損傷以后的8~12 h是治療的最佳時機。但由于肢體、臟器常見的伴發(fā)損傷,加上術前診斷和準備時間,通常6~8 h內難以完成一臺急診手術。此外,此類手術還有大量失血和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風險。Liu等[26]對595例外傷性頸椎損傷伴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進行半年隨訪得出結論:手術時機不影響神經功能恢復。相反,早期的手術干預與高死亡率和神經系統(tǒng)惡化掛鉤,應當在脊髓水腫期結束后,患者一般情況穩(wěn)定時選擇手術減壓。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時間對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至關重要。

早期顱骨牽引可能在短時間內使脫位的頸椎小關節(jié)突復位,是防止繼發(fā)性脊髓損傷的方法,為神經功能獲得最大程度地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若明確診斷為頸胸段脊柱不穩(wěn),使用重量為4 kg的Halo架來維持脊柱的穩(wěn)定性。如果患者處于清醒、合作狀態(tài),動態(tài)地監(jiān)測神經功能和頸椎序列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神經功能惡化。持續(xù)的牽引能最大程度減少患者保護性肌肉痙攣。如果在牽引復位過程中出現嚴重的頸部、上肢疼痛需要立刻停止牽引,采用手術復位固定。如果閉合牽引復位成功則繼續(xù)維持牽引并擇期手術固定。

4.2 手術治療

4.2.1 手術入路 雖然手術是大多數醫(yī)生的選擇,但在手術時間、手術入路、固定節(jié)段、固定物、處理伴發(fā)的病理改變(外傷性椎間盤突出/損傷、小關節(jié)交鎖)有很大的爭議。此外,對于那些不需特定手術入路的患者而言,選擇前路還是后路重建脊柱序列效果更好也存在爭議。目前,頸胸段脊柱骨折手術方法較多,包括單純前路、單純后路、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這主要取決于骨折部位、損傷類型及術者對手術入路的熟悉程度。前路手術解剖復雜,術野顯露困難且易損傷重要器官,此外,單純前路治療可因內固定強度不足而造成脊柱不穩(wěn)。后路手術可直接復位脫位的小關節(jié)突,但也存在椎體前方結構視野差、螺釘固定困難等弊端。前后聯合入路療效顯著,能充分解除骨折壓迫,同時螺釘松動率低于單純前路手術,但該入路手術時間長、出血多,不適用于體質差難以耐受一次手術患者。對于骨折脫位、關節(jié)突交鎖伴頸脊髓不全損傷患者,Lenoir等[27]認為后路手術直接作用于關節(jié)突易解鎖復位,且因復位過程中破損椎間盤系相對向前方移動,很難造成神經損傷加重,重建后方的穩(wěn)定性還保障了體位翻身時的安全性,因而支持先后路復位再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Medagam等[28]報道稱前路手術可直接切除椎間盤,解除脊髓前方壓迫,固定強度也足夠可靠,植骨融合時間短于后路手術組。研究[29]報道證實了前路與后路兩種手術入路在術后患者的Cobb角、水平移位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Allred等[30]支持先行前路手術重建頸椎矢狀面平衡后再后路復位,認為后路直接復位可能會導致破碎骨塊突入椎管進而加重脊髓損傷,而且不能恢復頸椎前凸,但前后路聯合手術也存在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及費用貴等問題。Reindl等[31]報告中提到在41例未經后路固定治療的創(chuàng)傷性頸椎脫位患者中,其復位失敗率達25%。有研究表明[32],單純的前路手術對重度屈曲牽張型損傷效果一般。Theodotou等[33]報道稱部分患者前路暴露C7~T1椎間隙困難,該區(qū)域的曲度變化較大,對于鎖定板的塑性要求比較高。Johnson等[34]對87例一側或雙側小關節(jié)骨折半脫位行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鋼板內固定術,其后隨訪發(fā)現術后頸椎序列丟失達13%。Kreshak等[35]則稱對于三柱損傷患者,前后路聯合固定是有必要的,而單純后路固定即可滿足兩柱損傷造成的不穩(wěn)。Payer等[36]認為若前路復位失敗,可按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術方式來處理。對于陳舊性骨折脫位的患者,他認為前路-后路-再前路的手術方式可實現徹底減壓復位。力學研究[37]表明小關節(jié)與關節(jié)囊、椎間盤和韌帶共同維持頸椎穩(wěn)定性,伴小關節(jié)的損傷患者脊髓損傷預后較差。

4.2.2 手術并發(fā)癥 C7~T1手術入路選擇不同,各種臨床手術并發(fā)癥也不罕見。C7~T1神經根參與臂叢神經構成,支配雙上肢感覺以及運動功能,損傷該處神經根可導致雙上肢感覺及運動功能受影響。喉返神經損傷是頸胸段前路手術常見并發(fā)癥,與術者不熟悉解剖結構且操作粗暴有關,一般牽拉傷術后能自行恢復。此外,手術過程中為了從前外側暴露椎體前緣,把頸長肌連同椎動脈一起推向外側,容易損傷頸交感干出現無汗、面部潮紅等Horner綜合征的表現。選擇前路椎間減壓后植骨融合鈦板固定,鈦板不易貼合,頸椎生理曲度沒有恢復,后凸畸形沒有矯正,后期常出現慢性頸痛,加速鄰近節(jié)段退變。在頸胸交界區(qū),最易受損的血管是椎動脈。在后路手術中椎動脈的醫(yī)源性損傷包括瘺管、假性動脈瘤、大出血、遲發(fā)性出血、血栓或栓塞、小腦或腦干梗死。其他損傷原因如椎弓根壁破裂損傷硬腦膜、神經根、脊髓以及螺釘太長導致食管穿孔等。腦脊液漏、軸性頸痛也是脊柱后路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保留C7棘突及附著韌帶可以降低軸性癥狀的發(fā)生率。此外,頸胸段損傷可因肋間肌癱瘓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肺部感染喪失手術時機,影響神經功能恢復。

5 總結與展望

對于頸胸段脊柱骨折脫位的患者,其治療的基本原則為:清除游離骨塊、恢復頸胸段生理曲度及重建穩(wěn)定性。及時的診斷并干預是避免患者在遭受重大暴力創(chuàng)傷后出現繼發(fā)性脊髓損傷的關鍵。根據患者一般情況、損傷類型、局部解剖特點和神經功能確定最佳手術策略,為神經功能獲得最大程度地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個體化的手術治療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未來,隨著骨科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頸胸段骨折脫位的治療將向著微創(chuàng)、減少損傷和縮短康復時間進一步努力。

猜你喜歡
胸段前路入路
莫愁前路無知己
尺骨冠狀突骨折的入路和預后
前路漫長,但值得期待
不同手術入路(外側、后外側)治療外踝骨折的對比
前外側入路結合Kocher入路治療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療效觀察
逐夢記·馬
中華手工(2016年2期)2016-03-08 05:40:59
新型L5/S1前路鋼板的生物力學測試
中間入路與外側入路行單側甲狀腺葉全切除術的對比
0.375%羅哌卡因與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滯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效果及安全性
96例胸段食管鱗癌腹腔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觀察
湖州市| 阳新县| 钦州市| 历史| 鄂托克旗| 璧山县| 柳江县| 莱阳市| 玉环县| 东港市| 永善县| 中江县| 池州市| 庆阳市| 松滋市| 南宫市| 巴彦县| 麦盖提县| 宁德市| 云南省| 浦江县| 河东区| 舟山市| 岳阳县| 分宜县| 钟山县| 卢湾区| 来宾市| 丰台区| 大埔县| 桑日县| 阿城市| 汕头市| 中超| 克东县| 淮滨县| 塘沽区| 乌拉特前旗| 绥滨县| 波密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