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王楚楚 施 雨 劉海軍
(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 鎮(zhèn)江 212013)
2018年,我國國務院機構改革,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組建文化和旅游部[1],文旅合并正式步入實施階段[2],自此文化和旅游日益緊密,“詩與遠方”啟航遠行。在此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紛探索與旅游業(yè)深度融合,已經取得一定成效。高校圖書館主要為大學師生服務,其是否應向社會開放中雖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爭議,但一直都有各種形式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2015年版《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中明確規(guī)定高等圖書館“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3],賦予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新使命。2018年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提出:“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4],因此高校圖書館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成為一支新興力量,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和影響,是值得高校圖書館界思考的問題。
旅游的本質是文化體驗和認知的過程,而文化體驗和認知需要通過旅游來擴展、充實和創(chuàng)新。因此,文旅融合就是以旅游市場為橋梁,以文化資源為基石,進行資源優(yōu)化配置,深度融合,從而取得“1+1 >2”的成果。借鑒吳漢華對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定義,“圖書館在實現(xiàn)基本知識服務功能的基礎之上利用本館的文獻、設備、館舍、品牌影響力等各種優(yōu)勢資源,為讀者提供外延性服務”[5],筆者認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就是利用高校圖書館固有的優(yōu)勢資源在除了本校師生外,為外來讀者包括校友、中學生、在校生親友、參觀者等人群提供的創(chuàng)新型文化與研學服務。
截 至2020年5月30日,筆者在CNKI 的期刊、博碩士等數(shù)據庫中以SU=(“文旅融合”O(jiān)R“文化旅游”)AND“圖書館”為檢索式進行檢索,共檢索到67篇文獻,剔除會議報道與內容無關的不相關文獻4篇,得到相關主題文獻共63篇。筆者通過閱讀文獻和梳理,將研究主題從內容上劃分四類:深度融合理論、發(fā)展模式、服務創(chuàng)新路徑和案例分析。
王世偉[6]從新理念、新機制、新路徑等三個維度,論述了公共圖書館文旅深度融合的問題;李燕[7]認為,打造文化IP,采取多元和多業(yè)態(tài)合作,培養(yǎng)和引進文旅融合復合型人才對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具有宏觀指導意義;佟艷澤[8]運用SWOT 分析法從內外部條件分析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優(yōu)劣勢和機會與困境,進而闡述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戰(zhàn)略重點與發(fā)展方向。
吳佳[9]提出旅游圖書館模式可分為三類,一是與旅游部門合作建立圖書館,二是由圖書館出資在景區(qū)內創(chuàng)辦文化企業(yè),三是設置流動書車為游客服務;單紅波[10]認為公共圖書館與旅游融合在模式上有圖書館作為旅游景區(qū)、圖書館嵌入旅游景區(qū)、圖書館助推研學游、圖書館拓展旅游服務等四種類型;金龍[11]和李子峰[12]著重分析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游服務的優(yōu)勢、難點及對策,并提出了研學旅游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韓曄[13]在研學旅游、網紅圖書館基礎上,提出“圖書館+”模式,圖書館+民宿、圖書館+書屋、圖書館+書院等。
黃安妮[14]和陳雅[14]介紹文旅融合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四個路徑:國家主導路徑、基于全域旅游的“閱讀 + 行走”路徑、主題圖書館路徑和圖書館全域服務路徑;王麗[15]和熊伯堅[15]提出構建公共圖書館微展覽精準服務模式。
陳鋒平和朱建云[16]探討桐廬縣“公共圖書館+民宿”的建設過程、實施成效和改進建議;徐益波、毛婕[17]介紹寧波市圖書館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的文旅融合的服務嘗試,例如人文地理館、讀行天下、酒店中的圖書館、地鐵里的圖書館;魯?shù)t[18]對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紅船書苑”體系建設背景、功能定位、管理方式、社會成效等方面一一作了探析;鄢瑩[19]對研學旅游、民宿圖書館、網紅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典型實踐代表分析總結,指出在未來公共圖書館需要處理好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與商業(yè)性、基本服務與延伸服務等基本關系。
從文獻分析可知,對于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模式路徑研究和實踐案例上,以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檢索僅得1篇文獻,其從宏觀角度探索高校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的意義,尚未深入到高校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服務路徑和方法。本文在總結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開展延伸服務的相關案例基礎上,對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延伸服務模式進行探討,以期對高校圖書館助力社會文化旅游服務提供新思路。
經過網絡和文獻調研,目前國內外已有部分大學圖書館開展旅游服務,主要利用其館舍、特色館藏和對外文化活動吸引游客。
2.1.1 武漢大學老圖書館
武漢大學老圖書館坐落于校園中心的獅子山頂,面朝櫻頂、老齋舍和櫻花城堡等景點,其外觀為中國傳統(tǒng)殿堂形式,中部主體建筑為八角歇山式屋頂,頂層有樓梯環(huán)形走廊,四角的副樓為多層歇山頂。在四角副樓的襯托下,主樓顯得更加宏偉,而建筑整體也更加穩(wěn)重[20],因獨特的建筑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武漢大學老圖書館參與文旅融合事業(yè)的一次嘗試——高校圖書館作為旅游景區(qū)的模式。武漢大學老圖書館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百年校史作為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在弘揚武大精神、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前來參觀訪問,包括已畢業(yè)的校友、有影響力的社會賢達、世界公認的知名學者等。
2.1.2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是牛津大學的中心圖書館,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錢鐘書先生戲稱博德利圖書館為“飽蠹樓”。博德利圖書館是經英格蘭旅游局官方認定的可供公眾參觀和游覽的場所,同時也是該機構認定的具有質量保障的游覽場所[21]。在博德利圖書館游客可以看到巴洛克建筑風格的“雷德克里夫閱覽室”、哥特式觀景窗的“塞爾登角”、四合院建筑的老博德利圖書館和方形的韋斯頓館等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博德利圖書館通過音頻輪回播放和導游分批次組織游客參觀圖書館不僅能夠展現(xiàn)牛津大學的歷史建筑、館藏和文化傳承,還能夠讓游客了解圖書館自身的組織結構、服務,有效擴大圖書館自身和牛津大學文化的影響力。導游分批次組織講解時間根據不同的參觀路線分為30分鐘、60分鐘和90分鐘[22]。
2.2.1 耶魯大學貝尼克珍藏與手稿圖書館
耶魯大學貝尼克珍藏與手稿圖書館(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是耶魯大學眾多圖書館中最具有特色的圖書館,儲存和搜集了眾多孤本書籍和絕版手稿,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保存孤本和手稿的圖書館。其鎮(zhèn)館之寶是歐洲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古騰堡圣經(Gutenberg Bible)[23],古騰堡圣經作為耶魯大學獨一無二的特色館藏資源,不僅能夠使貝尼克珍與手稿圖書館在游客心中占有特殊的意義,還能彰顯弘揚美國當?shù)氐臍v史人文,促進地方的經濟文化發(fā)展。
2.2.2 江蘇大學國際賽珍珠文獻資源中心
賽珍珠是第一位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文學女作家,她的青少年時代曾在鎮(zhèn)江生活,前后長達18年之久,因此賽珍珠把鎮(zhèn)江稱為她在中國的故鄉(xiāng)。2015年5月,江蘇大學圖書館和鎮(zhèn)江市賽珍珠紀念館共同成立了“國際賽珍珠文獻資源中心”,廣泛收集整理賽珍珠作品和研究文獻;2015年11月,江蘇大學圖書館主辦的“大地珍珠”——賽珍珠主題詩書畫展,分別在西津渡景區(qū)鎮(zhèn)江畫院[24]、廬山美術館等五地進行巡展,介紹特色文獻和傳播賽珍珠精神;2019年5月,“中國鎮(zhèn)江賽珍珠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大學圖書館隆重召開[25],這是鎮(zhèn)江政府為歷史名人主辦的大型學術研討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學術效應,吸引了研究賽珍珠的學者、書畫家學者和社會讀者競相參加。
2.3.1 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
西肯塔基大學是美國南部名校之一,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在1997年獨家舉辦第一屆圖書節(jié),由于資金不足、人力欠缺、營銷不到位等原因失敗了;之后與Bowling Green 市公共圖書館——沃倫縣公共圖書館及全美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書店聯(lián)盟,組織了第二屆南肯塔基州圖書節(jié)大獲成功[26],成為該州最大的文學活動之一。圖書節(jié)的活動的宗旨是“鼓勵閱讀、提倡愛書,為在本地區(qū)和肯塔基州提高文化素養(yǎng)發(fā)揮積極的作用”[27],每年的圖書節(jié)都會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擴大文化交流,舉辦大量閱讀推廣活動與社區(qū)銜接,宣傳多樣文化。例如專為K-8年級學生設立的兒童節(jié)、與成名作家相互交談、討論作品的青年節(jié)以及明星作家來肯塔基州簽書售書的作家大會等[28]。一年一度的圖書節(jié)活動由擁有人脈、財力和強大組織能力的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擁有除校園以外的其他讀者群的沃倫縣公共圖書館和具備專業(yè)營銷經驗和運行機制的巴諾書店聯(lián)合舉辦,吸引來自國內外成千上萬的讀者群體、作家群體和游客前來拜訪參觀,場面甚是壯觀。
從上述三類中外典型案例可見,高校圖書館拓展旅游服務,主要依托自身的特色建筑、經典館藏、學校辦學歷史和活動推廣,通過展覽、文化活動和空間為游客服務,讓游客感受大學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這些實踐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服務提供了借鑒,同時我們看到,這些實踐還較少,難以為文史特色不鮮明的廣大高校館所推廣。另外,旅游服務與所在高校的辦學目標結合得也不夠緊密。
高校圖書館同時肩負著為本校師生和社會服務的重任,在文旅服務方面既要有所作為,但又不能沖擊校園秩序,因此文旅延伸服務可在圍繞大學目標和社會高層次文化需求上逐步展開,體現(xiàn)大學圖書館的主體使命和社會責任。筆者認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創(chuàng)新延伸服務模式可以有以下幾種。
“研學旅游”又稱“游學”,是一種貫穿了學習、觀摩、交流和游覽等內容的教育方式,符合現(xiàn)代教育和旅游發(fā)展的新趨勢[19],2015年8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若干意見》,2017年1月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2018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關于做好冬季旅游產品供給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將圖書館等納入旅游線路[29];以上文件都是國家支持研學旅游發(fā)展的法律政策,所以研學旅游在當前背景下具有發(fā)展與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基礎。高校圖書館作為研學旅游的目的地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高校圖書館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濃厚的文化氛圍,可以為中學生研學旅游活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其次,將高校圖書館對中學生暫時性的開放,讓中學生進出高校圖書館,通過圖書交流會、演講宣傳、知識分享等活動,不僅能夠讓廣大學子們加深對高校圖書館的認同,還能讓中學生對高校圖書館乃至學校都有一個良好的印象,不僅能夠起到宣傳圖書館的作用,還能達到增加優(yōu)質生源的目的,這也是高校圖書館探索文旅融合的重要渠道。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 2015年公開的《未來圖書館報告》中,列出了25條圖書館需要做好的事項,其中第一條:圖書館將優(yōu)先為現(xiàn)有的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服務,其次是校友和即將就讀的學生,再次是其他院校和機構,最后是企業(yè)和更廣泛的公眾[30],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可以為校友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可以將已經畢業(yè)的校友組織在一起,開展一場回憶之旅活動,高校圖書館將校友曾經寫過的論文、參加過的社團、講座等活動的照片以及曾經留下過的回憶一一進行展示,活動結束后,可以將保存好的回憶交給校友們,當作一場旅行紀念,從而將高校圖書館、學校和畢業(yè)校友的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校友服務方面,國內不少高校都進行了嘗試,武漢大學成立校友會,建立珞珈校友社區(qū)和發(fā)放珞珈校友龍卡,實時了解畢業(yè)校友訊息,印刷校友月報;重慶大學圖書館開展的“重大記憶”特色服務,畢業(yè)生可將在校期間的照片、試卷、論文、科研成果等物品封存,畢業(yè)后可隨時查閱;北京大學的“北大文庫”、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大文庫”等都建設了這種獨具校友特色的文庫[31]。
高校大學生的親友來自五湖四海,在新生報到、開學之初又或放假前夕,許多在校生父母或親友前來接送,平時還有一些原高中同學來玩。高校圖書館作為一個學校的核心建筑自然而然會吸引不少親友來參觀,在看到高校圖書館獨特的建筑風格,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后,在校生家長便會安心的將孩子托付給學校,而學校的特色文化也會通過圖書館給親友們留下較深的印象;如果讓他們再參加一些圖書館組織的文化活動,則也會讓在校生產生較強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高校圖書館不定期地與科技、文化機構合作開辦研討會、展覽會,邀請社會讀者來館參觀,又或者將展會交由社會上的合作單位舉辦,社會讀者能夠更為方便地參與活動、接受文化熏陶。例如江蘇大學圖書館主辦的“大地珍珠”——賽珍珠主題詩書畫展,分別在鎮(zhèn)江畫院[26]、宿州學院、廬山美術館等五地進行巡展,傳播特色文獻價值和賽珍珠精神,吸引了研究賽珍珠的學者、書畫家學者和社會讀者競相參加。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與文化機構合作舉辦展會,傳播以特色經典為內涵的高雅文化,不僅能夠充分挖掘高校圖書館的文脈資源,喚醒人們對經典文化、地方文化的重視,也能塑造高校圖書館文化保存與傳播的良好的社會形象,在繁榮文旅事業(yè)中增強高校圖書館自身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文化機構的高校圖書館無論是作為旅游目的地之一,還是主動融合社會文旅事業(yè),都需要樹立新觀念、建立文旅服務新機制、擴大文旅服務合作支持和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從而才能穩(wěn)步推進延伸服務,使文旅活動有聲有色。
文旅融合是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重要戰(zhàn)略,能夠推動社會文化更加繁榮。高校圖書館承擔著文化建設的任務,將文旅融合理念貫穿高校圖書館的整體工作和服務中是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為促進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提供重要支撐,也實現(xiàn)高校圖書館在文化旅游事業(yè)中的引導作用。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在思想上樹立文旅融合新觀念,在行動上深化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高校圖書館與文旅融合的發(fā)展規(guī)律,統(tǒng)籌推動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事業(yè),為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高質量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高校圖書館開展延伸服務時要針對性的確認文旅融合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相關服務和組織機制,成立文旅融合部門,專門負責開展旅游延伸服務專題,傳播旅游文化,打造以旅游為主題的特色宣傳;此外,還要建立文旅項目評估機制和文旅工作人員績效檢查,定期不定期對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延伸服務項目進行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文旅策劃方案、資金投入等做出考察評估,以及對工作人員工作效率、成績、態(tài)度做出評價,及時調整發(fā)展策略,為高校圖書館之后推進延伸服務提供指導作用。
推動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服務社會的一個新路徑。高校圖書館要爭取學校的政策支持,通過投入相當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資金來進行文旅融合方案的策劃和實施,同時與相關部門加強協(xié)調。例如與招生辦合作,組織安排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旅游活動,既增加其見聞和閱歷,又達到吸引潛在生源的目的;與校友辦合作組織更多校友參觀與利用圖書館,在促進校友個人發(fā)展的同時,吸引他們參與學校的建設;與社科處合作,開展面向社會的文化盛事與科普活動,提升本地文化特色對游客和市民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學校外部高校圖書館則需要主動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協(xié)同,采用“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聯(lián)盟、“高校圖書館+旅游機構”聯(lián)盟或“高校圖書館+書店”聯(lián)盟等合作方式。與公共圖書館共享文獻資源,合作舉辦學術或文化活動;與旅游機構合作為游客提供免費的旅游信息服務,舉辦各種旅游專題講座;與書店合作組織主題讀書會、新書分享會等,共同推動書香城市建設?!案咝D書館+文旅機構”為高校圖書館延伸社會服務提供新思路新路徑。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復合型人才對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起著關鍵性作用。高校圖書館需要相關人才精心設計針對不同群體的文旅路線或者活動方案,與校內外相關部門進行合作開展文旅活動,打造特色文旅項目,提升品牌影響力,并且能夠逐步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文旅延伸服務團隊。目前,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這是文旅深層次融合的必要條件。
文旅融合是近年年一種新的發(fā)展理念,高校圖書館積極參與文旅融合事業(yè),既是順勢而為,又是自身轉型發(fā)展彰顯社會價值的需要。但是,高校圖書館首要的任務是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對社會全面開放是不現(xiàn)實且有難度,因此需要量力而行、穩(wěn)步發(fā)展,對校友和校外讀者的服務盡量選擇在服務淡季,避開考試季考研季,適當控制來館人數(shù)和次數(shù),減少對在校生使用圖書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