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銀 王任遠 王和天 韓 強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男科,北京 100010)
中醫(yī)男科疾病是指與男子特有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的一類病癥,其辨治較為復雜,大多屬于慢性疾病,不同醫(yī)家分別有不同的見解。氣分、血分、水分之說源于醫(y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后世逐漸發(fā)展為氣血水理論,并推廣運用到多種疾病的診治[1-2]。我們通過梳理既往文獻,在總結前賢辨治經驗中發(fā)現(xiàn),氣血水理論在中醫(yī)男科疾病的診療中具有重要辨治意義,現(xiàn)將氣血水理論在中醫(yī)男科疾病中的辨治規(guī)律綜述如下,以期為男科疾病的診療探索一些新的思路。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記載:“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薄敖浰皵?,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泵鞔_提出了氣分、血分、水分的概念,并根據經斷和病水的先后,區(qū)分水分和血分疾病,同時指出血分疾病治療較難。晉·王叔和在《脈經》中則進一步論述和推廣了氣分、血分、水分的使用范圍,從婦科經閉推廣到了妊娠、風濕痹證等?!睹}經·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言:“少陰脈沉而滑……血結胞門,其藏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蓖跏搴驮趶堉倬暗幕A上提出了血分病變的脈象,同時闡述了血分的發(fā)病原理?!皨D人懷娠三月而渴,其脈反遲者,欲為水分。”則拓展了水分病變的病種,并加以脈象論證?!按瓌t倚息,小便不通,脈緊為嘔,血氣無余,此為水分?!痹摋l文則闡述了氣、血和水分的關系,即造成水分病變的可能是氣、血的不足,同時論述小便不通與緊脈的關系。清·唐容川在其《血證論》完成了對氣分、血分、水分的整合,《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曰:“故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氣分之水陰不足,則陽氣乘陰而干血;陰分之血液不足,則津液不下而病氣。”對氣、血、水三者關系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討論,明確三者之間存在相關性,并且對相應的疾病都適用,逐漸形成氣血水理論[3]。
生理上氣、血、水三者各主其分,又可互化。氣是動力,具有先導作用,血是載體,具有濡養(yǎng)作用。清·高世栻《醫(yī)學真?zhèn)鳌庋费裕骸叭酥簧?,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奔日f明氣血各自的重要性,又說明氣血相互關聯(lián)。水則具有流動作用,可行于脈外,能至血不能至之處,起到潤滑、滋養(yǎng)的作用。病理上氣停則血、水亦停,血瘀、水停不化氣,又可導致氣機不暢。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則水不運,血虛則水盛,水盛可浸血,水停則血瘀血虛,正如清·唐容川《血證論·崩帶》中所言:“水為血之倡,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睔夥?、血分、水分三者任意一個為病,則可能導致三者同病,若欲愈一,則常需三者同治。病淺病新之時,治一尚可愈,病深病久之時,治一雖效,但終難痊愈或易復發(fā)。后世在運用當歸芍藥湯、桂枝茯苓丸等治療前列腺炎、精索靜脈曲張、前列腺增生癥等男科疾病時[4-6],其實不覺中已經運用了氣血水理論。
3.1 精索靜脈曲張 精索靜脈曲張指精索內蔓狀靜脈叢發(fā)生病變的一種疾病,靜脈叢出現(xiàn)異常擴張、伸長、迂曲,從而引起疼痛不適及進行性睪丸功能減退,是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之一[7]。精索靜脈曲張常見的癥狀有陰囊或會陰部墜脹不適,陰囊潮濕,精索內靜脈曲張,甚或陰囊表面靜脈迂曲,與中醫(yī)古籍中偏墜、筋瘤、筋疝等病的論述相似。墜脹是氣不通,靜脈迂曲是血有瘀,陰囊潮濕是水濕停,因此從其臨床表現(xiàn)上具氣分、血分、水分三方面癥狀。清·張璐《張氏醫(yī)通》中闡釋筋疝的病因病機為“筋疝者肝經濕火旺也”,并以龍膽瀉肝湯治之,在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經郁熱之余,以木通、澤瀉利水去下焦?jié)駸?,柴胡疏肝調暢氣機,當歸、生地黃養(yǎng)血護養(yǎng)陰血,氣、血、水三者通調則病愈。趙家有等[6]臨床常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精索靜脈曲張,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為方,桂枝通陽走氣,牡丹皮、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走血,茯苓祛濕走水。徐福松認為,血瘀是精索靜脈曲張常見的外在表現(xiàn),臨床辨治常從逐瘀出發(fā),破氣散結,疏通脈道,用藥上除了選用當歸、芍藥、牛膝、青皮、川楝子、荔枝核、橘核等調氣化瘀之藥,尚常用茯苓、澤瀉利濕祛水之品,治氣分、血分、水分之藥皆有[8]。郭軍在治療精索靜脈曲張中常以疏肝活血為主,佐以補腎,常用藥物有柴胡、青皮、川芎、白芍、當歸等,柴胡、青皮理氣,川芎、白芍、當歸入血,同時魏晉·陶弘景《名醫(yī)別錄》言白芍可“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9]。崔學教認為,精索靜脈曲張的基本病理為氣虛血瘀,治療以益氣升提、行氣活血為主,佐以祛濕、疏肝、補腎等,常以補中益氣湯合槐榆煎加減治療,常用藥物黃芪、黨參、丹參、升麻、柴胡、白術、茯苓、桃仁等,其中柴胡、升麻行氣,黨參、黃芪補氣,白術、茯苓祛濕,丹參、桃仁活血,氣分、血分、水分三者均有涉及[10]。另外,對于精索靜脈曲張導致的不育,往往也是在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的基礎上加入補腎生精、益氣補血之品[11-12]。
3.2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常表現(xiàn)為各種排尿異?;蚺枨惶弁?,伴有小腹、會陰、腰部、陰囊的脹痛、刺痛、隱痛,尿頻尿急或淋瀝不暢,會陰部潮濕。中醫(yī)學認為,前列腺屬奇恒之府,其發(fā)病多是由于氣、血、水運行和代謝失常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在氣多為肝氣滯和腎氣虛,氣滯、氣虛皆可導致氣行不暢,進而影響血、水運行,因此氣血不運則可發(fā)為疼痛,氣滯水停則可發(fā)為小便不暢、陰部潮濕等。在血多為血瘀和血虛并存,血瘀多發(fā)為刺痛,血虛多為隱痛。清·韋協(xié)夢《醫(yī)論三十篇》云:“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币虼擞小把獮闅庵浮敝f,同時血不利則為水,故而氣、水都受血的影響,因此血具有中軸作用,治療之時以和營為上,不可妄傷。在水多為水濕之邪,濕濁阻滯,則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導致小便不調,尿頻、尿急或淋瀝不暢。王世民認為,本虛標實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機,本虛以脾腎兩虛為主,標實為氣滯、血瘀、濕熱等,治療則常用山楂核、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木香、烏藥、小茴香等行氣止痛,鬼箭羽、延胡索等活血化瘀,益智、蛇床子等補腎祛濕[13]。崔云[14]則認為,氣、血、濕在慢性前列腺炎病變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氣為正氣虧虛,在血為血瘀內阻,在濕為濕熱毒蘊,常以黃芪、黨參、太子參等益氣扶正,姜黃、桃仁、三七、莪術、土鱉蟲等活血化瘀,黃柏、大黃、蒲公英、苦參、虎杖、敗醬草等清熱解毒化濕。郭軍認為,濕熱、瘀滯是慢性前列腺炎的核心病機,并基于瘡瘍內消法治療,在仙方活命飲的基礎上化裁創(chuàng)立歸黃方,藥物組成:當歸、黃柏、金銀花、姜黃、乳香、沒藥、白芷、陳皮、車前草、白花蛇舌草,全方亦是注重理氣止痛、清熱除濕、活血化瘀[15-16]。田朝暉等[17]通過數(shù)據挖掘總結曾慶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經驗,曾慶琪教授常用的藥物有萆薢、馬鞭草、烏藥、益智、威靈仙、菟絲子等,均具有益腎氣、清熱利濕、活血止痛的功效。譚新華認為,前列腺炎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氣滯血瘀貫穿整始終,并研制前炎清方針對性治療,全方由黃芪、萆薢、女貞子、菟絲子、金錢草、魚腥草、敗醬草、薏苡仁、虎杖、大血藤、烏藥、水蛭、皂角刺組成,在補腎固精的同時,將扶正益氣、清利濕熱、活血導滯融為一體[18]。
3.3 早泄 早泄是影響夫妻性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因患者不能控制射精時間而給患者和(或)配偶帶來負面影響[19-20]。中醫(yī)文獻中對早泄也有較為明確的記載,日本丹波康賴編撰的《醫(yī)心方》引用《玉房秘訣》記載到:“溢精者,心意貪愛、陰陽未和而用之,精中道溢?!鼻濉と~天士《秘本種子金丹》言:“男子玉莖包皮柔嫩,少一挨,癢不可當,故每次交合,陽精已泄,陰精未流,名曰雞精。”國醫(yī)大師張志遠認為,早泄與腎虛不固、濕熱阻滯、氣血阻閉有關,治療時常用補腎之法配伍清利濕熱,暢通氣血,尤其是對前列腺炎引起的繼發(fā)性早泄,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行氣利水之法,常用藥物有金銀花、柴胡、丹參、川芎、制乳香、炒沒藥、澤瀉、海金沙等[21]。郭軍亦有同樣認識,認為前列腺炎引起的繼發(fā)性早泄是因濕熱下注,引動相火而發(fā),治療當以化瘀清熱、行氣利水為法,常用藥物有茵陳、黃柏、梔子、甘草、丹參、赤芍、桃仁、延胡索、白術、木通、淡竹葉等[22]。趙肖帆等[23]認為,早泄是由于不良情志導致的氣血津液失調所引起,治療之時當注重情志調節(jié),調暢氣機,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韓強等[24]認為,肝郁之人,疏泄不及,易擾動腎氣,出現(xiàn)開闔失度,迫于泄精,發(fā)為早泄,臨床常以疏肝為基、益氣為樞、固澀為標治療,常用藥物有柴胡、黨參、巴戟天、白芍、膽南星、白術、遠志、炙甘草等,其中柴胡疏肝氣,黨參補脾氣,巴戟天補腎氣,遠志調心氣,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養(yǎng)肝血,白術、膽南星健脾祛濕。
3.4 陽痿 陽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時陰莖萎軟不舉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無法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癥,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勃起功能障礙[25]。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勞傷于腎,腎虛不能榮于陰器,故痿弱也?!闭J為陽痿多由腎虛所致。宋·嚴用和《重訂嚴氏濟生方》言:“五勞七傷,真陽衰憊,……陽事不舉。”認為氣血真陽衰憊是導致陽痿的重要原因。明清時期對陽痿成因認識更加深入,提出郁火、濕熱、情志所傷。明·王綸《明醫(yī)雜著》提出:“男子陰莖不起……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闭J為升陽散火為本病治法。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云:“亦有濕熱熾盛,以至宗筋弛縱?!背2捎们鍩崂麧穹?。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多認為腎虛、氣血不足、濕熱是導致陽痿的重要病因。秦國政認為,陽痿病機多為肝郁腎虛兼夾濕熱瘀阻傷陰所致,臨床上多選用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解毒清熱配伍祛濕之藥[26]。姚鵬宇等[27]在總結葉天士辨治陽痿的特色中發(fā)現(xiàn),肝之氣血瘀滯與濕熱是陽痿發(fā)病的重要病機,疏肝活血、清熱祛濕是其治療陽痿的特色之一,常以柴胡、薄荷、陳皮疏肝理氣,牡丹皮、郁金活血調肝,茯苓淡滲利濕,蒼術、黃柏清熱利濕,配合用藥。韓紫陽等[28]認為,脾胃與陽痿關系密切,脾胃為后天之本,具有生化氣血、運化水液、調暢氣機的作用,保障宗筋的成功勃起,脾胃虛則氣血不足,濕氣侵襲,發(fā)為陽痿。郭軍認為,陽明經是陰器的組成部分,陽明患病則陰器也會痿廢,將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應用于陽痿的治療,通過調補后天,滋養(yǎng)先天,同時強調補益脾胃應通、清、補三者結合,切不可一味峻補,脾胃居中焦而為氣機之樞紐,故應注重通補,使氣機調達,氣血生化無阻,常用木香、陳皮、神曲、香附等,而中焦脾胃易被濕熱所困,故須清補同用,常用黃連、竹茹、薏苡仁、茯苓等,再配合黨參、白術、陳皮、蒼術等健脾和胃,促進氣血化生,條暢氣機,以濡養(yǎng)宗筋[29]。路藝認為,陰莖勃起依賴于氣血津液的填充、心陽的溫煦、腎陽的推動、肝氣的調暢、脾氣的運化,是一個多臟共參、氣血并至的多方協(xié)作過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可導致陽痿的發(fā)生,并總結出了補腎健脾化濕、疏肝解郁養(yǎng)血、通心溫陽化氣的治療思路,隨癥加減,靈活應用,治療陽痿有明顯效果[30]。
3.5 遺精 遺精是指男子在進入青春期后,非性活動而出現(xiàn)精液頻繁從尿道泄出的病癥。遺精在臨床上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遺精是指健康男性自青春期開始可出現(xiàn)精液溢出,一般遺精頻次在每月1~3次,時多時少,且不伴有全身的不適感[31]。病理性遺精則一般指青春期后的男子,每周遺精2次以上,甚則每日遺精數(shù)次,或有正常性生活但仍遺精多次,或僅有性意識活動時即發(fā)生遺精,且伴有身體和精神方面的不適癥狀,如頭昏、耳鳴、腰痠、神疲乏力及精神不振等[31]。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遺精的伴隨癥狀及脈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鼻濉と~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有言:“長夏暑溫熱郁,都令脾胃受傷,色黃神倦,氣分自餒,因有遺泄一癥,在盛年陰虛為多,及詢納食未為強旺,遺發(fā)必勞煩而來?!睗駸嵬庑扒忠u脾胃,會導致納食不香,中焦運化無源,脾氣(中氣)衰弱而水濕內停,出現(xiàn)遺精。故以養(yǎng)脾護胃為治療主線,葉天士以歸脾湯去黃芪、龍眼肉,加益智、龍骨,建中焦脾氣,氣機斡旋而水濕自化,遺精自止[32]。魏巍[33]以《明清名醫(yī)醫(yī)學全書》系列為基礎,整理明清醫(yī)家對遺精的辨治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肝火亢盛、肝血虧虛、肺虛肝侮、肝氣郁結是遺精的重要病機,氣有余便是火,血、水不足亦生火,脾土有濕則動腎,腎氣不固而遺精,雖然直接病因是火、濕、虛,但基礎病機是氣、血、水的有余和不足。當代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認為,遺精是下元陽氣虛損,而致津液不行,下焦虛寒,虛陽上亢所致,臨床上常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的基礎上配合白薇和小劑量附子治療,白薇清虛熱而利水,少量附子溫陽散水,桂枝、白芍通血脈,生姜、甘草、大棗、龍骨、牡蠣健脾收濕而澀精[34]。
3.6 血精 血精是指精液中含有血液,根據病變性質及含血量的多少,又可分為肉眼血精和鏡下血精,臨床還可伴有射精痛、膀胱刺激征、血尿等,屬中醫(yī)學血精、赤濁等范疇[35]。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血精出候》記載:“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臧精,故精血俱出也。”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言:“精者血之所化,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毙旄K烧J為,血精陰虛火旺為其本,濕熱下注為其標,氣血兩虛為失精失血之源,治療在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同時,應兼顧清熱化濕,益氣固血[36]。曾慶琪認為,血精的發(fā)生與脾腎虧虛導致的陰虛不能制陽、血虛不及化精、氣虛不能固攝有關,治療應以滋陰降火、健脾益氣、養(yǎng)血止血為主[37-38]]。歐陽虹等[39]認為,血精是由于熱擾精室,損傷血絡,迫血妄行,血隨精出;或瘀血敗精內停,阻滯血絡,血不循經;或脾腎氣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血精同出。治療以姚氏驗方豬鬃寧血飲為基礎,從血論治,分別采用涼血止血、養(yǎng)血止血、補氣止血、活血止血等,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雖然不同醫(yī)家在病因病機上認識略有所不同,但臟腑之虛為本因,七情、濕熱為標因,血瘀血溢為結果,不管陰虛或郁火導致迫血妄行,還是氣虛導致氣不攝血,血不利則為水,最終都是血不歸經而為瘀,都重視氣分、血分、水分藥的共同運用。劉慧英等[40]采用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V2.5)軟件,分析總結第一至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治療血精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結果顯示藥物組合關聯(lián)規(guī)則置信度大于0.8的前5位中藥組是“山藥、澤瀉→牡丹皮”“牡丹皮、山藥→澤瀉”“知母、牡丹皮→黃柏”“茯苓、澤瀉→牡丹皮”“熟地黃、知母→黃柏”,其中3組與血分、水分相關,排名第一的“山藥、澤瀉→牡丹皮”則是典型的補氣利水化瘀組合。
3.7 睪丸疼痛、陰囊疼痛 睪丸疼痛和陰囊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男科疾病,常常伴隨發(fā)生,難以分開,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缺乏統(tǒng)一認識,一般認為與精索靜脈曲張、慢性附睪炎、附睪囊腫、睪丸鞘膜積液、精索囊腫等有關,治療方法上與精索靜脈曲張相似。李繼淵[41]認為,睪丸疼痛多由濕熱下注,氣血瘀阻,或寒凝經脈所引起,治當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血止痛為原則,常用荔枝核、青皮、小茴香、香附等行氣止痛,王不留行、益母草、地膚子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效果良好。余家琦等[42]認為,睪丸疼痛是由于邪氣乘虛外侵,流于腎經,滯于肝經,結于陰器,氣機不通,導致疼痛,治療從疏肝祛邪著手,肝經舒暢,氣機條達,則疼痛自止,臨床以柴胡、肉桂、生黃芪、橘核、蒼術、川楝子、龍膽草等加減治療。周安方[43]認為,睪丸疼痛與肝密切相關,濕遏、熱蘊、寒凝均可阻礙肝經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引發(fā)睪丸疼痛,并與當歸、赤芍、延胡索、川楝子組成歸芍延楝湯進行辨證治療,使?jié)袢?、熱清、寒散、氣行、血活則痛止。雖然目前有關中醫(yī)藥治療睪丸疼痛、陰囊疼痛尚未像精索靜脈曲張、慢性前列腺炎那樣成體系,但從有限的文獻報道看,一般也是以氣分、血分為基本點進行治療,常輔以治療水分祛濕增加療效。
3.8 睪丸鞘膜積液 睪丸鞘膜積液是睪丸鞘膜囊內液體積聚過多而形成的囊性病變,臨床表現(xiàn)為陰囊內有囊性感的卵圓形腫物,無痛,無熱,皮色正常,小者無不適感,較大者自覺下墜,過大時則狀如水晶,行動不便,中醫(yī)稱之為水疝[44]。清·顧世澄《殤醫(yī)大全》記載:“水疝,腎囊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宜用針從便處引出水氣自安?!编嵨耐ǖ萚45]認為,小兒睪丸鞘膜積液是由于肺、脾、腎不足,肝失疏泄,水液輸布失常所致,治療應健脾補肺,溫腎化濕,佐以疏肝消水之法,并自擬消水湯治療,方中以黃芪補氣利水,豬苓、茯苓、澤瀉、防己利水滲濕,桂枝助陽化氣,桔梗開宣肺氣,白術健脾益氣,白芍養(yǎng)血柔肝,野牡丹根止血化瘀等,水、氣、血兼顧。俞景茂認為,小兒睪丸鞘膜積液當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腎兩虛,并且以陽虛多見,標實在于肝郁氣滯,與濕、瘀等聚于陰囊相關,治療急性期常用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輔以赤芍、丹參等活血化瘀,緩解期常用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燥濕,輔以六味地黃丸補益腎精[46]。在治療睪丸鞘膜積液上,雖然各醫(yī)家用藥不同,五臟定位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以水分為主,以氣分為導,以血分為用,合而治之。
通過對氣血水理論在中醫(yī)男科中運用情況的分析,大多醫(yī)家雖并未明確提出水分、氣分、血分的概念,但通過對疾病病機的認識和治療方藥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能用氣血水理論解釋。中醫(yī)男科疾病病因病機復雜,辨治有一定難度,因此將中醫(yī)男科疾病置于氣血水理論框架中,通過調氣、調血、調水進行辨治,能夠使醫(yī)者更容易找到切入點。但臨床實際中患者臨床癥狀往往復雜多樣,氣、血、水三者癥狀可能各有偏重又互相嵌合,甚至某一方面癥狀不顯或被掩蓋,因此要深刻理解氣、血、水的關系,了解氣、血、水在各個疾病中的發(fā)病特點,方能靈活運用。雖然不是所有中醫(yī)男科疾病都適用于氣血水理論,也不是一定要以此理論去治療才有效,但依舊有其重要的臨床意義,可為醫(yī)者提供多角度的辨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