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祠堂、府邸、大院,是山西古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晉祠,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大量精美的雕柱和塑像;皇城相府,曾為康熙帝師陳廷敬的世居老宅,數(shù)百年間走出過數(shù)十位科舉仕子,康熙南巡兩次下榻于此,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而喬家、王家、李家,三大家族的故居,承載了“晉商”的風云傳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封建禮制的濃縮……
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其核心建筑圣母殿,更是中國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位于太原的晉祠,原名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早期的記載可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边@一名稱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武王滅商之后分封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國中有晉水流過,于是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后人在懸甕山麓、晉水源頭建祠以祭祀叔虞,是為晉王祠。新中國建立后,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參觀時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庇谑恰皶x王祠”中的“王”字被去掉,改稱晉祠。
從唐叔虞祠到晉王祠,再到今天的晉祠,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不僅是名字上的變遷,建筑也經(jīng)過多次修繕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奠定今日晉祠格局的關(guān)鍵人物,當數(shù)宋仁宗趙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他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其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前修筑魚沼飛梁,晉祠的格局開始改變。此后,隨著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建筑的落成,晉祠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群成型。再后來,道教建筑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占據(jù)了主軸線的南北兩側(cè),乾隆時期,晉祠最南端的佛教建筑奉圣寺也被納入晉祠。于是,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反而退居邊緣一側(cè),形成了今日晉祠的模樣。
圣母殿位于晉祠最中心的位置,四周的圍廊,是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大殿采用了宋代《營造法式》中“柱升起”“柱側(cè)角”的設計,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wěn)固性,也是學者們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重要實物資料。
圣母殿前的木雕盤龍柱,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很難想象,這樣蜿蜒生動的八條盤龍竟然是由木頭雕刻而成,時至今日,八條木龍雖歷經(jīng)千年風霜,鱗甲須髯卻依舊清晰可見,仿佛稍微驚動便要活過來。在圣母殿中,還有大量的精美彩塑,周王朝第一代王后邑姜居中而座,神態(tài)莊嚴,雍容華貴。在邑姜的身側(cè),有40余尊宋代侍女群像,這些彩塑的亮點,在于突破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僵化的造像模式,更貼近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開創(chuàng)了雕塑藝術(shù)寫實的先河。
因為重要的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圣母殿中的彩塑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而另外兩絕,分別是“周柏唐槐”和“難老泉”。
周柏和唐槐,都是晉祠中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又稱“齊年古柏”,位于圣母殿北側(cè),是周朝時期人們從懸甕山移植而來,原本有兩株,一為“龍頭柏”,一為“鳳尾柏”。無數(shù)年來,兩株古柏在圣母殿兩側(cè)相守相望,但后來“鳳尾柏”遭到砍伐,如今只余3000多歲的“龍頭柏”依然郁郁蔥蔥,被人們尊為護祠神木。唐槐,則是一株于唐代種植的槐樹,位于水鏡臺前,在晉祠所有古樹中最是枝繁葉茂,濃濃樹蔭為祠堂營造了一方陰涼幽靜。
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泉,經(jīng)年清流不息。關(guān)于難老泉,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一位善良的婦人,每天要去離家很遠的地方打水,一次遇見一位騎馬的老人討要水喝,便將一擔水全部贈與老者。老人回贈她一根馬鞭,回家后,婦人將馬鞭插在水缸中,便有源源不斷的水源流出。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婦人,便稱她為水母,并在難老泉西側(cè)建起了水母樓,樓中立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情不自禁地感嘆:“晉祠流水如碧玉?!?/p>
所謂“士農(nóng)工商”,古人把為官出仕擺在首位,認為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因此只要手頭寬裕,為官者少不了要為自己修建一處氣派的府邸。當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什么樣的府邸配什么樣的身份是有規(guī)矩的,不能逾矩。但在山西,卻偏偏有一處特殊的府邸,規(guī)模宏大,甚至直接冠上了皇家的名號,被稱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zhèn),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帝師——陳廷敬家族世居的老宅。陳廷敬比康熙皇帝大16歲,他20歲考中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相當于舊時的宰相,府邸便被稱為“相府”。后因康熙南巡時兩度下榻,于是這座府邸就有了“皇城”之稱,“皇城相府”也由此而來。
皇城相府占地面積共3.6萬平方米,有640間房屋,16個院落,重要的建筑包括斗筑居、河山樓、屯兵洞、御史府、御書樓、陳氏宗祠等,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府邸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為避戰(zhàn)亂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此后,陳氏族人不斷添磚加瓦,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經(jīng)營,最終留下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陳廷敬盡管在仕途上顯赫一時,但祖上卻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并非所謂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直到明朝時,陳氏族人才開始在科舉上嶄露頭角,入朝為官。難能可貴的是,整個陳氏家族從沒忘本,而是將“耕讀傳家”的祖訓和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據(jù)記載,從明孝宗到清乾?。ü?501年-1760年)的260年中,皇城相府共走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且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美譽。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為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xiàn)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甚至父子同編《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給人的整體感受是莊重古樸,沒有絲毫的華麗色彩,在相府的墻上,陳列著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思想精髓,還有陳家對子孫后代治學為人“恒、專、謙、寬、孝、勇、慎”的訓導,這與陳廷敬家族的祖訓“清慎廉儉”一脈相承。
與古代筑城思想相同,內(nèi)城是皇城相府的核心區(qū)域,也是最重要的堡壘、性命攸關(guān)之地。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為保全家太平,陳昌言、陳昌期、陳昌齊三兄弟合力建造了高達30多米的城壘——河山樓,取意“河山為囿”。河山樓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樓平面呈長方形,共七層(含地下一層),考慮到防御功能,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三層以上才開窗,進出完全依賴南向的一處拱門,通過吊橋出入。樓內(nèi)還可以囤積大量糧食,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圍城危機。事實證明了陳家人的先見之明:施建工程尚未完工,便遇到流寇襲擾當?shù)?,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入樓避難。城樓堅固,流寇久攻不下,只得知難而退。此后十個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進犯,依靠河山樓庇佑而逃過一劫的村民多達數(shù)千人次,當?shù)乜h志里亦曾有全村800多口人同時在此避難的記載。
受到封建禮教中“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皇城相府內(nèi)還專門為女眷設置了居所——小姐院。小姐們居住的這個院落,與西花園過廊相連,未出嫁的女孩子在這里吟詩作賦,學習女紅,對弈棋琴。值得一提的是,小姐院的房頂全部采用卷棚頂,這種無屋脊的做法在建筑中屬于低級的形制,與其他房屋的屋頂做法有著鮮明的差別,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
2006年,一部《喬家大院》紅遍大江南北,一代名商喬致庸的傳奇經(jīng)歷讓觀眾念念不忘。而喬家大院的走紅,讓沉寂許久的晉商大院重回大眾視野。
今天所說的晉商,通常指明清年間的山西商人,以經(jīng)營鹽業(yè)、票號等聞名于世??恐罢\信”“團結(jié)”的商幫政策,晉商在動蕩的時局中書寫出屬于自己的輝煌,與徽商、潮商并稱中國“三大商幫”。除了商場的傳說,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筑遺產(chǎn)——晉商大院。都說建筑是凝固的史書,而位于山西的商家氏族大院,則在實際上成為了晉商傳奇的見證者。
最具代表性的晉商大院,當屬被稱為“晉商三蒂蓮”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喬家堡村,在三處大院中“當執(zhí)牛耳”,早在張藝謀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時便名聲在外,到了電視劇《喬家大院》播出后更是紅遍半邊天。整座大院占地近9000平方米,分6個大院,內(nèi)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從高空俯視,整座大院仿佛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雙“喜”,或許是設計之初便有意取此吉利。院子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墻,高三丈有余,上邊有掩身女兒墻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整個院落規(guī)模宏大又形如城堡,加上裝飾精美,因此有“皇家游故宮,民宅看喬家”的說法。
和精美建筑相輝映的,是三大鎮(zhèn)館之寶:萬人球、犀牛望月鏡、九龍燈。萬人球是一個掛在天花板上的水銀玻璃球,能夠按一定比例將屋中人的影像縮小映射在球面上,這種事物在當時極為罕見,據(jù)說是喬家從美國購買而來。有了這個東西,喬家在會客談生意時,會將其懸掛于房上,用以監(jiān)視屋中人,堪稱古代的監(jiān)視探頭。犀牛望月鏡是一面直徑約1米的鏡子,采用東南亞的鐵梨木雕刻而成,這件寶貝共分為三個部分,上面的圓鏡代表圓圓的月亮,中間雕刻祥云,底座是犀牛形狀,犀牛的眼睛往上看,好像在望著月亮,“犀牛望月鏡”之名由此而來。九龍燈更為傳奇,慈禧太后因八國聯(lián)軍侵華而出逃時,喬家捐贈30萬兩銀子為太后一解燃眉之急,太后感其忠誠,便賞賜了兩盞九龍燈,充分體現(xiàn)了喬家富可敵國的氣勢及聲望。
和總是人聲鼎沸的喬家大院相比,位于靈石縣靜升鎮(zhèn)的王家大院則低調(diào)得多,不過在建筑上卻不遑多讓,甚至還有過之。來自太原的王家人遷至靜升鎮(zhèn)后,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yè)開始,由農(nóng)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家資漸厚,于是開始建筑家宅。爾后,王家大院的規(guī)模逐漸擴展,直到擁有“五巷”“六堡”“一條街”,建筑面積達到45000平方米,遠超喬家大院。所以人們說,在王家大院,“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從建筑格局來看,王家大院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nèi)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nèi)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xiàn)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guī)整。
除了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王家大院的磚雕、木雕、石雕也是聲名遠揚,被譽為“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王家大院的三雕有鴻篇巨制,也有精彩小品,題材豐富,將中華民俗文化與儒釋道思想融為一體,成為“三雕”藝術(shù)中的典范。其中以“石雕”最為豐富,每塊墻基石上都雕刻著形式不同的歷史典故,如“吳牛喘月”“行俑供母”等故事,體現(xiàn)著王家對后代教育的重視。
位于山西萬榮縣閆景村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大院現(xiàn)存院落11組,房屋146間,整體建筑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筑風格;又因李子用曾留學英國,部分院落出現(xiàn)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可謂是南北融匯、中西合璧,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
明朝永樂年間,李家先祖因災荒從陜西省韓城縣(今韓城市)逃荒至山西省萬泉縣(今萬榮縣),辛勤勞作,耕讀傳家,后由農(nóng)入商,創(chuàng)辦企業(yè),成為當?shù)鼐薷弧W怨乓詠?,為富不仁者眾,但李家人卻以行善為必須。
清光緒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種幾絕,斗粟白金四兩”。李家出資放賑舍飯,救活百姓無數(shù),因樂善有德,清政府贈李廷槐、李文蔚、李敬義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光緒二十年,孤峰山發(fā)大水,房倒屋塌,糧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讓一人受饑餓;民國17年,河東大旱,李家兄弟又為災民捐款6000塊銀元,并設粥場舍飯,長達一年之久;甚至閻錫山都為李氏家族頒發(fā)“博施濟眾”牌匾一塊,以示表彰。
所謂“李家看善”,如今李家大院的“百善壁”是必到之處。李家人通過不同字體書寫365個“善”字,警醒族人日日行善,永遠行善。當游客來到“百善壁”跟前,流連于眼前這片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巨宅之間,不知會有怎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