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喬家大院》里有個秀才叫孫茂才,曾經(jīng)落魄為乞丐,是喬家收留了他,后來他成為喬家生意的中流砥柱,幾乎就是喬家的“二當家”。
但孫茂才后來私欲膨脹,又被喬家趕了出去,萬般無奈之下,他投靠錢家。錢家東家對孫茂才說:“不是你成就了喬家,而是喬家成就了你。”
這個橋段被人曬到了朋友圈,大意是“別把平臺當本事”,引來點贊無數(shù)。這個橋段的意思再也明白不過,一個人能“呼風喚雨”是因為你處在這個平臺之上,失去了這個平臺,那你什么也不是了。乍一看,似有道理,但仔細思量,并非如此。
大家可以來看看孫茂才的發(fā)跡。
其實孫茂才并非等閑之輩,學識淵博,見解犀利,只不過懷才不遇。當時喬家生意面臨崩盤,而且墻倒眾人推,孫茂才明明知道喬家危在旦夕,仍然主動登門投靠,向喬家提出翻盤計劃,讓喬家展開了自救并且最后終于轉(zhuǎn)危為安??梢妼O茂才是有才能的,不然喬家在風雨飄搖之際,也不會收留一個酒囊飯袋。在喬家“少當家”喬致庸艱難重振家業(yè)的過程中,孫茂才與喬致庸患難與共,下江南、赴蒙古,直言忠告、出謀劃策,在喬家成功振興家業(yè)過程中功不可沒,是喬家的智庫。
事物總具有兩面性,從一方面來說,是喬家給了孫茂才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喬家成就了孫茂才。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當年喬家沒有孫茂才,家業(yè)能否中興,照劇中情節(jié)來看,那就懸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卻是孫茂才成就了喬家。
孫茂才這個角色為什么招人嫌?其實他的命門是品德問題,居功自傲,唯利是圖,胃口太大,忘乎所以,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格格不入。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義”永遠是第一位的,“利”永遠是第二位的,一個人不談“義”,只談“利”肯定是要被人唾棄的。當時代的巨輪進入充分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大家都普遍認同用市場手段來配置所有資源的時候,只談“義”不談“利”,肯定也辦不好事。
市場手段可以解決許多讓人頭痛的事情。你有更有前景的平臺,就會集聚更多的人才;你開出更高的年薪,人才就會跳槽投奔你而來……如果人才離你而去,要么你的平臺出現(xiàn)了問題,要么你的薪酬出現(xiàn)了問題。這個社會就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手段,不斷推動社會進步。
孫茂才對喬家展露了自己的私欲,放在等級森嚴的傳統(tǒng)文化秩序中,那是一種挑戰(zhàn)“權威”的行為,必然是被人不齒的。你想,一個被人收留的窮秀才,竟然要吞吃東家,這不就是“白眼狼”嗎?但如果放到市場經(jīng)濟的場景中,孫茂才的需求卻是合理的,一個人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需要“期權”,需要更好的職位,何錯之有呢?如果一家公司,對有貢獻的人,滿足不了他們合理的經(jīng)濟需求,那么他們必然離你而去,這是大家現(xiàn)在普遍認同的一條原則。
再來說“平臺是不是本事”。答案顯而易見,平臺就是本事。一個人能進入大平臺工作,自然有他優(yōu)秀的一面。如果他在大平臺擔任要職,即便他失去了平臺,他的身上也會有工作歷練,也會積累大量的社會資源。十幾年前或者更長的一點時間,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的那些企業(yè)家,無一不是從“大平臺”脫離出來創(chuàng)業(yè)的,有的來自政府機關,有的來自企業(yè),他們往往是在“平臺”之上積累了人脈或是金錢之后,脫離出來單干的。
一個好的平臺能成就一個人,一個壞的平臺就會埋沒一個人。“把平臺當本事”是一種傲嬌,但并非沒有道理,很多時候,“平臺”還真是一個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