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剛
(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現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是獨特的存在,他是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理論者,也是散文作家。同時,作為一名文化史學者,他的文章呈現出嚴謹、深邃且優(yōu)美的特點。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既能拓寬讀者的認知視野,又能提高讀者的文化品位、陶冶情操。評論界對余秋雨散文的研究體現在多個維度,有好有壞,但這并不妨礙余秋雨在眾多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動機,既有對歷史的反思,也有對人性的思考,不同時期的文化態(tài)度不同,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讓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度研究的價值。
從長期閱讀經驗而言,將余秋雨的散文文化風格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強烈的文化內涵、深刻的民族情感,以及對寫實生活的描述。三種獨特的文化風格支撐下,衍生出具有特色的余秋雨散文,如流傳較廣的《文化苦旅》,成為廣大讀者所熱衷研究的作品。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的文化效應,相信還是余秋雨敢于突破傳統(tǒng)散文風格所體現的束縛性,在創(chuàng)新的層面上開發(fā)出文化類散文,將我國豐富的文化意蘊、自然事物,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悟一一呈現出來,為日后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一份貢獻。
首先,強烈的文化內涵。以其游記類散文為例,有些作者在游覽山水風景時,更傾向于介紹山水的外在特點,接著搭配一些陳舊的游記感受,對廣大讀者而言,這不夠新穎,不足以激發(fā)讀者內在的審美情趣。但余秋雨深知,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無法讓讀者進入深度閱讀的狀態(tài),所以開始搜集全新的文化素材。具體而言:擺脫傳統(tǒng)的認知模式,采用游說說理的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轉變?yōu)楣适虑楣?jié),并以此為出發(fā)點讓讀者開啟文化新視角。
其次,深刻的民族情感。雖然余秋雨散文中會利用景物抒發(fā)情感,但他并非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而是從獨特視角挖掘自然景色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就像他曾經說過的一樣:我特別想去的地方,那里有古人留下的腳印,說明我并非完全依賴自然風景,而是向往人文山水。基于這一理念,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時代特征,直接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正因為如此,衍生出其全新的文化創(chuàng)作模式。
最后,對寫實生活的具體描述。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盲目抒發(fā)個人情感,更多的是通過抒情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讓散文具有可議論的內容,也包含其獨特的情趣特點,讓眾多讀者在思索的時候,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傮w而言,余秋雨的散文,有著強烈的文化特色和魅力效應,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獲得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持久探究的欲望。
余秋雨的散文,在國內掀起理性討論的風潮,最主要的原因是余秋雨將散文美學的藝術成分提升到新的境界。如若從美學角度來分析,散文美學集中體現在弘揚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細化文本中的情感符號,包含了歷史進程中的知識分子、名勝古跡、具有文化象征的符號等。這些要素經常在余秋雨散文中出現,尤其是對人物活動軌跡的描寫非常詳細,透過人物的悲歡,以及人物在不同處境中的情緒對比,細致呈現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而在文化鑒賞中,余秋雨對傳統(tǒng)散文觀念和美學的表現形式進行系統(tǒng)分析。簡言之,景物和物象的選擇融入了作者的精神理念,例如在游記散文中采用隱喻形式,再現歷史情境,實現感性和理性的無縫對接。讀者需要認識到,余秋雨散文作品中經常出現交互式評價,這同單純的情感抒發(fā)相比,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為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開發(fā)出新領域。
余秋雨的散文大部分是游走于各個區(qū)域時所完成的,觀察景物的時候,主動思考,認識到文化存在的意義。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余秋雨,開始漫長的文化旅行,通過這種形式探索歷史和文化的關系。文人在社會發(fā)展中,舍生取義的案例眾多,他們自覺承擔起對生命的探析,尋找民族發(fā)展的道路,開始重新審視文化的含義。例如在《都江堰》一文中,都江堰的存在讓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讓平凡土地孕育更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從余秋雨的散文中發(fā)現,都江堰的獨特魅力不再是一項工程,而是一種代表,這種獨特的描寫方式引導人們從不同維度分析和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梢哉f,都江堰永遠滋潤著中華民族,從三國時期到唐朝,悠久的歷史在此處留下足跡,所以都江堰有著強大的文化理念,造福一方人民的同時,也給后人啟示?;讵毺氐娜宋囊暯牵宫F精神文明,面對傳統(tǒng)文化,余秋雨并未失去信心,而是堅持探索更為優(yōu)秀的歷史文明,思考正確的前進道路。
試著評價余秋雨散文中憂患意識的精神世界,他在《陽關雪》中寫道: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實際上,余秋雨的散文寫作風格一直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進行文化探索,在思考中開始積累和沉淀,搜索其中的歷史痕跡,開始新的文化探索之旅,最后上升到精神層面,著重強調對人文情懷的關懷。正所謂,每個離家的游子永遠無法離開精神上的故鄉(xiāng),這也是人們最終會回歸的文明世界。同樣,余秋雨散文中憂患意識的發(fā)展逐漸上升到理性層面,體現在對精神的無限感懷中,將歷史文化通過文字的形式重新展示出來,對現代文化展開深度討論,通過歷史反映出現階段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目前,散文研究將重點放在讀者視角上,實際上讀者眾多,文化層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同。在側重于形式主義的模式下,導致讀者最終的閱讀效果不佳,無法客觀掌握余秋雨散文的核心思想。例如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等作品中,余秋雨的散文所代表的是一種新興的文體意識,創(chuàng)作文章的時候,余秋雨始終將自己放于主體位置,從生命的維度探索文化時代的道路。余秋雨曾經說過:“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用我的腳去踩一踩廢物,在廢物中感受中華文化還能給我什么感覺……”這里所提出的感覺,實際上有對自然文化的感悟,當然也有對歷史文化的追究。探索人類文明的時候,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征。余秋雨的散文,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對文化的感受,仿佛內心獨白一般,不是單純?yōu)榱藙?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而是彰顯內心的文化世界。
例如,蘇州是江南的古鎮(zhèn)代表。但是在2000多年前,成為國家都城,從此以后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有人說蘇州為亡國之地,也有人說是喪志之鄉(xiāng)。為此,余秋雨在散文中表示:蘇州是文化世界的后院,有著獨特的文化品格?!栋装l(fā)蘇州》一文中,有著余秋雨對事物的哲理批判,他利用借物抒情的方式,寫人的文化品格,引人深思,這是余秋雨散文一直追求的,也是當地文人所向往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余秋雨散文中有著極強的哲學思想,從辯證的角度審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探索文化中的真善美,具有一種超脫的人性美,并從整體上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
余秋雨散文中有著文化的正確人生態(tài)度,探索社會群體人物的上限和下限,將大量學者的探究成果作為出發(fā)點,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重新認識民族文化心理。通過全新闡述,加之余秋雨以探索者的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讓這種理性精神逐漸形成一種美學上的風格。為體現余秋雨散文中的人文氣息,筆者從《文化苦旅》中進行探析,作家在自序中表示,這與常規(guī)的游記有著明顯區(qū)別,并非描寫所見所聞,如今的每一筆都顯得非常蒼老?!吧n老”一詞源自作者穿越了百年歷史,穿越千山萬水后被周圍景物所震撼,將自身對歷史的感悟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猶如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作者站在新視角,以先輩的眼睛觀看變化的事物,欣賞其中的鳥語花香,仿佛山水有了靈性一般。由此可見,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余秋雨從環(huán)境中探索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雖然《文化苦旅》中的每篇文章風格迥異,但是仔細深思后發(fā)現,這些文章有著共同點——“設計意向”。例如在《江南小鎮(zhèn)》中,則是通過自然和人情所搭建的一座生態(tài)之廊。
余秋雨發(fā)現:文人是那個時代的思想引導者,本該做一些更加偉大的事情,但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導致部分文人將重點放在“求仕”“升遷”中,進而讓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氣息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讓民族文化品格中展現出一種復雜的特點。基于對文化良知的分析而言,文化事業(yè)是推動時代發(fā)展的支點,真正的文人身上孕育了蓬勃的生命,這才是“健全且真實”的人格體現。再者,中國的貶官文化中,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層次的精神內涵,文人一旦被禍害,常被流放到蠻荒之地。但也正因為這種“災難”,讓文人身上多了一份超脫的寧靜,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對話。例如《筆墨祭》《江南小鎮(zhèn)》等經典作品,雖然部分內容比較“世故”,但仍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彰顯中華民族本身的人文精神。這些作品的存在,讓余秋雨沉重的人文思想得到釋放,使讀者產生共鳴。實際上,無論何種民間藝術,本質上所體現的是某個群體,或者是某個區(qū)域中人們的生存訴求,并反映現階段人們對善惡、美好的批判標準。余秋雨通過文學作品探索民間藝術中的人文內涵,提出相應的問題,改進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發(fā)展,這是大眾應該關注的重點話題。余秋雨散文中的人文精神,通過觀察歷史文物、感受民間生活等形式,延伸出更多強烈的人文氣息。
余秋雨的散文也是一個整合的文化符號,作者和歷史對話的時候,以文化涵養(yǎng)重拾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碎片,引導讀者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從一段段歷史中尋找文化要素。
第一,余秋雨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古人詩文來展現文章的整體構架,指引讀者進入文化世界,把沉積的歷史故事重新放進讀者內心,將文化魅力呈現在字里行間。例如《寂寞天柱山》一文中,則以王安石的“一夢東南即自羞”展現天柱山的孤寂,并為讀者預留無限的想象空間;又或者是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看似寫到避暑的事情,實際上從側面展現一個朝代的興衰過程,并對歷史和文化進行反思,最后聯想到自己身上肩負的文化重任。
第二,趣味性的故事情節(jié)。余秋雨的散文中可見小說的敘述風格,讓文章具有極強的可閱性,展現散文的文化品格。實際上,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有一個歷史故事,可能是真實,也有是推演的,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然走進當時的歷史現場,感受文化氣息。例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并未直接告訴讀者莫高窟的壁畫被毀壞,而是通過虛擬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已經存在的歷史事件,通過講解故事的形式,重新闡述整個事件,讓讀者有繼續(xù)閱讀的欲望,也能從側面感受到文章中潛藏的諷刺意味。
第三,余秋雨散文表面是風景,實際上是對文化的探尋。自然山水是背景,他希望從山水中尋找生命真諦,而且他的文章是依靠實踐總結出來的,并非單純的理論闡述,同單一寫作相比,余秋雨更加注重探索生命。例如在《江南小鎮(zhèn)》中,分析文人與小鎮(zhèn)的契合程度,所以余秋雨心中在乎的并非自然,而是人文,將自然環(huán)境中的山水披上歲月的衣衫,積淀沉重故事。
余秋雨借助散文形式反思文化,從獨特的文化視角剖析生命真理,以飽滿的熱情闡述自然山水。從上述的分析可看出,余秋雨寫散文,不會單純借景抒情,而是通過實踐,真實還原歷史情境,相較于一般的散文作家,他從文學、歷史維度分析,從這個層面而言,余秋雨是一個比較嚴格的理論家。所以,需要認識到余秋雨散文中的寫作動機,從客觀、寬容的角度對待余秋雨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