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吉林 遼源 136200)
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是神經(jīng)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1],同時也是一種急性神經(jīng)性病變,其主要發(fā)生原因為患者局部顱內動脈管壁存在先天性缺陷或顱內壓突然升高[2]。如患者出現(xiàn)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其腦內神經(jīng)組織會受較為嚴重的損害,可能出現(xiàn)各種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嚴重的影響[3]。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保守治療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預后較差,目前已無法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好的手術治療方案[4]。本試驗研究對象為74例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入院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旨在觀察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實施早期顯微手術夾閉瘤頸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試驗研究對象為74例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入院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根據(jù)其手術時間的不同分為早期組與限期組,各37例。早期組37例患者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為(43.25±2.61)歲;術前Hunt-Hess分級[5]為Ⅰ級6例,Ⅱ級9例,Ⅲ級14例,Ⅳ級7例,Ⅴ級1例;DAS檢出腫瘤數(shù)目為42個,其中大腦前腫瘤3個、大腦中腫瘤6個、頸內-后交通腫瘤10個,前交通腫瘤18個;有13例患者合并腦內血腫,其中額葉血腫6例,顳葉血腫7例。限期組37例患者中,男17例,女20例,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為(42.93±2.46)歲;術前Hunt-Hess分級為Ⅰ級5例,Ⅱ級8例,Ⅲ級15例,Ⅳ級8例,Ⅴ級1例;DAS檢出腫瘤數(shù)目為43個,其中大腦前腫瘤4個、大腦中腫瘤5個、頸內-后交通腫瘤9個,前交通腫瘤19個;有12例患者合并腦內血腫,其中額葉血腫6例,顳葉血腫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限期組患者給予限期手術治療,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72 h后進行[6],早期組患者給予早期顯微手術夾閉瘤頸治療,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72 h內進行,具體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后72 h內接受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與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入路方式,其中大腦前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入路方式為經(jīng)縱裂入路,其余患者的入路方式均為經(jīng)翼點入路。首先,用濃度為20%的甘露醇控制顱內壓[7],開顱后在手術顯微鏡直視下完成相關手術操作,充分顯露側裂,對側裂池與顱內各個腦池均進行開放,使腦脊液較為緩慢的流出,以便更加充分的顯露視野,避免因牽拉給造成患者腦組織損傷,隨后充分清除蛛網(wǎng)膜下腔以及腦內血腫。最后,將載瘤動脈的近、遠端按照順序顯露出來,必要時可將其進行臨時阻斷,精確的解剖瘤頸,在高倍顯微鏡下準確的分離,直至可以安放瘤夾,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瘤夾完成夾閉治療。
1.3 觀察指標 本次試驗中早期組與限期組患者觀察指標分別為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健康調查量表36(short form 36,SF-36)評分、住院時間。療效判定標準[8]:患者治療后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在4~5分,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基本消失,且生活基本可自理為有效;患者治療后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在4~5分,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生活部分可自理為好轉;患者治療后格拉斯哥預后評分低于4分,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生活無法自理或者死亡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SF-36[9]包括的內容有軀體功能、肌體疼痛、軀體角色、社會功能、情緒角色、活力、心理衛(wèi)生和總的健康狀況8項內容,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狀態(tài)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收集本次試驗的所有相關數(shù)據(jù),將其納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包括SF-36評分、住院時間等)與計數(shù)資料(包括治療總有效率等)的表示方法分別為(±s)和[n(%)],分別采用χ2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通過試驗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早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限期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通過試驗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早期組與限期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提高,且早期組患者提高幅度明顯優(yōu)于限期組患者(t=3.169,P=0.007),兩組患者治療前SF-36評分無明顯差異(t=1.895,P=0.084)。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2.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早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6.24±1.44)d;限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8.56±1.64)d。兩組患者數(shù)據(jù)比較(χ2=11.673,P=0.011)。
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會在較短的時間因出現(xiàn)腦疝而導致死亡[10]。目前,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能為患者進一步更好地治療與康復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一直存有爭議[11]。
有研究[12]認為,如腦動脈瘤破裂后立即給予患者手術治療,可能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進一步損害,從而導致腦水腫、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嚴重情況的出現(xiàn),不利于患者提高預后,因此,一般建議在出血2周左右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給予限期手術治療。亦有研究[13]報道,腦動脈瘤出血后2周內再次出血的概率在25%左右,再出血引起的病死率增加幅度為40%左右,臨床中有患者因等待限期手術而出現(xiàn)再次出血后喪失治療機會或造成死亡,由此可見限期手術并不能降低對患者的傷害及病死率。顯微手術目前在外科領域被廣泛應用,具有安全、微創(chuàng)等顯著特點,在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實施早期顯微手術夾閉瘤頸治療過程中可有效預防二次出血,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治療方案[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SF-36評分、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限期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實施早期顯微手術夾閉瘤頸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其治療后健康狀況,縮短患者的住院以及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