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書寫這個世界呢?”“為什么我想要用文字呈現(xiàn)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是無力呢?”
從初中到高中乃至到大學加入重唱詩社,我都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著。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明白這種無力感的來源不在于書寫行為的本身,而在于現(xiàn)實矛盾密布的復雜性和自身認知的狹隘性之間的矛盾。以我狹小逼仄的自身,難以通透地認識現(xiàn)實世界,又怎么能達成寫作的那種“金色的力”呢。
要想有力地寫作,必須先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問題自然成了,我怎么才能在社會、家庭和自身所給定的天然狹隘性中,獲得寬廣自足的我認知呢?我固執(zhí)地想找到方法,在課堂、閱讀和電影中,苦苦積攢著一點一滴的啟示。我會去讀奈保爾,讀許知遠,讀《看見》,閱讀的時候總在不停地思考,用紅筆在做好的摘抄上,密密麻麻地批注。這一探索的過程并沒有讓我覺得認知達到通透,有時讓我覺得更加疑惑,看見更多深水之下的未知,但對自我更清楚的認識和充分的自省,卻真真實實地、在長天大地的“摔打”中茁壯生長起來。
升入大學,沒有了高考的要求,在商學院,無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保留著閱讀和寫作習慣的著實不多了。我的閱讀也變少了,寫作嘗試卻變多了,在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嘗試創(chuàng)作的過程辛苦而充實。我總會因此想起高中的寫作探索,感慨良多。如今再看,其實寫作本身并不是在閱讀基礎(chǔ)上的刻意的過程,也一點不沉重,它與閱讀一樣,也是自省的過程。一行一行剖析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們的目光和靈魂從此變得寬廣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