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當下的經濟世界出現(xiàn)了兩個嚴重的錯位:一個是家庭和外部社會的錯位,即外部社會繼續(xù)狂熱生產和家庭內部物質產品嚴重過剩之間的失衡;一個是家庭和物質產品的錯位,即家庭由物質產品的主人轉變成仆人的顛倒。歷史和邏輯都告訴我們,扭曲終究是要歸位的。終于,“斷舍離”爆發(fā)。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本是解決自己居家問題的。不買進不需要的東西,處理掉手里沒用的東西,讓家的空間寬敞起來。不曾料及的是,一個讓家庭成員獲取舒適感的舉動,贏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間,還有內心的自由自在,因為從此不用再對過多的物質產品牽腸掛肚、勞心費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個,而是成千上萬,聚合起來就是一個時代。要知道,那些“斷舍離”的東西,曾經滿足過無數(shù)山下英子的欲望,轉眼便無情地來縛了她們的心靈。心無自由,便無舒適,更談不到幸福。山下英子們痛下決心“斷舍離”,理所當然。
這個由日本家庭婦女啟動的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實際上是一場關系到經濟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預示著人類從物質產品擁有的“極度偏好”轉向“適度”;這也是一次人類經濟發(fā)展目標的重新定位,一味擴張生產的高速增長將被平衡生產的適度增長所代替;這更是一種人類理解自由和幸福真義的啟蒙,拒絕物質產品對人的奴役,回歸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將主導人類精神生活。
相應地,“斷舍離”也預示了一場經濟學革命的到來。這場革命的表現(xiàn)形式,是糾正過往經濟學畸重的“生產理論”或“供給學說”,真正從供給與需求相互制約的視角,理解經濟現(xiàn)實,總結經濟運行,提煉經濟邏輯,構建新的經濟學理論;這場革命的深層本質,則是圍繞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的人,實現(xiàn)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生產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轉變,推動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從服務各種經濟體向服務人類的自由和幸??繑n,開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具體細微事實到一般宏觀邏輯的探索。
“斷舍離”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山下英子微觀的鮮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萬個山下英子對物質產品需求的宏觀經濟大局,那么,從真實的經濟生活里,去發(fā)現(xiàn)“斷舍離”類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這種成分可能的廣泛代表性,進而預測“小事”合為“大勢”的走向,就是未來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內在要求。這就是“解剖麻雀”而認知全體麻雀,甚至于認知同種鳥類的方法,以及“由小見大”或“見微知著”的類比邏輯演進方法。
這種方法與以往經濟學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實的經濟生活是經濟學的起點;經濟生活的歷史演進軌跡,同時就是經濟學的邏輯發(fā)展路線。換言之,經濟學的方法,與其說是經濟學家頭腦里的思維構建,不如說,是經濟學家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總結更為貼切。
作為帶有劃時代特征的經濟現(xiàn)象,“斷舍離”類的經濟生活故事,遲早會成為經濟學家們言說的話題;人類對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將為經濟學家所熱衷探討。然而,及早地在這類經濟生活現(xiàn)象里,去發(fā)現(xiàn)共性,總結規(guī)律,提煉邏輯,構建全新的經濟學學說,比起那不得不說時的“事后諸葛亮”理論,更有益于我們認識改造這個世界,造福于人類。
(選自《斷舍離與經濟學》,《讀書》2019年3期,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斷舍離”的爆發(fā)原因在于經濟世界中的兩個錯位,其中家庭和社會的錯位即社會生產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斷舍離”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變日常生活習慣的個體事件,卻發(fā)展成了帶有劃時代特征的經濟現(xiàn)象。
C.“斷舍離”預示著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改變,將從以往的研究具體細微事實轉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觀邏輯。
D.“斷舍離”雖然只是一個微觀的經濟生活案例,卻能讓我們見微知著,認識宏觀經濟大局,預測大勢走向。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遭遇居家困擾的不只是山下英子,還有成千上萬的家庭主婦,正是她們主導了這場經濟學的巨大革命。
B.從對物質產品的“極度偏好”到“斷舍離”,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由和幸福的時代解讀與以往有所不同。
C.人類經濟發(fā)展的目標一度定位為擴張生產的高速增長,這與以往經濟學偏重“生產理論”是分不開的。
D.經濟學家應敏銳地觀察經濟生活現(xiàn)象,及時總結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以便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3.“斷舍離”對經濟學研究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4—5題。
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①
杜荀鶴
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
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梵城磚。
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鑾輿幸蜀年。
【注】①此詩寫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在前一年(880年)的12月,黃巢起義軍占領了長安,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大齊”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的護衛(wèi)下倉惶南逃。881年6月,唐朝政府西遷到成都。
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開門見山,落筆就寫郡中叛亂后的恐怖世相,并點出其原因。
B.中間兩聯(lián)通過作者所見所感,具體描寫軍閥燒殺搶掠、無法無天的暴行。
C.頸聯(lián)寫叛軍拆廟挖墳筑工事,從道義倫常落筆,極寫叛軍滅絕人性的行為。
D.尾聯(lián)點明了叛亂發(fā)生的社會背景,在同情百姓的同時,對唐王朝命運深表惋惜并以之“示同志”
5.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評論此詩曰:“不經世亂,不知此詩之切。雖粗厲,亦可取。”請結合全詩的藝術特色,談談你的看法。
三、素材積累
薇依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堅定地認為,“生活中沒有真理,毋寧死。”為了找尋真理,她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從文學到哲學,從政治經濟學到神學,荷馬、柏拉圖、莎士比亞、笛卡兒、康德、馬克思、克爾凱郭爾,都是她所熟悉的。但是,她從來不曾停留在既有的知識譜系上面。當她做中學教師的時候,就公然鼓動學生蔑視教科書,大膽想象,以懷疑作為治療正統(tǒng)教育的唯一手段。真理到底是思考的產物。沒有外在于個人的真理。因此,任何主義、學說和理論,如果不能化為個人的信仰,不能深入到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就不可能構成真理。國家意識形態(tài)就是這樣。真理永遠處在發(fā)現(xiàn)的途中,在期待之中,正如薇依說的,“只有真理對于我們來說變得遙遠不可及時,我們才熱愛它。”薇依的苦行精神是感人的。追求真理,對她來說是一件痛苦無比的事情。她畢生活在自己內心的反復煎熬之中,不加入任何黨派、教會和團體,不追隨主流、權力和權威,不屬于左派也不屬于右派;為了達到專注于真理的高度可能性,寧肯擔受孤獨。她始終經歷和承受著一種精神,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一種精神,甚至體力勞動本身也能使她獲得輝煌的精神性。除了精神性的東西,她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求。
——林賢治《穿過黑暗的那一道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