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悟為宗 別為一家
—— 永嘉金溪同調徐誼學術與交游鉤沉

2020-12-28 15:02吳龍燦
關鍵詞:永嘉象山

吳龍燦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徐誼(1144-1208),字子宜,一字宏父,溫州平陽人,南宋名臣,《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六》有傳。徐誼祖上曾為顯官,后隱居平陽,家境殷實,家風樂善好施,“公二大父仲熙、世充,考迪哲,皆以惠愛稱,今江南石馬頭百間,其所為也”[1]402。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嘉定元年(1208)七月一日,徐誼卒于任所,朝廷賜謚號為“忠文”,墓在萬全鳴山(今屬昆陽鎮(zhèn))?!端问贰繁緜髟u徐誼為“道之亨”“一時英才”:“徐誼竄逐于小人之手,身之否,道之亨也。吳獵之以學為政,項安世通經博古,皆一時之英才,今更定舊史,公論其少伸與!”[2]12102

永嘉之學鼎盛期人物、平陽學統(tǒng)集大成者徐誼,傾心于象山心學思想和實踐,并不新奇?!端卧獙W案》列徐誼為“徐陳諸儒學案”[3]370案主,其稱其同道錢文子為“永嘉同調”[3]370,視徐誼為永嘉諸子之一。徐誼又被列為《止齋學案》“止齋學侶”[3]71,其門人趙希錧同時學于陳傅良。徐誼再列《周許諸儒學案》“平陽續(xù)傳”[4]432,而平陽人陳經正、陳經邦、陳經德、陳經郛四兄弟“并伊川門人,安定、廉溪再傳”[4]403,全祖望云“平陽學統(tǒng),始于先生兄弟(指陳氏四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文”[4]420,徐誼學有淵源,是永嘉之學重要一脈平陽學統(tǒng)的集大成者。全祖望云:“林竹軒者,橫塘之高弟也,其學亦頗啟象山一脈?!盵4]405可知永嘉之學與象山心學淵源有自。孫衣言撰《甌海軼聞》卷十五“永嘉學術”專列“徐忠文公誼”[5],征引多種文獻史料分二十三個方面敘述徐誼生平、學術、功業(yè)。徐誼一身兼及多個學派學問,更與陸九淵及其門生弟子多有交游,《宋元學案》黃宗羲列之為“陸氏門人”,繼編者全祖望列之為“永嘉金溪同調”[3]370“象山同調”[3]329。惜徐誼著述僅有詩文數(shù)篇存世,本文側重徐誼“象山同調”學術史定位,通過考察其生平傳記、往來書信和學術交游,管窺徐誼心學規(guī)模及其思想宗旨大概。

一、生平:道德功業(yè)

徐誼“少而異質,自然合道”[1]405,幼承庭訓,接受儒學教育,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徐誼以省試第三名中進士第,同榜第一、二名為溫州同鄉(xiāng)好友蔡幼學與陳傅良,陸九淵也在同榜。后任池州府學教授,江浙一帶后學紛紛慕名景從。后徐誼調任太學博士,升為樞密院編修官、太常寺丞,其正直敢言。孝宗皇帝執(zhí)政時間較長,威權日重,臣下多皇恐顧望,唯唯諾諾。徐誼進諫:“若是,則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誰與共功?”[2]12083改論樂制,對曰:“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盵2]12083孝宗受之而贊其“不以官自惰”[2]12083。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父徐迪哲去世,其守孝三年。紹熙元年(1190),任徽州知府,逢孝宗內禪,光宗繼位,奏曰:“三代圣王有至誠而無權術,至誠不息,則可以達天德矣。愿陛下守而勿失。”[2]12083徐誼直道而行,敢于進言格君心之非,于此可見一斑。

徐誼出任地方為官清正,政績卓著。紹熙元年(1190),徐誼知徽州府,體恤民瘼,處事公正,為百姓伸張正義。歙縣提交刑事案件妻殺夫,以五歲女為證人,徐誼懷疑:“婦人能以一掌致人死乎?”[2]12083春秋決獄,原心論罪,于是暫緩批復判刑。后調查“實稅”時死者母親和弟弟到庭,才知道死者因欠租被抓,久綁受不了饑渴而大叫,被衙役掌摑墮水溺亡,于是保正伏罪。時徽州各地賦役不均,百姓不堪逃亡,人口銳減,官府卻仍按原戶冊收稅派役,徐誼實事求是實行“實稅”,以現(xiàn)有戶口實數(shù)造冊收稅,免除欠稅萬余緡,改善社會治理狀況,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徐誼因“實稅”“清稅”損害地方豪強利益,被誣告而調任提舉浙西常平司,當時浙西旱情嚴重,經調查他認為是開墾過濫、泄水太急所致,于是提出:“舊田溝澮當濬治,圍田下腳無輒開,已開未填當捺合。今之言水者,能行是三說,則高原舊田還為衍沃,而農不病矣。”[1]403發(fā)動民眾開渠筑壩,興修水利,此大大提高了浙西地方抗旱防災能力。

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徐誼調回京城臨安為吏部郎,任左司郎中,不久遷右司郎中。次年八月五日,任國子監(jiān)發(fā)解,點檢查試卷。紹熙五年(1194),宮廷矛盾重重,光宗皇帝受悍后李鳳娘控制,身體又多病,每日臨朝,神情恍惚,又拒立太子。時值太上皇孝宗駕崩,光宗又不能親自主持喪事,令軍民猜疑,朝臣惶惶,政局危殆。徐誼挺身而出,聯(lián)合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閤門知事蔡必勝、韓侂胄,通過太皇太后實行宮廷政變,立嘉王趙擴即宋寧宗,此即著名的“紹熙內禪”①紹熙內禪,也稱宋光宗內禪,是指宋光宗趙惇在紹熙五年(1194)被迫禪位給兒子趙擴的歷史事件。。在這次和平“政變”中,徐誼冒著“誅九族”的風險,使國家渡過危機,才使政局得以安定,為南宋朝廷穩(wěn)定立一大功。徐誼因功升檢正中書門下公事兼權刑部侍郎,進權工部侍郎知臨安府。

此后徐誼仕途坎坷。徐誼因不與權臣韓侂胄合作,當面批評韓侂胄迫害趙汝愚,在“慶元黨爭”事件中被貶為團練副使,遣送南安軍安置,后移袁州,再移婺州,至嘉泰元年(1201)六月始聽自便。葉適稱其“自茲十年,旅食僦宿;以醫(yī)自混,以藥自鬻;穉兒道長,老母門哭”[6],受禍最為慘重。寧宗開禧二年(1206),因韓侂胄匆促伐金失敗,朝廷再次起用徐誼,任命他知江州(現(xiàn)江西九江),除集英殿修撰。開禧三年(1207),升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現(xiàn)南京),兼江淮制置使,他在金兵壓境下鞏固了江防,積極備戰(zhàn)和撫循流亡百姓,但是朝廷懷疑他的措施不利于和戎,被調任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在任時曾處理過瑤族反抗南宋統(tǒng)治的斗爭。

徐誼與永嘉學派鼎盛期主要代表人物陳傅良、葉適皆中進士而同朝為官,交誼深厚。陳傅良曾為徐誼父徐寅寫《承事郎徐公墓志銘》云:“公慈惠篤厚,不緣飾辭,終其身于人怡怡,其子弟廝役無不意滿。而誼復以經明行修,善與人交聞于當世。蓋州閭長老嘗識公者,見誼即喜以為似公者;天下之士識誼者,或見公又喜似誼也?!盵7]可見陳傅良與徐誼可謂知己。葉適為徐誼寫了長達3 000字的墓志銘,再另撰祭文,詳細描述徐誼生平事跡、道德功業(yè),記述其學術思想之精當無有出其右者,既欽佩其為人做官之道,又為其仕途不平遭遇痛心鳴冤,可謂有真情而深知之者也!

二、學問:以悟為宗

以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及徐誼等為代表人物的永嘉學派倡導義利并舉、制度事功,在宋代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永嘉學派開創(chuàng)于北宋“皇祐三先生”和“元豐九先生”,傳習本土的“經制事功之學”和二程“洛學”、張載“關學”,形成獨特的永嘉事功學派。全祖望云:“永嘉功利之說,至水心始一洗之?!局T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兩派,而水心龂龂期間,遂稱鼎足。”[3]106可見南宋時期,以永嘉學派葉適為集大成者的永嘉之學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鼎足而三。令人驚奇的是,與陳傅良、葉適情同手足的永嘉人物徐誼,卻傾心于象山心學的思想和實踐。

《宋元學案》對徐誼的學術史定位有“陸象山弟子”和“象山同調”二種,《宋元學案》卷六十一是《徐陳諸儒學案》,徐誼為案主。全祖望云:“三陸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平陽徐先生子、清田陳先生叔同也。陳氏之譜,竟引平陽為弟子,則又謬矣。述徐陳諸儒學案?!盵3]372王梓材云:“是卷為謝山所特立,序錄原底作徐陳二先生學案,定刊本則稱徐陳諸儒,蓋忠文后益以錢白石,故易其解。又案:一本作《平陽學案》?!盵3]372在《忠文徐宏父先生誼傳》后,王梓材加案語云:“先生傳,黃氏原本列《金溪學案》,其傳云:‘先生稟學象山,有省同赴考南宮試,論出《天地之性人為貴》。象山視其文曰:某欲說底,卻被子宜道盡,但某所以自得受用底,子宜卻無。先生謂象山曰:與晦翁月余說話,都討不落著,與先生說話,一句即討落著。’是說猶《象山年譜》,故以先生為陸氏門人,而謝山不以為然?!盵3]373黃宗羲認為徐誼是陸象山門人,而全祖望認為徐誼是象山同調。黃宗羲、全祖望所見陸氏年譜,蓋直接將徐誼列為陸象山弟子,全祖望卻認為不妥,重新定位徐誼是陸子門人之外認同最篤、實踐最勤的象山心學同調。

葉適對徐誼學術思想評價最為經典精切:

天下雖爭為性命之學,然而滯痼于語言,播流于偏末,多茫味影響而已。及公以悟為宗,縣解昭徹,近取日用之內,為學者開示,修證所緣,至于形廢心死,神視氣聽,如靜中震霆,冥外朗日,無不洗然自以為有得也。[1]405

徐誼所認同的陸象山心學宗旨,如《宋元學案·金溪學案》黃宗羲通過朱陸之辯概括象山心學特征:“先生之學,以尊德性為宗,謂‘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與我者,不為小者所奪。夫茍本體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無源之水也’。同時紫陽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謂‘格物窮理,乃吾人入圣之階梯。夫茍信心自是,而惟從事于覃思,是師心之用也。’”[3]278“天下雖爭為性命之學,然而滯痼于語言,播流于偏末,多茫味影響而已”[1]405,則指朱熹“道問學”的格物窮理之學,這為永嘉學派和陸王心學共同詬病。全祖望概括象山為學宗旨:“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離之學。但象山天分高,出語驚人,或失于偏而不自知,是則其病也。”[3]276與心學正傳黃宗羲相比,有清考據(jù)學影響下的全祖望對心學有不少成見,因而有示短糾偏之語。

徐誼之學“以悟為宗”,實際上是對徐誼合乎陸象山心學精神的學術思想提煉。以悟為宗,從字面上看,其為最重要、最有生命力、最為普及的主流宗派。象山心學注重尊德性、先立大體的為學宗旨,與注重“擔柴挑水,無非妙道”“不立文字,明心見性”修行頓悟有很強的對應性,因此時人或譏之“陸學近禪學”,似乎不乏可附會之處。徐誼直接借用“覺悟”和“無相為宗”用語風格,把“以悟為宗”作為學問宗旨,其立言更為大膽、直接、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象山心學宗旨“以尊德性為宗”和“先立乎其大者”。徐誼“近取日用之內,為學者開示”,一方面是沿襲孔子教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8]“百姓日用而不知”[9],另一方面也追隨象山心學秉承了對中國禪宗修行不離日用的借鑒運用。劉塤《隱居通議》引用葉適概括徐誼學問宗旨后評論云:“參玩茲語,似亦近禪,而當時諸儒學術亦因可見。徐公卒于嘉定初元,時閩浙諸老存者寡矣?!盵10]

徐誼雖以“以悟為宗”標榜,但不失其永嘉事功、經制之學的底色,學問仍能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同情了解,不以人廢言。周密(1232-1298)《癸辛雜識》中記載了徐誼對《尚書·秦誓》的言論:“嘗聞徐誼子宜之言云:‘立言之人與作史記之體不同,不可以他文比也。故圣人以《秦誓》次于帝王之后,亦世衰推移,雖圣人不能強黜之。漢儒雖以秦為閏位,亦何嘗以漢繼周耶?若如諸公之說,則李昇自稱吳王恪之后,以可以續(xù)唐矣?!盵11]

徐誼的治學手段,帶有濃厚的禪宗之學色彩。宋明儒大多有泛濫辭章、出入釋老、歸宗儒學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靶拮C所緣,至于形廢心死,神視氣聽,如靜中震霆,冥外朗日,無不洗然自以為有得也?!盵1]405徐誼這些治學和修養(yǎng)方法,參照借鑒了服氣導引之術等方法,可見其注重心性修養(yǎng)之一面。徐誼之注重事功,除政治實踐,其還精通兵法?!端问贰繁緜鬏d:“嘗與紹興老將接,于行陣之法,分數(shù)奇正,皆有指授,自為圖式?!盵2]12085

徐誼詩作今見僅《甌海詩存》《南雁蕩山志》計六首,下錄兩首蘊含仁義精神、狹義情懷、隱士風骨、釋老境界,可窺其“別為一家”的道學風采:

我行之宜陽,便作大仰游。上有參天松,下有漱石流。群峰拱梵宇,層層清幽。老禪雅愛客,要作數(shù)日留。泉石療我饑,竹風銷我憂。征塵積經年,可以少滌不?絕勝秋江上,獨釣滄浪舟。所恨招不來,莫使更唱酬。云飛在西江,眼穿在東甌。他年孤嶼近,卻立長凝眸。[13]

三、交游:象山同調

徐誼交游范圍與其道德學問一致,略加考索有助于知人論世,便于在其著述失傳的情況下佐證其學。與陸象山及其門人的契合與交往,是徐誼成為“最為象山同調”的重要學緣。

陸象山(1139-1193)名九淵,字子靜,號象山,自號“存齋”,金溪人(今江西撫州市金溪縣),與其兄陸九韶、陸九齡合稱三陸,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宋明心學開創(chuàng)者,其學稱為象山心學,《宋元學案》卷五十八《象山學案》述其學。徐誼是南宋名臣,道德學問上服膺和傳習象山心學,《象山學案》稱徐誼為“象山同調”,而《徐陳諸儒學案》附注徐誼為“永嘉金溪同調”,皆全祖望改黃宗羲原來的“象山門人”定位。陸象山登乾道八年(1172)進士,與徐誼同年。黃氏原本所列《金溪學案》傳云:“先生稟學象山,有省同赴考南宮試,論出《天地之性人為貴》。象山視其文曰:某欲說底,卻被子宜道盡,但某所以自得受用底,子宜卻無。先生謂象山曰:與晦翁月余說話,都討不落著,與先生說話,一句即討落著?!盵3]373是年同登進士后同赴禮部交往情景。在《陸九淵全集》中有二通與徐誼書,均討論儒家心性修養(yǎng)和政治制度事功,話題涉及象山心學事業(yè)和永嘉事功之學。

第一通信約在淳熙元年(1174)農歷四月。象山因接連未通過吏部選官考試而沒有實職,二年后免試出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此時陸象山還要待闕六年,而徐誼首次就得選任池州教授。信中第一時間告徐誼選官進展,評論從學者問學得失中提到的十多位人物,皆當時兩人所熟悉的心學人物或著名學者,而其隨宜指點、直指本心的論學過程和人物評價則無和盤托出、盡心盡情,可見兩人學術交往之深和君子交情之篤。其中有心學論述云:“比來所得朋舊,多好氣質,講切端的,亦自覺稍進。兄為學必日新,恨不得證于兄也。端卿、蕃叟、成之、淳叟諸公,自相講切,皆自謂有益。某觀之,甚不謂然。諸公雖各不同,然學失其正,一也。嘗論其說均為邪說,其行均為诐行。淳叟最先知過;成之相信甚篤,然蒙滯竟未開明;端卿力戰(zhàn)大屈,而后有省;蕃叟相見始恐懼,而又不能幡然。見李叔潤,與之交惡俗交戕之處,泫然流涕,感激良深,自此亦可以為學,第恨相處不久耳。此心之良,人所均有,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流浪展轉,戕賊陷溺之端不可勝窮。最大害事,名為講學,其實乃物欲之大者,所謂邪說誣民,充塞仁義。質之懿者,乃使之困心疲力,而小人乃以濟惡行私。兄質性篤厚,行己有恥,不至于是。然近來講學,大率病此,不敢不相告?!盵14]67信中提到論學者或請徐誼代為問候的永嘉學者有端卿(陳傅良弟子章用中)、蕃叟(陳傅良族弟陳武)、端木(劉春)、君舉(陳傅良)、象先(薛叔似)、益之(陳謙)、行之(蔡幼學)、之復(彭仲剛)、少望(戴溪)等人。黃進峰認為:“徐誼及永嘉諸學者,都與陸氏有諸多關系。徐誼吸收了平陽心學的老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由陳經邦、經正兄弟發(fā)端的心學傾向,中經宋之才、孔延所弘揚的楊時心學這一派,到了徐誼、魏益之這一輩終于結出碩果。”[15]這里提到的從大程到楊時的伊洛心學,可備一說待考。

第二通信是在淳熙元年(1174)農歷五月之后,其時陸象山拜訪呂祖謙,討論學問并約定次年由呂祖謙召集朱熹及諸多著名學者,在江西信州鵝湖寺辯論朱陸異同。信中言婺州之行及途徑上饒見聞和感悟。信中云:“某竊有區(qū)區(qū)之說,以為可以絕薪而致水,要在于不厭詳復,不忽卑近,相與就實以講求至理,研敷其實,毋遽以大意粗說蓋之,則至理可明,诐說破,則自其身達之家國天下,無不可為者,君心國論,亦有致力處,直州官吏間哉?”[14]68-69要言之,感嘆天下人才之難得,而當時官場大勢遍布“公人”,各級士大夫之職業(yè)被胥吏把持營私舞弊的困境,將對國家前途、世道人心都構成長遠的危害,而解決之道就是講明孔孟之道正理,這樣當朝者才會有儒家學術精神的指導和制度事功的良好作為。

楊簡(1141-1226),字敬仲,號慈湖,慈溪(今屬浙江省寧波市)人。弱冠入太學,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進士,任富陽主簿,陸九淵到富陽,便拜陸為師,讓門弟子從“打坐功夫”上求證孔孟之道。曾任樂平知縣、溫州知府等地方官,以耆宿大儒膺寶謨閣學士,封爵為慈溪縣男,謚號“文元”。楊簡出任溫州知府時,不少溫州后學投其門下。其與徐誼關系,可見于楊簡的《奠徐子宜辭》:“別去辭來,惟十五年,謂當合并,可以從容奉話言,胡為寢疾,繼以訃傳。傳訃惟審,某當哭于寢門之外,時疾作,不可如志。嗚呼哀哉!予先我覺,導我使復親象山以學,某即從教。自是亦小覺虛明靜莫,變化云為,不可射度,知及仁守。圣訓具在,某尚欲與子宜共講仁守之力,道阻且長,而遽永寂,哭以遣奠,匪邇匪遠?!雹賲⒁姡和趵礞冢?,劉紹寬,等.平陽縣志[M].1926年刊刻本:文征外編十八。從中可知楊簡拜象山為師是之前徐誼的指點和引薦??抻趯嬮T之外,是師弟之禮,人或以為楊簡曾師事徐誼,后推薦到象山門下。兩人多年相互砥礪共講仁守之力,足見兩人亦師亦友之間。

舒璘(1136-1199),字元質,一字元賓,學者稱廣平先生,寧波奉化廣平(今大橋鎮(zhèn)舒家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進士,授四明(今寧波)郡學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轉運使干辦公事,繼為徽州府(今安徽歙縣)教授,倡盛學風,丞相留正稱為當今第一教官。繼任平陽縣令,時郡政頗苛,告以縣民疾苦,郡守改容而斂。官終宜州通判,卒謚文靖。學宗陸九淵,兼綜朱熹、呂祖謙,史稱淳熙四先生之一,著有《詩學發(fā)微》《廣平類稿》《詩禮講解》等。民國《平陽縣志》今存舒璘致徐誼書信四通。第一通寫于光宗紹熙四年(1193),正以五十七歲待闕在家,而徐誼從地方重回朝中任職。信中提到的兩人共同好友慈湖楊簡、鄞縣袁燮、鎮(zhèn)海沈煥,皆象山得意門生,與舒璘一起并稱“甬上四先生”。信中勉勵徐誼:“惟是吾人平生所志,期不負所學,中都臭味頗熏炙人,造道如子宜,誠知有不可汩者。要須惟日孳孳,簡易明白,以滌盡利祿境,庶此志獲伸?!雹趨⒁姡和趵礞冢?,劉紹寬,等.平陽縣志[M].1926年刊刻本:文征外編三.下引該書原文不再一一注出。簡易明白即象山心學提倡的易簡工夫,滌盡利祿境是象山嚴辨義利之辨的主張。第二通復信是徐誼在工部任職時,信中表達“若得善類同升,國家緩急有賴,誠所愿望”,“愿以氣類相從,以奠邦基,”并推薦當時在朝賢者,希望徐誼與他們?yōu)橛?,“講宗社長計,為國圖遠”。所推薦人選在慶元黨禁中大多被寫進五十九人“偽學逆黨籍”中。第三通在紹熙五年(1194)晚季,光宗內禪、寧宗即位之后,徐誼因定策之功平步青云,舒璘在臨安國子監(jiān)任教官,信中勉勵徐誼正君心、審君輔:“此意正要扶持不失,朝夕納誨,以陳戒于德者,今屬誰?人心易明亦易懶,乘此機而開導,庶終厥德。子宜值浸顯,且在彌綸地,能以此意白諸當路,俾審擇左右,相與扶掖、開導,俾之日聞正言,見正事,心志所向,時勿有聞,視親賢遠奸為當然,誠社稷無疆之福也。”第四通紹熙五年(1194)更晚三四月,韓侂胄大權在攬,趙汝愚逐漸被架空。朝中正士相繼離朝,舒璘擔憂此事,答書云:“食祿任事之久,正所倚賴,若曰不得職,潔己以退,緩急將就任?且望思前論后,國而忘家。萬木扶持,大廈自固,但恐拔去支撐,不容著力耳?!睂艺蔚陌参鷳n和對徐誼諸朝中正士的堅守期盼躍然紙上。

四、傳習:學侶后勁

《宋元學案·徐陳諸儒學案》中,定位徐誼為“永嘉金溪同調”,“永嘉”指學兼永嘉之學,與陳傅良、葉適等永嘉諸子同調。“金溪同調”與陸象山及“甬上四先生”心學諸子同調。而《徐陳諸儒學案》中,將永嘉同調樂清錢宏和金溪同調平陽縣令陳葵并列同案?!缎礻愔T儒學案》中所記徐誼門人有趙希錧、丁黼父子、黃中、彭仲剛等,另有錢文子、黃中、魏謙光、劉軫、劉天益等,皆傳徐誼道德文章而各致其曲。

永嘉同調錢宏(1147-1220),字文子,又字文季,號白石先生,浙江樂清人,南宋紹熙二年上舍釋褐兩優(yōu),遷宗正少卿。有《白石詩傳》《詩訓詁》《漢唐制度》《論語孟子傳贊》《中庸集傳》等,其存者惟《補漢兵志》一書,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在學案中是徐誼在永嘉經制之學方面的學術同調。

金溪同調陳葵(1139-1194),字叔向,青田石蓋人,曾任莆田主簿、婺州教授,改司納貢金朝之職,負責運輸金銀帛絹納貢金朝。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去世,金人逼穿喪服戴孝帽,參加吊唁,葵堅不為屈,斷然拒絕。隆興元年(1163)進士,后任平陽知縣,居官廉潔,紹熙五年(1194)卒平陽知縣任上。葉適作《陳叔向墓志銘》稱其“勵志勇猛,蓋不以悟自足”,具有“吉人良士之實”[16]326。陳葵歸苦于志慮昏而不明,其師布衣魏謙光(字益之)教以盡棄所懷,獨立于物之初,忽然大悟,自此歸宗心學。葉適稱魏謙光“獨守其悟,而百圣之戶庭虛矣?!盵16]327而陳葵“不以悟為足”,則與徐誼一樣,兼顧永嘉之學強調務實事功之旨。

門生趙希錧(生卒年不詳),字君錫,太祖九世孫,舊名希哲。南渡后居常山,少從父官衡陽,嘗有聞于陳文節(jié)公止齋,而卒受業(yè)于徐忠文公宏父。雅以寒素自居,力貧苦學,借書抄誦。少扶父喪歸,道遇寇,左右駭散,希錧拊棺慟哭不懾,寇義而去。登慶元二年進士第,改賜今名,釋褐汀州司戶,拜本州推官,調夔州運司屬官,知玉山縣。召對,除大理丞,遷太宗正丞,權工部郎。以宗室換班,授吉州刺史。累遷安德軍承宣使,晉節(jié)度使,封信安郡公。以足疾臥家累歲而卒,贈少保信安郡王。

門生丁黼(1166-1236),南宋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淳熙十四(1187)進士,初授崇德縣尉,轉升州錄事參軍,后任余杭知縣,遷太仆寺簿。端平初年,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三年(1236)元軍逼近成都,時城內兵不足七百人,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軍未至,丁二次出城應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被元軍包圍,中箭身亡。朝廷嘉其忠心,賜光祿大夫、顯謨閣學士。后又加封銀青光祿大夫,賜謚號“恭慰”,并勅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丁黼與其父丁泰亨一同從學于徐誼,徐誼盡心教以儒家學問。丁黼進步很快,變化氣質,氣竦神悟,還被徐誼推薦到錢宏門下學習。丁黼與魏了翁、真德秀、洪咨夔齊名為“正學直道”。魏了翁與之投契,贊其“忠肝義膽,霜明玉潔,足以廉頑立懦也”①參見:魏了翁.李舍人性傳書[C] //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第37卷.明嘉靖30年刻本。。

門生黃中,字仲庸,生卒不詳,南宋兩浙東路溫州平陽縣松山(今蒼南縣橋墩鎮(zhèn))人,紹熙四年(1193)進士,庭對探花,是科狀元為陳亮。累遷起居舍人,兼侍講,敷陳剴切,寧宗曰:“朕正倚毗卿?!盵3]379前后三十余疏,出知袁州,徙泉州,進右文殿修撰卒,魏了翁稱其“古之遺直也”。少年時好關洛之學,樂清錢文子一見奇之。“成紹熙進士,為館職,肆力于學。時徐忠文公方起平陽,于永嘉諸儒中又別為一家,先生從之游。”[3]379在慶元黨禁之后,黃中校藝漕闈,敢于出敏感試題,發(fā)策云:“平居不以利祿入其心,培植涵養(yǎng),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則回既倒之狂瀾,不用則唱和寂寞之濱,亦足名世,任此責者誰與?”[3]379

門生彭仲剛(1143-1194),字子復,金舟鄉(xiāng)彭堡(今蒼南縣金鄉(xiāng)鎮(zhèn)彭家堡)人。學于徐誼,后又學于麗澤。乾道二年(1166)中進士,任金華縣主簿,以為“主簿者主其簿籍云爾,今簿籍多廢絕,何以名官?”[17]274遂求得四塍帳冊(田籍),校核其差誤,編成數(shù)百冊以備考。在任上,彭仲剛自行削減州郡開支,規(guī)定商稅只取正錢等利民措施。遇衢州鬧大水,上司使彭仲剛復查,再發(fā)賑。彭仲剛說:“恐待覆視而民不食死矣。[17]274上司遂同意立即開倉發(fā)賑,災民及時受益。后調任朝中任國子監(jiān)丞,紹熙四年(1193)升任臨??h令,在圖籍上用力,制作全縣建制大圖,對民情了如指掌,又建成被火災燒掉的縣衙,并善于斷獄,通過教化激發(fā)民眾仁愛道德之心,使民無訟。紹熙五年(1194),明州(今寧波)、越州(今紹興)饑荒,朝廷特令彭仲剛提舉浙東常千,彭仲剛已一病不起。終年52。所著《彭監(jiān)丞集》,今佚,存《臨??h廳壁記》《廣諭俗五篇》等文。其學注重道德和實行,葉適評其學“實材”“實德”[17]273。

門生劉軫,字德輿,徐誼同時人,慕賢東鄉(xiāng)白沙(今龍港市白沙社區(qū))人,隱居不仕,晚號“了境翁”,著《詮心指要》。學問崇尚心學,曾誡其子云:“忤心而能樂處,則忤者終順也;快心而不預防,則快者終害也。怒將加于人,過怒適以自傷也;能將以致譽,矜能適以招謗也。寧靜若不及事,立事之本也。巧慧若可以成德,敗德之基也。凡此,皆非淺心所能知。必思之,求之而后得?!雹賲⒁姡和趵礞冢?、劉紹寬,等.平陽縣志[M].1926年刊刻本:人物志二。其子劉天益,一名忠益,字謙中,至孝動人,母喪哀毀骨立,著《思母篇》,陳傅良弟子朱黼讀之感動淚下,認為劉子至孝、其文可刊刻傳世以利教化。雖未入仕,作為著名居鄉(xiāng)善士,常為地方長官和地方會議座上賓,其文高古警拔,著《筠坡集》,今存《愛民堂記》《豐暇堂記》。

五、結 語

古無“永嘉學派”之稱號,“永嘉學派”之稱號較早見于民國初林損所作《永嘉學派通論》《永嘉學派述》兩文,密切關聯(lián)晚清民初內憂外患之際學術轉型之背景。此前孫衣言《甌海軼聞》稱“永嘉學術”,鄧實稱“永嘉經制之學”,更前則自古習稱“永嘉之學”?!笆鹿Α薄肮敝Q,則朱子批評浙學之語;“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則專事功利。禪學后來學者摸索一上,無可摸索,自會轉去。若功利則學者習之,便可見效,此意甚可憂!”[18]。林損云:“眾人之言心性者,必不能廢事功;永嘉諸子之言事功者,亦不能離心性。事功與心性合,而后經濟之真乃出。使永嘉之學獨以經濟為名,此固永嘉諸子之幸,而道之裂甚矣。”[19]徐誼及其門生傾心于象山心學思想和實踐,而陳傅良、葉適盛贊之,亦彰顯永嘉之學兼重事功之學與心性之學的一大證據(jù)。永嘉學派不是門戶森嚴的一個學術流派,自北宋“皇祐三先生”“元豐九先生”以來,繼承弘揚慶歷儒學、洛學、關學而開出永嘉之學,與全國各學統(tǒng)往來交流,互有啟發(fā),至南宋時期,永嘉諸子與朱熹、呂祖謙、張栻、陳亮、陸九淵等同時代著名儒家學者均有真誠的人生友誼和坦誠的學術探討,并有經制之學、平陽學統(tǒng)、永嘉朱子學等多樣化學術發(fā)展,故永嘉之學是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的包容開放的學術思想體系。徐誼學承永嘉之學重要一脈平陽學統(tǒng)而又別創(chuàng)于心學,以悟為宗,別為一家,其門生亦多學兼永嘉之學與象山心學,可謂永嘉之學有著多種學術面向和思想可能的一個重要例證。今日重視永嘉學派之學者,亦當以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更高遠的思想境界,不斷傳承、博采、融通中外優(yōu)秀學術思想,走出一條永嘉學派當代研究和新時代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猜你喜歡
永嘉象山
父輩們
永嘉2019·4·24強對流天氣過程分析
象山無象
天下無敵手
再訪陸象山先生講學堂
我們一定會勝利
天下無敵手
“深入淺出”,以題載法
象山
立井壁后注漿技術在白象山鐵礦風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