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健民 陳曦
爐鈞釉是清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新創(chuàng)的一種仿鈞低溫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時期,此后歷朝均有燒造。據(jù)乾隆年間《南窯筆記》記載:“爐均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睜t鈞釉的特征主要為流淌的藍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條紋,間或有紅色或青色斑點,這種獨特的釉色在全世界的瓷器愛好者中廣受歡迎。
釉色風靡東洋
近幾十年里,很多藏家紛紛在日本購藏到清乾隆時期的爐鈞釉瓷器。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爐鈞釉瓷器出現(xiàn)在日本?這就要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當時有一位名為石田的日本藏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了一場爐鈞釉展覽,從此便愛上了這種釉色,繼而發(fā)動身邊的力量收藏爐鈞釉瓷器。我們便是在這時受到委托,開始在香港搜尋這一瓷器品種。不論是18世紀還是19世紀、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的爐鈞釉瓷器,可以說在那兩三年里,香港幾乎所有的爐鈞釉瓷器都被我們買下,差不多裝滿了兩個集裝箱運到日本。
但石田先生還不滿足,于是我就跟隨師父到英國、美國、法國、荷蘭等國家進行全球性的搜求。前后共十年左右的時間,大約有—二十個裝滿爐鈞釉瓷器的集裝箱被運到了日本。同時,石田先生的收藏也影響了其他日本藏家,帶動了收藏爐鈞釉瓷器的潮流。這就是如今從日本流出那么多爐鈞釉瓷器的原因。
隨著這十幾年爐鈞釉瓷器逐漸回流,藏家們能夠買到更多難得一見的精品。而每當看到這賞心悅目的釉色,我都會想起一個人,誰呢?唐英。如果沒有他,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么多美器。
窯變青出于藍
明末清初之時,鈞窯早已經停燒,燒制技法自然也已失傳。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到景德鎮(zhèn)佐理陶務。雍正七年(1729年)初,他就派幕友吳堯圃去鈞州調查鈞窯的釉料配制方法,唐英還為此作了一首詩《春暮送吳堯圃之鈞州》。吳堯圃也不負所望找到了宋代鈞窯遺存的資料,御窯廠終于能夠仿制出鈞窯的多種釉色。也正是在雍正七年以后,清宮內務府檔案中屢屢可見景德鎮(zhèn)仿鈞釉的記載。
雍正仿鈞瓷主要有三類,一是仿北宋的鈞紅釉,二是在以天藍、月白釉為主的器物上兼有紅斑,三是窯變花釉。其中,窯變花釉是從仿鈞釉中演變出來的一種新釉色,唐英研發(fā)的窯變釉采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釉料中除了銅以外,還有鐵、錳、鉆等微量金屬元素,燒制過程中金屬元素熔融交匯,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和花紋。
爐鈞釉屬于窯變釉的一種,以銅、鐵、鉆為呈色劑,施底釉和面釉,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人們根據(jù)釉面呈色的特點,又將爐鈞釉分為“素爐鈞釉”與“渾爐鈞釉”兩種。素爐鈞釉面呈藍綠相間的麻點紋,在素坯上底噴翡翠、面噴廣翠;渾爐鈞釉面則呈紅綠相間的麻點紋。爐鈞釉瓷器自雍正創(chuàng)燒后,歷代均有生產,各時期的釉色又各有特點。
雍正時期,釉面中的紅色斑點紅中泛紫,好像成熟的高粱穗顏色,俗稱“高粱紅”。藍色釉多呈水波狀,這一時期所燒制的爐鈞釉瓷最為名貴。到了乾隆時期,高粱紅色斑點不見,釉色中只有藍、綠、月白等垂流的線紋和斑點,底部多為漆黑色,比如圖1這兩件清乾隆爐鈞釉小瓶均以淺藍、松綠色為地,再吹上深藍色釉,燒造時自然流淌下來,線條或彎曲或垂直,有如山嵐云氣布滿器身,又如碧波漣漪,幽雅雋永。
道光時期的釉色中少見月白色,多為夾有紫色斑點的淺綠和藍色。同治、光緒朝以后,釉色退化明顯,釉層較薄,流淌變化減少,釉中加入紫色、白色斑點,斑點呈圓圈狀。這件小罐(圖2)與鳳首壺水滴(圖3)即為典型的光緒時期爐鈞釉作品。
百年難遇佳器
爐鈞釉瓷器也分為官窯和民窯,造型品種非常豐富,常見的官窯爐鈞釉器型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瓶、缸等日用器,器物內外均施釉,底部裹足刮釉,有些官窯瓷器底部還有陰刻四字篆書年號款;二是文玩類器物,許多小件器物的底部不上釉,露出白瓷胎,且少有款識。清代中期,尤其是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民窯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文中所介紹的兩只清乾隆小瓶便出自民窯。
官窯瓷器受宮廷主導,造型相較民窯來說規(guī)制更為嚴格。圖中這件清乾隆爐鈞釉八卦紋方瓶(圖4)尤為特別,八卦琮式瓶在清宮陳設中很常見,但仔細觀察這件爐鈞釉瓶,造型并非四方體,而是菱形的,殊為獨特。八卦琮式瓶的造型靈感來自玉琮,八卦紋樣則取自《周易》,應是為當時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等作為陳設供奉之用的一種珍貴器物。人們常說“一方頂十圓”,可知方型器物的價值所在,而此瓶在四方的基礎上更有菱形的變化,實在少見,足見其燒制工藝的難度之高。
這件爐鈞釉八卦紋方瓶是難得一遇的精品。1879年,其從清宮流傳至海外,入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隔百余年后又流入拍賣市場。從陳設的角度來說,20厘米至30厘米的立件器物最適合陳設于多寶閣中,用以賞玩,這件瓷瓶的高度為21厘米,尺寸恰到好處,是不可多得的陳設佳器。
紫砂胎上新花樣
作為紫砂器出產地的江蘇宜興,也生產了不少仿爐鈞釉的瓷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唐英在御窯廠前立《陶成紀事碑》,其中便有這樣的記載:“爐鈞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到了乾隆朝中后期,除了在景德鎮(zhèn)燒制瓷胎,還有另外一種爐鈞釉瓷器是在宜興窯制作紫砂胎,之后運到景德鎮(zhèn)窯上釉燒制或型。
宜興以生產紫砂陶而聞名,尤其茶壺的制作最為人們所推崇,誕生了時大彬、陳仲美等制壺名家。漢方壺是紫砂壺中歷史最悠久的傳統(tǒng)造型之一,圖中這只清中期宜興窯仿鈞釉方壺(圖5),便是對紫砂壺經典器型的追摹仿制。
這件壺整體呈四方形,蓋做出雙層臺面,上立方紐。壺方直領,平肩,上寬下收,前后弧出,接方流曲柄,腹部有方形淺凸起,四方足。底部戳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整體造型端莊古樸,厚重大氣。這一時期爐鈞釉的釉色變化和乾隆中期有所不同,呈現(xiàn)出圓圈線條與流淌痕跡相間的釉面,所以這把壺也是乾隆爐鈞釉晚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在爐鈞釉紫砂胎器物中,壺最為常見,也有一些文房陳設精品,但存世不多。下圖中這件清乾隆宜興窯仿鈞釉膽瓶(圖6)就是一件佳作,長頸、腹部渾圓,腹下漸收至圈足,紫砂胎滿施爐鈞釉,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