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勝
(北京水利醫(yī)院,北京 100036)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主要通過在臂叢神經周圍注射麻醉藥物來起到阻滯神經傳導的麻醉效果,屬于常用麻醉方式之一[1]。本次研究主要目的為探究觀察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行鎖骨手術效果,詳情如下。
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6年1月~2019年1月,入選的60例鎖骨手術患者均于我院就診治療。ASAⅠ-Ⅲ級。無臂叢神經阻滯禁忌癥。30例常規(guī)組患者均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30例研究組患者均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常規(guī)組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23~65歲,平均(44.17±6.72)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24~66歲,平均(44.83±6.59)歲。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鎖骨手術指征。排除標準:認知或溝通困難患者。
所有患者于術前需禁飲食8小時。
麻醉方式為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流程:進入手術室后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多項生命體征。隨后對患者在神經刺激儀引導下于肌間溝C6水平行臂叢神經阻滯。手臂或肩部出現(xiàn)異感或引出肌肉收縮反應視為有效的定位標志。注入0.375%羅哌卡因35 mL,注藥后壓迫遠端并置頭于水平位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的麻醉基礎上加注右美托咪定,以靜脈輸注的方式為:負荷劑量1 ug/kg,10分鐘以上輸注完成。后調整為0.5 μg/kg/h持續(xù)泵注。
在手術麻醉過程中若患者心率下降明顯,可使用阿托品藥物,若平均動脈壓低于正常范圍,則采用麻黃堿治療。
通過數(shù)字等級評定量表(NRS)對麻醉止痛效果進行評估。通過術中血壓、心率變化對患者應激反應進行評估。
使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顯著常規(guī)組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的麻醉止痛效果及應激反應情況:研究組完全無痛27例,輕度疼痛3例,無需處理,平均NRS評分為(1.24±0.31)分;常規(guī)組完全無痛22例,輕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3例,靜脈追加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后緩解,平均NRS評分為(3.37±0.52)分,研究組NR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意義。研究組術前心率為(81.29±12.17)次/min,術中心率為(78.42±11.64)次/min,術前平均動脈壓為(89.46±12.51)mmHg,術中平均動脈壓為(85.68±12.75)mmHg,術中血壓心率變化不明顯,常規(guī)組術前心率為(82.43±12.26)次/min,術中心率為(93.27±13.16)次/min,術前平均動脈壓為(90.21±12.36)mmHg,術中平均動脈壓為(107.36±13.48)mmHg,術中血壓心率升高明顯,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意義。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作為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優(yōu)勢在于局部麻醉用藥量較小、神經傳導阻滯效果良好以及對患者鎮(zhèn)痛效果突出[2]。但該麻醉方式同樣存在缺陷,單純臂叢神經阻滯行鎖骨手術,可能出現(xiàn)阻滯效果不完善,術中需追加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患者于術中會保持自我意識,在手術準備完善的情況下依然容易出現(xiàn)恐慌、不安等負面情緒,應激反應明顯,對手術開展不利。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研究組更平穩(wěn),無明顯不良反應。常規(guī)組,中度疼痛患者靜脈注射舒芬太尼5-10ug,丙泊酚50-100mg后,均出現(xiàn)一過性呼吸抑制,血氧飽和度下降(88-92%),對癥處理后緩解。頸6水平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可阻滯同側膈神經而引起膈肌麻痹,其發(fā)生率高達100%,使肺功能降低25%,故而在頸6水平肌間溝法術中需要著重保護患者自主呼吸正常。右美托咪定屬于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是臨床常用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輔助麻醉中,右美托咪定能夠在不產生額外后遺癥的情況下有效增強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延長對患者的鎮(zhèn)痛阻滯時間,而且呼吸抑制輕微。此外由于該藥物起到的鎮(zhèn)靜效果類似于生理睡眠狀態(tài),因此患者更容易被喚醒[3]。
綜上所述,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行鎖骨手術效果良好,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