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芩芳 王壽銘 王歆玫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新形勢以及諸多新問題,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觀念的劇烈沖擊中,在尚未建立完整的認知評價體系之前,大學生容易迷失自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德性修養(yǎng),無論是在文化基因、社會心理抑或是集體認知上,對當前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亟須挖掘根植于我國文化教育根脈、切合當今話語體系、解決時代新問題及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思想,以充分發(fā)揮其思政育人功能。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它以預設的先天本體良知為初始點,經過后天踐行,兩者和合指向明覺形態(tài)的良知,最后達到“一體萬仁”的人生境界。作為起始點的良知雖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還沒有獲得現(xiàn)實的理性意識;作為和合的明覺之知,雖然仍把良知作為內容,但這種良知已揚棄了自在性并獲得了自覺的品格(1)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頁。?!爸泻弦弧钡倪^程可以簡要概括為:知(本體形態(tài)的良知)——行(實際踐行)——合(明覺形態(tài)的良知)——一(人生價值的升華)——知(更高形態(tài)超越的良知)?!爸泻弦弧彼枷胧恰傲贾辈粩嗌A超越性的理論,既可以在認知方面也可以在實踐方面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本土性和原生性指導依據(jù)。王長純等(2002)提出,“知行合一”學說強調對主體意識的重視,在對知行關系的論述中,對“行”特別重視(2)王長純、寧虹、丁邦平:《研究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知行合一”——比較教育理論建設跨文化的哲學對話》,《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第24-29頁。。趙華朋等(2005)認為,王陽明在“良知”說的基礎上,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運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和環(huán)境育人理念,構建一套高效的道德教育運行機制(3)趙華朋、魏戰(zhàn)剛:《王陽明道德教育運行機制及其啟示》,《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第71-74頁。。李榮勝(2015)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4)李榮勝:《知行合一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15年第21期,第54-56頁。。學者們嘗試把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實際踐履的教育方法、思想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聯(lián)系在一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將王陽明“知行合一”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世界觀、“入世為圣”的方法論、“止于至善”的人生觀和“一體萬仁”的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以期使大學生發(fā)現(xiàn)內心的光明、獲得行動的智慧,從而奠定人生的格局。
“心即理”的“知”之道,闡述了一個“世界觀”的問題。王陽明所說的理,多指自身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自己的倫理關系。王陽明所說的“心”,達到明覺狀態(tài)是“良知”,“心與理”的關系是“良知”與“天理”的關系,是個體的內在意識與外在的普遍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靶募蠢怼币馕吨鴤€體意識與普遍之理的融合,強調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主觀意識。一方面,通過理內化于心而達到理與心的融合,“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5)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第121頁;第7頁。,理求諸內心而非他物;另一方面,心通過外化而顯現(xiàn)和展示理(6)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7)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第121頁;第7頁。,心外化的過程也是“在物”的過程?!靶呐c理”在主體意識與外在普遍規(guī)律的融合中,轉化為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
從陸象山到王陽明,“心即理”的“心”都是來源于孟子“仁義禮智根于心”的“本心”概念。《傳習錄》載:“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8)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第121頁;第7頁。從心出發(fā),自然表現(xiàn)有禮有節(jié),否則只是在行動上扮作戲子。“心即理”在心學傳統(tǒng)中集中體現(xiàn)了對主體自律、主體能動性的肯定。如果相信只要理智對外物之理逐漸窮索就能獲得所有認識,那么人們心中的理必然缺少自我的自足性力量和能動的創(chuàng)造力(9)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yǎng)》,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頁。。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歷來包含“以人為本”的思想,春秋時期管仲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最先提出“以人為本”的觀點。傳統(tǒng)儒家思想歷經發(fā)展,從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否定主體的重要性,到陸王心學“心即理”重新強調主體的重要性。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10)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92頁。,費爾巴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人本思想缺點在于:對對象、現(xiàn)實,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辯證地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從主體方面、從實踐方面去理解(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頁。。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西方人本主義的揚棄和超越,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是作為現(xiàn)實的人、實踐的人和社會的人”,與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應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有價值的力量。
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階級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屬性,是促使大學生思想認識發(fā)生變化的教育過程,是以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為出發(fā)點、以促進大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的(12)項久雨:《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馬克思主義人學之維》,《教學與研究》2016年第2期,第31-37頁。。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發(fā)展著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現(xiàn)實獨立意義的人,而大學生思政教育出現(xiàn)了忽視情感體驗以及個體差異等問題。那么,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思政教育的規(guī)律和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其實現(xiàn)人生價值。
秉承“以人為本”原則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其一,在內容上要高度關注人、人格及人性的提升。思政教育要深刻挖掘大學生內心的自足性力量。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要引導學生立志,立鴻鵠志,立高遠志向。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為學講究一個本源,從本源上下功夫,循序漸進,就像種樹,有根芽之后才有樹干,有樹干之后才有樹枝,有樹枝之后才會發(fā)葉,發(fā)葉之后才會開花結果。其二,在形式上要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大學生思政教育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因勢利導,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求索”。王陽明提出:“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13)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頁;第10頁。教育工作者應尊重大學生作為主體的角色,強調主體的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事上煉”的“行”之法,闡述了一個“方法論”的問題。王陽明提出要達到心的明覺狀態(tài),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才能“靜亦定,動亦定”。這與佛道兩家坐禪修身、不問世事的成圣方式背道而馳。行是知的工夫,知之真篤即是行,行是實踐經驗性的活動,知則是良知先天性的本體,通過后天的學習踐行以達到對先天良知的理性自覺(14)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知,在先天良知與后天實踐之辯中,王陽明在賦予良知先天性質的同時,又強調良知唯有在后天的工夫中才能獲得現(xiàn)實性的意識(15)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從理論上看,先驗與經驗似乎很難融為一體:先驗的預設是一種思辨的虛構,是為了給理性本體即良知的普遍必然性提供形而上的依據(jù);作為經驗活動的踐行則指向現(xiàn)實主客體關系,而在王陽明的知行理論中,兩者可以渾然天成(16)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頁。。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統(tǒng)儒家思想把“知”與“行”分開描述,強調“知”是因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只是冥行妄作,所以說“知”,方才行得是;強調“行”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揣摸影響,所以說“行”,方才知得真(17)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頁;第10頁。。知行之辯,也不是鑿空杜撰,是王陽明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王陽明強調身心修養(yǎng)的提升是在現(xiàn)實生活場域里進行的,重視在生活境遇中通過身心工夫去培養(yǎng)人的德性和德行,脫離了生活實踐來談知行合一是不可行的(18)顏子如:《陽明心學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3頁。。
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社會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它分析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頁。。雖然陽明心學的“行”之法并未強調作為認識世界的方法,但就倫理道德層面而言,“事上煉”的過程也是“致知”的過程,善的動機必須由行動去實現(xiàn),轉化為現(xiàn)實的力量,同樣強調了踐履的重要性。
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實踐出真知,要踐行“入世為圣”的方式。世界是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變化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應該重視生活實踐,促進知行合一,使之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更具針對性和大眾性,促使大學生成為在思想上有深度、在行動上有氣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強調“入世為圣”實踐方式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可通過如下三種方式展開。其一,要堅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主陣地??梢浴耙蚴露⒁驎r而進、因勢而新”,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和發(fā)展,注重普通專業(yè)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其二,要發(fā)揮第二課堂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梢栽O計一些行之有效的實踐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將大學生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思政教育生活化、常態(tài)化,真正走出課堂、走進大學生的心底。其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養(yǎng)。王陽明認為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莊敬自恃,外內著一,嚴徒威儀。施教之道,在勝己私,孰義孰利,辨析毫厘……慎獨謹微,毋事于言,身先之”(2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38頁。。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應起到身先示范和典型榜樣的作用。
“致良知”的“合”之論,闡述了一個“人生觀”的問題。為學的歸宿在于成就德性,明白怎么與自己相處。良知,作為實有之于己的人格,是一種內在的本真中正的自我,“致良知”也就是成就德性,但成于內并不意味著封于內,德性也需向外轉化為德行。王陽明在《答顧東橋書》中說:“知如何為溫凊之節(jié),知如何為奉養(yǎng)之宜,所謂‘知’也,而未可謂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溫凊之節(jié)者之知,而實以之溫凊;致其知如何奉養(yǎng)之宜者知,而實以之奉養(yǎng),然后謂之‘致知’?!?21)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第199頁;第76頁;第139頁;第231頁。他強調“知”之所以為“知”,實依此“良知”而行才是“致知”,是以而言,可以“知”與“致知”之比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為“致知”也(2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204頁。。“致知”既包含了本知之義,也包含了實行之義,因此“致良知”體現(xiàn)出了“知”與“行”的“合”精神。
“此正如燒鍋煮飯,鍋內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不知畢竟煮出個甚么物來?!?23)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第199頁;第76頁;第139頁;第231頁。若不首先追求道德的精神信仰,就像無米之炊。王陽明以精金喻圣,以分兩喻圣人之分量,以鍛煉喻學者之功夫?!昂笫啦恢魇ト酥臼羌兒跆炖?,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知識越廣而人欲愈滋,人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24)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第199頁;第76頁;第139頁;第231頁。,強調先提煉金的純度,再求分量,不要舍本逐末。《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王陽明認為,只有明德,沒有親民,就變成老佛,通過明德與親民(認知與踐行),讓善心回歸、良知回歸。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2019年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要以禮敬自豪的態(tài)度對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們的道德觀念。儒家文化承載著豐富的道德資源,比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及求大同等思想,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美好社會的理想,要繼承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植根于中華文化基因,創(chuàng)造形成引領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受各種思潮和網(wǎng)絡信息的影響,大學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仍較突出。王陽明指出,教學首要之事在于品德的培養(yǎng),“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25)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第199頁;第76頁;第139頁;第231頁。。由此可見,德育能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
重視“止于至善”道德追求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可通過如下兩種方式開展。其一,在對象上要具有針對性。由于大學生道德水平各不相同,應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德育目標、實現(xiàn)道德目標,否則很難進行道德踐履。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26)王陽明著,吳震、孫欽香譯注:《傳習錄》,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版,第35頁。應根據(jù)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不同,分成先進(學知利行)、中等(困知勉行)、后進(不知不行)道德觀,對于后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最基本要求,使他們成為合格的有擔當?shù)纳鐣?,對于先進者則進行更高層次的道德培養(yǎng)。其二,在目標上要講求漸進性。道德教育應該具有螺旋式上升的超越性,實現(xiàn)基礎性目標后還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敖袢樟贾娫谌绱?,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擴充到底?!?27)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第199頁;第76頁;第139頁;第231頁。一方面,道德教育講求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要根據(jù)世界的變化和時代的使命提出進一步的道德要求,以發(fā)展和完善符合時代要求的優(yōu)良品德。
“此心光明”的“一”之思,闡述了一個“價值觀”的問題。王陽明視天下為一體,“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28)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頁;第179頁;第140頁。。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最終歸于“一”,而這個“一”指的是開闊宏大的人生境界和生命境界,對萬事萬物“仁”的價值體現(xiàn)。王陽明的一生詮釋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將內在德性化為外在德行,不僅成就自己,還成就別人,在貢獻國家中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29)顏子如:《陽明心學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6頁。。
這不得不讓人思索道德與功利的關系,什么才是人們價值判斷的標準。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崇一為先做事務性的事情還是先存養(yǎng)心體而煩惱,問精力與形勢如何兼顧。王陽明道:若云“寧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yǎng)”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計較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于其間,是以將了事自作一事,而培養(yǎng)又別作一事,此便有是內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30)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頁;第179頁;第140頁。。王陽明一語點出要害,歐陽崇一是在作利益判斷而非價值判斷,這是把私欲作為行動準則,并不是視萬物為一體的價值升華。王陽明也非常痛恨功利的荼毒:“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辯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31)王陽明著,張靖杰譯注:《傳習錄》,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頁;第179頁;第140頁。只圖表面功夫,非實致其功。
王陽明的“此心光明”價值追求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一脈相承,講究“以天地為一體,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3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798頁。的“仁”的思想,把萬事萬物的命運與自我聯(lián)系在一起,“仁”的思想有助于破除個體的疏離與沖突。對于價值判斷和利益判斷,西方哲學家很早就加以關注,柏拉圖的《理想國》以正義為內在關鍵詞,而正義往往又以利益來規(guī)定的(33)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43頁。,羅爾斯的《正義論》更是把利益分配視為正義原則中的應有之道(34)羅爾斯著,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這種數(shù)量化的判斷對建立公平公正的關系具有合理性,但是相較于儒家傳統(tǒng)思想(包括陽明心學),過度強調個體主義與利益關系。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每個人的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頁。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馬克思的集體主義思想都強調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強調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追求。
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要讓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出現(xiàn)了個體利益傾向,對于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而對與己無關或于己不利的事情就不去做,更多地關注自身和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對社會價值的容納。一旦以利益為主導的目標未達到,人生便因此崩塌,甚至產生自殺等想法,并沒有從人生價值的角度去考慮生命的真諦。生命在于奉獻,在于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應該嚴以律己,不斷提升生命價值,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
堅持“一體萬仁”價值升華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王陽明一生踐行“立德、立功、立言”,最后才能發(fā)出“此心光明,亦夫復何求”的感慨,這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對生靈的普遍關懷。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滿足一己私欲而輕視對社會的使命感和擔當,不應只注重數(shù)量而輕視質量、只在乎長度而輕視深度。價值觀教育一方面要在珍愛生命的基礎上,涵養(yǎng)大學生仁愛情懷,不斷提升生命價值,充分發(fā)揮人生價值,豐盈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將推己及人的思想擴大到身邊人、整個國家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使大學生能夠用心體會身邊的仁愛,讓內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放大,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