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連橫家世與家風(fēng)

2020-12-20 06:39黃燕平肖佳琳

○黃燕平 肖佳琳

連橫,初名允斌,后改名橫,字雅堂,又字天縱、武公,號慕陶、劍花等,生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卒于1936年,是近代臺灣著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臺灣日據(jù)時期,連橫抱持愛國保種的志愿,致力于承續(xù)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保存臺灣文獻。其含鉛吮墨,日夜孜孜,著述豐富,先后撰有《臺灣通史》《大陸詩草》《大陸游記》《寧南詩草》《雅言》等,編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臺灣詩薈》《臺灣稗乘》《臺灣贅譚》等。章太炎曾以“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注]連橫撰:《臺灣通史》附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735頁。贊之,今人學(xué)者林衡道以“臺灣文化界第一人”譽之。其子連震東、其孫連戰(zhàn)秉承其思想志愿,為建設(shè)祖國、促進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而努力。連氏三代不變初衷、代代承繼的努力,與其家世、家風(fēng)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

一 連橫祖籍考辨

祖籍的確定,關(guān)系到家世的追溯。關(guān)于連橫的祖籍地,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二說:一是福建漳州龍溪馬崎社,二是漳州長泰江都。持后一說法的有:臺灣流傳的《上黨氏纂連氏族譜》和《福建連氏播遷分支圖》以及長泰縣方志辦主任王海僑先生的考證[注]劉麗英、華聲:《樹高千尺莫忘根 臺灣政要祖籍大揭秘》,《中外房地產(chǎn)導(dǎo)報》2001年第7期,第48—49頁。、連心豪《閩臺連氏源流續(xù)考》等。支持前一說法的有:來新夏《連橫<臺灣通史>的愛國思想》[注]來新夏:《連橫<臺灣通史>的愛國思想》,《天津師大學(xué)報》1994年第5期,第47——50頁。、褚靜濤《國學(xué)大師與<臺灣通史>》[注]褚靜濤:《國學(xué)大師與<臺灣通史>》,《南京社會科學(xué)》2012年第1期,第149—156頁。、馬騏和馬曉梅《連戰(zhàn)家族》[注]馬騏、馬曉梅:《連戰(zhàn)家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9—10頁。等。

系出漳州龍溪是主流看法。連橫手稿《臺南連氏家乘》載“系出連山氏,望出上黨,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guān)馬崎社二十七都”[注]注: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正文前附“連橫臺南《連氏家乘》手稿”圖。圖側(cè)有連震東注“此系先父雅堂先生二十歲前后時之筆跡”。下引此家乘,均來自此圖,不再贅注。;自署“原籍福建龍溪縣馬崎社”[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第2冊《連雅堂恢復(fù)中華民國國籍申請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02—317頁。。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我始祖興位公,……遂去龍溪,遠移鯤?!盵注]連橫撰:《臺灣通史》附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第733頁。另,1937年10月21日《國民政府公報》(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印行)第2489號附錄第5頁《內(nèi)政治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份許可回復(fù)國籍人一覽表》載“連震東,男,34歲(原籍)臺灣,祖籍福建省龍溪縣”。當(dāng)時臺灣仍在日據(jù)時期。。2006年連戰(zhàn)攜家人前往漳州龍海市榜山鎮(zhèn)馬崎村祭祖。

漳州長泰江都說,主要源頭在于連震東家藏的《上黨氏纂連氏族譜》[注]注:此族譜存于臺灣,為連震東家藏,目前大陸尚難得見。臺灣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中《連氏姓源》與《連氏遷閩經(jīng)過》全據(jù)此書而敘(見于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2—5頁)。有鑒于此,本文據(jù)鄭喜夫《年譜》展論。為免繁瑣,下文《上黨氏纂連氏族譜》簡稱為《上黨族譜》。(以下簡稱《上黨族譜》)。鄭喜夫《連氏遷閩經(jīng)過》載,唐代連謀自江西遷閩地,孫連總;連總,字會川,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進士,子連仲英;連仲英子連罕?!渡宵h族譜》與宋人所撰的連氏世系不同。北宋歐陽修《連處士墓表》言“處士諱舜賓,字輔之,其先閩人。自其祖光裕嘗為應(yīng)山令,……而其父正以疾廢于家?!盵注]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74頁。王莘為連舜賓子連庠撰的《連都官墓志》曰:“連氏世家上黨,有諱總者,徙居于閩??偵庠?,嘗為應(yīng)山令,后為磁、郢二州推官。其卒也,反葬應(yīng)山,因家焉。光裕生正,正不仕。正生舜賓,有賢行,以處士終于家?!盵注][明]顏木撰:《嘉靖應(yīng)山縣志》卷下,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第2b頁。

據(jù)《上黨族譜》,唐宋時連氏世系:連謀—孫連總—子連仲英—子連罕。據(jù)北宋歐陽修和王莘所撰的兩篇墓志,連氏世系為:連總—連光裕—連正—連舜賓。二者差異很大。歐陽修“奉詔修《唐書》紀(jì)、志、表,自撰《五代史記》?!K軾敘其文曰:……記事似司馬遷?!盵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歐陽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381頁。歐陽修紀(jì)事講究實證,王莘是他的弟子[注][清]王梓材、馮云濠編:《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廬陵3”,《四明叢書》約園刊本,第121a頁。。二人距連總生活時代近,與應(yīng)山連氏關(guān)系密切,所作《連處士墓表》和《連都官墓志》自然較《上黨族譜》可信可靠。既然《上黨族譜》中唐宋之際的連系世系已有錯謬,那么沿承而下的元明清連氏各代也當(dāng)存疑。

另外,《上黨族譜》載,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連壘奉母避難長泰善化里江都崎岸,尊奉連四八為該地連氏始祖,生三子。長子連佛保,字時沖,分往龍溪馬崎。[注]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4頁。《上黨族譜》認為龍溪馬崎連氏是長泰江都連氏在明代的分支。既是明代的分支,那么明代之前的世系應(yīng)當(dāng)是一樣。前文已證,《上黨族譜》與歐陽修、王莘所撰的墓志,自連總以下,全然不同。龍溪馬崎連氏宗祠所奉祀的始祖南宋連南夫,不在《上黨族譜》所列的長泰江都連氏世系之中。這說明《上黨族譜》的連氏與龍溪馬崎連氏并非同宗同系。還有一點需注意,《上黨族譜》是連震東家藏,那么連橫應(yīng)當(dāng)看過,但他的《臺南連氏家乘》手稿卻說“系出連山氏”。何為連山氏?《乾隆龍溪縣志》卷七“流寓傳”載:“連南夫,應(yīng)山人,累官經(jīng)略、安撫使。知廣州時,金人歸河南地。南夫表賀有‘虞舜十二州,昔皆吾有。商于六百里,當(dāng)念爾欺’之語,為秦檜所惡。謫知泉州。尋隱于邑尚書峰之麓。后因名其所葬之地曰連山?!盵注][清]吳宜燮撰:《乾隆龍溪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0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234頁下?!锻胃=ㄍㄖ尽肪硪话倬攀叭宋飩鳌?、《光緒漳州府志》卷五十“紀(jì)遺”中的連南夫事跡,除了抄錄《乾隆龍溪縣志》外,還補充了連南夫五世孫連秀璇之事。據(jù)這些地方志,可知“連山”是連南夫的龍溪葬地,而“連山氏”,指以連南夫為開基祖的連氏一族。

2013年,連戰(zhàn)前往湖北應(yīng)山(今廣水)拜祭遠祖連舜賓。連舜賓是連南夫的曾祖父。南宋韓元吉《連公墓碑》載:“公(連南夫)蓋應(yīng)處士之曾孫也。處士,德安人,諱舜賓,歐陽文忠公表其墓?!盵注][宋]韓元吉撰:《南澗甲乙稿》卷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81頁。從連橫到連戰(zhàn),可知臺灣連家世代自始至終遵奉龍溪連氏為先祖。無論從臺灣連氏三代來看,還是據(jù)北宋可信史料,連橫出自龍溪馬崎社說都較長泰江都說更合理和可靠。[注]馬騏、馬曉梅《連戰(zhàn)家族》附錄《連橫家族源流及祖居地考察紀(jì)實》(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308頁)從另一角度論證連氏源出漳州龍溪,可詳參。

二 連橫遞變的家世

連橫家世以連興位移居臺灣為分界線。移臺后的世系,連橫《臺南連氏家乘》手稿記載清晰?!按笄蹇滴蹰g來臺,居于臺灣府城內(nèi)寧南坊馬兵營境。來臺始祖興位公、始祖妣翁氏。太高祖吉公,太祖妣歐氏。高祖卿公,高祖妣葉氏。曾祖齊全公,曾祖妣程氏。祖父維禎公,祖妣鄭氏。父親永昌公,諱得政,行二,……母親劉氏妙娘,行一”。從始祖連興位到父親連得政,共六代。

移臺前的連氏世系,連橫略言“系出連山氏,望出上黨”。連橫五十六歲決定攜家內(nèi)渡祖國大陸前,曾對仲兄連德裕提過一個計劃:入閩祭祖,溯查族譜,做為最后的著述[注]注:據(jù)鄭喜夫《年譜》引錄的連埼甸(連德裕孫)《與連震東先生書》,詳見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版,第244頁。。入閩祭祖修譜之事,連橫最終沒有完成。不過這個計劃透露出連橫對連氏移臺前的具體世系不甚了然,對家藏《上黨族譜》存有疑問。上文已述,連氏三代均以福建漳州龍溪馬崎社為祖籍地。以祖籍地為線索,綜合比對現(xiàn)存可見的墓志、地方志、族譜及連橫自述、學(xué)界相關(guān)研究成果[注]注:地方志如《嘉靖應(yīng)山縣志》《乾隆龍溪縣志》《同治福建通志》《光緒漳州府志》等,族譜如《上黨族譜》《馬崎連氏族譜》《長泰上黨連氏江都族譜》等,研究成果如胡啟華《追尋連氏家族之根》(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馬騏和馬曉梅《連橫家族源流及祖居地考察紀(jì)實》等。,大致可勾勒出連氏一族主要人物的承繼關(guān)系及遷居脈絡(luò)。主要人物承繼:連總—子連光?!舆B正—子連舜賓—子連庸—子連仲涉—子連南夫—五世孫連秀璇—五世孫連佛保—十世孫連興位—子連吉—子連卿—子連齊全—子連長瑞—子連得政—子連橫。春秋時期,連姓發(fā)源于山西上黨。唐代末年連總徙居福建,其子連光裕為湖北安陸應(yīng)山令,后葬于應(yīng)山。至宋,連光裕后代從連正、連舜賓至連南夫,均定居應(yīng)山。南宋連南夫落職后隱居福建,卒葬福州,其子孫一支在漳州龍溪繁衍。元末龍溪連秀璇抗元失敗,連氏一族為避難遷到福建玉田山。至明代,連佛保率族歸龍溪,居岐山馬崎社。明亡,連興位卜居臺灣臺南寧坊馬兵營。連橫家世中,連舜賓、連南夫、連興位、連得政,與連橫的家風(fēng)關(guān)聯(lián)最大,以下具述。

(一)應(yīng)山遠祖連舜賓的文教德化

連舜賓,字輔之,善《毛詩》,曾應(yīng)北宋初年科舉,不中。后因父連正有疾,連舜賓奉養(yǎng)十余年,不再求仕,在家教授二子連庶、連庠。《宋史·連庶傳》載:“庶始與弟庠在鄉(xiāng)里,時宋郊兄弟、歐陽修皆依之?!盵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八《連庶傳》,第13446頁。則知宋庠(初名宋郊)、宋祁、歐陽修也曾受教于連舜賓,得過他的恩惠。連舜賓不僅以孝奉父、以文教子,還德化鄉(xiāng)里、惠及鄰邑。應(yīng)山饑荒,他出萬斗谷,救濟災(zāi)民,抑制谷價;鄉(xiāng)人偷其牛,連舜賓不以為責(zé),反送牛饋物。連舜賓天圣八年(1030年)卒于湖北云夢。其棺柩送歸應(yīng)山時,當(dāng)?shù)匕傩帐镉?,縣市為他罷市三日??梢娺B舜賓在應(yīng)山享有極大的名望與尊崇。歐陽修《連處士墓表》開篇即道感佩之意“其長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謹(jǐn)、禮讓而溫仁,必以處士為法,曰:‘為人如連公,足矣。’其矜寡孤獨兇荒饑饉之人皆曰:‘自連公亡,使吾無所告依而生以為恨?!瘑韬簦√幨烤討?yīng)山,非有政令恩威以親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謂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歟?”[注]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卷二十四,第674頁。南宋潘自牧贊曰:“連舜賓有隱德,鄉(xiāng)里悅服?!盵注][宋]潘自牧撰:《記纂淵?!肪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3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313頁。自宋以降,凡稱揚某處士者,多引連舜賓為比。明何喬新《黃氏流芳集序》“覃季子之學(xué)術(shù),連舜賓之行義,世固有與之班者”[注][明]何喬新撰:《椒邱文集》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4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148頁。,陸簡《北山朱處士墓志銘》“因知處士,夫古有應(yīng)山連舜賓者,蚤因養(yǎng)以廢業(yè),晚教諸子以取名。仁足以賑窮,義足以愧盜。百行之善,與處士符,若一人然?!盵注][明]陸簡撰:《龍皋文稿》卷十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343頁。連舜賓有四子:庶、庠、庸、膺。連庶,字居錫,曾為壽春令,號為良吏,入《宋史·隱逸傳》。連庠,字元禮,官至都官郎,亦為官清廉。連庠與繼室李氏的長女,配宋庠的孫子宣德郎宋喬年。宋喬年女兒嫁宰相蔡京之子蔡攸[注]蕭魯陽:《連庠墓志研究》,《中州學(xué)刊》2010第4期,第192頁。。連庸生連仲涉,連仲涉生連南夫。可見,從連庶、連庠始,連氏通過科考、婚姻等途徑,逐漸走上政治世家之路。

(二)連山始祖連南夫的為國為民

連南夫,字鵬舉,連舜賓之孫,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年二十四,登進士第。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金國,舌戰(zhàn)金人,不辱使命,“成禮而歸”。次年,拜為中書舍人。不久,受蔡攸、童貫中傷,外任濠州。建炎元年(1127年),因護衛(wèi)濠州有功,除待制徽猷閣。靖康時,宋徽宗、宋欽宗遭虜,連南夫上書趙構(gòu)勸進。建炎二年(1128年)為顯謨閣直學(xué)士,知江寧府。后又改知饒州,與王德合力退賊。紹興元年(1131年)后,先后知信州、泉州、廣州,進寶文閣學(xué)士。因上書反對和議,觸怒秦檜,遭免官,紹興十三年(1143年)逝世于福州寓舍,十五年(1145年)葬于懷安縣稷下崇福山。居漳州龍溪的連南夫子孫為他營墓于當(dāng)?shù)厣椒?,并改命此山為連山以作紀(jì)念[注]注:關(guān)于連南夫隱居地和歸葬地,歷來存有疑問和爭議。宋韓元吉《連公墓碑》稱卒于福州,葬于懷安。而清《乾隆龍溪縣志》、《同治福建通志》,以及蔡新《宋寶謨閣學(xué)士任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謚忠肅連公墓道》、陸心源《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宋史翼》等均載連南夫隱居漳州龍溪,葬于尚書峰。目前,以后者為主流看法。但韓元吉之文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年),受連南夫子連壅之請而作,“其子壅來告,因考訂其行事,敘而碑之”。韓氏之文時間近連南夫卒年,又事先考訂行事而撰,且與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可互證,則該文所撰內(nèi)容較明清方志、史料更可信。故本文以韓元吉《連公墓碑》為主,適當(dāng)參以第二種看法。又,蕭魯陽《李彌遜挽寶學(xué)連公詩證連南夫史事研究》(載于《湖北社會科學(xué)》2011年第6期)對此問題有具論。其舉證新穎,可詳參。。連南夫能文,曾為校書郎,補校天子文籍,受宋徽宗賞識而擢升侍從。其有《文集》二十卷,《連寶學(xué)奏議》二卷,《宣和使金錄》一卷。連南夫上議朝事,下治一方之政,兼能退敵降寇。宋欽宗時作《論敵情十患》。宋高宗時上書請求移都關(guān)中,有《畫捍御策為四十條》,“始詔守臣具民間利病,或邊防五事。公應(yīng)詔論十一事,且指赦令倚閣二稅為非”[注][宋]韓元吉撰:《南澗甲乙稿》卷十九,第380頁。等。知濠州“開鑿陂湖,以備灌溉,使春、夏、秋三時嘗有水澤,則良民有豐年之望,敵騎有還濘之苦”[注][清]畢沅編著:《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2668頁。。知饒州時,“金人已自江浙破豫章、臨川,游騎至饒境。公科丁壯為固守。敵雖不犯,而群盜蜂起。有侯進萬余來攻。公大辟城扉以疑之。賊惶懼未知計。公夜熾火,聲鼓震天,進遂驚潰”[注][宋]韓元吉撰:《南澗甲乙稿》卷十九,第380頁。。知泉州,海賊、盜寇猖獗,連南夫“詔福建廣東帥臣措置,團結(jié)瀕海居民,為社摛捕海賊”[注][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471頁。。連南夫每知一州,州百姓都感戴他的惠政恩德,如饒州百姓為其立生祠。連南夫生逢艱難時事,憂國為民,志在匡救。宋人對其多感念敬佩。知交李彌遜《寶學(xué)連公挽詩》“男兒死爾未應(yīng)悲,可惜胸中尚有奇。絕域英聲宜早歲,楚庭高議補明時。壯懷自感中流楫,舊愛今存峴首碑。天獨不能遺此老,蓋棺兩鬢未全絲?!盵注][宋]李彌遜撰:《筠溪集》卷二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783頁。悲嘆連南夫壯懷忠烈,奇志難酬。

(三)臺南連氏的經(jīng)商富室

連興位,臺南連氏始祖,生于明桂王永歷三十五年[注]注:正史上,順治元年(1644年)明崇禎帝自殺時,明朝已亡。漢人反清復(fù)明,擁立桂王為帝,行永歷年號。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殺桂王,明朝徹底覆滅。但退守臺灣的鄭成功及子孫依舊奉明正朔,直至永歷三十五年(1681年)。,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連興位出生兩年后,施瑯攻臺灣,延平郡王鄭克塽投降清廷。連興位不肯仕清,舉家渡海遷到臺灣臺南,定居明代鄭成功駐師的故地寧南坊馬兵營。連橫《臺灣通史·諸老列傳》言:“我始祖興位公生于永歷三十有五年,越二載,而明朔亡矣。少遭憫兇,長懷隱遁,遂去龍溪,遠移鯤海,處于鄭氏故壘,迨余已七世矣?!粦?yīng)科試,蓋猶有左衽之痛也。”[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卷二十九《諸老列傳》,第524頁。

連氏遷臺,世代遵守連興位所定家規(guī),不仕清廷,不走讀書應(yīng)舉之路,遂以市商為業(yè)。《臺灣通史·孝義列傳》載:“始吾曾祖父以商富,嗣為匪人所構(gòu),家中落。先大父清貧自守,家有果園,歲入錢數(shù)十千;又一井,泉甘,汲者投一錢,日亦得數(shù)十文,衣食賴之。先君少純孝,承嚴(yán)志,不慕榮華,及長經(jīng)商,守以信,勤苦刻勵,不十?dāng)?shù)年,家乃日殖?!盵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卷三十五《孝義列傳》,第692頁。連家世代經(jīng)商,發(fā)展到連得政,家資豐厚,富甲臺南。連得政,字永昌,連橫父親,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臺南盛產(chǎn)蔗糖,連得政因地制宜,以制糖為業(yè),糖廠號“芳蘭”。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割讓臺灣的馬關(guān)條約。臺灣失守,連得政憂急時事,于六月二十日遽然而卒,年六十二。

以上是連橫家世中影響較大的人物。從中可以看到宋代至清代的連氏一族家世的變遷。連正、連舜賓以處士立身,其子孫漸次以進士及第入仕,至連南夫時,完成了從鄉(xiāng)野布衣至朝堂官員的家世轉(zhuǎn)變。連南夫以降,至連興位、連得政,因不肯仕當(dāng)朝,又從朝堂走向鄉(xiāng)野鯤海。概括而言,自宋至清的連氏經(jīng)歷了文化興家、政治立家、經(jīng)商養(yǎng)家三次比較明顯的遞變。這三者在連橫、連震東、連戰(zhàn)三代中有融合性的體現(xiàn)。

三 連橫忠義重文的家風(fēng)

家風(fēng)涉及家庭和家族的生活作風(fēng)、精神氣質(zhì)、文化品格等諸多方面,是推動家族良好傳承的內(nèi)在力量。自古以來,在歷史長河中能傳承數(shù)代不衰的家族,均與各自獨特的家風(fēng)傳承和營建有莫大關(guān)聯(lián),如興于漢代、延至唐代的瑯琊顏氏、京兆杜氏等。龍溪連氏亦不例外。

(一)連橫家風(fēng)的溯源

連橫家世中,自連南夫以下,代有忠肝義膽的人物。連南夫的忠義特顯于抗金。無論在朝中為官,還是知守一州,連南夫都力主且力行抗金。出使金國,歸來即上書請求加強邊境守備,選派得力將帥對抗北廷大將郭藥師。知濠州時,勤修城防,“吾惟備一州矣,繕治濠城”[注][宋]韓元吉撰:《南澗甲乙稿》卷十九,第379頁。,以備金兵來犯。宋、金論和議,連南夫上封事,苦陳金人之狡詐多變不可信,逆鱗批駁宋高宗“不可詆斥大金”的赦文,文辭憤激懇切。宋佚名《紹興正論》一書專錄當(dāng)時因反對和議、忤逆秦檜而得罪的三十位文武官員。居第一、二位張浚、趙鼎是宰執(zhí),力主抗金北伐,遭秦檜陷害,謚號分別為“忠獻”“忠簡”。第三位胡銓上書死諫,反對議和,請斬秦檜。第四位胡寅直斥天子趙構(gòu)不圖進取“畏縮遠避”,告老還鄉(xiāng)還遭秦檜忌恨追誣[注][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51頁。。他們均是切直骨鯁的忠義之臣。連南夫次居四人之后,位列第五。又,《宋史·秦檜傳》載反對和議的三位主要人物,連南夫位列第二,在岳飛之前[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七十三《秦檜傳》,第13756頁。。由此可知,連南夫當(dāng)時捍御金國的影響力之大。韓元吉《連公墓碑》以“氣正而言直”總概連南夫一生,實為切評。周必大《跋張魏公與連壅帖》稱連南夫“克孝而忠,大其家聲”[注][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4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174頁。。疑似連南夫弟的連萬夫,入《宋史·忠義傳》。“或曰南夫弟也。補將仕郎。建炎四年,群賊犯應(yīng)山,萬夫率邑人數(shù)千保山砦。賊不能犯,寇浪子者以兵至,圍之三日,卒破之。賊知萬夫勇敢有謀,欲留為用。萬夫怒,厲聲罵賊,為所害。贈右承務(wù)郎,官其家一人?!盵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忠義傳》,第13338頁。連南夫之子連壅有乃父之風(fēng),“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張忠獻公之言矣”[注][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47冊,第174頁。。連南夫五世孫連秀璇生于宋元之際,“與文信國天祥,招募勤王,拒元兵于五坡嶺,一族戰(zhàn)死三十八人”[注][清]沈定均撰:《光緒漳州府志》卷五十《紀(jì)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1194頁。。明亡,連興位拒仕清廷,懷抱亡明之痛,遠渡臺灣,隱居明舊臣駐軍之地,遺命“若入斂之時,男女皆用明服”[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卷二十三《風(fēng)俗志》,第429頁。。此遺命,自連興位至連得政,代代遵奉,奉為家規(guī)。朝市遷革,“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注][清]趙翼撰:《廿二史劄記》卷八《晉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年,第155頁。者多,懷抱左衽之痛,抗御不屈者少。連氏一族代有忠貞之士,為少數(shù)難得之人。

忠義是連氏家風(fēng)最突出的特點。忠義之外,連氏一族仁孝品格與重文風(fēng)尚也是頗值得注意。應(yīng)山遠祖連舜賓即兼具二者:在家孝養(yǎng)父親,悉心教授晚輩,盡出家資救濟鄉(xiāng)鄰。長子連庶傳父家聲,為壽春令,“興學(xué),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阅咐掀虮O(jiān)陳州稅?!擦謱W(xué)士歐陽修、龍圖閣學(xué)士祖無擇言庶文學(xué)行義,宜在臺閣?!盵注][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八《連庶傳》,第13445頁。次子連庠,“公操履如其父,而潔廉方正,不隨世俯仰,與其兄庶友愛尤篤?!且詰?yīng)山之俗多信厚而知廉恥者,皆其力也。……河南尹師魯嘗稱之曰良吏也,君子人也。歐陽六一以其言行比為芝蘭金玉,二公皆名重天下?!盵注][明]顏木撰:《嘉靖應(yīng)山縣志》卷下,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第3b頁。宋人湯起巖《四賢堂》頌連庶、連庠“淵冰澂潔”“其光曄曄”[注]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卷二百五十三,第48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第30030頁。。曾孫連南夫處理繁雜政務(wù)之暇,還留心詩文,撰有《文集》二十卷。

能夠言傳身教者,往往是父祖輩。連橫祖父連長瑞,據(jù)連德裕《無題譜科》言,長瑞公好讀書,博通經(jīng)史,每日早起朗誦古詩文,至年八十不輟,時人尊為宿儒。常閉戶潛修,不求聞達。性廉介,非義弗取。[注]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第7頁。父親連得政勤謹(jǐn)刻苦,立身平正。他少時因家貧無家塾可讀,遂自學(xué)以通諸書。后經(jīng)商有成,購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送連橫,買下近旁吳園做為連橫兄弟讀書處,資助家族中貧困子侄繼續(xù)求學(xué)。連得政在郡里以孝義著稱,贍養(yǎng)貧寡的姐妹,撫育早孤的子侄,捐二千金幫助無力扶喪歸鄉(xiāng)的凌定邦家人,出千金營救遭誣下獄的佃農(nóng)等等。光緒十九年(1893年)臺灣采訪孝友,臺南進士施士潔、舉人蔡國琳等共推連得政,稱其“孝友端人,事跡確鑿”。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題請旌表,連得政入孝悌祠。[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卷三十五《孝義列傳》,第693頁。

(二)連橫對家風(fēng)的承傳

連橫的愛國保種思想,源于連氏忠義家風(fēng)。清廷割讓臺灣,日軍攻臺,父親憂急而逝,十八歲的連橫讓出家宅馬兵營為劉永福抗日軍隊駐扎地。二十八歲,“先生憤清政之不修,攜眷返國,在廈門創(chuàng)《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注]連橫撰:《臺灣通史》附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第734頁。。他意欲與有志之士“合群作氣挽洪鈞,保種興王起劫塵。我輩頭顱原不惜,共磨熱力事維新”[注]連橫撰:《劍花室詩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第94頁。。清廷被推翻,連橫告慰延平郡王鄭氏,“臺灣遺民連橫誠惶誠恐,頓首載拜,敢昭告于延平郡王之神曰:……以與滿人拮抗,傳二十有二年而始滅。滅之后二百二十有八年,而我中華民族乃逐滿人而建民國?!虼呵镏x,九世猶仇;楚國之殘,三戶可復(fù)。今者,虜酋去位?!盵注]連橫撰:《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第115頁。即使歷經(jīng)二百余年,父祖輩的“左衽之痛”、抗清之志,依然鐫刻在連橫心中,影響他一生的選擇。

辛亥革命成功,連橫大病初愈即赴大陸,游歷大江南北,尋求建設(shè)祖國機會。《臺灣通史·后序》云:“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屬,長揖而去。遂歷禹域,入燕京,出萬里長城,徘徊塞上?!盵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后序》,第732頁。后連橫因家事歸臺,不能直接投效祖國,遂以筆代劍,耗十年撰成《臺灣通史》。該書自序曰:“起自隋代,終于割讓,縱橫上下,巨細靡遺,而臺灣文獻于是乎在。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yè)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fā)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注]連橫撰:《臺灣通史·自序》,第8頁。連橫抱失地之痛,秉承先祖遺訓(xùn),傳揚義勇家風(fēng),修史以激揚臺人愛國正氣。日本人在臺灣推行“現(xiàn)代化”“國語運動”,連橫編《臺灣語典》,辦《臺灣詩薈》,營雅堂書局等,意在保存臺灣文獻,弘揚中華文化。1931年,年屆五十四的連橫不愿兒子長居異族人占據(jù)下的臺灣,送獨子連震東回祖國大陸效命,以承繼自己年輕時的未竟志業(yè)。連震東臨行,他喻子曰:“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shè)祖國。余為保存臺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yè),且諳國文,應(yīng)回祖國效命?!盵注]連橫撰:《臺灣通史》附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第737頁?!皣摹敝钢形?,以下同。連震東回祖國大陸后,連橫在家書中為其取字“定一”:“汝之名可用定一,以字行,或用漢班定遠之名,改為超,定遠以書生投筆立功西域,余亦欲汝報恩于中國也。”[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三十八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社,1992年,第38頁??梢娖涫钢緢髧?。妻子沈璈與連橫心志如一,渴望回祖國大陸。1933年,連橫舉家回大陸定居。此時的他雖年邁多病,卻壯心不已,欲以寸管,為國效力。他臨終遺訓(xùn)連震東“光復(fù)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注]連橫撰:《臺灣通史》附連震東《連雅堂先生家傳》,第738頁。,為即將出生的孫子取名“戰(zhàn)”,寄望他能克敵致勝,推動臺灣回歸祖國。連橫逝世后,連震東參與收復(fù)臺灣。孫連戰(zhàn)回大陸祭祖,認祖歸宗,延承了愛國家風(fēng)。

連氏一族無論仕宦還是經(jīng)商,均注重文化教育。臺南連氏發(fā)展到連橫,重文家風(fēng)的營建尤其顯明。連橫自小有專門讀書處宜秋山館,長大酷好讀書,著述豐富。二十二歲為《臺澎日報》漢文部主筆,無論多忙,每晚入寢前必讀書二時。經(jīng)營雅堂書局,連橫上午、下午均到局中讀書。據(jù)鄭喜夫《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載,連橫時常閉戶讀書,如二十歲婚后、三十一歲居臺中瑞軒時、三十六歲在吉林《邊聲》???、四十二歲遷居臺北大稻埕時。連橫自言:“唯讀書之好,可陶養(yǎng)性情,可增長學(xué)問,使人日遷善而進于高尚之域,為樂無涯?!盵注]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第38頁。連橫好讀書的興趣培養(yǎng),受父祖輩影響極大。其長期堅持的定時或閉戶讀書的習(xí)慣,與祖父長瑞公相近。以讀書為樂的志趣,亦與祖父相通。連橫在《臺灣通史》稱祖父“雞鳴而起,誦古文辭數(shù)篇,瑯瑯若金石,優(yōu)游卒歲,無所苦”[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卷三十五《孝義列傳》,第692頁。。文辭之間流露出他對祖父充滿了欽仰。連橫讀書口味偏重史部典籍,主要源于父親。連橫《過故居記》載:“先君好讀《春秋》、《戰(zhàn)國》及《三國演義》,所言多古忠義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其時我二兄已入泮。士大夫之來我家者,必竭誠款待。”[注]連橫撰:《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第87頁。父親的家教方式,連橫亦沿用于子女?!冻悄想s詩》“一丘一壑吾能隱,某山某水任釣游。閑與兒曹談?wù)乒?,胸中自有魯春秋?!边B氏家風(fēng)在連橫身上有著顯明的承前啟后的集中表現(xiàn)??釔圩x書,筆耕不輟,連橫留下史學(xué)、文學(xué)、語言學(xué)等多領(lǐng)域的豐富著作。

連橫妻子沈璈從小受四書詩文教育,能“明詩習(xí)禮”。連橫詩集中有一部分是寄內(nèi)詩,如《三山旅次寄內(nèi)》《寄內(nèi)》二首、《西湖游罷以書報少云并系以詩》《寄少云》四首、《歸家示少云》等。二人平居生活煮茶論文,“卿能讀畫我能歌,絕代佳人愛薜蘿”[注]連橫撰:《劍花室詩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第48頁。、“便與荊妻相渝茗,起看新月漾簾波”[注]連橫撰:《劍花室詩集》,《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第47頁。。沈璈所撰《臺灣通史·后序》,文辭簡潔有古意,序末言“夫子之念未已也,經(jīng)綸道術(shù),煥發(fā)文章,璈當(dāng)日侍其旁,以讀他時之新著”[注]連橫撰:《臺灣通史·后序》,第732頁。。以上種種,可見沈璈有頗為不俗的文化素養(yǎng)。陳其采曾作詩稱贊沈璈佐助連橫著述之功,“難得知書有細君,十年相伴助文情。從來修史無茲福,半臂虛夸宋子京?!盵注]連橫撰:《臺灣詩乘》,《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第5頁。

連橫與沈璈生有一子三女。除次女連春苔意外夭折外,其他子女均得連橫親授中國詩文。長女連夏甸,就讀臺北靜修高等女學(xué)校。學(xué)校推行日式教育,不能學(xué)習(xí)中文。連橫在家親自教授夏甸學(xué)習(xí)和背誦《詩經(jīng)》《昭明文選》《左傳》《史記》等。連夏甸自幼受家庭熏陶,愛好古詩文,又得父親時常講授歷史故實,“比同儕女學(xué)生多了一層扎實的國學(xué)根底”[注]林文月撰:《青山青史——連雅堂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36頁。。連夏甸出嫁后,保持學(xué)習(xí)古詩文的興趣與習(xí)慣,如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與父親往返書信討論心得[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二十九封,第29頁。。連夏甸長女林文月是臺灣著名作家。其不凡的文學(xué)功底固然直接得益于母親連夏甸的良好教導(dǎo),但追本溯源,還在于外祖父連橫的詩文家教。三女連秋漢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在《雅堂先生家書》(以下簡稱《家書》)中有較完整的敘述?!都視返诙?、三十、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九、六十二均載連秋漢隨父讀書的情況。從“汝妹此期畢業(yè),不日可歸,當(dāng)再教以國文”[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二十九封,第29頁。,可知連秋漢求學(xué)期間,即得父親傳授古文。連秋漢從學(xué)校畢業(yè)后,連橫針對她制定了家教計劃,主要講授中國歷史和《昭明文選》,并日授一課古文。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暇則讀書,現(xiàn)授《左傳》,且有求學(xué)之志”[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六十二封,第66頁。。連秋漢從被動受教,到主動求學(xué),可見連橫的教導(dǎo)作用顯著。

連震東畢業(yè)于日本慶應(yīng)大學(xué)經(jīng)濟部。歸臺后,連橫常為其講授中文[注]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第209頁。?;卮箨懞?,連橫頻繁通過家書指導(dǎo)他學(xué)習(xí)古文。連橫家書現(xiàn)存八十七封,寄給連震東的有六十九封,其中二十一封談及讀什么書、如何讀書。連橫為連震東列了閱讀書目,如《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陜西通志》《朔方備乘》以及九通等,并傳授他擇佳抄存的讀書方法,“汝于國文能多讀子史,可以研究中國經(jīng)濟學(xué),如有要旨,須為抄存,為將來著作之用,方不荒廢功夫”[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三十三封,第33頁。,“汝欲研究國文,此時須讀《漢書》,不獨文章整齊,而西漢一代之政治、經(jīng)濟、地理、風(fēng)俗均與今日關(guān)中大有關(guān)聯(lián),若能擇其佳者而熟讀之,裨益不少”[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三十八封,第38頁。。除了要求連震東研習(xí)古文外,連橫還令他臨帖,“汝于治事讀書之暇,須臨魏碑,乃習(xí)他帖”[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四十二封,第43頁。,并通過家書檢閱連震東的古文學(xué)習(xí)進展?!都視返谒氖?、五十三、六十封先后對連震東作文、寫字的進步予以肯定。

連橫一子二女,均能明詩撰古文,與連橫父祖輩好讀書的家教有關(guān),更與連橫悉心的督課講授有關(guān)。連橫的文化教育,不止于子女,還播及族中子侄和邑中學(xué)子。自1915年始,連橫在臺南西區(qū)街長役場辦夜學(xué),“間夜或三夜授課一次,歷年馀始結(jié)束”[注]鄭喜夫編撰:《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第109頁。。此外,連橫在臺中也設(shè)講座,任臺北夜間夏季大學(xué)講師,教授知識,弘揚中華文化。

龍溪馬崎社連氏一族無論以文教、入仕立身,還是以經(jīng)商為業(yè),均秉持、踐行忠義重文的淳厚家訓(xùn)。這是他們綿延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連南夫、連興位的忠耿義烈,連舜賓、連長瑞、連得政的重文思教,連橫兼而有之,融而傳下。他將忠國、重文合二而一,并自覺發(fā)揚祖德,營建家風(fēng)。連橫青年歸大陸欲熱血捐軀,“我輩頭顱原不惜,共磨熱力事維新”。居臺灣,志在愛國保種,通過著述、教授、保護古跡等捍守中華文化。年屆桑榆,也時刻不忘家族遺志,《家書》第五十七“我父子當(dāng)此時局,自宜各盡心力,慘澹經(jīng)營,建立基業(yè),上以發(fā)揚祖德,下以右啟后人,而三十年來之懷抱,乃得償也?!盵注]連戰(zhàn)編:《雅堂先生家書》第五十七封,第62頁。彌留之際,還為未出生的孫子取名“戰(zhàn)”,望其自強不息,為祖國統(tǒng)一而努力??梢哉f,連氏一族傳至連橫,家族精神的承傳得到具體鮮明的展現(xiàn)。

萝北县| 潞西市| 安龙县| 宁陕县| 五指山市| 曲靖市| 孟州市| 读书| 宾川县| 牡丹江市| 镇巴县| 永康市| 田阳县| 元朗区| 台前县| 长宁县| 汽车| 康平县| 偏关县| 手游| 榆中县| 长宁县| 漯河市| 屏南县| 洞头县| 五台县| 桃园市| 山东省| 阿拉善盟| 大关县| 大宁县| 钟祥市| 甘泉县| 鄂托克前旗| 伊金霍洛旗| 临泽县| 鹤岗市| 阳江市| 商城县| 蕉岭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