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四川 成都 641400)
周祥榮 徐大海 彭清海王 飛
腫瘤,包括其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治療方案以及術后預后等一直是臨床醫(yī)學的研究熱點和難點[1]。胃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臨床相對常見的一種間葉源性腫瘤,是一類獨立的來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非定向分化的腫瘤[2]。分析以往臨床資料可知,GIST常常被誤診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神經鞘膜瘤,嚴重耽誤患者的治療[3]。近年來,隨著各類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如免疫組織化學、電鏡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對GIST病理學認識正在不斷加深,但影像學術前診斷GIST的確診率仍較低,提高對GIST的影像學認識直接關系到手術方案的選擇、意義重大[4-5]。本文旨在探討應用超聲內鏡(Endoscopicult rasonography,EUS)與三期增強CT在GIST診斷上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確診并行手術的46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為(48.62±4.60)歲,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腹痛和黑便,其中有6例患者存在吞咽不暢,10例患者存在腹脹,4例患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且伴有發(fā)熱不適,2例患者為黏液便伴肛門灼傷感。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術前均行EUS和三期增強CT檢查;(2)所有患者完善準備后均行手術治療且術后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GIST[6]。排除標準:(1)除GIST外存在其他胃腸帶疾病者;(2)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3)不能完成EUS和三期增強CT檢查者;(4)臨床影像學資料不完整或缺乏準確性者。
1.2 檢查方法
1.2.1 EUS檢查:所有患者入院術前均需禁食禁水8小時,采用日本富士EC-250us超聲內鏡檢查儀進行檢查,檢查方法為充盈法和水囊法,掃描參數(shù)為常規(guī)探頭頻率為7.5MHz或10MHz,完善所有準備后口服去泡劑和表面麻醉劑,術前常規(guī)肌內注射安定10mg和解痙靈10mg。
1.2.2 三期增強CT檢查:所有患者入院術前均需禁食禁水8小時,采用荷蘭飛利浦(Philips)16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且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增強化掃描,掃描前均口服800mL清水或碘海醇稀釋劑使小腸和胃處于充盈狀態(tài),掃描參數(shù)為:螺距1.50,層厚5mm,掃描后1mm 薄層重建,所有患者平掃結束后均應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碘海1.50mL/Kg進行增強掃描檢查,注射速率為2.50mL/s,分別在注射對比劑30s、55s和90s時獲取圖像,注射造影劑后25s~30s行動脈期掃描,60s~70s后行靜脈期掃描,90s~120s行延遲期掃描。
1.3 研究內容 整理分析46例GIST患者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且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標準,比較不同檢查方式對GIST的診斷符合率,并分析GIST在不同影像學檢查中的圖像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對GIST的診斷情況 整理病理及影像學資料可知,46例GIST患者中良性或交界性腫瘤18例(39.13%),惡性28例(60.87%)。其中EUS檢查中定位診斷正確率為95.65%(44/46),3例誤診為胃外壓性病變,良、惡性的定性診斷正確率為86.96%(40/46);三期增強CT檢查中定位診斷正確率為80.43%(37/46),余9例定位來源診斷錯誤或僅檢出未能進行定位,良、惡性的定性診斷正確率為52.14%(24/46),EUS檢查對GIST的定位、定性診斷正確率均顯著高于CT三期增強檢查,比較差異間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59,P=0.024;χ2=13.143,P<0.001)。
GIST是消化道內除食管外最為常見的原發(fā)間葉源性腫瘤,好發(fā)于中年男性。該疾病可發(fā)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以胃區(qū)最常見,發(fā)病率約為60%,其次小腸,約占30%,大腸、網膜及食管較為少見,約為10%[7-8]。根據(jù)以往臨床研究可知,GIST無特異性的臨床癥狀,故僅依據(jù)其臨床癥狀體征難以確診[9]。目前,術后病理檢查為診斷該疾病的金標準,但手術方案的制定依賴影像學檢查手段[10],故提高對GIST影像學征象的認識、提高其診斷率至關重要[11]。
本組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采用EUS和增強CT檢查對GIST病灶部位、形態(tài)及具體生長情況均可清晰顯示,但EUS對GIST的定位、定性診斷正確率均顯著高于增強CT檢查者,由此提示,EUS對于GIST的診斷可能更為優(yōu)勢。結合既往影像學研究[12]和本組資料可知,EUS能清晰分辨胃腸道壁的各層結構,具有較高的圖像分辨率,對于腫瘤病灶的起源可清晰顯示,腫瘤病灶內部回聲情況也可清晰表現(xiàn),對于腫瘤病灶邊界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均可在EUS中清晰顯示,具有較高的定位準確率,而本組數(shù)據(jù)中EUS對GIST定位準確率達高, 能清晰顯示腫瘤的起源,內部回聲情況,腫瘤的邊界和周圍組織關系,其定位準確率高達95.65%,符合既往研究理論。但因為在EUS檢查僅可表現(xiàn)隆起的病變,關于病灶內部結構和大小以等不可清晰表示。增強CT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影像學手段,其也具有較高的時間、空間分辨率,掃描范圍較廣,可以針對腫瘤病灶的內部結構進行清晰顯示[13]。且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 對于腫瘤病灶內的血流供應情況及強化程度均可清晰表現(xiàn),而結合其腫瘤病灶的圖像表現(xiàn),可對腫瘤病灶的邊界以及胃腸道管腔、管壁及周圍組織的結構等均可清晰顯示[14-15]。而本組資料中,46例中20例患者表現(xiàn)為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晰的腫瘤病灶,余26例腫瘤病灶以邊界不清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顯示,其中8例病灶內有多個細小鈣化點,呈散在分布,10例惡性病灶邊界不清,其中4例與鄰近臟器粘連。且增強掃描中,所有病灶均可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強化,其中21例為持續(xù)性強化,而25例為延遲性強化,與以往研究理論一致。
綜上所述,EUS對GIST的定位、定性診斷均較增強CT檢查稍高,但CT對病變鄰近結構及臟器的侵犯、遠處轉移顯示更佳,兩者結合更有利GIST的良、惡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