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軍 李勇奇 韓小霞 閔子揚 張竹青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長沙 410125)
目前,我國南方地區(qū)種植的老瓜食用南瓜主要以蜜本類型南瓜(中國南瓜)為主,該類型南瓜單果質量較大,產量高,品質較好;北方以小果型印度南瓜為主,品質及商品性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南瓜品質及商品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適合家庭消費的優(yōu)質小果型南瓜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但由于印度南瓜品種在南方地區(qū)容易感染疫病、白粉病和病毒病等,產量低,經濟效益差,生產中對抗病、優(yōu)質、高產小南瓜新品種的需求較為迫切。中國南瓜在抗逆性和適應性方面明顯優(yōu)于印度南瓜,因此,選育優(yōu)質、商品性好、產量高的中國南瓜類型的小南瓜品種是解決南瓜產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金圓小南瓜是以自交系N178為母本、N184為父本配制的早熟小果型中國南瓜一代雜交種。母本N178是山西洪洞北瓜與陜西米脂小糖瓜通過自交、回交等方式經9代定向選擇而成。植株生長勢強,第一雌花節(jié)位20節(jié)左右,果實近圓形,果長15 cm,果寬17 cm,單果質量2.1 kg,嫩果表面淺綠色,成熟果橙黃色,果表光滑,果肉橙紅色,果肉厚3.2cm,口感粉甜、細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田間表現抗白粉病和疫病。父本N184是天津小磨盤南瓜與廣東蜜棗南瓜雜交后代,經7代定向選擇而成。植株生長勢中等,第一雌花節(jié)位14節(jié),連續(xù)坐果性好,果實扁圓形,果長10 cm,果肩寬13 cm,單果質量0.7 kg,嫩果淺綠色,成熟果淺黃色,果表光滑,果肉黃色,果肉厚2.5 cm,口感粉甜、細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田間表現后期輕微感白粉病、抗疫病。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瓜類課題組按預定的育種目標,在2015年春配制12個小果型老瓜食用南瓜組合,2015年冬和2016年春分別在三亞和長沙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7—2018年在湖南漢壽、君山及重慶武隆、廣東惠州、云南瑞麗等地進行了多點試驗和示范;2018年將該組合定名為金圓小南瓜。
2015年冬和2016年春分別在三亞和長沙進行金圓小南瓜的品種比較試驗,小區(qū)面積33 m2,爬地栽培,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3次重復,均以金鈴小南瓜(廣州市農業(yè)科學院選育)作對照。品比試驗結果表明:金圓小南瓜2015年冬季栽培在三亞的產量為2 089.9 kg/667 m2,對照品種金鈴小南瓜產量為1 645.2 kg/667 m2,比對照增產27.0%;金圓小南瓜2016年春在長沙的產量為2 156.6 kg/667 m2,對照產量為1 746.3 kg/667 m2,金圓小南瓜比對照增產23.5%,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1)。
在品種比較試驗中對金圓小南瓜主要農藝性狀進行調查測定,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對照品種金鈴小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0%,兩個品種口感均粉甜、細膩(表2)。
2017—2018年分別在湖南漢壽、君山及重慶武隆、廣東惠州、云南瑞麗等地進行了多點試驗。試驗采用爬地栽培,以金鈴小南瓜作對照。試驗結果表明:金圓小南瓜在不同地區(qū)的生產試驗中平均總產量為2 265.1 kg/667 m2,對照品種金鈴小南瓜平均總產量為2 017.7 kg/667 m2,金圓小南瓜比對照增產8.0%~18.4%,平均增產12.2%(表3)。
表 1 2015—2016年品種比較試驗產量結果分析
表 2 金圓小南瓜品種比較試驗主要農藝性狀調查
表 3 2017—2018年金圓小南瓜多點試驗結果
金圓小南瓜為早熟小果型中國南瓜(圖1)。植株生長勢強,早熟,第一雌花節(jié)位15節(jié),主側蔓均可結瓜。果實扁圓形,嫩果綠色,成熟果橙黃色,果面光滑,覆有臘粉,商品果長13 cm,果寬16 c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口感粉甜、細膩,單果質量1.3 kg,每667 m2產量2 000~2 200 kg,田間表現抗疫病、后期輕微感白粉病。適于南方地區(qū)露地栽培。
湖南省內春季栽培,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育苗;夏秋季栽培,播種時間在6月下旬。
育苗前備足育苗基質,基質可自行配制或直接購買蔬菜育苗專用基質。自配基質可用過篩的稻田土,每100 kg加腐熟的農家肥50 kg、50%的多菌靈粉劑0.3 kg,充分拌勻,用農膜封蓋,堆漚30 d,期間翻動2次。早春育苗時,播種前2 d在育苗棚內鋪設電熱加溫線,選用32孔營養(yǎng)盤,將基質填裝育苗盤后整齊擺放于鋪好電熱線的苗床上。在播種前將營養(yǎng)盤淋透。播種前選晴天曬種1~2 h,將種子倒入55 ℃左右的熱水中攪動并保持15 min,然后用25~30 ℃的溫水浸種4 h,種子撈出瀝干后,置于30 ℃條件下保濕催芽,種子露白后播于營養(yǎng)盤中,每穴1粒。播種時在每孔中間用食指插一個2 cm深的小穴,將種子平放于穴內,覆上營養(yǎng)土,淋濕,蓋地膜保溫保濕。育苗期間,控制好棚內溫濕度,保證秧苗健壯生長,移栽前7 d逐漸通風降溫煉苗。夏季育苗時,正值高溫多雨天氣,需加遮蔭防雨設施,勤通風以防幼苗徒長及苗期病害發(fā)生。
選肥沃疏松、排灌良好,近兩年沒種過南瓜的壤土。土地翻耕耙平后,8 m開廂,每廂兩邊各整理50 cm寬畦面,畦面覆蓋地膜,溝寬50 cm,溝深20 cm,加深圍溝和腰溝。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000 kg或菜枯50 kg、復合肥30~50 kg、過磷酸鈣50 kg。3~4片真葉時選晴天下午移栽,單行定植。春季栽培,株距50~70 cm,每667 m2栽300株左右;夏秋季栽培,每667 m2栽450株左右。
植株倒蔓前,用草銨膦化學除草一次,整個生育期不整枝,任其生長,但應注意防積水引起死苗或爛瓜。前期控制肥水,開花期遇連續(xù)陰雨天氣,可以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坐穩(wěn)果后,追膨瓜肥1次,每667 m2施15 kg速溶三元復合肥,在每兩株中間位置穴施,上面蓋層碎土,也可以在雨天撒施,采收第一批果后,追返苗肥1次,每667 m2施20 kg速溶三元復合肥,整個生育期追肥2~3次。
金圓南瓜抗性較強,病蟲害發(fā)生較少,常見病害有苗期猝倒病和中后期白粉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瓜實蠅等。猝倒病可用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進行防治;白粉病可用2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2 5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間隔7 d噴1次,連續(xù)防治3~4次;蚜蟲可用3%啶蟲脒乳油2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噴施防治;瓜實蠅可用21%滅殺斃乳油3 000倍液、2.5%敵殺死2 000~3 000倍液交替防治,間隔7 d 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開花后35 d左右,果實開始轉紅時即可采收,采收時注意保護南瓜藤葉,以利后期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