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認同“剝削正義”嗎?

2020-12-17 10:57魏傳光
關鍵詞:批判正義馬克思

摘 要: “伍德命題”提出“馬克思認為資本占有剩余價值不包含不平等或不正義的交換,工資關系不涉及非正義問題”的觀點,實質是把馬克思的思想歸于“剝削正義”的行列?!皠兿髡x”的觀點雖然引人深思,但終究是對馬克思正義思想的誤判。誤判的根源在于伍德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事實性描述和規(guī)范性評價的綜合,生硬地給予二元分離的理解。實際上,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和規(guī)律的分析中暗含了對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一系列非正義評價,包括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實質性不平等交換、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分配、剩余價值的強制性單向轉移、勞動者生活狀態(tài)的惡化等。馬克思創(chuàng)作《資本論》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看似平等交換、實則不正義剝削的內在邏輯,以撥開庸俗經濟學家制造的“剝削正義”迷霧。

關鍵詞: 馬克思;伍德命題;剝削;正義;批判

中圖分類號:B0-0;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8634(2020)05-0028-(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5.004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艾倫·伍德于1972年發(fā)表了《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一文,此文提出的核心觀點“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艾倫·伍德:《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林進平譯,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構成了此后研究馬克思與正義關系無法回避的問題,后來學界稱之為“伍德命題”。(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把伍德的這一觀點命名為“伍德命題”。參見段忠橋:《對“伍德命題”文本依據的辨析與回應》,《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9期,第17頁。)伍德從三個方面維護或論證了自己的觀點:第一,馬克思認為工資交換勞動力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唯一交換,是正義的交換,因為它是在剩余價值產生之前完成的。第二,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是資本家利用他購買的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是資本家發(fā)展生產力的動力,“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些財產權的翻轉同樣是正義的”,(艾倫·伍德:《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第23頁。)反而,阻止資本占有剩余價值才是不正義的。第三,馬克思認為資本家與勞動力之間的交換是對工人的系統(tǒng)剝削,但剝削不等于不正義,除非我們已經假設任何剝削對馬克思來說都是不正義的。鑒于“伍德命題”給馬克思主義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為澄清馬克思主義與正義的關系,盡可能地消解“伍德命題”的有效性,本文對“伍德命題”的三條依據分別展開分析和批判,并求教于大方。

一、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是唯一且等價的嗎?

先來看“伍德命題”的第一個依據。伍德認為,馬克思明確提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當工人的勞動實際上開始了的時候,它就不再屬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賣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頁。)所以資本家所付出的工資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不是用來購買勞動產品的,這樣,工資本不應該體現為勞動產品的價值,而是體現為勞動力的價值。如果馬克思認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工資就無須與工人的勞動等值了,如果工人所獲得的報酬低于所付出的勞動,這也并不是不公平的。那么,如果資本家利用貨幣優(yōu)勢,通過失業(yè)率、后備軍等方式,用低于勞動力價值的工資進行交換是符合正義原則的等價交換嗎?伍德認為,從一般意義上講,雖然個別交換是不等價的,但并影響以上判斷,因為馬克思認為“在商品交換中,等價物的交換只是平均來說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個個別場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4頁。)所以正義的等價交換是從平均意義上講的,而不是要求每次交換都是如此。

馬克思的確贊同沒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換這條原則,“商品的流通過程就其純粹的形式來說,要求等價物的交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86頁。)在馬克思看來,由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中,支配性的社會關系是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資本家控制了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最終處置權,無產階級只有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才能取得必要的生存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使用權普遍地成為可交易的對象。所以,馬克思用“勞動力價格”取代古典經濟學的“勞動的價格”概念。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種屬性,勞動力的交換價值是由再生產這種勞動力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勞動力再生產所需的一切產品和服務,都來自市場。而且馬克思大體上假定大多數商品都是按價值來交易,價值與價格無異,勞動力雖然比較特殊,但其價格也必須接受市場規(guī)律支配。因而,馬克思認為不僅一般商品在交換領域是等價的,當勞動力成為一種商品,在交換領域也是等價交換。

可以說,勞動與勞動力兩個概念的轉換與分離,工資與勞動力實現等價交換,是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深入推進研究的杠桿和前提,所以對于否定這一看法的人,馬克思認為他們是“不樂意看到把現代經濟關系赤裸裸地揭露,把資產階級最大秘密戳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4頁。)從這個意義上講,伍德的理解是對的。正如哈維所講,資本家如何能通過一種以等價交換為前提的交換過程來實現一種不平等?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無論怎么嘗試,都不可能在交換領域中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哈維:《資本的限度》,張寅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頁。)所以,馬克思從來不把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當作觀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窗戶”。

伍德的錯誤之處在于,馬克思認為只有確認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等價交換,才能揭示無產階級何以被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關系以“正義”的方式所“奴役”,而不是用“等價交換”來論證資本主義的正義性?;蛘哒f,馬克思要解釋的矛盾是交換所預設的等價關系與剩余價值隱含的不平等之間的矛盾。等價交換是揭示問題和解釋矛盾的前提,而不是終點的結論。正是存在著交換領域符合正義原則的等價交換,才需要揭示“正義與奴役悖論”的隱匿機制。即以正義始,以奴役終,以“自由—平等”交換始,以不平等的兩極分化終的社會機制如何解釋,得以形成的秘密在哪里?等價交換的價值規(guī)律是如何轉化為資本主義占有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可以說,從交換正義開始而不是停留于此論證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性,是馬克思正義理論的特質之一,既簡單又優(yōu)雅(哈維語)。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這樣的解釋“好像晴天霹靂”(《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9頁。)一樣擊中了要害。

從邏輯上講,資本與勞動力在交換領域的等價交換并不是判定“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充分理由,甚至也無法判定“馬克思斷定資本與勞動力的等價交換符合正義原則”,根本原因在于如上所述,資本與勞動力的等價交換是馬克思揭露剩余價值事實的杠桿和前提,馬克思并不在這里尋找整個社會階級之間的關系,要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態(tài)度,還需要深入到生產領域。這時,就需要回答伍德提出的“唯一交換”問題了。

實際上,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交換是循環(huán)鏈條中的一環(huán),而不是直線鏈條的起點。馬克思為了揭示資本主義錯綜復雜的秘密,只能把每一段過程作為單獨的“窗戶”透視資本主義的內在結構,所以要抽象出一個“等價交換”概念,但要更有深度、更加立體地理解資本主義,我們還應該動態(tài)地把一扇扇窗戶連接起來,這樣,“當我們轉到另一扇窗戶之后,我們就能看見先前隱藏的視野之外的東西”。(哈維:《資本的限度》,第45頁。)僅從一扇“窗戶”看出去,第一次交換是和諧的、非對抗的、平等的,是通過一定的契約完成的,但“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5頁。)資本家就是看到了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具有特殊能力,它生產的價值比它本身具有的價值更多,即勞動力可以生產剩余價值。所以,資本家擁有了勞動力的使用權之后,便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組織生產過程。因而,為了更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秘密,馬克思沒有停留在初次交換上,而是進入生產領域,在這里他看到了“天賦人權的伊甸園”已不復存在。就像西方學者瑞安所理解的那樣:“在勞動力的購買中資本主義不違反‘平等交換規(guī)則,在勞動力的使用中,卻違反了這一規(guī)則?!保ń芾梗骸秾ⅠR克思帶向正義:補充與反駁》,曹春麗譯,載李惠斌、李義天主編:《馬克思與正義理論》,第256頁。)

馬克思認為,雖然資本與勞動力的最初交換是等價交換,但在生產領域產生的完全是另外一些現象,“逐年都在增長的剩余產品的一大部分”都是“不付等價物而竊取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06頁。)竊取的剩余價值構成了下一階段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如果這時再反觀交換過程,就會發(fā)現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一開始就包含著對勞動力的剝削,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最初表現出來的平等與自由消失了,只不過這種狀況要進入到循環(huán)鏈條之中才容易看清楚。

由于資本競爭的原因,資本家會加大勞動過程中的剝削,以增加資本積累的速度,隨著這一進程的發(fā)展,就形成了一個更大的鏈條:資本等價購買勞動力—在生產領域產生剩余價值—從被征服者那里掠奪來的貨幣去購買被征服者的商品—最初活動的等價物交換日益轉變?yōu)樽约旱闹苯訉α⑽?。所以,當我們把單個“窗戶”連在一起時,就會發(fā)現,后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實際上是之前勞動力生產的剩余價值,即“資本家用他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經對象化的勞動的一部分,來不斷再換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673頁。)所以,資本購買勞動力表面上是交換,實質是無償占有。從根本上講,馬克思通過對最初等價交換的抽象,得出的結論實際是工資關系根本就不是一種交換關系,而是一種明確的剝削關系。恩格斯后來闡釋他對《資本論》的認識時,把馬克思對這一現象的透視講得很清楚:“表現為最初活動的等價物交換,已經變得僅僅在表面上是交換,因為,第一,用來交換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本身只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勞動產品的一部分;第二,這部分資本不僅必須由它的生產者即工人來補償,而且在補償時還要加上新的剩余額?!保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70頁。)

因而,如果單從馬克思抽象出來的最初交換過程來看,伍德的理解是對的:即使勞動力生產了剩余價值,也沒有破壞交換的等價原則,也不能說交換領域存在剝削。但是,如果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隨著鏈條的持續(xù)循環(huán),事情就發(fā)生了轉變。馬克思對等價交換的抽象更好地解釋清楚了資本主義的運作過程,“戲劇性地解開了一個古老的關于市場的謎(人們何以能從公平交易中獲利?)”。(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重讀〈資本論〉》,胡志國、陳清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總之,等價交換的抽象是為了把問題引向生產領域,扭轉李嘉圖勞動價值理論,“挖掘資本主義秩序之外在表象下的深層結構,使我們能夠了解勞動時間的花費軌跡,并發(fā)現那些使得工人階級的未付酬勞動或剩余價值能夠被剝奪以及剝奪多少的各種制度安排”。(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楊通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頁。)對此,伍德顯然沒有認識到。如果非要說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等價交換符合正義原則,那只能是“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38頁。)只是資產階級的內部正義。毫無疑問,伍德的第一個依據是錯誤的,馬克思在資本與勞動力平等交換的入口,已經埋藏了批判資本主義現實制度不正義的炸藥。

二、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是正義的嗎?

伍德認為,馬克思雖然對自己發(fā)現剩余價值而自豪,但卻沒有用之評判資本主義正義與否,這是因為在馬克思的字里行間里顯露了這樣的觀點:“資本家購買了一個商品(勞動力),并支付了它的全部價值;通過使用和剝削這一商品,他現在創(chuàng)造出一種比原先支付的價值還要大的價值。這個剩余價值就是屬于他的,而從來不屬于任何人的,他不欠任何人一分錢。”(艾倫·伍德:《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第20頁。)因而,伍德認為在馬克思那里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無關乎正義問題。

雖然伍德認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事實,但他覺得這并不像薩繆爾森認為的那樣“這看來是對資本主義的罪行的一個嚴重判決”。(薩繆爾森:《經濟學》,下冊,高鴻業(yè)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16—317頁。)也就是說,在伍德看來,馬克思并沒有用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這一事實判決資本主義的不正義。伍德的理由是,馬克思并不像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自然地將剩余價值作為非正義來看待,《資本論》只是實然地闡明了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里是如何“自在的”。

另外,在同一文本中馬克思提出:“只是等價物交換的商品交換情況下,資本家只要付給工人以勞動力的實際價值,就完全有權利,也就是符合于這種生產方式的權利,獲得剩余價值?!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1頁。)馬克思甚至認為,資本家也“幫助創(chuàng)造屬于剝取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1頁。)對于這樣的表述,同樣可以用上述方式解讀。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看到,馬克思是把資本家作為經濟范疇的人格化和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看待的,資本家與工人一樣,也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產物,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畢竟資本家擁有“符合于這種生產方式的權利”——盡管只是資本主義法權。所以,馬克思既不愿意“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也不愿意過多地給予其正義譴責,而是把正義批判的對象對準資本主義制度,認為“這種專制制度越是公開地把營利宣布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8頁。)

事實上,馬克思多次把資本占有剩余價值說成是對工人的“盜竊”和“搶劫”,諸如,“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6頁。)剩余產品是“不經交換、不付給等價物而被占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57頁。)等。馬克思也曾指出,不付等價物而竊取的剩余產品“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頁。)馬克思曾諷刺性地把資本家占有剩余勞動描述成“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尤其是馬克思提出,“認識到產品是勞動能力自己的產品,并斷定勞動同自己的實現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強制的,這是了不起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產物,而且也正是為這種生產方式送葬的喪鐘”,(《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12頁。)明確指出剩余價值產生前提的不公平,有力地反駁了“伍德命題”的誤判。

三、剝削內含規(guī)范性正義評價嗎?

伍德承認由于工人的脆弱性和無從選擇,資本剝削了工人的勞動,資本主義的工資勞動通常是剝削的,但他卻認為“剝削是一種客觀的社會事實,我們不能從一開始就假設它是錯誤的或者非正義的,而要給這個問題留有空間”,(A. 伍德:《非正義的剝削》,王晶等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年第2期,第68頁。)馬克思只是證明了剝削的存在,并沒有用之評價資本主義正義與否。所以,伍德認為,馬克思并沒有斷然認定剝削是正義的,只有當剝削包含了對工人自由權利的侵犯的時候,才是非正義的。

顯然,伍德認為,雖然人們通常認為在馬克思那里“剝削”自然包含著道德譴責或正義批判的意蘊,幾乎所有著名的道德理論也都判定剝削在道德上是有錯的,但實際上馬克思認為“剝削”術語僅表示剩余價值從一個階級轉移到另外一個階級身上?;貞榈碌挠^點,需要首先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思想體系里,什么是剝削?二是剝削是否包含規(guī)范性正義評價的內涵?即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闡釋是否在正義方面給予了批判?

由于剝削是一個多層次、復合性的經濟學概念,馬克思也從未對剝削概念做過清晰的定義或說明,所以用定義的方式講清楚“在馬克思那里什么是剝削”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實際上,馬克思對剝削的認識是隨著對資產階級的認識不斷深入而逐漸走向成熟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剝削還只是理解為工人的“生存資料和活動資料越來越多地積聚在資本家手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0頁。)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把工人的勞動產品被拿走與私有制關聯起來,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清晰地意識到資本的擴大是通過剝削完成的,而到了《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已經看到資本剝削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隨后,馬克思對剝削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賦予剝削一種最為基本的形式,即剩余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完成了對剝削的系統(tǒng)研究,除了提出剝削具有生產力的屬性,是生產力獲得一定程度發(fā)展又不夠充分的產物之外,還重點分析了剝削內含的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意蘊,即資本家憑借生產資料的壟斷權對無產階級的剩余勞動無償占有的過程。

可見,馬克思最后把資本主義剝削定位于資產階級無償占有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這樣的定位是否包含規(guī)范性的正義評價呢?這時,我們還要看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是什么類型的剝削,換而言之,這種剝削是否包含對工人階級自由權利的侵犯?美國學者佩弗做了關于剝削的類型學劃分,我們可以借鑒之。佩弗提出馬克思把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過程作為一種經濟剝削而不是一般剝削來理解,而經濟剝削又可分為簡單剝削和強迫剝削兩種。佩弗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經濟剝削主要是指“強迫的,無酬的,剩余的勞動,其產品無法被直接生產者所控制”的強迫剝削,而不是“剩余價值被占有或者是直接生產者無法獲得他們所生產的全部價值”(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呂梁山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頁。)這種簡單剝削。本文認為,強迫剝削是馬克思強調的資本主義剝削概念類型,也是最為符合工業(yè)資本主義時代現實的剝削概念。

如果說馬克思的剝削概念是指在對抗性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中,資產階級憑借其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權,強迫且無償占有無產階級的剩余勞動的強制剝削,那么,剝削與正義相關嗎?或者說,它還是僅僅對客觀的社會事實進行描述的概念嗎?答案顯然不是。強制剝削顯然既包含歷史尺度,也包含價值尺度,歷史尺度承認剝削的歷史正當性和歷史合理性,同時價值尺度譴責剝削的非正義性。對于“剝削”這一關乎人類活動的重要概念,馬克思對其既有科學分析和客觀描述,同時也包含著規(guī)范性界定,隱藏著正義與否的價值判斷。馬克思認為,價值不能脫離事實而加以考量,必須依賴于看待事實的方式,就像《資本論》“這部書是在怒火滿腔的情況下寫成的,卻用冷靜的邏輯來進行分析”(海爾布羅納:《幾位著名經濟思想家的生平、時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45頁。)一樣。

伍德的根本錯誤在于把強制剝削當成了實體而不是關系。我們必須看清楚,強制剝削不僅反映了生產力,更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剝削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并且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存在著強迫性,工人階級的勞動不僅是無酬的,而且是強迫的。雖然可以說非勞動階級對勞動階級的剩余產品的占有并不必然具有否定性的評價含義,但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的確是一種強制剝削,包含著強迫。如同金里卡所言,“如果(工人—作者加)主動將自己的勞動力貢獻給他人,就不存在不正義的問題”,(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頁。)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存在的強迫關系使得剝削失去了正義性。

盡管不少西方學者否認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是被強迫勞動的,如科恩認為工人可以存足夠錢來購買少量的生產資料,成為小資產者。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沒有強迫工人出賣勞動力,但實際上利用經濟的方式限制了工人進行某種選擇的余地,在龐大的經濟強制力下,“自由選擇”只是一種迷思,工人階級只擁有勞動力可以出賣,成為馬克思所形容的“薪資奴隸”。更何況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本身具有剝削性,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都沒有可接受的替代選擇。如果我們把這種強迫放置于工人階級群體之中看,則更加明顯,即這種強迫力量是通過社會結構的方式作用于工人階級身上的。正如雷曼所言,“結構性強迫在發(fā)揮作用時,是將一個群體局限于一系列境況之中”,(Jeffrey Reiman,“Exploitation,Force,and the Moral Assessment of Capitalism:Thoughts on Roemer and Cohen”,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6,no.1(Winter,1987),p.38.)就工人階級的整體而言,并沒有在任何現實的或實質層面上能夠自由地不出賣自己的勞動,或真正掌控自己的勞動。所以在涉及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時,馬克思寫道:“這種剩余勞動是資本未付等價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質來說,總是強制勞動,盡管它看起來非常像是自由協商議定的結果?!保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7頁。)

為了索求更多的利潤,資本家遵循“盡可能的低工資”的定理,強迫式的嚴格剝削從根底上會削弱工人階級的活力,正如霍布斯鮑姆在《資本的年代》中描述的那樣,“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的工人一輩子仍是工人,現存的經濟體系也要求他們一輩子當工人”。(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1848—1875》,張曉華等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253頁。)不僅如此,強迫剝削還促成了勞動力過度消耗和過早死亡,造成了從事工業(yè)人口的衰頹,也引發(fā)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馬克思在描述英國火柴廠的工人每日工作12個小時以上、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一半工人是未成年人的情形時,甚至說:“如果但丁還在,他會發(fā)現,他所想象的最殘酷的地獄也趕不上這種制造業(yè)中的情景?!保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86頁。)馬克思認為這是十足的昔尼克主義,即“蔑視道德;凌辱人的尊嚴;不知羞恥;冷酷無情;無所顧忌;對眼前事物冷嘲熱諷,等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87頁。)

布坎南在談到何種剝削具有規(guī)范性意蘊的時候,提出三條理由:“第一,剝削某人就是將他或她利用為工具或自然資源;第二,這種利用對于被利用者來說是有害的,第三,這種利用的目的在于某人的自身利益?!保ㄅ甯ィ骸恶R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第152頁。)對照這三條理由,強迫剝削具有規(guī)范性意蘊,尤其是對照第二條來看,由于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帶來了勞動與人本身統(tǒng)一的反向性,馬克思認為,這樣的社會秩序建構是不可能把社會正義作為一種理想追求的。也正是如此,馬克思認為強迫剝削遵從的是資產階級的社會需要,是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表現。雖然馬克思沒有對一般意義上的剝削給予明顯的正義批判,但確實明確反對帶有剝奪、壟斷性質的剝削,并蘊含了對這種宰制他人存在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給予否定性的正義評價——盡管對剝削的正義批判并不處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位置。

除了資本主義剝削具有強迫性因而是非正義的之外,我們還應看到,馬克思對剝削的非正義性還有另外一個判定理由,即資本家是一個非勞動者,卻單純憑借資本的所有權,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以剝削他人的勞動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6頁。)的前提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暗含著生產資料分配的不平等不正義,這也導致了勞動對資本的從屬,使工人與資本家的地位從起點開始就不平等。馬克思很清楚,資本家在交易中的優(yōu)勢不是產生于經濟,而是產生于享有特權的社會地位。從這個角度上講,伍德所認為的“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和對勞動的剝削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濫用,也不是(像欺騙、走私、收保護費那樣)在資本主義內部會偶爾發(fā)生的專橫的、不公平的活動”(艾倫·伍德:《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第25頁。)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不會簡單地把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占有作為一件正義的事情看待。

總之,我們不能把馬克思的剝削概念單純作為經濟學概念來看待,它其實還是社會歷史觀概念,就如同《資本論》不僅是描述生產、交換及分配的過程等現代社會經濟組織形態(tài)的著作,它實際上還包含對政治、法律、歷史、教育、道德等問題的精辟論述。馬克思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站在歷史的高度思考剝削問題,用歷史觀統(tǒng)攝經濟學,使經濟學走向了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實現了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超越。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以歷史的視野提出“雇傭勞動制度是奴隸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41頁。

)在這樣的歷史高度中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是工作最繁重和生活最悲慘的階級。所以,馬克思對剝削的價值判斷不在別處,就隱含在剝削生成的歷史分析之中。我們不僅要看到剝削的純粹經濟學分析,更要看到其中隱而不顯的價值立場,剝削的事實分析就包含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正義譴責。

對于許多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而言,似乎認為“不正義的范例就是剝削”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但馬克思是如何表述,在何種意義上表述了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非正義,卻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剝削作為關乎資本主義社會最為重要的社會事實之一,在馬克思那里,既有對事實的描述,也有對事實的規(guī)范性評價。馬克思認為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包含著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分配、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實質性不平等交換、剩余價值的強制性單向轉移、勞動者生活狀態(tài)的惡化等不正義的事實,而《資本論》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看似平等交換、實則不正義剝削的內在邏輯,以撥開由資本主義庸俗經濟學家制造的“剝削正義”迷霧。

Does Marx Agree with “Exploiting Justic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Wood Proposition”

WEI Chuanguang

Abstract: The “Wood proposition”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Marx believes that the surplus value of capital possession does not include unequal or unjust exchange, and wage relations do not involve injustice”, which essentially classifies Marx as “exploitative justice”. Although the view of “exploitative justice” is thought-provoking, it is ultimately a misjudg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justice. The root of the misjudgment lies in Woods comprehension of the fact description and normative evaluation of Marxs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and his rigid understanding of the separation of duality. In fact,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t economic processes and laws implies a series of unjust evaluations of capital exploitation and employment, including substantive unequal exchange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mandatory one-way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 and the evils of workers living conditions. One of the aims of Marx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riticism of Das Kapital is to reveal the inherent logic of seemingly equal exchange and unjust exploita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employed labor, so as to remove the mist of “exploitative justice” created by vulgar economists.

Key words: Marx, “Wood proposition”, exploitation, justice, critique

(責任編輯:張 蕾)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當代建構及其現實觀照”(20BKS01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分配正義的制度保障研究”(2020GZYB20)

作者簡介:魏傳光,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 廣州 510632)。

猜你喜歡
批判正義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實踐正義是否可以脫離理論正義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沖破單向度的枷鎖
用“批判”的思維解讀語篇的光輝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價值探討
在批判中尋求解放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冷水江市| 神木县| 江油市| 腾冲县| 封丘县| 榆社县| 越西县| 梅河口市| 丹东市| 芦山县| 桐乡市| 大冶市| 开远市| 达拉特旗| 长沙县| 犍为县| 海原县| 宁晋县| 新闻| 剑川县| 洛南县| 马关县| 延津县| 仙居县| 富裕县| 新河县| 武安市| 中山市| 靖江市| 莆田市| 温泉县| 绍兴市| 尼木县| 新绛县| 广州市| 安宁市| 合肥市| 衡阳县| 方城县| 长沙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