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陳乃春,施興鳳,胡曉紅,施靜
(六盤水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六盤水 553000)
刺梨是貴州省獨具特色的藥食同源植物[1],果實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黃酮類化合物、超氧化歧化酶(SOD)及其他多種營養(yǎng)物質。近年來,貴州省將刺梨產業(yè)列為重點推進的農業(yè)產業(yè),明確提出要將刺梨產業(yè)打造成現代高效農業(yè),實現精準扶貧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產業(yè)。截至2019 年初,貴州刺梨基地總面積已達17.31萬hm2,而六盤水市作為貴州刺梨的核心產區(qū),刺梨種植面積已經發(fā)展到6.69 萬hm2。近年來,六盤水市乃至貴州省刺梨產業(yè)均存在明顯的用工短缺問題。果樹省力化栽培又名簡化栽培或低成本栽培,是利用一系列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的管理措施。實施省力化栽培,解決管護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是刺梨產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從改革土壤管理制度、簡化修剪、簡化施肥、修剪廢棄枝條高效還田、重視秋冬季病蟲防控等方面,闡述了刺梨園實施省力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以降低生產成本、解決勞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
省力栽培起源于日本,二戰(zhàn)后,隨著日本工業(yè)經濟的逐漸發(fā)展,年輕人奔向城市,果樹種植者的老齡化和婦女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采取省力化栽培管理措施,成功地解決了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問題。而歐美國家的果樹栽培一開始就著眼于省工省力[2]。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yè)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城市和工廠以及向其它行業(yè)轉移,造成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員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老人及留守婦女成了農業(yè)生產的主力軍,導致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果品純效益下降[3]。為解決勞動力短缺這一突出問題,我國已經在蘋果、柑橘、核桃、獼猴桃等果樹生產中成功借鑒和推行了省力化管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借鑒其他果樹栽培管理過程中省力化、高效化技術措施,結合刺梨生長發(fā)育和栽培管理特點,集成一套較為先進的、符合六盤水市自然條件和人力條件的刺梨省力化栽培模式,將有力推動刺梨產業(yè)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目前六盤水市刺梨土壤管理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清耕制,而且是人工除草,每年至少2 次,每次每667 m2至少需2~2.5 個人工,人力成本約合200~250 元/天。再加上六盤水市山多地少,刺梨主要種植在坡度15~25°的坡地,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改革土壤管理制度,放棄清耕制,實施園地種草,勢在必行。
果園生草是培肥地力、全方位提升果園綜合生產能力與效率、實現果樹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代土壤管理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生態(tài)及經濟效益[4]。向仰州等[5]采用間作黑麥草、自然生草和清耕3 種方式管理刺梨園地表,結果表明,與清耕相比,生草栽培可以調節(jié)土壤pH,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顯著提高土壤細菌、真菌、放線菌數量及微生物總數;顯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這兩種生草栽培均可改善刺梨園土壤肥力。果園生草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增強了土壤緩沖能力,涵養(yǎng)了水源,減少了水土流失及資源污染,維護了生態(tài)安全[6]。李占武[7]也提出,果園需要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環(huán)境,為果樹根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
2.1.1 選擇優(yōu)良草種
應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六盤水市自然條件、能與刺梨和諧共生、改良土壤和涵養(yǎng)水源能力強的優(yōu)良草種,如長柔毛野豌豆、白三葉、毛苕子、紫花苜蓿、高羊茅和黑麥草等[8]。
2.1.2 實施配套技術措施
(1)寬行密株種植
現有刺梨基地株行距多為2 m×3 m,每667 m2種植111 株。為了給種草留出空間,可適當增大行距,縮小株距,株行距可改為1.5 m×4 m。行間種草寬度2~2.5 m,離刺梨種植點0.75~1 m 的范圍保持清耕或割草覆蓋。
(2)配套適宜的修剪技術,為生草創(chuàng)造空間
修剪時最多留主枝5~8 個,主枝上0.5 m 以下的分枝全部去掉,必要時通過支撐等方式降低主枝角度,使株型聚攏,不過于分散,為生草創(chuàng)造空間[9]。
(3)加大肥水投入
生草初期,由于草和刺梨競爭營養(yǎng),所以必須加大肥水投入,以滿足刺梨生長需求。
刺梨的芽具有早熟性,分枝多,加上有刺,故修剪是一大難題。簡化刺梨修剪,以冬季大枝修剪為主、夏季修剪為輔,達到減少枝條級次、簡化樹形,解決通風透光問題,平衡生長與結果關系的目的。
2.2.1 樹形
刺梨適宜的樹形為近于自然叢生狀的圓頭形、有主干低分枝的圓頭形或傘形,樹高1.5~2 m,冠幅1.5 m 左右,全樹5~8 個主枝,其上交錯分布結果母枝。要求枝梢自下而上斜生,充分布滿空間,互相不交錯或不過密,內部通風透光[10]。
2.2.2 修剪
以冬剪為主,輔以生長期的適量疏剪。冬季修剪剪除枯枝、病蟲枝、過密枝和纖弱枝,盡量多留健壯的1~2 年生枝作為結果母枝;對衰老的多年生枝進行回縮,促使基部萌發(fā)抽生強枝并成為新結果母枝[11]。對于嚴重衰老的刺梨園,也可進行隔行臺刈更新,只留20 cm 高的叢樁,分兩年完成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臺刈更新要結合深翻、重施基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快速恢復產量。
2.3.1 改變施肥方式,減少施肥次數
根據刺梨需肥特點及肥料性質,改變傳統(tǒng)的一年多次施肥為兩次施肥,改土壤追肥為葉面施肥。將秋冬季所施的基肥提前到與采果肥合并,在采果后及時施下,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復合肥,以促進根系生長和花芽分化,增加樹體積累[12]。生長期將萌芽肥與壯果肥合并為一次,在果實膨大期結合病蟲害防治時進行葉面噴施,改根際追肥為葉面施肥。
2.3.2 采用袋控緩釋肥等新型肥料
袋控緩釋肥是緩控釋肥的一種,用控釋袋包裝肥料,調節(jié)控釋袋的微孔數目,達到控制養(yǎng)分釋放的目的,可實現一次性施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需要,肥料損失少,利用率高,環(huán)境友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改善果樹品質的有效措施之一。宋海巖等[13]研究了多年施用袋控緩釋肥對桃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品質的影響,取得良好效果。刺梨園也可以參照使用袋控緩釋肥等新型肥料,達到提高產量、品質和節(jié)省勞動力的目的。
刺梨的芽具有早熟性,每年能發(fā)生2~3 次分枝。因此每年修剪會剪去1/2~1/3 的枝條。大量的枝條如果焚燒,會影響環(huán)境空氣,而且容易造成火災;如果就地堆放在地里,難以腐爛,影響田間各項作業(yè),并且其還是病蟲的適宜越冬場所。果樹修剪下來的枝條,不僅蘊含大量的生物能源,同時也包含大量的礦質養(yǎng)分[8]。因此將刺梨修剪下來的枝條進行高效利用,使之變廢為寶具有重要意義。廢棄枝條目前各地主要用于制作堆肥、生產食用菌或直接就地粉碎還田等。根據本地目前的生產水平和人力情況,直接就地粉碎還田是最可行的辦法。
將粉碎的木屑覆蓋在刺梨行間,注意距樹干約10~15 cm,避免木屑分解時放出的熱量傷害樹干。木屑厚度由枝量決定,雜草嚴重的地段適當增加厚度。將粉碎的木屑覆蓋于刺梨行間,不僅能夠起到抑制雜草、保持水土等作用,而且隨著木屑的逐漸分解,將向園地補充大量有機質和無機營養(yǎng)成分,改良土壤結構,實現刺梨產業(yè)綠色、循環(huán)發(fā)展。
經過一年的生長,進入秋冬季后病蟲也會隨著刺梨休眠而進入越冬期。即使經過整形修剪、剪去絕大部分病蟲枝,仍然會有很多病蟲源留在樹體和土壤中。秋冬季實施病蟲害防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是刺梨已經處于休眠期,生理代謝較慢;另一方面是降低越冬病蟲基數后,可大幅減輕來年為害。
首先在整形時,注重剪去病蟲枝,并帶出園地燒毀。其次,使用如彪能、清爽等藥劑,適當加大劑量,對樹體和地面大量噴灑,以殺死病蟲源,大幅降低越冬病蟲基數。同時,生長期配合使用高效太陽能殺蟲、粘蟲板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控,達到綠色、高效控制病蟲害的目的。推廣如彌霧噴霧器、超低容量噴霧器、靜電噴霧器等先進器械,解決水源缺乏問題,降低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