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迎拒之間:論曾紀澤對公法的認識及運用

2020-12-14 04:08劉志靖伊紀民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公法外交

劉志靖,伊紀民

(湘潭大學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總體觀之,目前關于曾紀澤外交實踐與思想的研究可謂不勝枚舉,其中涉及公法外交思想研究也有不少成果涌現(xiàn)①。就其對國際公法的認識上,學界從兩個角度加以闡述:一是承認公法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與道德價值;一是對強權政治主導下的公法予以保留[1]。正如有學者所總結(jié)的“公法抑或虛禮”[2]。就此矛盾心態(tài),歸因于西方諸國的強權本質(zhì),恐怕不會有太大異議。比如,有學者認為這與中國“遭受侵略的現(xiàn)實處境”[1]密切相關。這與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侵略與反侵略的“革命史”的書寫方式不無關聯(lián)。此外,也有學者從曾紀澤固有的觀念出發(fā),指出他對“包含律法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還持有信心”[2]也是重要原因。就公法維權思想及實踐來看,有學者認為曾紀澤的公法外交活動“有力地抨擊了西方列強的強權外交”[3]?!半m然在本質(zhì)上不能改變晚清政府外交上的弱勢地位,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權益”[4]。正如有學者認為:“運用國際法維權的意識是曾紀澤屢次為中國成功維權的重要觀念因素?!盵5]但也有學者指出在中西實力懸殊、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曾紀澤的公法維權活動雖為國家挽回了諸多利益,但“只可算作是一種疲于應付的無奈之舉”[6]157。以上所舉,大抵是曾紀澤公法外交方面的研究概況。而就其如何有選擇的援用公法,即對公法既承認又保留的迎拒心理主導下的靈活取用公法以維權的體現(xiàn),以及運用公法難以有效維權的多層原因,尚缺乏系統(tǒng)闡述。鑒于此,本文以曾紀澤對公法的多面認識及靈活運用為中心,探討其在當時外交實踐中運用公法維權的經(jīng)驗教訓。

一 走進公法:國內(nèi)與國外環(huán)境的雙重助力

首先,民族危機是曾紀澤學習國際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自步入近代以來,列強環(huán)伺,因軍事國力無法與之抗衡,從而被迫與之媾和。于是,“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世界文明隔絕的狀態(tài)被打破了”[7]。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催生出的世界意識與自強意識不僅推動了國人研究西學的步伐,也引起了他們對重新建構中外關系格局的深刻思考。關于當前時局,曾紀澤分析道:“西洋大小各邦,越海道數(shù)萬里與中華上國相通,使臣來往京城,商舶循環(huán)于海上,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奇局?!盵8]44中國再也不能“閉門不納,束手而不向”[9]840-841。就西方各國而言,“咸自命為禮儀教化之國,平心而論,亦誠與島夷、社番、苗猺獠課,情勢判然”,決不能因兩國禮儀教化不同而“遽援尊周攘夷之陳言”[8]184加以鄙視。因此,國人必須改變“屏斥洋貨,言中國修德力政,而遠人自然賓服者”[10]的拒外觀念,化封閉為開放。況且中西通商互市、“遣使外洋”“將成定局”。若要辦好中外交涉各事,國人必須拋棄舊有的天朝撫夷觀念,轉(zhuǎn)而“熟于條約、熟于公事”[9]817。這說明,曾紀澤已具備了學習國際公法的思想基礎。

其次,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及優(yōu)厚的政治資源加快了曾紀澤學習國際公法的步伐。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與西方列強開始以條約或者國際法為基礎構建近代國際關系(所謂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隨著西方的不斷威逼及西學的不斷譯介,中國近代外交體系逐漸建立起來,而與近代外交有著密切關系的國際公法也慢慢走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和一些知識分子的視野。1864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一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把國際公法介紹到中國??偫硌瞄T把《萬國公法》一書印發(fā)三百部發(fā)與地方大員,以資交涉。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初期,曾紀澤長期隨侍父親曾國藩,自然不會錯過接觸、學習公法類書籍的機會。且當時曾國藩的幕府人才薈萃,極一時之盛?!胺卜伞⑺銓W、天文、機器等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于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匯集于此”[11],這極大拓展了曾紀澤的眼界。1877年,曾紀澤承襲父爵抵京,與丁韙良等外國友人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他經(jīng)常與他們交流中西文化,“尋求了解有關地理、歷史與歐洲政治的信息”[12]。從其日記中看,他最早接觸的公法類書籍是丁韙良編譯的《公法便覽》[9]765。出使之前,他還讀過中西人士合譯的《通商條約》《條約類編》《出使章程》《國使指南》《星軺指掌》等公法類書目。除此之外,他還積極閱覽時人鉆研國際公法后撰寫的文字資料。曾紀澤抄錄了張煥綸對公法的認識:“至于《萬國公法》,西人未必盡遵,然大小相維,強弱相系,誠能遵行,可以保世滋久?!彼澭浴白咳挥凶R,非浮泛空談也”[9]843。他對出使歐洲馬建忠所言的“辦交涉以文詞律例為主”[9]825也頗為重視。1878年,曾紀澤被任命為駐英、法國公使,這又增強了他學習國際公法以擔負外交重任的緊迫感,在赴歐途中,他也不忘研讀公法。

最后,出使歐洲的外交經(jīng)歷加深了曾紀澤對國際法的認識。駐歐之初,他與萬國公法會總辦都意斯、參贊堅鏗及會員屠愛師都建立了融洽的關系,并擔任了萬國公法會榮譽副會長。中俄伊犁交涉前,屠愛師曾向他解釋兩國訂約之例:“兩國凡立條約,分疆劃界之約與開埠通商之約,必須分兩次辦理,以地界永遠訂定,而通商之務有時變更也?!盵8]354作為其多年摯友兼出使助手的英人馬格里從互惠互利的角度向他說明中西所立之約皆有“不甚講求施報公平”之意,“如準英國在華設立領事,而無聽任中國在英國屬境設立領事之文……皆一面占便宜也?!盵9]1023為改變這一不公平現(xiàn)狀,馬格里建議曾紀澤援引公法中的修約條例,即“由中國發(fā)端,明告西洋各國,云某年之約,有不便于吾民者,現(xiàn)定于某年某月約期屆滿之時截止,不復遵守。則各國必求頒一新約,易就范圍。西洋諸小國以此術更換英、法之約屢矣”[9]912。與此同時,曾紀澤也經(jīng)常與西人探討中國面臨的局勢。就日、俄欲謀取高麗一事,他曾向英人巴夏禮謀求建議。巴言:“預防之法,獨有勸高麗與西洋大國開口通商,則高麗之國,可藉公法以保全?!盵9]1009這些交流對推動曾紀澤公法維權意識的形成起到了極大作用。

二 迎拒之間:公法之多面觀

隨著對國際公法接觸的日益增多,曾紀澤形成了對公法的多面性認識。其認識從三個視角展開:一是公法本身;二是列強主導下的公法;三是宗藩觀念下的公法。

首先,曾紀澤對公法本身的認識體現(xiàn)在他對公法現(xiàn)實價值、道德價值的評判上,肯定公法的現(xiàn)實意義與精神意義,主張接納公法。其一,公法對于維持國際間的和平與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曾紀澤認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直如春秋戰(zhàn)國之晉、楚、齊、秦鼎峙而相角,度長而挈大”[8]184。在這樣一個列國紛爭之世,“西洋各國,以公法自相維制,保全小國附庸,俾皆有自立之權……蓋國之大小強弱,與時遷變,本無定局”。只要“大國不存吞噬之心,則六合相安,干戈可戢”。也就是說,在各國交涉不逾公法的前提下,此法可為“息兵安民最善之法”[8]333。其二,曾紀澤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角度推衍出公法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仁義思想和情理觀念,認為“公法不外情理二字,諸事平心科斷,自與公法不相違背?!盵8]344“情理”不僅是人與人交往的道德規(guī)范,也可作為是國與國平等往來的有效借鑒。因此,中西交涉必以“情理”為要,“理之所在,百折不回,不可為威力所絀。理有不足,則見機退讓,不自恃中華上國欺陵遠人??稍S者開口即許,不可許者始終不移,庶交涉之際,稍有把握”。當然,兩國風俗不同,“刑律亦殊”,如只論情理,“誠未必纖悉必合”。但兩國官紳若能“細詢彼國風俗、刑律所以致異之源,亦不難詳論婉商,折衷一是也”[8]184-185。曾紀澤的這種認識,是一種將公法和中國的天道觀念進行貫通闡釋的嘗試,為國際公法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烙印。

其次,曾紀澤并不迷信公法,而是主張有選擇地援用公法。一則,曾紀澤對近代國際法的強權性質(zhì)有了一定認識。近代公法是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鴉片、商品、大炮,以強力叩開中國大門,并在條約制度的庇護下向中國傳播開來,公法隨之披上了一層侵略的外衣。曾紀澤指出,中國雖與西方建立了外交關系,并對公法詳加考求及應用,但并未獲得平等的外交地位。比如,由軍事侵略而衍生出諸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xié)定關稅及租界等特權嚴重悖逆了公法主權原則,公法的公平性與正義性在中國并不能實現(xiàn)?!肮ㄒ澡F甲船所述者為最”,所以“西人未必盡遵”公法,常有“強國時時犯焉”而導致“弱國無以自?!钡姆ㄍ庵e。如“囊者俄土之役,英人助土以拒俄,大會柏靈,義聲昭著,卒之以利始,實以利終,俄兵未出境,而賽卜勒一島已入英人圖籍矣”。[8]20尤其處在“西國勢眾而壯,中國勢孤而氣懦”[9]843的背景下,西方各國憑借“一邦獲利,各國均沾”[8]20的特權,構建了一個合力謀取中華利益的格局,“揆之事勢,可謂千古之至難者矣”[8]170。因此,中國決不能一味依賴公法而忽視了加強自身國力建設的重要性。二則,中國的成法與各國刑律不同,彼此“意見不無小異”“目下斷不能夠錙銖必合”[9]939。如完全依靠公法處理中外交涉,“則他日西洋各國可以取利于吾華者,皆以曲援公法之說以相瀆擾”[8]171,難保不會因小失大,陷入西方國家的“公法圈套”。

最后,受傳統(tǒng)宗藩觀念的影響,曾紀澤并無意將公法作為處理與藩屬國關系的準則。在他看來,這些藩屬國之所以尊中國為宗主,與國際公法毫不相干,而是長期感佩于皇朝的“深仁厚澤”與華夏文化所致。誠如所言,“我朝綏馭屬國,平時無所取利,遇有事故,則不惜內(nèi)地之力,安輯而保字之,此如天如日之德,所以度越前古也”,且“我國既守寬仁博大之成法,于朝貢孝順之國未嘗奪其自主之權,彼之軍國內(nèi)政,從不牽掣而遙制之。至于救災恤患,又復無可垂諉”[8]170。如“越南國王既受封于中朝,即為中國籬屏,倘該國有關緊要事件”,中國固有權處置,必不會“置若罔聞”[13]148。因此,他所說的公法主要適用于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交涉,而依靠大國庇護的小國則與公法無甚關聯(lián)。若將這種宗藩觀念擴大,則能看到曾紀澤對中國固有制度、文化所保有的強烈信念。這從他積極闡揚“西學中源”理論可窺見一二。這種將全部西學視作中學的衍生物,即西學從屬中學、西學就是中國上古之學的觀念深刻反映出曾紀澤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眷戀。

綜上所述,曾紀澤對公法的迎拒心理反映了近代知識界對國際法是否可恃的矛盾心態(tài),這種心理由傳統(tǒng)文化情結(jié)與自我保護主義所共同催生,且貫穿于晚清知識界對國際公法的整個認識與批判的過程中,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②。一則鑒于中國國勢日弱及國際公法在中西交涉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強了對公法的重視、認識及運用;二則源于對世界強權政治的實質(zhì)性認識,使曾紀澤對列強主導下的公法有所保留;三則其對包括延續(xù)數(shù)千年之久的宗藩朝貢體制在內(nèi)的中國的制度、法律、文化仍具有強烈信心。曾紀澤從不同視角下對公法所做出的不同評價,既代表了近代知識分子面對新時局的開放包容心態(tài),也體現(xiàn)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時所映現(xiàn)的亦步亦趨的躊躇現(xiàn)象。

三 公法外交:維權意識與外交實踐的雙重曲

公法維權意識的形成必要以國家主權觀念的確立為依托。國家主權既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屬性之一,也是國際公法中一個重要原則。曾紀澤據(jù)此原則一方面對西方列強的強盜行徑予以猛烈抨擊,另一方面則主張援引公法廢除此類特權。前者立足于公法的道義性,后者則以公法的實用性為重心。而對公法“道義性”與“實用性”的理解則為公法外交實踐打下了基礎。

(一)“道義性”與“實用性”并存的維權意識

所謂道義性,即是存在于國際交往以及利益爭奪過程中的一種精神旗幟與輿論導向,即并未明確援引公法中的具體條例用以交涉,而是以歐美國家所闡揚公法的精神內(nèi)核為著力點,廣泛宣傳公法中所標榜的公平、正義原則,以此占據(jù)道德的制高點,對顯違公法的活動予以抨擊,希圖得到他國的支持與同情,在國際上形成利于本國的國際輿論,為接下來的談判或開戰(zhàn)做好法理基礎。

針對協(xié)定關稅等商務特權,他明言這是“侵奪主國自主之權”的非法條例。因為關稅自主權等皆“系各國自主之權”,“無論(國家)大小強弱,其于稅餉之政,皆由主人自定,頒示海關”,他國必須“一律遵照辦理”[9]971。而現(xiàn)狀是西方各國每值修約之年,“必多方要挾,一似數(shù)年修改之說,專為彼族留不盡之途,而于中華毫無利益”[8]21。至于領事裁判權,“此系交涉之變例,為歐美兩洲所無”?!拔魅朔阜ū赜深I事官按西法懲辦,不歸地方官管轄”[8]188,如此不對等狀況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凡洋人到中華,每以言語不通,律法不同,尊己抑人,任情蔑理,藉斷滋事,恫嚇要求……有時華洋同犯命案,華人則必議抵賞,并施撫恤,無能免者,至洋人從無論抵?!盵14]關于租界問題,他認為這是“劫奪中國地主之權”[8]374之舉。而對“一國倘有利益之事,各國一體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他斥之為最有損中國主權且“最不合西洋公法”的特權。對于以上特權,曾紀澤都力主“廢去重立,以免后患”[8]374。同時,中國僑民屢遭外國欺侮酷虐一事也令他頗為痛心,對于列強“專為虐待華人”而設的各項政策,他認為這不僅不“合乎萬國公法”,亦“不合乎以善待人之道”。他在國際社會上進行了廣泛的呼吁,要求各國遵循公法,“嗣后一律寬待”[8]373中國僑民。同時,他主張在華人聚集的地區(qū)設一領事,既可保護華人“少受欺凌”,也可使執(zhí)事者“稍有忌憚”[8]154。曾紀澤離任之際,在英國《亞洲季刊》上發(fā)表了著名的《中國先睡后醒論》③,聲言中國將把護僑、修約及加強對藩屬國的統(tǒng)御作為外交活動的著力點。這是堅持正義與公理的外交宣言,這篇宣言實質(zhì)是對歐美國家為實現(xiàn)強權政治、掠奪他國利益而屢屢顯違公法、甚至操縱公法的強盜之舉的抗議,遂以公法中的“道義”原則為導向,寄希望于各國能夠自覺嚴遵公法,從而為中國營造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他還竭力呼吁亞洲諸國(尤指日本)應樹立“同患之情,不應嫉心相視”,戮力同心,共同推進挽回利權的運動,從而達成其“與西國一切交接,其與國誼而立之國約,非基于敗衄而立之合約”[8]374的目標④。

所謂實用性,即是兩國或者多國通過援引公法條例而展開交涉與談判的體現(xiàn)。首先,曾紀澤建議通過修約的方式廢除某些特權。就商務而言,他認為“彼所施于我者,我固可還而施之于彼。誠能深通商務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頗,則條約之不善,正賴此修改之文,得以挽回于異日,夫固非彼族所得專其利也”[8]21-22。他曾與友人商酌此事,認為“雖蕞爾小邦欲向大國改約,大國均須依從,斷無恃強要挾久占便利之理。蓋壤地之借屬,如香港、九龍司之類,則系長約不變。其馀通商章程,與時遷變,盡可商酌更改以求兩益,并非一定不易者。主人詢客,名正言順,無所庸其顧忌也”[8]338。因此,曾紀澤建議清廷參照公法中的修約條例,提前一年時間將不利于中國的某一條款詳細告知各國,希望各國迫于公法輿論而向中國“妥協(xié)”。在修約步驟上,他建議“宜從小國辦起”,像英、德、法、美諸大國迫于輿論,也必不能“奪我自主之權利”,那么“中國恢復權利而不著痕跡矣”[9]1035。其次,曾紀澤主張加強對國內(nèi)重要部門的管控。如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他建議在赫德離任后,“切不可令洋人接手”[15],借此收回喪失多年的海關行政管理權。再者,在處理教案問題上,他建議援引國際慣例制止列強的勒索。在烏石山教案中,他向上層表達了看法:“每出一案,既懲罪犯,又獲賠償。查西洋各國皆無治罪、賠償兩端并舉之例”,并擬聲明“中國再遇教案,亦不得再議賠償”[8]155。面對西方列強不斷染指并侵奪中國藩屬國的局面,曾紀澤極力倡議利用國際法均勢理論即公法約束大國的制衡作用以謀求中國周邊屬國的維存。就琉球、朝鮮問題,他曾向日本駐英公使發(fā)出“宜以公法相持,俾弱小之邦足以自立”[8]333的倡議,后又將英人巴夏禮提出“勸高麗與西洋大國開口通商”的建議上報清廷,并在上層引起熱議。中法越南交涉時,為抵制法國對越南侵略與獨占,他奏陳總署,力主越南同各國與西方列強締約,如“將紅江開埠通商……允與西洋各國貿(mào)易”[8]182,以借助西力制約法國,達到保存越南的目的。

誠然,在國力不振,列強“協(xié)以謀我”的大背景下,國際公法并非是維權的根本之法,但以公法為依據(jù)解決現(xiàn)實外交問題的思路,說明其外交觀念已具備近代意識,從而推動公法維權行動的開展。

(二)有選擇援引公法:公法維權的外交實踐

如果說,曾紀澤為挽回國家利益而運用公法的道義性原則與實用性原則所發(fā)出的強力呼吁與抨擊尚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話,那么,在中外交涉中,曾紀澤有選擇地運用公法而開展的外交實踐則為維護國家權益和民族尊嚴做出了切實貢獻。

首先,當公法中的某些條例不利于維護或挽回國家利益之時,曾紀澤以中國為公法外國家為由,打破公法的桎梏。中俄交涉期間,俄方代表熱梅尼依據(jù)公法對中方改約之舉予以抨擊:“按照萬國公法,凡派欽差全權大臣訂約,必將應辦應允事件切實分付明白,所以欽差既然畫押,無不批準。且將欽差大臣治以重罪,實在不合公法,如欲再行商議,誠恐中國再有作難之人復欲翻悔,又當如何?”[16]卷1,9面對如此詰難,曾紀澤以中國未入國際公法為依據(jù)予以回復:一來“中國疆圉之大,人民之眾,與西洋各國往來未久,所以西洋情形多有未甚熟悉者”[16]卷1,14;且“中國未入公法之會,所以命本爵在此商議,以便詳考西洋公法”[16]卷1,9。如此,便跳出了公法的圍困,為改約談判打開了通路。

其次,曾紀澤建議中國方面做出某些調(diào)適以迎合公法,以弱化或抵制列強施加的侵害,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中國藩屬國及邊疆屬地由以往的垂拱無為到主動干涉與控御的思想轉(zhuǎn)變上。曾紀澤看到:中國自與西洋交好通商以來,“交涉強鄰之務逐漸增多,屬邦附庸之被侵侮者”[8]170成為常事。西方列強一面以武力相挾制,另一方面則援引西方國際法的屬國制度加以辯護:“如作某國之主,則該國一切政事吏治皆為之作主,代其治理”[17]。于是,1876年暹羅成為英、法所劃定的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1879年,日本又吞并琉球,終結(jié)了暹羅、琉球與中國宗藩關系。自1880年以來,中法越南交涉日棘,法國故伎重施,強要以西方國際法的獨立國或附屬國概念對越南身份做出非此即彼的區(qū)分,聲言中國以越為屬國,自稱上國,“只是虛名”[18]1141,沒有真正管轄越南,越南一直是“自主之國”[18]927。然而,中越之間確實不存在西方式的殖民關系。誠如曾紀澤所言:“中國之待屬國,不預該國內(nèi)政事,聽其自理”,而“不以西洋治屬地之法”[18]1003。針對法方之言論,曾紀澤認識到,如不加以反詰,則不僅“有關中國顏面”,更“恐將來他國因此生心,俄國、日本將有事于高麗,推之中國設官之屬邦,亦恐他國凱覷,如英國之西藏,俄國之于蒙古,皆難保其無事”[13]150-151。因此,曾紀澤建議總署著手改變原先對屬國與屬地的寬松政策,轉(zhuǎn)而“總攬大權”,加強對越南的統(tǒng)御,以消弭法國為侵占越南而炮制的輿論。而西洋各國則“既服中國之能調(diào)停,又見我與越南情無隔閡,可省無數(shù)窺伺之心”[8]182。所陳建議大致如下:其一,“越南除例遣貢使之外,宜專派精通漢文明白事體大員,長住京師,聽候分示,轉(zhuǎn)報該國”。其二,“越南系中國屬國,例不得擅遣使臣駐扎他邦。然該國如派一精通漢文明白事體之員,帶同法文翻譯官一人前來西洋,作為敝處隨員,亦可常探西洋消息”。其三,“乞諭越南切不可與法人輕立新約”。其四,“勸越南慨然將紅江開設通商埠頭……明告西洋各國,言現(xiàn)遵中國之命,將紅江開設通商埠頭,允與西洋各國貿(mào)易”[8]182。以此實現(xiàn)宗藩關系的自適性調(diào)整。除了向總署奏陳外,曾紀澤還向越南國王發(fā)出倡議,勸說越南對法國提出的要求“惟當正辭拒絕,明告以須稟明天朝”[8]190以增強越南對中國的向心力。此外,曾紀澤對加強中國屬地諸如西藏、蒙古的統(tǒng)治亦頗為重視。1885年,鑒于英國欲以通商為由,自印度北進窺伺、侵占西藏的舉動,他專函李鴻章,建議以允準英人入藏通商,來換得英國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待將來商務旺盛,再仿行內(nèi)地的稅關制度,設立駐藏監(jiān)督,以進一步強化中國的統(tǒng)治。函中言:“竊思西洋各大國,近者專以侵奪中華屬國為事,而以非真屬國為詞。蓋中國之于屬國,不問其國內(nèi)之政,不問其境外之交,本與西洋各國之待屬國迥然不同。西藏與蒙古同乃中國之屬地,非屬國也。然我之管轄西藏,較之西洋之約束屬國尤為寬焉。西洋于該處亦只稱中華屬國,而已視內(nèi)地省分固為有間。我不于此時總攬大權,明示天下,則將來復稱屬國為非真屬國,又有侵奪之虞矣。茲幸英人不萌侵奪之念,但以通商為請,在我似宜慨然允之,且欣然助之經(jīng)營商務。商務真旺,則軍務難興,此天下之通理也。我之主權既著,邊界益明,關榷日饒,屏籬永固,興利也,而除道之害在焉?!盵8]198-199從曾紀澤對藩屬國及屬地由以往的垂拱無為到主動干涉與控御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既反映了中國對西方強權政治的抵制,也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公法維權認識的不斷深化⑤。

最后,曾紀澤積極援引公法條例或公法所闡揚的公平、正義原則用以維護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1878年,曾紀澤初肩使任,英國領事達文波強邀曾紀澤先去參拜自己,而根據(jù)《萬國公法》的參拜通例,“領事先謁公使”是為正舉。對于英領事的無理要求,曾紀澤援引通例,嚴詞拒絕。明言:“若友朋之誼相與往還,則吾先拜達君,本無不可。今達君既責禮于我矣,領事先謁公使,乃《萬國公法》之通例,吾不敢違例而先拜達君?!盵9]852-853不卑不亢,盡顯外交家風范。中俄伊犁交涉的成功則是曾紀澤靈活運用公法的又一例證。1880年,曾紀澤兼任使俄公使,負責修改前頭等公使兼全權大臣崇厚所訂喪權辱國之約。談判尚未開始,俄方即以他“職居二等且無全權之稱”加以詰難,蔑言:“頭等所定,豈二等所能改乎?……全權所定尚不可行,豈無全權者所改轉(zhuǎn)可行乎?”如不對俄方之詰難加以反擊,就難以爭取平等的外交地位,更難以在改約問題上立論陳言。曾紀澤援引公法力斥其說:“西洋公法,凡奉派之公使,無論頭等二等,雖皆稱全權字樣,至于遇事請旨,不敢擅專,則無論何等,莫不皆然。”[9]44義正辭嚴,表明自己的身份具有與前頭等兼全權公使同樣的談判權限,迫使俄方代表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展開談判。在談判中,他積極運用公法中關于分界、通商的規(guī)定挽回國家權益。根據(jù)西方定約之例:“長守不渝者,分界是也……隨時修改者,通商是也”,如兩方對通商條約不甚認同,則正需要公法中的“修改之文”,才能“挽回于異日”[8]21-22。在具體交涉中,曾紀澤按照這一談判思路成功改定中俄之約,得以“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8]160,“有力地實現(xiàn)了喪失權益的最大化回收”[5]。此外,1886年,在鴉片稅厘并征一案中,曾紀澤援引“加稅之權,操之在我”[9]971的國際稅則,指出:“查西洋稅則,本系各國自主之權,又凡不急之物,非民生所必不可少者,莫不倍征其稅,此英稅之所以于煙酒兩項獨重也。洋藥為害之烈,我華以重稅困之,本屬名正言順,威使自知理拙,故日肆延宕,然我能示以一定數(shù)目,百折不回,彼亦無如我何?!盵8]179最終,曾紀澤“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最終與英方簽訂了延宕多年的鴉片稅厘并征條款,使“歲增入款兩百余萬,且使洋藥厘重價昂,吸食漸少,暗消隱患”[19]。此外,針對法國強迫越南簽訂地條約,曾紀澤則以條約不可違反國際法規(guī)范來遏制法國對越南的侵占野心。指出:“西洋各國公例,凡條約有一句不認,即系不認全約之據(jù),當時羅淑亞公使將法越稿鈔咨總理衙門,衙門覆以越南系朝貢中國之國,即系認越南為屬國,而駁正約中法國認越南為自主之國一句也,此等緊要語言為全局之關鍵,既有彼此意見不合之處,即系中國未認該約之明證?!盵13]230-231由此打破了法國的輿論壟斷。

作為一個外交的先行者,曾紀澤公法外交思想的實踐不僅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與國家的切實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進程,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步伐,為近代中國轉(zhuǎn)型積蓄了力量。

四 進步性與局限性:公法維權的兩面觀

李恩涵在《外交家曾紀澤》中給予曾紀澤這樣的評價:“他是光緒中期中國的高級官員中最具現(xiàn)代知識的人,也是清廷顯貴中對世界局勢和西方文明最具清晰了解的人?!盵20]51-52處在一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關系急劇變革的時代,曾紀澤對公法的重視及靈活運用順應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這一必然歷史趨勢,而對公法認識與靈活運用的程度也反映出晚清中國民族意識和世界意識的覺醒程度。當然,因受傳統(tǒng)思想、個人能力及時代主流思想的的桎梏,也存在諸多局限性,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對當代中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進步性:對公法的價值評斷與靈活援用

首先,曾紀澤對近代國際法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基本是正確的。國際政治是強權政治,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的關系是以不平等條約體系來規(guī)范的,而非國際公法。要想在國際社會中取得平等外交地位,必須具備雄厚的國力。但曾紀澤并沒有因此而迷信武力,進而貶低外交尤其是公法維權作用。他在極大程度上做到了學以致用,即能將個人奉使前后所獲得的各種新知識,應用到中外現(xiàn)實的交涉事務上,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曾紀澤對公法的靈活援用,在交涉中所展現(xiàn)的膽識、謀略、技巧對推動維權運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中俄伊犁談判中,當面臨俄方熱梅尼以開戰(zhàn)相威脅時,曾紀澤予以回擊:“倘兩國有不幸失和之事,中國以兵威來索土地,則何地不可索,豈獨伊犁乎?伊犁縱說明歸貴國管屬,中國兵強即不能再索伊犁乎?”[16]卷1,42打擊了俄方的囂張氣焰。這是曾紀澤謹慎、善辯、勇敢、堅忍的品性體現(xiàn),加上其對公法的熟識運用以及外部條件的配合,最終得以訂立新約⑥。相比之下,中法越南交涉是在較為有利的情形下展開的,如果交涉得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對越南的宗主權,也可避免一些具體權益上的損失,但最終卻落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jié)果,這與主導中法交涉的李鴻章外交思想與風格不無關聯(lián)⑦。曾紀澤對此有所總結(jié):李鴻章與法方代表特力古交涉時,“始終誤于三字:曰柔,曰忍,曰讓。吾華早示剛嚴,則法人必不敢輕于舉發(fā)”[8]191。因此,曾紀澤對公法價值的正確評斷推動了維權運動的開展。

其次,曾紀澤公法維權思想及實踐沖擊了堅守和約的保守風氣。在當時西強中弱的大背景下,堅守和約是一種抵制列強無端索逼的手段。正如曾國藩所言:“條約之內(nèi)毫不與爭,條約之外毫不相讓?!盵21]既是傳統(tǒng)宗藩關系中“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面臨新時局的一種被迫之舉。誠然,在國際交往中,堅守條約是應有之舉,但就嚴重不平等的外交局面來看,過度恪守就必然使得清政府在對外交涉中喪失一定的靈活性。就中俄伊犁交涉,李鴻章認為“崇厚所定俄約,行之確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中國必自度果能始終堅持不至受人擠逼,且必自度兵備完固,軍餉充裕,足資控御乃可毅然為之”[22]328。因而主張承認崇約。如按李鴻章所言允準,中國損失利益之巨,不可估量。曾紀澤主張修約,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實際的談判原則。在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挽回了諸多實質(zhì)性利益。在這之后曾紀澤所提出的援用公法修約、廢約的主張更是沖擊了以往“守約自?!钡陌鍦置?。這種思想雖不能實現(xiàn),卻不失為后來改約運動的先聲。有西人贊他是“中國近代派遣到國外的最成功的一個外交家”[23]373。左宗棠贊言:“博通經(jīng)史,體用兼賅”“奉命出使,與交涉事件,隨事執(zhí)中,寬而有志,內(nèi)則成爾父未伸之志,孝不違親,外仍慎與國邦交之義,志殷補袞”[24]。拋開國內(nèi)贊譽不言,國外人士發(fā)出的贊譽雖然不免包含外交辭令的成分,但也能看出他們對曾紀澤外交智慧的幾分推許,這與他通過研磨公法所形成的外交素養(yǎng)與思想是緊密相關的,這也是這一時期部分中國人積極走向世界,在國際社會中運用國際公法爭取平等地位的重要象征。

最后,曾紀澤對公法的理解及運用不僅反映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殖民競爭時代的國際社會及國際秩序的體認,更展現(xiàn)出近代中國逐漸走向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與進取意識。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清廷對邊疆形勢、藩屬國的重視以及加速了對國際外交準則的引入與運用,增強了清廷統(tǒng)治全國的權威性以及對西北邊疆政務的介入力度,也是晚清中國與西方社會交融互通、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及擴大中國影響力的有力體現(xiàn)。誠然,在中國這樣一個封建歷史悠久,封閉與保守因素濃厚,傳統(tǒng)儒學占主導地位并且遭受外力逼迫的國家里,這種體認與開放進取心態(tài)不能不帶有極大地勉強意味,但卻是對“中國是世界文明中心”觀念的一種否定。新的、與時俱進的外交觀念確立的過程也即傳統(tǒng)外交觀念意識向近代外交轉(zhuǎn)換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貫穿于曾紀澤等知識分子公法維權的一系列實踐當中。因此,曾紀澤等知識分子運用公法維權的理念與實踐是一種雜糅中西文化與新舊對外關系體制于一體的有益的變通嘗試。

(二)局限性:傳統(tǒng)思想、個人能力及時代的桎梏

曾紀澤畢竟是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受到傳統(tǒng)的束縛不可避免。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盵25]也就是說,曾紀澤對國際公法認識及運用必然要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結(jié)構穩(wěn)定性與中華文化內(nèi)涵豐富性的基礎之上。同時,鑒于公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公法維權思想與實踐必然受到西方擴張性文化及西方諸國主導下的世界格局的影響。換言之,曾紀澤對公法的有限認識及運用應置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固有的保守性與近代西方文化的沖擊性這兩種不同文化發(fā)展脈絡的互競中加以考察。

首先,從曾紀澤公法維權的思想本身來看,作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忠實捍衛(wèi)者和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成員,其天朝上國的虛妄心理并未完全消除。其一,曾紀澤堅信中華文化優(yōu)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就是中華文化。出使在外,凡遇適當機會,他都傾力宣傳中華文化,尤其對“西學中源”之說的推廣極為賣力。他鼓吹西方之人以前皆為“野人”,其“文學政術大抵皆從亞細亞洲逐漸西來”?!拔餮笕私兆巫渭臣骋钥记笳?,中國圣人于數(shù)千年已曾道破”[9]941?!拔魅艘磺芯置?,吾中國于古皆曾有”,并預言:“觀今日之泰西,可以知上古之中華;觀今日之中華,可以知后世之泰西?!盵9]897由此引發(fā)了西人對中華文明的贊嘆。如(俄國駐英署使)巴德洛云:“五大洲中。立國最早,聲名文物可考見者,蓋無出中國之右者?!盵8]335-336美國領事貝禮在聽完曾紀澤講述中國音樂的起源與發(fā)展后亦贊言:“中華人士言古人勝于今人之說,亦自可信?!盵8]316這恰好迎合了其固有的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天朝上國”的崇高感與獨尊意識。曾紀澤所闡揚的“西學中源”理論固然在擴大西學引進范疇方面發(fā)揮過促進作用,但這種“一元輻射”的文化傳播觀終究不是對中西文化及其關系的科學說明,是一種錯誤的方法論,嚴重妨礙了正確中西文化觀的確立⑧。其二,曾紀澤對宗藩體制保有強烈的信心。近代外交體制是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威逼而傳統(tǒng)羈縻政策失效的背景下為調(diào)適中西關系而逐漸確立的,是一種被迫建立的新制度,因而存有本能抵觸心理。而宗藩體制作為長久以來維系中國與周邊小國君臣關系的重要制度,盡管受近代西方國際關系體制及西方勢力的沖擊而漸顯脆弱,但終歸“是東亞儒家文化圈中的一種特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模式,是以儒家文化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倫理關系在國家對外關系上的延伸,是儒家的等級秩序觀念及其以‘和’為主旨的價值觀念在國家關系上的擴展和應用”[26],具有“天然合理性”式的依戀感。因為周邊藩屬國與中國素來和睦,既無威逼中國的實力,又深切仰慕中國文化。因此,傳統(tǒng)的體制與思想仍有“用武之地”,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外交兩種外交體制”⑨獨特現(xiàn)象。一方面,曾紀澤希冀借助公法維護國家主權,與西方列強建立平等外交關系。另一方面,則以宗藩朝貢體制延續(xù)中國與周邊國的君臣關系,雖與公法的主權平等有所違背,但卻維護了“天朝上邦”的宗主形象。即便出使在外,曾紀澤的天朝上國觀念依然有所表現(xiàn)。駐法期間,與土耳其國駐法公使會面,就土國公使所表現(xiàn)出對中國的謙恭態(tài)度,曾紀澤頗感榮耀。他在日記中詳加敘述:“土國公使稱中國為天朝,言歐洲及俄、美、日等邦皆有天朝公使,土國妒而羨之……欲得天使俯臨其邦”?!坝啻鹨詫肀赜型ê们彩怪铡盵8]3330。這種“天朝上國觀念與主權觀念的雜糅”⑩心理既體現(xiàn)了曾紀澤在對外關系中既進取又保守的雙重心態(tài),同時也是晚清對外關系近代轉(zhuǎn)型過程中一種過渡性的表征。

其次,他的確缺乏近代外交的系統(tǒng)訓練,與并世歐美的著名外交家相比,對國際政治與國際法知識了解是極為遜色的。正如有學者指出,若“自一種成熟的知識觀點來看,他對于整個國際政治的了解,都是瑣屑而有欠深度的”[20]52。推而廣之,“他對西方社會文化的認識,一直停留在表面性、浮光掠影式和一知半解的階段”[20]323。1878年底,曾紀澤使歐,途徑香港駐足,與英國駐香港總督交談甚密。曾言:“中國愿與英交好,英國所交親,中國亦以與國視之;英國所抵牾,中國亦以仇國視之?!盵27]822此種外交言辭實在不算得體,從而引致“結(jié)好一國,而增怨兩國”[27]823的評價。中法越南交涉時,他的舉止過于直率,完全失去了外交家進退裕如的地位。即當法軍攻陷山西(越南北部)后,法人歡欣慶祝,他則以出使英法公使的身份,在德國報紙上公開加以譏訕,并將山西之戰(zhàn)與普法之戰(zhàn)中法軍在色當?shù)拇髷∠啾容^;法人大為憤怒,國會議員“競欲傾國之力以與為難”;德國外交部也認為此舉“失體”。時清廷內(nèi)部偏向與法媾和,法人福祿諾故致函李鴻章:“曾侯一日不調(diào)開,法國一日不與中國商?!盵28]李鴻章即奏請撤銷曾紀澤駐法公使職務。相較于“固守天朝體制”的顓蒙與迂腐,曾紀澤希圖通過列強普遍接納的公法來支撐本國的外交誠然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但在實踐過程中又流露出初入國際社會的天真與幼稚,這與他對近代國際外交的慣例缺乏深徹了解不無關聯(lián)。

再次,曾紀澤公法維權的思想尚需放到時代中作進一步探討。盡管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運用公法維權意識在不少知識分子身上出現(xiàn),但受主客觀條件限制,運用公法維權并沒有廣闊的舞臺。其一,當時中國的近代化步履蹣跚,國際地位低下,運用公法維權缺乏國家實力的支撐?!捌堉袊粡?,循理以處國交,固可以無恙;不幸而國勢孱弱,則循理必流于玄談”[29]。這一點,曾紀澤也頗為知悉。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坦言:“七年遠役,愧無寸功,虎尾春冰,日增恐懼?!盵8]197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謙遜的說辭,但更多的則是深悉中西國力懸殊后所萌生的弱國無實質(zhì)外交的民族情懷。反觀西方“政教之有緒,富強之有本”。于是“艷羨之極,憤懣隨之”[8]161。只有中國真正自強,則“可似漢、唐之馭匈奴、西域、回紇”[8]184,“乃能為濟”[8]302,即公法才能真正為我所用。其二,運用公法維權需要國人觀念意識的轉(zhuǎn)變。無論是封建上層的保守官員,還是像曾紀澤那樣走向世界的開明知識分子,對文化傳統(tǒng)主義主導下的宗藩朝貢體制都留有一種或淺或深、難以割舍的“天朝上國”觀念,在此種觀念的影響下,寄希望于他們主動革新國內(nèi)的各種體制終究是一種空想。正如奕所言:“誠以中西各有國政,彼此不能強同。中國之不能盡如泰西各國法度,亦猶泰西各國不能盡照中國法度也?!盵30]其三,同西方各國相比,中國的司法制度存在民法與刑法不分、司法行政與審判不分及刑法苛酷等弊端。因此,運用國際公法廢除列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之前,必先要對本國的司法制度作出革新,以實現(xiàn)與國際社會的接軌,而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31]。正如清廷部分官員所言:中國法律較西方法律為重,若“照各國律例,則中國民人欲快心于彼者久矣。詎無甘蹈監(jiān)禁,愿出多金,以求一報積怨者。律減犯多,或至辦不勝辦”[22]218。事實上,不平等條約中的某些條款,“不只是中國軍事外交失敗的產(chǎn)物,也與中外法律制度與立法精神歧異有關”[20]321。其四,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正在整合國內(nèi)、國外的兩個資源向帝國主義過渡,“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弱國,國家之間互相傾軋,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掠奪別國領土,掠奪殖民地,實行赤裸裸的對外政治壓迫、經(jīng)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32]。如英人“以強凌弱,東侵西奪,動引萬國公法附會其說,利則就之,害則避之,釁鄰之意蕩然無存”[33]。因而,運用公法維權缺乏適宜的外在環(huán)境。曾紀澤對此也有深切認識:“各國齊心借條約為言,以與我國為難,明知其未為公允,然其勢似難驟改。”[8]188此外,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所接觸的國際法并不是通行于歐洲原始的國際法,而是為使中國順從西方要求進而加以修改閹割的“特殊國際法”?!爸型獠黄降葪l約的締結(jié)既是西方國家拒絕中國適用主權平等、國家獨立自主等國際法原則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對非西方國家新國際法原則的創(chuàng)造。而維持這種法秩序的則是資本主義強大的經(jīng)濟力量及船堅炮利的軍事威脅”[34]。因此,“一些進步原則、規(guī)則名存實亡了,相反,卻確立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所謂正統(tǒng)主義、神圣同盟;所謂保護關系、勢力范圍;所謂合法干涉、和平封鎖;所謂領事裁判權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都是顯著的例子。這些反動的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阻礙了國際法向和平與正義的正確方向的發(fā)展”[32]。正如李育民所言:國際法在中國“衍變成有悖公平正義的畸形規(guī)則,由此形成了一種失平的‘平等主權論調(diào)’”,實際上是“作了調(diào)整的失衡的國際規(guī)范”[35]。曾任英國駐華公使的阿禮國謂,為符合和平正義的需要,“對國際法中某些法規(guī)和原則加以特殊的修改,這已為歐洲國家所理解和承認。”當然,其中某些規(guī)則,“肯定是專為東方民族而擬定的”[36]。美國傳教士、外交官何天爵也曾說道:“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標準模式去判斷要求他人……而全然不顧我們的評價尺度和理想模式如何的武斷專橫,如何淺薄狹隘?!盵37]總之,援用“特殊國際法”維權缺乏國內(nèi)與國外環(huán)境的有效保障。

最后,從曾紀澤公法外交的實踐層面剖析,我們發(fā)現(xiàn),縱然他通過援引公法從西方列強手中挽回了不少權益,“但是那通常都不會超出西方國家對于談判最低預期標準和目的,否則他們會不惜以戰(zhàn)爭相威脅,用武力將利益更加擴大化。因此,他們只容許中國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做出的外交努力,最終達成一個始終令他們滿意的不平等的條約”[6]300。就《改訂條約》來看,它在本質(zhì)上仍是一個極為不平等的條約。誠如曾紀澤言:“改訂俄約,收地未全,內(nèi)疚方深。”[8]184此外,曾紀澤以及同時代的大批清廷官員官員雖然屢次援引國際公法以加強對藩屬國的統(tǒng)御,比如在中法關于越南的交涉、中日關于朝鮮的交涉中,結(jié)果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是近代外交體制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宗藩體制。還有,曾紀澤主張?zhí)幚斫贪覆坏谩百r償”的建議并未得到有效落實,很多地方官員在處理教案時為了息事寧人,往往都是以賠償教會損失,處罰民眾了事,正如基督教徒王韜所言:“蓋泰西各國有所不許也?!盵38]總之,曾紀澤的公法維權思想及實踐受到國家實力、體制、自身傳統(tǒng)觀念及“特殊國際法”的多重束縛,并不能發(fā)揮出預期的效用。正如茅海建分析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為何失敗所言,表面看是失在兵力民心,深處看卻是失在從軍事到政治等各個層次的制度。

五 余 論

總體來說,曾紀澤等知識分子的公法外交思想及實踐總歸是晚清外交乃至整個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留下的思考及經(jīng)驗教訓卻不會過時。

一方面,曾紀澤等知識分子的公法維權思想是在全方位擴展的資本主義文明與落后的中國古典文明的激烈沖撞中產(chǎn)生的。囿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主義的沉重觀念,在這兩極相逢的巨大沖擊中所形成的公法外交思想與國際政治知識便“缺乏內(nèi)在延展的動力”[39],它實是外力推動的產(chǎn)物。但是,從曾紀澤對公法的迎拒心理及有選擇援用公法用于外交實踐的角度來看,不僅反映出十九世紀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全球性殖民競爭時代的國際社會及其秩序的一定體認,也在極大程度上展現(xiàn)出“晚清中國面對西方國際關系沖擊的本土立場和向近代外交轉(zhuǎn)型的內(nèi)在動力”[40]。因此,外力的催逼與傳統(tǒng)文化演變所催生的近代觀念與文化是促進近代中國的轉(zhuǎn)型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此外,就曾紀澤對公法從認識到應用這一過程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只要他被歷史潮流卷上走向世界的道路,也就不可能不承認新的、多樣化的世界確實客觀存在這樣一個事實,這就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說明:由封閉自守到實行開放,是不可抗拒的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任何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盵41]這對當今時代的發(fā)展仍具有借鑒意義。

另一方面,國力是外交的基石。曾紀澤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所展現(xiàn)的外交才能固然是推動談判順利開展的有效力量,但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正如曾紀澤在成功改訂俄約后向清廷奏陳,“誠恐議者以為俄羅斯國如此強大,尚不難遣一介之使,馳一紙之書,取已成之約而更改之,執(zhí)此以例其余,則中西交涉更無難了之事。斯言一出,將來必有承其弊者。竊以為兵端將開而復息,關乎生民之氣數(shù),而氣數(shù)不可以預知;條約已定而可更,視乎敵國之邦交,而邦交不可常恃”[8]46。美國學者馬士在評論曾紀澤與伊犁交涉時說:“外交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只是因為帝國已經(jīng)準備好有效地去使用武力?!盵23]373因此,國際交涉的背后實質(zhì)是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內(nèi)政的較量。當代中國無論在國力還是在國際影響力上都遠勝于昔日的晚清中國,相比晚清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博弈與侵略下忍辱負重的求取生存,當代中國經(jīng)過近150余年的淬火歷練與改革發(fā)展,已經(jīng)在國際上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獲得更多話語權的同時,運用國際公法、慣例及規(guī)則處理中外交涉亦是游刃有余,隨著在國際舞臺上不斷的嶄露頭角,儼然樹立起一個負責任、有胸懷的大國形象。歸根結(jié)底,這不能不得益于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正如章百家在分析20世紀中國外交歷程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改變自己是中國力量的主要來源,改變自己也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主要方式?!盵42]

注釋:

①相關研究成果分為兩類:一是專論,如蔣躍波《試析曾紀澤的近代國際法意識》及《論曾紀澤對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沖擊》(《麗水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2005年第1期)、趙杰宏《曾紀澤的國際法認識與實踐初論》(《鹽城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樊仰泉《曾紀澤與國際法》(《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張文濤《公法抑或虛禮:試論曾紀澤的公法觀》(《武陵學刊》2012年第4期)、張海平《論曾紀澤運用國際法維權的意識》(《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二是間接性研究,如劉保剛《論晚清士大夫公法觀念的轉(zhuǎn)變》(《浙江學刊》1999年第3期)、張南俠《淺析曾紀澤的外交思想》(《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蔣躍波《試評曾紀澤的近代外交思想》(《安徽史學》2003年第3期)、鄢洪峰《從中俄伊犁交涉看曾紀澤外交策略》(《文史知識》2010年第8期)及《論曾紀澤與中俄伊犁交涉》(《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期)、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論文)。此外,李恩涵著《外交家曾紀澤》(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與黃小用著《曾紀澤外交活動與外交思想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等都是研究曾紀澤的重要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書中對其公法外交思想亦有一定篇幅的敘述。

②正如晚清維新思想家湯震所言:“恃和約邪?可成即可敗也;恃公法邪?可據(jù)亦可背也?!闭且徽Z道著。參見湯震《危言》,轉(zhuǎn)自《危言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09頁。

③《中國先睡后醒論》系曾紀澤用中文撰寫,由其助手英人馬格里代為譯出。且此文正式發(fā)表是在曾紀澤回國之后。文中所言乃務求行文流暢,別無它意。參見龔纓晏,王盼《曾紀澤〈中國先睡后醒論〉的誤譯與誤讀》(《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年第1期)。

④曾紀澤初抵歐洲與日本駐英公使上景野范談:“中華與日本皆在亞細亞洲,輔車依倚,唇齒毗連,中華之富庶,日本之自強,皆歐洲之所敬畏也,是宜官民輯睦,沆瀣一氣,中華之財產(chǎn),足以沾潤于東鄰;日本兵力,足以屏蔽于東海。邦交既固,外患可泯,蓋不獨通商之利而已”。中俄伊犁交涉前期,曾紀澤與駐英日使森有禮亦言:“中、倭同為東方之國,宜為昆弟之交,以御外侮”。參見曾紀澤,劉志惠整理:《曾紀澤日記》(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905、1020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曾紀澤的聯(lián)日思想。

⑤有學者指出:清廷對藩屬國事務由“聽彼自主”向“主動介入”的轉(zhuǎn)變,“恰恰反映出國際法對宗藩關系的理論支持與權力補給”。這與部分知識分子對公法認識的不斷深入極為相關。參見張衛(wèi)明《在宗藩體制與國際公法之間: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構》(《學術研究》2011年第3期,第104頁)。

⑥近人陳復光在《有清一代之中俄關系》中說:“案伊犁改訂條約之率得順利締結(jié),……曾使手腕之明敏,心思之周密,亦有壘大之關系。其于交涉過程中,認定原則,機警應付,得松時放松,得緊時加緊,充分發(fā)揮其折沖樽俎之才能,使俄方無隙可乘。茍回疆平定,索回伊犁之重任初不委諸頭腦昏庸轉(zhuǎn)率赴事之崇厚,而援之紀澤,則所獲當不止此也。”參見陳復光著《有清一代之中俄關系》,云南崇文印書館,1947年,第203-204頁。

⑦關于中俄伊犁交涉與中法越南交涉之成敗比較,可參見荊玲玲《論中俄伊犁交涉與中法越南交涉之成敗》《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⑧正如羅榮渠所言:“中國士大夫?qū)W習西方的富國之道大多是從傳統(tǒng)的‘經(jīng)世之學’的觀點出發(fā)的,而不是從學習現(xiàn)代科學的觀點出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來都不是被動吸收外來文化,而是把外來文化加以‘中國化’,納入中國固有的思維模式當中,以保持中國固有發(fā)展格局與方向?!眳⒁娏_榮渠《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延誤——一項比較現(xiàn)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37頁。

⑨參見權赫秀:《晚清對外關系中的“一個外交兩種體制”現(xiàn)象芻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臺灣學者梁伯華曾指出:“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三四十年內(nèi),是中國外交制度的變形期或過渡期。一方面,與亞洲的朝貢國交往,中國仍堅持傳統(tǒng)的外交方法及禮儀,仍以天朝自居及要求亞洲各國納貢以示臣服;但在另一方面,在朝貢國制度下屬于最外圍的外亞區(qū)西洋諸國,由于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敗于英國及簽訂南京條約,‘蠻夷’遂逐漸與中國訂立不同的條約,以條約來維系及支配與中國的關系,于是中西的‘跳躍制度’遂告形成。”參見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系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37頁。

⑩參見蔣躍波《試評曾紀澤的近代外交思想》,《安徽史學》2003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公法外交
《民法典》中經(jīng)濟公法規(guī)范的結(jié)構、功能及其影響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jié),一起向未來
悠悠歲月外交情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我國公法思維本土化問題探析
公法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淺析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標準
外交
公法人管理和公共財政規(guī)模對農(nóng)田灌溉設施的影響
万州区| 镇坪县| 肥城市| 于都县| 高安市| 吴江市| 子长县| 阿克| 确山县| 山东| 泗水县| 贵阳市| 台东县| 托克托县| 都江堰市| 同心县| 酉阳| 辽源市| 德兴市| 萍乡市| 左权县| 林周县| 登封市| 汝城县| 夏邑县| 松阳县| 文水县| 青龙| 庐江县| 桑日县| 宁都县| 台东县| 玉山县| 西畴县| 阜新市| 清丰县| 竹北市| 诸暨市| 屏南县| 肥城市|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