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熊佛西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一位堪稱高產(chǎn)的劇作家。他的劇本創(chuàng)作時間,主要集中于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在話劇從創(chuàng)始期邁向成熟期的進程中,熊佛西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他,這一時期的戲劇文學史與演出史將會在豐富性與色彩感上損失不少。
一位劇作家在戲劇史上地位的確定,取決于其作品傳播的范圍、經(jīng)典化的程度、研究者對其解讀的深度與廣度,從接受的角度而言,還受到一定的時空之內時代風潮、意識形態(tài)、審美變遷的影響。熊佛西劇作的接受史,從縱向上可以分為20世紀上半葉與下半葉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創(chuàng)作與接受基本上是同步的,并確立了這些劇作在當時戲劇生活、戲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后一個階段,作者主要從事戲劇教育,創(chuàng)作活動基本終止,加上政治與社會的急劇變化,因而其作品的接受受到了較為復雜的影響。本文試從“熊佛西劇作的發(fā)表、出版與選本傳播”“熊佛西劇作的演出與接受效果”“熊佛西劇作在不同階段的闡釋”這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在同時代的劇作家中,熊佛西是高產(chǎn)的一位。2000年出版的《熊佛西戲劇文集》稱,其劇作有印本和稿本存世的共計44部,還不包括早年的幕表戲(1)《熊佛西戲劇文集》編委會:《熊佛西戲劇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1132頁。,但據(jù)《中國現(xiàn)代戲劇總目提要》記載,熊佛西所作劇本共計37部,數(shù)量上列于田漢、歐陽予倩所作劇本之后,排第三位(2)董健主編:《中國現(xiàn)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現(xiàn)存最早的熊佛西劇作為三幕劇《這是誰的錯》,連載于1921年9月27日至10月4日的北平《晨報副刊》。這一年他21歲,是燕京大學二年級學生。此后,他又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了《新聞記者》《青春底悲哀》(又可寫為《青春的悲哀》)。1924年,他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其第一部戲劇作品集《青春底悲哀》。除了上述三劇,該作品集還收入已經(jīng)公演過的二幕劇《新人的生活》。
熊佛西在1949年之前共出版?zhèn)€人劇作集20種,其中7種為“自選集”性質,包括《青春底悲哀》《佛西戲劇》(古城書社版)、《佛西戲劇》第一集至第四集、《佛西抗戰(zhàn)戲劇集》,其余基本上為單部作品,包括《王三》《蘭芝與仲卿》《賽金花》等。
現(xiàn)代報刊與出版業(yè)的發(fā)達,為戲劇作品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在此背景下,熊佛西的劇作幾乎都在報刊發(fā)表后才結集出版。在當時,相比小說、詩歌與散文的出版,話劇劇本的出版略為滯后?!肚啻旱妆А烦霭鏁r,國內話劇劇本集只有五種,其中郭沫若的《女神》《星空》還算不上純粹的劇作集。至熊佛西的劇作集出版差不多一年后,田漢的劇作集《咖啡店之一夜》方問世。
《青春底悲哀》是作為“文學研究會通俗戲劇叢書”第一種出版的,鄭振鐸在《序》中首先說明,出版劇本是為了解決愛美劇團的劇本荒,“現(xiàn)在的時候,通俗的比較成功的劇本,實有傳播的必要”,“他們在文藝上的價值如何,我們現(xiàn)在且不必在此討論,但他們在舞臺上的感化力,卻實比在書本上偉大。這是我們在當時舞臺下所曾親切地感到的”。(3)鄭振鐸:《序》,熊佛西:《青春底悲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1頁—第2頁。
熊佛西劇作的發(fā)表與出版,一開始就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這些作品都是在舞臺上演出過的。另一位序言作者瞿世英充分地肯定了這一點,“為要預防‘中看不中演’的弊病,所以凡不能排演的劇本他不編,凡他自己不能登臺排演的劇本他不編”,“佛西的作品在藝術上是否算是成功,先不必說,而他這種自編自演的勇氣,卻是極可佩服的——即此便是他的成功”。(4)瞿世英:《序》,熊佛西:《青春底悲哀》,第3頁—第4頁。
與熊佛西同為文學研究會成員的趙景深曾經(jīng)透露:“佛西的《青春的悲哀》,內收戲劇四種。好像佛西不大滿意這個叢書的名稱,所以后來便另行出版《佛西戲劇》一至四集?!?5)趙景深:《熊佛西》,《文壇憶舊》,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年,第50頁。這個說法的后一句不夠準確?!肚啻旱妆А烦霭嫒旰?,熊佛西以古城書社的名義出版了《佛西戲劇》,收入《一片愛國心》《洋狀元》《童神》這三部劇作,并不包含此前《青春底悲哀》所收的劇作,但劇作集的書名中含有作者的名字,這在現(xiàn)代劇作家中卻是首例,也說明了戲劇文學的地位在發(fā)生變化,而劇作家也希望提高自己在讀者閱讀活動中的影響力。次年,《洪深劇本創(chuàng)作集》出版,《田漢戲曲集》《西林獨幕劇》《上沅劇本甲集》也相繼問世。
熊佛西具有很強的宣傳意識?!斗鹞鲬騽 烦霭鏁r,古城書社辦事處在《大公報》刊登了廣告:“熊佛西先生所編的戲劇,早已譽滿中外,而《一片愛國心》一劇,更為人所稱道,國內各著名學校,排演是劇者,已百有余次,而本社近日又接得詢問出版及預定之函多起,其價值可知。是編匯集《一片愛國心》《洋狀元》及其他各劇而成。各學校欲排演熊先生的戲劇及愛讀熊先生的戲劇者,幸速購買?!?6)《佛西戲劇》廣告,《大公報》,1927年11月3日。在熊佛西主編的《戲劇與文藝》中也刊登了這樣的書訊,“熊先生的戲劇,是久已馳名的,大概不必我們再來介紹,這本書便是熊佛西先生,十余年來對于戲劇上的一部杰作;也可以說是精華。本冊所集的《一片愛國心》《洋狀元》《童神》都經(jīng)國內各地排演過百次以上,結果都是很好”,“相信一定會得到許多的暗示”,“和思想上的革命”。(7)《佛西戲劇》廣告,《戲劇與文藝》,1929 年第1卷第1期。這兩則廣告所要告知讀者的,除了書籍本身的基本信息,還強調了作者的知名度、所收劇本的演出成績,更重要的是還表達了新的思想,這是五四運動之后相當一部分新文學出版物的推廣策略。
1930年,新的《佛西戲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一集和第二集,第一集在此前古城書社版《佛西戲劇》的基礎上,增加了四幕劇《蟋蟀》,而第二集所收的《王三》《蘭芝與仲卿》《藝術家》等五個劇本,都作于1928年,有著明顯的編年意圖?!斗鹞鲬騽 返谌偷谒募?933年出版,除獨幕劇《偶像》作于1922年之外,其余8部創(chuàng)作于1929年至1932年之間,均為前兩集之后的作品。這套書幾乎囊括了熊佛西一生最重要的劇作。如果不是細加比較,后世的讀者一般不易弄清楚古城書社版《佛西戲劇》與商務印書館版《佛西戲劇》的關系。我們不清楚熊佛西當時采用相同書名的做法是出于何種考慮,但畢竟商務印書館在社會影響、讀者數(shù)量、傳播范圍上遠超古城書社,而熊佛西在戲劇界的地位也正處在上升期,商務印書館的發(fā)行網(wǎng)絡又極大地擴展了熊佛西劇作的讀者群。
當時商務印書館的新書固定在《申報》上發(fā)布廣告,《佛西戲劇》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廣告,刊登在1930年6月24日第四版的顯著位置?!洞蠊珗蟆芬矠榇丝l(fā)廣告,“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熊佛西君”,“其近年所作各劇,在各地實行排演者,現(xiàn)由熊君編為《佛西戲劇》第一集、第二集出版,各一冊,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每冊定價大洋八角。第一集凡四?。骸扼啊贰兑黄瑦蹏摹贰堆鬆钤贰锻瘛贰5诙参鍎。骸锻跞贰端囆g家》《蘭芝與仲卿》《詩人的悲劇》《喇叭》。各劇多含有理想成分,而于戲劇編演之技術均甚注重。各劇排演之日,評者甚多,故今不贅”。(8)《佛西戲劇》第一集、第二集廣告,《大公報》,1930年7月7日。
新文學出版物的廣告,許多由作者自撰(魯迅、巴金等作家也都自撰作品廣告)?!斗鹞鲬騽 返膹V告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與此前兩則相比,該廣告強調了作者的身份與編劇技巧,以及“理想成分”,這些也是熊佛西本人希望傳達給讀者、觀眾的重要信息??梢娫搹V告由熊佛西自撰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1942年7月,重慶華中圖書公司出版了《佛西抗戰(zhàn)戲劇集》,收獨幕劇《囤積》《搜查》《人與傀儡》《無名小卒》及三幕劇《中華民族的子孫》這五個劇本。同年,重慶中華書局、重慶新生圖書文具公司也緊隨其后出版此書,足見在全面抗戰(zhàn)背景下,熊佛西的這些通俗作品受到讀者何等的追捧。自同年9月開始,三幕劇《袁世凱》在桂林的雜志《文學創(chuàng)作》上連載,這也標志著熊佛西這一創(chuàng)作階段的結束。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jīng)很難獲取民國期間熊佛西的劇作集的印數(shù)等信息,但一些零星的史料還是證明了這些圖書傳播較廣。學者趙景深曾經(jīng)買了一部全四冊的《佛西戲劇》(9)趙景深:《記熊佛西》,《文壇回憶》,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第68頁。;熊佛西同時代作家、藏書家唐弢收藏了《青春底悲哀》《賽金花》《中華民族的子孫》《佛西抗戰(zhàn)戲劇集》《〈過渡〉及其演出》,共計5種熊佛西劇作(10)陳建功主編:《唐弢藏書·圖書總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20世紀末,還有人在北京的舊書店淘到阿英所藏的商務印書館版《佛西戲劇》第一集(11)宋慶森:《書海珠塵——漫話老版本書刊》,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第56頁。。
1958年6月,熊佛西新作《上海灘的春天》由位于上海的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印數(shù)4000冊。兩年后,該劇被指歌頌、美化資產(chǎn)階級。七年后,熊佛西因病辭世。2000年,由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為之效力20年的工作單位)出資,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兩卷本《熊佛西戲劇文集》,印數(shù)2100冊,選收了熊佛西的15部劇作以及多篇論劇文章。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劇作家的熊佛西第一次較為完整地站在世人面前。這一年恰逢他的百年誕辰。
在被收入戲劇集之前,熊佛西的劇作多以報刊作為首發(fā)載體,這些報刊主要包括《晨報副刊》《東方雜志》《文學周報》《小說月報》《益世報》《戲劇與文藝》《國聞周報》《大公報》《北平實報》《戲劇崗位》《文學創(chuàng)作》《天下文章》等。上述報刊的背景及其與熊佛西的關系各不相同,如《晨報副刊》是當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理論陣地,“國劇運動”的重要文章也都是在這里發(fā)表;《文學周報》《小說月報》由文學研究會主辦,是熊佛西的“娘家”;《戲劇與文藝》《戲劇崗位》《文學創(chuàng)作》由熊佛西本人主編或編輯,相當于“自留地”??傮w上說,上述報刊中無論是大眾媒體,還是文學界、戲劇界的專業(yè)刊物,在當時都有較大的影響。
熊佛西劇作的傳播與經(jīng)典化過程中,除了劇作集的出版與劇作的報刊登載,各類選本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F(xiàn)代話劇作品數(shù)量的增長與演出的增多,導致選本應運而生,對推介與傳播新興戲劇功不可沒,對出版業(yè)而言,這還是一個增加收入的途徑。
目前見到的最早收入熊佛西劇作的選本為《當代文粹》(汪倜然編,上海世界書局1930年12月出版)。該書收錄的作品覆蓋了論文、小品、小說、戲劇、詩歌、評論等體裁,作家則包括胡適、蔡元培、梁啟超、周作人、魯迅、茅盾、郭沫若、冰心、宋春舫等,戲劇作品僅有兩部:熊佛西的《王三》和歐陽予倩的《劉三妹》。
此后,一些現(xiàn)代文學或戲劇的選本,也收入了熊佛西的劇作,現(xiàn)將其中比較重要的按出版時序排在表1中。
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通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戲劇選本進行歸納與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熊佛西的《一片愛國心》《王三》《蘭芝與仲卿》最為選家青睞。這說明,熊佛西劇作入選的情況與戲劇界的評價基本相符。
其中,洪深應良友圖書公司之邀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有些不同。此版《大系》作為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總結性文獻集,其歷史價值毋庸多言;洪深編選的《大系》中的《戲劇集》,無論所收劇目,還是所寫的《導言》,都是對現(xiàn)代話劇十年初始期的重要總結。然而,該《戲劇集》選收的熊佛西劇作不是《一片愛國心》《王三》《藝術家》《蘭芝與仲卿》等各方面評價較高的代表作,而是排名靠后的《洋狀元》一劇。從洪深所作的《導言》看,他對熊佛西是不太推崇的,甚至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洪深選諸家劇本,重在保留文獻,并不意味著對劇本的肯定。關于熊佛西的《洋狀元》,洪深就表示,“這也代表一種作風,所以收在這里”。(12)洪深:《導言》,洪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第82頁。戲劇集所收的其他劇本,無論何種“作風”,基本上都是這位劇作家的代表作,而熊佛西的劇作《洋狀元》顯然不是?!堆鬆钤肥且怀鐾ㄋ椎闹S刺性的鬧劇,確實有思想淺白、追求外部動作趣味性的毛病,但它不能代表熊佛西的全部“作風”,從這點上說,選家的眼光是有失客觀與公正的。以洪深在戲劇界的影響及其左翼戲劇家的身份,他在《導言》中對各位劇作家的評價幾乎成為不刊之論,而他對熊佛西劇作的某些偏見,對此后熊佛西劇作的接受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
1949年以后,熊佛西的劇作再未出現(xiàn)于各類選本中,直到1979年,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學院這三所院校的中文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參考資料《獨幕劇選》,選入熊佛西的《醉了》。該書第二冊附錄《中國現(xiàn)代多幕劇選目》,《一片愛國心》《屠戶》名列其中。據(jù)稱該書是在教育部的領導下編選的,編選過程中得到周揚、夏衍等前輩的指導與幫助。1984年,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室編選的《中國現(xiàn)代獨幕話劇選1919—1949》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卷收入熊佛西的《新聞記者》《藝術家》《醉了》。198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出版,此版《大系》中的《戲劇集》共收錄三十多個劇本,其中包括熊佛西1934年創(chuàng)作的三幕劇《?!?。于伶在《序》中對這一時期的左翼劇作家進行了充分的論述后,對李健吾、熊佛西、曹禺三人進行了評點:“李健吾和熊佛西都是有成績的劇作家。本集所選的李健吾的《這不過是春天》、熊佛西的《?!?,是兩位劇作家當年的代表作。兩個劇本都從特定的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而結構(的)嚴謹,情節(jié)的富于戲劇性,對話的流暢,反映了兩位戲劇家較高的戲劇水平?!?13)于伶:《序》,《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十五集(《戲劇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16頁。這幾種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選本對熊佛西劇作地位的重新確認,意味著其接受史有了新的開端。1999年,作為上海戲劇學院專業(yè)教材的《中國話劇名著選讀》(丁羅男主編)公開出版,選入熊佛西的《醉了》。該教材編者在評析中明確地說:“《醉了》又名《王三》,是熊佛西早期影響很大的一部代表作,曾被譽為‘五四’以來最佳獨幕劇之一?!?14)丁羅男主編:《中國話劇名著選讀》,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第24頁。
熊佛西的劇本中被翻譯成外文發(fā)表與出版的,目前已知的有以下幾種:《王三》英譯本刊載于北平《輔仁雜志》1931年第5期至第6期(15)1942年,據(jù)熊佛西本人透露,《一片愛國心》“已經(jīng)有英德譯本”,參見熊佛西:《學習戲劇的一段回憶》,《熊佛西戲劇文集》編委會:《熊佛西戲劇文集》,第1018頁。;《上海灘的春天》俄譯本刊載于蘇聯(lián)的《現(xiàn)代戲劇選集》1959年第13期(16)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研究小組:《熊佛西生平紀事》,《現(xiàn)代戲劇家熊佛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第225頁。;德譯本則有兩種,為《中國的農(nóng)民生活:三個鄉(xiāng)村生活劇本》(由日本東京德國自然和民族學學會于1938年出版,收入《屠戶》《鋤頭健兒》《牛》)和《近年的十一個中國歌劇劇本》(由德國斯圖加特斯丹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收入《一片愛國心》)(17)(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3頁。。
熊佛西一直強調戲劇應當“可讀可演”,其劇作的演出次數(shù)和觀眾人數(shù)在業(yè)內首屈一指。一方面,他注重戲劇的演出效果,不寫不能排演的戲;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內容新、手法新,觀賞性很強。他的劇作演出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校園戲劇時期,主要在“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簡稱“藝?!?和“北平大學藝術學院”的戲劇系;二、農(nóng)村戲劇時期,主要在河北定縣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三、新中國時期,主要在上海。
校園演出是劇作的實驗場,也是劇作家的作品獲得最初肯定的平臺。據(jù)統(tǒng)計,上述院校的戲劇系1926年1月至1929年7月的前7次公演中,共演出14個劇目,其中7個是熊佛西的作品,包括《一片愛國心》《孫中山》《藝術家》《醉了》《蟋蟀》,有的劇目演了兩次。(18)劉尚達:《“北大”藝術學院戲劇系史略》,閻折梧編:《中國現(xiàn)代話劇教育史稿》,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56頁。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可供演出的劇本較為缺乏,另一方面是因為作為教學內容,這些劇目時常是熊佛西本人擔任監(jiān)制、導演,這樣更便于溝通與輔導?!八噷P觥笨扇菁{四五百人,觀眾多為青年學生,《一片愛國心》連續(xù)演出一個多月,不少觀眾來信要求續(xù)演。(19)劉靜沅:《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及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綜述(1925—1933)》,閻折梧編:《中國現(xiàn)代話劇教育史稿》,第37頁—第38頁。戲劇系排演的這些作品,許多是首演,為當時還很沉寂的北平劇壇注入了青春的氣息,為話劇培養(yǎng)和積累了觀眾。
《晨報》曾刊載過許君遠的一篇劇評,作者在觀看了戲劇系第12次公演后,著重談了對《模特兒》一劇的觀感:“這本(部)戲劇的確十分可愛,一方面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中國的一般思想與見解,一方面在對話上用了不少的俏皮話,給觀眾以很多的安慰?!痹S君遠還對自己看過的熊佛西的其他作品進行了評點:“《一片愛國心》包含不少深長的意思,已被人公認作(是)他的最大杰作,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在戲劇中很少見的一篇作品。他的《醉了》也受很多人的推崇,不過其中太缺乏鮮艷趣味,自始至終,充滿著陰沉的空氣,使觀眾陷入些微恐怖之中,而生不少凄惶之感。再則人生意味太濃厚了,或是‘問題’太多,表演起來極不容易(如蕭伯納的作品不易上舞臺便是一例),所以我看到過好幾次好幾處演《醉了》,都不能十分深刻、成功?!?20)許君遠:《劇后》,《晨報》,1931年4月22日??梢姡诿襟w評論者看來,《一片愛國心》《醉了》不僅代表了熊佛西劇作的最高成就,而且在當時劇壇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早前,熊佛西在燕大劇團排演的《新聞記者》便是“全國學校所最歡迎之劇本之一”。(21)徐慕云:《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2頁。校園是中國話劇的發(fā)祥地之一,熊佛西的劇作通過校園平臺,向更大的范圍輻射。
不過,對于熊佛西在教學中大量排演自己的劇作,也曾有人詬病,“演員雖好,惟惜所演多為熊佛西之作品”。(22)《沙漠的舞臺上只看見老熊》,《文藝新聞》第17號,1931年7月6日。不知道是否由于上述原因,抗戰(zhàn)后他到上海做了調整。他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簡稱“劇?!?表演班主持了1946年5月18日至19日的劇校小劇場演出,劇目為他自己的《醉了》與陳白塵的《未婚夫妻》,演出三場,觀眾1126人次,導演是吳仞之。(23)顧振輝編:《上海戲劇學院·民國史料匯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28頁。而他在主持劇校期間,歷次公演從未排過自己的作品。其實,這也反映了不同時期話劇創(chuàng)作的情況。早期熊佛西大量地排自己的戲,恐怕主要出于對劇本荒的無奈,后期劇本多了,他也便有了更多挑選的余地。
如果說面向學生的演劇,迎合的是精英階層的審美,那么熊佛西自1932年起在河北定縣從事的農(nóng)村戲劇工作,則走到了另一極——面向不識字的農(nóng)民。這是他主動放低身段、試圖改變社會的理想主義行動。農(nóng)民出身的熊佛西一向主張戲劇的大眾化、通俗化,這次“農(nóng)村戲劇大眾化實驗”正是一個好機會。
在定縣最初的演出中,演員為“平教會”職員、戲委會練習生等。據(jù)統(tǒng)計,兩年之中當?shù)乜偣才e辦了12次公演和若干次特別公演,劇目主要為熊佛西的作品,包括《臥薪嘗膽》《喇叭》《鋤頭健兒》《屠戶》《政大爺》《一片愛國心》《蘭芝與仲卿》《?!返?,演出三十余場,觀眾達兩萬四千多人次。(24)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農(nóng)村戲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34年,第17頁。更令人驚喜的是,從1934年1月到3月,馬家寨村劇團、沈家莊劇團、東不落崗村劇團等由農(nóng)民組成的劇團在各村舉行“農(nóng)民劇團游行公演”,觀看熊佛西劇作《屠戶》的觀眾達七千多人次。(25)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農(nóng)村戲劇》,第20頁。一次上演時,觀眾席最后排忽然站起一個青年農(nóng)民,他向臺上連喊“揍死孔屠戶”。觀眾的共鳴,來自于劇作高度的生活化與真實性。演《屠戶》的劇團到了鄉(xiāng)村,必有人在臺下說:“這個孔屠戶連我這村里都有好幾個呢?!?26)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農(nóng)村戲劇》,第10頁。
熊佛西非常關心農(nóng)民對他的劇作的反應。一次,《臥薪嘗膽》公演閉幕后,他問觀眾是否看明白了這部劇的用意,觀眾一致回答:“是叫我們愛國的!”熊佛西和觀眾繼續(xù)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交流?!笆裁唇小P薪’?”“‘臥薪’是叫我們不要睡好的!”“什么叫‘嘗膽’?”“這是叫我們吃苦。”“吳王有兩個臣子,你們喜歡那(哪)一個?”“喜歡伍子胥。”熊佛西緊接著又問:“為什么?”觀眾回答:“因為他愛國!”(27)述初:《〈臥薪嘗膽〉與〈愛國商人〉的公演》,《農(nóng)民周刊》,1932年第7卷第14期。這一問一答,令人想起白居易“老嫗能解”的典故,也印證了廣大農(nóng)民觀眾對熊佛西作品的認同與歡迎。
1930年代,熊佛西劇作仍然是全國眾多愛美劇團的選擇。九一八事變之后,《一片愛國心》在全國各地頻繁上演?!皣!边€演出過他的《王四》(即《屠戶》)、《一對近視眼》《中華民族的子孫》。僅1935年,就有北平、河北保定、江蘇南通、湖北武漢、天津等地的8個劇團排演了《屠戶》《喇叭》《醉了》《藝術家》《蘭芝與仲卿》《模特兒》等劇。(28)林寒流:《一九三五年之中國劇團鳥瞰》,《綢繆月刊》,1936年第2卷第5期。
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熊佛西劇作演出史上出現(xiàn)了長達近十年的空白??陀^上講,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從20世紀40年代初便已停止。在一個嶄新的時代,他偏居一隅,遠離戲劇活動的中心。他的那些舊作已經(jīng)顯得不合時宜。這種回避,隱約地傳達出一種顧慮,而觀眾和讀者也把他遺忘了。
1956年,在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下,熊佛西創(chuàng)作了四幕劇《上海灘的春天》。該劇本發(fā)表于1956年《劇本·話劇??返牡?輯。該劇次年1月19日起由上海人藝在上海藝術劇場(即早先的蘭心戲院)公演,他本人任導演,共演出59場。這一年,上海話劇舞臺上演的話劇有《人間樂園》《同甘共苦》《布谷鳥又叫了》《復活》《萬水千山》等(其中《人間樂園》為保加利亞劇本,《復活》的編劇為夏衍》),此外上海還舉辦了“蘇聯(lián)話劇片段晚會”。當時看起來風平浪靜,沒有什么異樣,但不久就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1960年1月,《上海灘的春天》單行本出版一年多后,《劇本》雜志發(fā)表長文,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該文章作者認為,《上海灘的春天》“用資產(chǎn)階級觀點,強調了對資本家的‘團結’”。(29)曲六乙:《評〈上海灘的春天〉》,《劇本》,1960年第1期。同一期雜志上還有批判《同甘共苦》《布谷鳥又叫了》等“第四種劇本”的幾篇文章,火藥味甚濃。緊隨其后,《戲劇報》又發(fā)表了文章《〈上海灘的春天〉歌頌的是什么? 》,調門有所提高。該文章作者認為,這部戲“是歌頌、美化資產(chǎn)階級,為資本家擦胭脂抹粉”,“為什么熊佛西先生會寫出這樣的劇本呢?這主要是作者的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沒有得到改造,出于階級本能地為資產(chǎn)階級捧場”。(30)陳文華、丁可、李森:《〈上海灘的春天〉歌頌的是什么? 》,《戲劇報》,1960年第3期。此文的三位作者當時來自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
作為劇作家的熊佛西,從此在舞臺上消失了,他越來越多地將精力投入到上海戲劇學院的管理和建設中去。然而,《上海灘的春天》并未被視為他的“天鵝之歌”,后世幾種通行的當代戲劇史著作,對其或只字不提,或只是寥寥數(shù)語。2000年,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編《中國話劇五十年劇作選》,20世紀50年代的劇作入選18部,熊佛西的這部作品落選;19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五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叢書·話劇卷》也沒有收入該作品。
一部作品的遭遇,自其面世始,便不由作者個人所決定。有的作品一鳴驚人,卻最終無人提及;有的作品塵封多時,卻一朝洛陽紙貴。從接受的角度講,這些皆為可以解釋的正?,F(xiàn)象。然而,如《上海灘的春天》這樣“兩頭不討好”的情形,說明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戲劇生態(tài)之復雜和劇作家創(chuàng)作之艱難。對熊佛西這樣一位從“五四”時期走來又歷經(jīng)沉浮的知識分子來說,上述問題尤為突出。
總體而言,熊佛西劇作的演出活動雖然有其鮮明的特征,但過于集中在校園與鄉(xiāng)村,觀眾結構相對單一。與曹禺、郭沫若等劇作家的作品相比,熊佛西的劇作很少由職業(yè)劇團演出,幾乎沒有名導演、名演員的參與,也就不能俘獲更多城市觀眾的心。在劇作文本的傳播上,他遠遠走在絕大部分同時代劇作家的前面,且他的作品又都是難得的“場上之曲”,但過多的“自產(chǎn)自銷”,限制了更豐富的舞臺呈現(xiàn),最終削弱了接受效果。
201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海上文學百家文庫》之《熊佛西 余上沅 顧仲彝 李健吾卷》,收錄了《上海灘的春天》《青春的悲哀》《過渡》這三個劇本,這更多是出于文獻留存的考慮。2015年,上海戲劇學院公演《一片愛國心》,紀念上海戲劇學院建校70周年。這是在“校慶”背景下熊佛西名作的再次亮相,雖然影響有限,但仍然值得記上一筆。
熊佛西劇作的闡釋史有過幾次起伏,總體上呈現(xiàn)一條先抑后揚的曲線。最初,一些戲劇批評家出于對新興戲劇“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熊佛西的作品有不少指摘,但還是充分肯定他的熱情和他對劇運所做的貢獻。稍后,相關批評便集中于熊佛西倡導的“趣味論”以及他與文明戲的關系。伴隨著熊佛西創(chuàng)作內容與戲劇活動的變化,這些討論不再是戲劇界關心的話題,卻通過一些研究著作得以固化。20世紀40年代末以后的一段時期,對熊佛西作品的闡釋幾乎是一片空白。1957年,熊佛西的舊作《王三》的重新發(fā)表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并“殃及”其新作《上海灘的春天》。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對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些作家、作品的解禁,戲劇界才開始重啟對熊佛西劇作的闡釋。一系列戲劇史重新書寫之后,他的“中國現(xiàn)代話劇拓荒者”的歷史地位終于確定了。
1926年4月,熊佛西的諍友聞一多在美國讀了《長城之神》后表示:“佛西之作自有進步,但太注意于舞臺機巧,行文尚欠沈著(intensity)?!甭勔欢嗵岢鲋腋妫骸胺鹞魅绮蛔镂饮u直,則請為進一言曰:‘佛西之病在輕浮,輕浮故有情操而無真情(sentiment與emotion)之分也?!椴俣鳛楦袀蚣偾?,sentimentality則不可救藥矣。佛西乎,岌岌乎殆哉!”(31)聞一多:《致梁實秋、熊佛西》,《聞一多書信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第208頁。引文中的“沈著”今大多寫為“沉著”。這是一封私人信件,熊佛西如何作答不得而知,但他的“戲劇應以趣味為中心”的主張是一以貫之的,這也招致了一些尖銳的批評。
1929年,泰東書局出版了培良(即向培良)的《中國戲劇概評》,作者對當時“漆黑一團”“薄弱可憐”的戲劇界極為不滿,“國劇運動”是他主要的抨擊對象。他縱論陳大悲、丁西林、胡適之、熊佛西、田漢、郭沫若等人的創(chuàng)作。關于熊佛西,他用了3500字的篇幅,僅次于對田漢、郭沫若的評論。向培良首先指出,熊佛西“在技術上比胡適之稍好”,但是,“他很像陳大悲,知道用一些方法吸引觀眾的趣味,雖然他的方法常常是失敗的”。接下來,向培良結合《新聞記者》《新人的生活》《這是誰的錯》《青春底悲哀》這幾部作品,歷數(shù)了熊佛西劇作在題材、思想、人物、結構等方面與陳大悲劇作的相似之處。對于熊佛西赴美以后的創(chuàng)作,向培良更是痛心疾首,“像《洋狀元》那樣一篇趨于卑劣的趣味的作品,實在比以前淺薄地說些青年自覺之類的話還要壞的(得)多”,“他把從前比較忠實的(雖然是淺淺的)態(tài)度丟了,而跑到創(chuàng)造官感底(的)趣味的路上,而技術的拙劣,則還是跟從前一樣的”。(32)培良:《中國戲劇概評》,上海:泰東書局,1929年,第18頁—第19頁。向培良時年21歲,持論之偏頗顯而易見。
幾年后,馬彥祥在《現(xiàn)代中國戲劇》一文中對熊佛西的評價則公允很多。他首先指出熊佛西受陳大悲影響至深,隨后,他從時代的角度剖析說:“作者因為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響,有意地無意地都在宣傳新舊思想的沖突,而且想給與(予)一個解決的機會和方式。但是因為作者的技巧的不熟練,不知道用暗示的方法,所以每篇劇都陷入(于)同樣的結構”,“故意在趣味上用力”。(33)馬彥祥:《現(xiàn)代中國戲劇》,馬彥祥:《戲劇講座》,上海:現(xiàn)代書局,1932年,第233頁。
緊跟著,劍嘯在《劇學月刊》發(fā)表長文《中國的話劇》,對《一片愛國心》《醉了》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對熊佛西的其他作品,如《喇叭》《模特兒》《蘭芝與仲卿》等幾乎是全盤否定,認為熊佛西的其他創(chuàng)作“沾染著極重的陳大悲派風味”,“力圖以諷刺做劇本的中心,以趣味做情節(jié)的靈魂”。(34)劍嘯:《中國的話劇》,《劇學月刊》,1933年第2卷第7期、第8期。
這些文章一致將熊佛西置于“文明戲余孽”陳大悲的陰影之下,為這些評論者理想中的現(xiàn)代話劇樹立一個對立的典型,這反映了在話劇成熟期的前夜,劇作家、劇評家與一部分知識分子觀眾的集體焦慮。
在前述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中,洪深的長篇《導言》對熊佛西其人其劇進行了帶有情緒色彩的評價,他指出:“熊佛西是和陳大悲很接近的;他自己也說,他受了陳大悲不少‘輔助’。他的寫劇手法,到今天為止,還不能越出陳大悲的范圍——他也是一味地想刺激觀眾,但沒有大悲刺激得有力?!?35)洪深:《導言》,第80頁。對于洪深的說法,當時便有人指出:“洪深戲劇導言對北方情形或因生疏,如對李健吾、萬家寶(曹禺)最先出演成功不提及,或因私人愛憎,如對熊佛西批評,有意抹殺一點事實?!?36)炯之:《讀〈新文學大系〉》,《大公報》,1935年11月29日。
不同的聲音一直存在。在此前的1934年,北新書局《現(xiàn)代戲劇選》的編者就表示:“熊佛西的作品,以《一片愛國心》最受觀眾歡迎,然論藝術價值自以《王三》為高?!?37)戴仲方、胡南翔:《編者序》,戴仲方、胡南翔編:《現(xiàn)代戲劇選》(上),北京:北新書局,1934年,第3頁。而在良友圖書公司版《大系》的《戲劇集》出版后,1937年,一位署名沈曙的讀者撰寫了一篇《佛西戲劇》的書評,肯定熊佛西作品的藝術價值“是與歷史一同存在的”,他在分析了幾個劇本后指出,“佛西先生的劇本大半都是帶著嚴肅的滑稽趣味,軟性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使有些劇本中寫了一些軟性的題材,如《詩人的悲劇》和《藝術家》兩個劇本,但是結論還是嚴肅的”。(38)沈曙:《讀〈佛西戲劇〉》,《華年》,1937年第6卷第9期。比起同時期戲劇界內部對熊佛西的評價,這些來自媒體的聲音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熊佛西劇作的影響力。
相比之下,上述時期的文學史家之中下筆較為中立、客觀的是王哲甫,他出版于1933年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是第一部新文學運動史專論,熊佛西的劇作進入了他的視野。王哲甫對熊佛西這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詳盡的描述,他評論熊佛西的第一本劇作集《青春底悲哀》,“所表現(xiàn)的不外是家庭問題,婚姻問題,勞資問題,雖說情節(jié)淺顯,卻正適合一般觀眾的心理”。談到《佛西戲劇》第一集、第二集時,他認為,“《蟋蟀》已帶了神秘的色彩,普通觀眾,不易了解。《一片愛國心》情節(jié)曲折,結構完美,最適宜舞臺上表演,曾受觀眾熱烈的歡迎”。他總結說,《一片愛國心》之后,熊佛西“已跨進了一個廣闊的文藝園地”。(39)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北平:杰成印書局,1933年,第168頁。
然而洪深等人的斷語還是有不小的影響。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下,1951年出版的王瑤著《中國新文學史稿》用一頁的篇幅,匆匆談了熊佛西的戲劇,整體評價便沿襲了洪深的結論,“注重趣味、專想刺激觀眾,是他的特點”。(40)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王瑤全集》第3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3頁。有意思的是,王瑤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基本上沿襲了王哲甫的說法,只不過作為后來的文學史家,王瑤多了對“思想性”的要求,“《青春底悲哀》中收著四個劇本,《佛西戲劇》第一集和第二集也是這一期寫的,共收九個劇本。這里面就題材說,固然也有家庭問題、婚姻問題、勞資糾紛、愛國思想等;但思想性太薄弱了,多的是悲歡交織的情節(jié),布置好的高峰。但在小市民的圈子里,演出的效果還好。自然,也相當?shù)胤从沉艘恍┳儎又械纳鐣闆r”,“有一定程度的好的影響”。(41)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第174頁。
至于熊佛西在定縣的農(nóng)村戲劇實踐,張庚做了這樣的評價,“熊以實踐了大眾化自夸,并以之驕矜于上海的左翼劇運,說他們只是空喊,不能實做,其實,他做的完全是改良主義的一套。他的劇本:如《?!泛汀哆^渡》,都極力勸農(nóng)民相信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說他能為農(nóng)村中的被壓迫階級撐腰,這是不真實的”,“這個戲劇運動沒有、也不可能在農(nóng)民中打下戲劇的基礎”。(42)張庚:《話劇運動史講座》,油印本,年代不詳。
批評標準若有了局限性,就不會產(chǎn)生公允的評價與解讀?;蛟S是因為《上海灘的春天》的公演與劇本發(fā)表,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背景下,戲劇界又“發(fā)現(xiàn)”了這位蟄伏已久的劇作家。為紀念中國話劇誕生50周年,《劇本》1957年8月號刊登了《王三》,將該劇作為五四運動以來獨幕劇名著向讀者介紹。這期《劇本》還配發(fā)了劉滄浪的評論文章。劉滄浪指出,《王三》劇本“細微而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的命運”,“短而精,實在令人喜愛,確是見功夫”,“表現(xiàn)了非常廣闊、非常巨大的社會內容”。(43)劉滄浪:《重讀〈王三〉雜記》,《劇本》,1957年8月號?!锻跞纷饔?928年4月,早年刊載于《東方雜志》1928年第25卷第9號,是熊佛西最為人稱道的劇作,但已多年未曾演出,孰料重新發(fā)表后卻成為某些人瞄準的靶子?!秳”尽?957年11月號刊登長文《談獨幕劇〈王三〉及其他》,文章說:“作者既沒有指出王三的前途,也沒有指出他的危機,作者和劇中人一同在矛盾中徘徊、苦悶,對王三這種罪惡的生活予以同情和安慰,并為他開脫。這不但使劇本降低了思想水平,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當時現(xiàn)實生活認識的模糊?!睘榱俗C明自己觀點正確,為了證明熊佛西一直以來“趣味不高”,該文重提洪深當年對他的評價,并嚴肅地指出兩點:一、熊佛西當時不在左翼作家的行列;二、其劇本不愿反對也不敢反抗當時的反動統(tǒng)治者。(44)辛生:《談獨幕劇〈王三〉及其他》,《劇本》,1957年第11期。此文后被收入趙尋的《話劇創(chuàng)作散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
如果說,同時代的向培良、劍嘯等人,將熊佛西放在了現(xiàn)代戲劇的對立面,那么這篇長文卻是將熊佛西放在了階級的對立面。
熊佛西劇作的接受史,出現(xiàn)了二十多年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局面。(45)這里指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大陸幾乎沒有關于熊佛西戲劇的評論,而中國臺灣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蘇雪林的著作《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中國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司馬長風的著作《中國新文學史》中,對熊佛西的劇作只是略有分析。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戲劇學院籌建熊佛西研究小組,并籌備編撰《現(xiàn)代戲劇家熊佛西》一書。該書由陳白塵作序,并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在1985年12月出版。這是第一部較全面地介紹和評論熊佛西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專著,它像一件塵封多年的文物,重新出現(xiàn)在讀者與觀眾的視野里。幾乎是同一時期,作為國家“六五計劃”文學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之一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稿》的編撰工作也在進行中,這項工作由當時在南京大學任教的陳白塵教授主持。在1989年7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稿》(陳白塵、董健主編)中,《現(xiàn)代戲劇觀念的確立與新興話劇的發(fā)展(1918年—1929年)》一章專立《熊佛西及其劇作》一節(jié),以超萬字的篇幅對其在中國話劇初期所做的貢獻進行了分析與評價。此書在出版后的三十多年里流布甚廣,至此,熊佛西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得到了確認。
中國話劇史的編撰與出版,在這一時期達到一個高潮,這與戲劇教育、藝術教育的需求有關。話劇的歷史需要正確的描述,而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解放使之成為可能。除了戲劇史的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一旦改變了評價標準,許多作家與作品就會被重估。葛一虹主編的《中國話劇通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黃會林所著的《中國現(xiàn)代話劇文學史略》(夏衍作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柏彬所著的《中國話劇史稿》(于伶作序,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接連問世,這些著作對熊佛西劇作的評價各有詳略,對“趣味論”總體上持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但已經(jīng)回到了學術的軌道上。
20世紀90年代,有人感嘆,“現(xiàn)在要想尋找一本熊佛西的劇本、戲劇理論著作已經(jīng)很困難了”。(46)姜德明:《熊佛西的人物小品》,《夢書懷人錄》,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第116頁。二十多年過去了,這種局面已經(jīng)有所改變,但從研究的角度講,我們還沒有一部熊佛西的劇作全集,還沒有一部對熊佛西的研究資料長編;學術界對熊佛西的研究,也過多地集中在他的戲劇教育思想、定縣農(nóng)村戲劇運動的劇場觀念等方面,對熊佛西劇作的文本研究較多地集中在幾部作品上,而對其劇作的演出史研究則幾乎是空白。
熊佛西非常注重戲劇的演出效果,也十分重視觀眾,他曾經(jīng)說:“我是一個相信寧可無戲劇不可無觀眾的人?!?47)熊佛西《論劇》,余上沅編:《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店,1938年,第52頁。研究熊佛西劇作的接受史,要比研究其他劇作家劇作的接受史復雜,這主要是因為他身兼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戲劇理論家、導演等多重身份。其次,他的人生經(jīng)歷又非常豐富,他與“民眾戲劇社”“文學研究會”“新月派”“平教會”的關系,又時常構成他與主流戲劇權力之間的某種緊張關系,甚至造成沖突。第三,他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凡此種種,最終都影響了其劇作接受史的構建。此外,作為中國話劇的拓荒者之一,熊佛西對后來作家的影響也需要深入研究,我們已經(jīng)知曉的楊村彬、徐昌霖或承其緒余,或近其旨趣,但迄今未見可信、有趣的論證。
“一個新時代的產(chǎn)生和對于這個時代的認識并不總是一致的。歷史證明,人們對于這個時代的認識總是遲于這個時代?!?48)滕固:《唐宋畫論:一次嘗試性的史學考察》,《墨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5頁。毋庸諱言,與曹禺、老舍等劇作家的作品還在不時上演相比,熊佛西的作品如今少有被搬上舞臺。當年馬彥祥稱贊《醉了》(即《王三》),“不僅是熊佛西的成功之作,即(使)在近來的劇壇上也不愧為稀有的劇作”(49)馬彥祥:《現(xiàn)代中國戲劇》,《戲劇講座》,上海:現(xiàn)代書局,1932年,第234頁。,即便是這部劇作,如今也不過是在專業(yè)藝術院校里作為表演訓練的材料。相類似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田漢、歐陽予倩、李健吾等戲劇家身上。對于這樣復雜的接受現(xiàn)象,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或只給出簡單化的結論。時代的波動、歷史的曲折與興衰,無疑會導致作品的沉浮。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就會發(fā)現(xiàn),中外戲劇史上,所謂的“經(jīng)典”并非從來如此,每一部沉寂的作品,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刻被一個未被預告的事件激活。這是歷史的魅力,也是接受史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