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青
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翻譯是了解各民族文化文學無障礙、無國界傳播的重要方式。翻譯跨文化的文學內容,可以讓各族人民更好地想象世界文學的涵義。尤其是英美文學,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特定的時代,英美文學還代表著整個社會的精神。因此,通過翻譯英美文學的內容,才能打開文學國界的窗戶,開闊文學視野,與異文化面對面交流。
中國是集體主義社會而西方是個人主義社會。雙方價值觀的不同就會產生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態(tài)度。例如,美國1899年-1913年的美非戰(zhàn)爭,一開始是為了實現(xiàn)非洲的領土權,后發(fā)現(xiàn)這場戰(zhàn)爭并不能勝利,隨后成為了搶略者,搶掠非洲的石油、礦石等資源,這是典型的“強盜”主義價值觀的體現(xiàn)[1]。然而,在中國的文化中,所有人以和平主義相處,不發(fā)動戰(zhàn)爭、不侵權的價值觀讓中國人在理解美國文化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引起人們對異文化的誤解,從而遏制了對英美文學的認識。
風俗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對顏色、動物、飲食、服飾、禁忌等理解的不同。例如,帶有孔雀圖樣的服飾或商品裝潢,在中國會被譽為幸福美滿的象征,甚至還有人特地去動物園觀看孔雀開屏,以代表好運。然而,在英國,人們認為孔雀是禍鳥,孔雀開屏被視為自我炫耀和吹噓,是忌諱心理。
西方文化中到處都有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英美國家的主要文化?!妒ソ洝肥侨松闹改?,且上帝能幫助他們度過苦難。然而,中國文化中信仰宗教種類繁多,信眾分布不均勻,宗教之間和平相處。例如佛教,佛教提倡眾生觀念,與西方尋求上帝寬恕的觀念仍有不同。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異要求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相應的宗教背景時,采用恰當?shù)姆g方法。
同化,又稱歸化,是美國翻譯家勞倫斯·維努蒂在其翻譯作品中首次提出的。同化翻譯是從讀者的角度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本地化,做好翻譯工作,使讀者能夠深刻理解原著作者的意圖和情感表達,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翻譯作品。同化翻譯有很多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替代法、解釋法等,而且運用的同化方法也很簡單,容易讓讀者接受作品中表達的思想。
異化,顧名思義,就是尋求差異。具體翻譯策略是根據(jù)原籍國的文化特點和作者所在國的語言習慣來調整翻譯工作,有利于展示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音譯和注釋是道教翻譯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中音譯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英語中的“cola”翻譯成中文是“可樂”,“Hamburger”翻譯成中文是“漢堡包”等不勝枚舉。因此,異化翻譯策略的運用需要基于譯者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只有掌握了英美國家的文化,譯者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翻譯,從而達到內容實境化。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序,尤其是英漢語序,兩者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講究公平、對稱,因地制宜,順序一般是狀語、主語、謂語和賓語,而英語則常常出現(xiàn)相反的順序。此外,英漢典故的描寫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英語和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翻譯者需要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語言環(huán)境差異,才能做好翻譯工作。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注重審美效果和語言魅力的表現(xiàn)。因為文學作品主要通過語言表達作者的情感和希望,用語言描述事物,使生活恢復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本意。在文學作品中,美麗的圖畫通常用華麗的文字和優(yōu)美的語言來裝飾,以供讀者欣賞。因此,譯者應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有堅實的文學基礎,熟悉語言的運用,在語言組織中具有文采和美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翻譯出令人興奮的句子,充分表達作者的作品,讓讀者了解作品的本質。
中美英三國在文化和民族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選擇正確的翻譯方法。首先,譯者要對兩種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地域色彩、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要求譯者從以上三個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文化的優(yōu)劣,在翻譯中做到互補[2]。其次,在翻譯過程中,還要注意作者意圖的表達。最后,不可以盲目地“求同存異”和“也需要”保留分歧。
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列表,更是一個語言美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何將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成具有良好審美效果和文學魅力的作品,是譯者追求的目標,有利于全面把握中西文化的差異,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碰撞出文化美的獨特火花。此外,為了達到中、美、英三種文化的魅力,翻譯者們應該在不同的情況下運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力求表現(xiàn)出原意的最佳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