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毅 耿濤
摘要:雅俗之分,是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發(fā)展至今一直討論的問題,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或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判標準之一。筆者對宋元工藝美術發(fā)展過程中的雅俗融合進行討論,探明雅俗背景下宋元工藝美術之間的發(fā)展以及原因。
關鍵詞:宋元時期;雅俗融合;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雅與俗的結合,即雅俗共賞可以說是工藝美術匠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標。在雅俗的定義上,通常將雅與俗以當時的社會層次進行區(qū)分。雅,一般以學士大夫的審美與愛好為代表,而俗則以大眾百姓的審美愛好為代表。在以文人階層為代表的宋元兩個時期,文人對當時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側重探究工藝美術品的雅俗融合。
1 雅俗互通的宋代工藝美術
1.1 重文抑武:文人階層占據社會主導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節(jié)度使擁兵奪權,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針,“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的兵權。與此同時,宋代儒學復興,出現了程朱理學,文人階層因此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與較大的權力。所以宋代的美學風格總體呈現一種沉靜典雅、優(yōu)雅含蓄的特點,“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1]。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宋代的家具與工藝美術著力于刻畫細部,表現一種清新素雅之美。
1.2 市民教育的普及:影響廣泛的文人階層審美意趣
文人在宋代的待遇十分優(yōu)厚,隨著市民教育之風的盛行與科舉制度的改革,工藝美術匠人的藝術修養(yǎng)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宋代為了培養(yǎng)人才,擴招進士,太宗淳華三年(992年),各州的舉人在京城統(tǒng)計后高達17000余人?!霸鲞M士額,諸科如許用舊業(yè),一試后,非嘗應諸科人,毋得創(chuàng)以諸科求試。其京東西、陜西、河北、河東五路之創(chuàng)試進士者,及府監(jiān)他路之舍諸科而為進士者,乃得用所增之額以試,皆別一號考取”。[2]統(tǒng)治地位被學士大夫占領,其高雅的審美意趣影響了勞動百姓。文人們對于工藝美術匠人起到了主要的影響作用,后者從前者那里學習到了大量先進的藝術文化與高雅的審美觀念。由于這種文人文化盛行,為文人們創(chuàng)作的工藝美術品也必然影響平民百姓使用的工藝品,雅與俗可以得到完美的交融,實現雅俗共賞。
1.3 宋代工藝美術制品雅俗融合特征
1.3.1 宋代瓷器的雅俗融合
宋代的工藝美術最突出的就是陶瓷工藝。同樣,其藝術性也受到了文人藝術文化的影響,追求端莊秀美,優(yōu)美舒展。文人畫與文人詩句的發(fā)展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以至于很多工藝美術制品的主題是為了表現文人的詩畫藝術,類別多為裝飾點綴用的陳設瓷[3]。例如,故宮博物院現藏品宋磁州窯白底黑花人物紋枕,該瓷枕通體白底黑花紋飾,中心區(qū)域為山水人物圖案,在云霧繚繞的群山中有著仙女在歡迎來訪的客人。瓷枕的側面繪制著荷葉紋、虎紋,底部印有“古相張家造”題款,這是帶有商業(yè)性質的作坊款式。白底黑花是磁州窯中裝飾豐富、筆畫流暢且有濃厚民間氣息的瓷器裝飾方式,通常白底黑花的題材偏向民間生活,主要表現民間風俗,但是此瓷枕畫上了荷花、仙女、群山等脫離民間生活的圖樣,足以見文人藝術對于民間市井生活的影響。此類瓷器有很大一部分為文人們作收藏以及陳設之用,脫離了實際使用價值。這也影響了宋代工藝美術的發(fā)展與風氣,使民間開始追崇于此類具有裝飾性的工藝美術制品[4]。
1.3.2 宋代漆器的廣泛普及
宋代為了專門服務皇家開辦了官方背景的漆器生產機構,民間漆器作坊行業(yè)也十分繁榮。北宋時期的首府汴梁、南宋時期的首府臨安都是漆器生產行業(yè)的所在地。由于市場激烈競爭以及商品經濟繁榮,漆器產品會篆刻年款、產地、店鋪名或制作工匠姓名,商品化特色更加濃厚。漆器工藝也出現了如素髹、戧金、描金、螺鈿鑲嵌以及雕漆等多種手法,并且由于民間推崇文人漆器式樣制品,私營漆器工坊會仿效官營漆器工坊的產品進行改良再創(chuàng)作[5]。宋代民營漆器工坊生產的民間日用漆器集功能性、形式性于一身,漆器整體造型規(guī)整對稱,生產工藝成本相對較低,便于大批量生產。
1986年于江蘇常州紅梅新村住宅三座宋代墓葬中出土的宋代漆器,其為十曲蓮瓣形碗,由薄木片圈疊成胎壁,漆面光亮。該漆碗圈足內題有“廣陵記”“毗陵菓子行周謝上牢乙酉”與“乙亥溫州臣明造”等字樣[6],可推斷出該漆碗由一家位于宋代溫州周姓店鋪中叫作臣明的工匠所制作。此件漆碗出土之處即為菓子巷,位于宋代常州遍布民營手工作坊的街道——局前街,該地以生產漆器、銅器聞名。漆碗圈足內題寫的“上牢”二字代表產品牢固、質量上等,體現了宋代漆器行業(yè)的名牌宣傳意識。可見經過改進工藝的漆器已作為商品在民間普遍使用,實用漆器流行于各個社會階層成為可能,而不是文人貴族的專屬商品。
1.3.3 宋代家具的等級融合
在唐至五代之前,我國的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為主,但這種席地而坐的方式在唐至五代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即由席地而坐演變成了垂足而坐的形式。椅、凳、墩等垂足而坐型的家具取代了床榻、席等坐地式家具,新的家具格局就此形成。在家具的結構上,宋代家具流行梁柱式框架結構,得益于榫卯結構的大量使用,宋代家具的形式也大量增多。宋代的家具文化在繼承前代家具文化的同時,發(fā)展出了自己的風格,其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
達官顯貴們郊游打獵常用的交椅發(fā)源于唐代。交椅雖出現于唐代,但流行于宋代。因交椅的椅子腿互相交叉,故稱為“交椅”,在等級制度十分嚴格的封建社會里,坐交椅代表著權力與威嚴?!肚迕魃虾訄D》局部圖中(圖1),庭內一名書生模樣的人正在書寫信件,根據封建禮數來說,交椅是他不能使用的,而圖中他正坐在一把交椅上??梢娫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文人化的工藝美術品在民間的普及度之高。
2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元代工藝美術
2.1 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民族融合
元代社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多元文化包容性。蒙古人建立了版圖龐大的蒙古帝國,東西可到太平洋、東歐,南北方向最遠可到西伯利亞、波斯灣,打破了亞歐各國的封閉狀態(tài),使東西方地區(qū)的文化距離大大縮短,帝國中的文化交流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連年征戰(zhàn)俘獲了大量中亞、西亞地區(qū)的手工匠人,同樣也繼承了宋代的手工業(yè)基礎,藝術風格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點。且被蒙古人俘虜的中亞、歐洲以及西夏、南宋等不同地區(qū)、各行各業(yè)的工匠被命令在專為皇家服務的官營手工業(yè)場所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民族的工藝美術風格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將民族融合作為主要的政策之一,所以元代的家具與工藝美術制品較多地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家具式樣以及西方、伊斯蘭地區(qū)的風格與工藝,并有了更為成熟的發(fā)展,為后續(xù)明清家具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石。
2.2 元代貴族與民間瓷器的雅俗融合
蒙古人信奉的喇嘛教以天為崇拜對象,崇尚青、白二色,所以白色、青色的工藝美術制品應運而生。官營陶瓷作坊大都四窯廠與浮梁瓷局所制的瓷器上供貴族文人使用,下銷售給平民百姓。元代的民間地方窯如磁州、鈞、龍泉等地的大窯生產的瓷器,一部分流傳到民間,廣受平民百姓的喜愛。
例如,元新疆伊犁霍城鳳首瓷扁壺與北京鼓樓大街元窖青花鳳首瓷扁壺就是白底青花瓷器,其為兩個幾乎一樣的鳳首瓷扁壺。瓷扁壺是為了適應游牧生活流動性強,需要經常搬遷的特點而仿效皮囊創(chuàng)造的,具有十分明顯的民間特點[7]??梢酝茢喑銮嗷P首瓷扁壺在元代被元大都地區(qū)的達官顯貴持有,可見民間喜愛的器物經過文化的融合也一躍成為了貴族們使用的器物?!对贰酚涊d有元文宗圖帖睦爾、元順帝妥懂帖睦爾對西域地區(qū)的諸侯大加賞賜,新疆伊犁發(fā)掘出來的元青花瓷扁壺很可能是元代貴族差官營工坊專門在景德鎮(zhèn)燒制后,賞賜給西域地區(qū)家族的。在異域文化的影響下,上流貴族文人推崇的瓷器也成為了大眾喜愛的工藝品,這是貴族們高雅審美影響民間審美的典型。
2.3 元代屏風圖像中的雅俗交融
元代家具的存世量很少,元代蒙古貴族追求薄葬,同時還禁止其他民族進行厚葬,所以元代的家具在元墓中一般不豐富。另外,也有明代因民族仇恨進行破壞的原因。由于元代種族政策十分嚴厲,所以明初引發(fā)了巨大的破壞,禁胡語、胡服、胡姓,拆元故宮、毀文物也一并進行。研究元代家具主要通過元代的繪畫以及壁畫。1992年10月,在山西大同市市郊齒輪廠元墓中發(fā)現,此墓的三面墻壁共繪制有六幅壁畫,且壁畫無圍框,畫面布局也較大。北面墻壁上繪有兩幅山水圖,其余兩面墻各繪有一幅山水圖。山水圖的周圍有一圈黑色的涂料,使棺床周圍看似有著三面山水圍屏[8]。這種圍繞棺床的三面屏風也可稱為屏風床,這是一種從宋代延續(xù)下來的家具種類,其特點為床體的周圍無圍欄,支撐腿上有華麗的紋飾,后方會放置一面繪有山水畫的屏風。墓中的壁畫也是墓主人生前對“臥青山、望白云”這種悠閑生活的向往,也有可能是對具體的人物的描繪。但是山水人物的圖像在元墓中出現,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這些元代墓葬在墓中選擇山水畫作為棺床圍屏的裝飾,主要是受到了當時民間家具文化的影響。因為在床擋屏風上繪制山水圖畫是一種潮流,家具環(huán)境中以山水圖像為裝飾,也是元代文人畫盛行的結果。
風景山水圖在墓葬中以及在繪畫中的運用,表明山水題材的繪畫在元代已經成為流行的視覺元素。山水畫這一藝術形式已不再是宋代學士大夫所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元代它已經滲透到了民間社會的各個層面。
3 結語
從宋代文人風雅文化對工藝美術相關方面的引領與滲透開始,各個方面的雅俗就已經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文人們代表的雅文化一直影響著匠人們的造物思想,并延續(xù)到元代,形成了新的拓展。這種雅俗交融的理念一直影響著古代中國后續(xù)的造物觀念,成為了中國現代設計與工藝美術一種獨有的設計理念。
元代民族大融合的社會環(huán)境使當時的工藝美術發(fā)現了一個新的方向,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融入了中亞、歐洲的文化,但是由于社會階級的問題,元代民營手工業(yè)與官營手工業(yè)走上了一條平行的道路。得益于統(tǒng)治階級的輕視,民營工藝品基本延續(xù)了宋代的各類特征,包括被文人雅文化所影響的特點。宋元兩代以雅文化為主脈絡的工藝美術表現成為了后續(xù)中國工藝美術的重要特色,宋元工藝品的文化性與文化載體功得以延續(xù)至今。
參考文獻:
[1] 曹國橋.儒學的轉向與唐宋繪畫的嬗變[J].美與時代,2017(11):59.
[2] 龔延明.宋代科舉考試內容考述[J].國學學刊,2013(04):44-51+142.
[3]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2):60-61.
[4] 張思琪,孫云鴻.宋代文人審美取向在當代中式風格室內設計中的體現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50-51+54.
[5] 謝驥權.淺析文人意趣對宋代漆藝發(fā)展的影響[J].中國生漆,2018(04):16-18+24.
[6] 趙慧,湛磊.傳統(tǒng)漆藝工藝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4):107-108.
[7] 尚剛.元代工藝美術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97-198.
[8] 鄒志,曹加杰.屏風式隔斷在現代室內空間中的發(fā)展變化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5):108-109.
作者簡介:王維毅(1996—),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耿濤(1979—),男,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室內設計、建筑與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