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明
(濟南市兒童福利院醫(yī)護中心,山東 濟南 250115)
腦癱全稱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因早產(chǎn)、難產(chǎn)、母胎病毒感染等種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腦癱兒臨床表現(xiàn)為失語、癲癇、耳聾、運動功能障礙并伴有智力低下等。腦癱早已不再是稀有的病種,且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影響兒童健康最嚴重的疾病問題,據(jù)WHO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發(fā)達國家腦癱發(fā)病率在2‰~2.5‰范圍內(nèi),我國腦癱發(fā)病率在1.8‰~4‰之間,西北偏遠地區(qū)可達5.6‰,但并非無計可施,盡早實施干預患兒還是有望回歸社會的。本文僅就康復護理對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影響進行探究。
將本院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接收的60例腦癱患兒,將其按照信封盲抽原則各30例均分納入A1組和A2組。A1組男患兒18例,女患兒12例,平均年齡(4.8±1.5)歲,弛緩型4例,混合型5例,手足徐動型8例,痙攣型13例;A2組男患兒17例,女患兒13例,平均年齡(4.6±1.3)歲,弛緩型3例,混合型6例,手足徐動型9例,痙攣型12例。基本資料差異甚微,可比P>0.05。
兩組患兒均在本院接受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A1組患兒在該基礎上施予患兒康復護理,如下:①護理人員通過觀察患兒病情及活動表現(xiàn)結合家長的反應,對患兒的身體素質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綜合評估,隨即制定符合該年齡段的心理護理方案,與家屬、患兒共同進行游戲增加互動率讓患兒感覺到關愛感和親近感,降低陌生感和距離感,促進治療效果提升護理依從性。②加強患兒的飲食干預,結合患兒的飲食喜好制定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計劃,選擇高蛋白、營養(yǎng)豐富、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多進食蔬菜和水果補充充足維生素及纖維預防便秘,少吃脂肪肥肉,若患兒不吃蔬菜,可以把菜搗爛做成菜湯、菜泥、菜肉餃子、菜肉包子等?;純猴嬍硶r要半坐著,頭微微向前屈,抑制全身的肌張力升高,以防不必要的異常動作出現(xiàn)[1]。③依據(jù)患兒的腦癱類型、障礙情況進行ADL訓練,包括:撓側抓握(握筆)訓練,指尖捏物訓練(拿豆子,拿湯勺,拿鑰匙開門);步行訓練、洗漱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穿脫衣物訓練、如廁訓練;訓練先后順序應遵循一抬頭二挺腰三練四肢四體操的原則,根據(jù)患兒接受能力調(diào)整訓練次數(shù)和強度。每天訓練1次,時間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內(nèi),教會家長相關癥狀的護理方法延伸至家庭康復護理,提高家庭康復護理的有效性。A2組患兒未施予康復護理。
對患兒治療、護理干預后的ADL以100分制進行評分。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加強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兒的A D L 評分,A 1 組患兒A D L 評分(63.1±9.3)明顯優(yōu)于A2組患者的(50.2±9.8),P<0.05。
腦癱雖然是一種無法單純靠常規(guī)藥物或手術就能治愈的疾病,但若能接受長期康復訓練并予以完善的康復護理,有很大機會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回歸正常。多年來治療腦癱的臨床經(jīng)驗證實,“治療是基礎,訓練是關鍵,護理是輔助”,缺乏治療的訓練可行但效果不佳,反之沒有訓練的治療無法鞏固治療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腦癱治療的公認原則為: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治療+訓練是事半功倍,治療+訓練+護理是錦上添花。腦癱患兒因病情的原因會給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是精神的折磨,另一方面是經(jīng)濟的壓力,很多家庭難以承受高昂費用不得以放棄治療,甚至出現(xiàn)親生父母殺害孩子的情況,如:2018年“南京腦癱女童被爸爸和爺爺聯(lián)手溺死”的新聞不禁讓人唏噓,鮮活的生命就此畫上句號,但我們也不能站在道德高度去譴責,子非魚,安知魚之苦。本文在治療基礎上予以患兒康復護理,從心理、飲食、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多方面進行護理,顯示數(shù)據(jù):A1組患兒ADL評分(63.1±9.3)明顯優(yōu)于A2組患者的(50.2±9.8),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娍祻妥o理對患兒的ADL還是產(chǎn)生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本院病例有限,加上每個家庭情況各異,父母配合程度不一等多因素存在,康復護理的最大影響程度尚待考究。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應用在腦癱患兒中能夠有效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能將其延伸到家庭護理當中,幫助減輕患兒家庭經(jīng)濟負擔,盡早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