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亮
( 盤錦遼油寶石花醫(yī)院麻醉科 , 遼寧 盤錦 124010 )
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身體器官均會呈現出明顯的退化現象,因此骨折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下肢骨折是其中最為常見的[1],臨床上一般選用手術方法治療患者,但由于患者的年齡較大,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應激反應將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傷害,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能夠有效減少應激反應的出現,從而減輕手術治療對患者身體的傷害[2]?,F抽取108例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開展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綜合分析其應用價值,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納入2010年1月-2015年3月這個時間段中入住我院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總計108例,按照每組54例將研究選取所有患者分為2組,其中一組治療過程中使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并劃分為對照組,其中男性、女性患者之比為30:24,患者的最大年齡、最小年齡分別為76歲、64歲,年齡的平均值為(70.8±3.4)歲,其中27例由車禍所致下肢骨折、17例由高空墜落所致下肢骨折、10例由重物砸傷所致下肢骨折;剩余一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開展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將其劃分為觀察組,其中男性、女性患者之比為29:25,患者的最大年齡、最小年齡分別為77歲、63歲,年齡的平均值為(70.5±3.7)歲,其中28例由車禍所致下肢骨折、16例由高空墜落所致下肢骨折、10例由重物砸傷所致下肢骨折,對比與研究選取2組患者相關的各項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開展對比研究。
2 方法:按照每組54例將研究選取所有患者分為2組,其中一組患者的治療中使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如下:讓患者側臥于病床上,手術治療開展前半個小時采用肌內注射的方法注入一定量的阿托品(國藥準字:H33020465),選擇L1-2間隙硬膜外穿刺并注入2%的利多卡因溶液(國藥準字:H11020558),用量為3ml,之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插管,選用靜脈滴注的方法間斷性注入芬太尼以及維庫溴銨,達到麻醉維持的目的。剩余一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麻醉方法如下:讓患者取健側臥位,手術治療工作開展前半個小時采用肌內注射的方法注入一定量的阿托品,選擇L2-3間隙硬膜外以及蛛網膜下進行穿刺,患者腦脊液回流正常后半分鐘給予患者濃度為0.25%的布比卡因(國藥準字H20020570),用量為5mg,置入3cm硬膜外導管并將麻醉平面調整至T10以下,根據麻醉效果適當調整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
3 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觀察并記錄完成整個手術治療工作所需時間、患者蘇醒所需時間以及OAA/S評分,其中患者完全恢復清醒,反應迅速為5分;患者語速較慢,反應遲鈍為4分;患者語言模糊,目光呆滯為3分;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無意識為2分;輕推患者無任何反應為1分。完成麻醉工作后測定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等各項指標的情況,記錄整個治療過程中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麻醉起效時間以及麻醉阻滯完善時間等各項指標。
5 結果
5.1 2種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較:觀察組完成整個手術治療工作所需時間為(40.5±10.8)分鐘,對照組完成整個手術治療工作所需時間為(60.3±11.8)分鐘,觀察組完成整個手術治療工作所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t=9.096,P=0.000);觀察組中患者蘇醒所需時間為(5.0±2.3)分鐘,對照組中患者蘇醒所需時間為(8.5±3.0)分鐘,觀察組中患者蘇醒所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t=6.804,P=0.000);觀察組中患者OAA/S評分為(4.3±0.6)分,對照組中患者OAA/S評分為(3.0±0.4)分,觀察組中患者的OA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t=13.248,P=0.000)。
5.2 2種麻醉方法下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平均動脈壓情況比較:觀察組中患者麻醉后心率為(72.3±8.2)次/min,對照組中麻醉后患者心率為(65.5±7.2)次/min,觀察組中患者麻醉后心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明顯較高(t=4.579,P=0.000);觀察組中患者麻醉后的呼吸頻率為(13.8±3.3)次/min,對照組中患者麻醉后的呼吸頻率為(10.5±3.8)次/min,觀察組中麻醉后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t=4.818,P=0.000);觀察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動脈壓為(106.8±7.3)mmHg,對照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動脈壓為(88.8±10.7)mmHg,觀察組中患者麻醉后的平均動脈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t=10.212,P=0.000)。
5.3 2種麻醉方法下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起效時間、麻醉阻滯完善時間比較:觀察組中麻醉藥物使用劑量為(6.0±1.3)mg,對照組中麻醉藥物使用劑量為(34.5±3.0)mg,觀察組中麻醉藥物使用劑量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t=64.055,P=0.000);觀察組中麻醉起效所需時間為(5.0±2.4)分鐘,對照組中麻醉起效所需時間為(9.5±2.5)分鐘,觀察組中麻醉起效所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t=9.542,P=0.000);觀察組中麻醉阻滯完善時間為(6.8±2.6)分鐘,對照組中麻醉阻滯完善時間為(18.3±3.2)分鐘,觀察組中麻醉阻滯完善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t=20.496,P=0.000)。
下肢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引起下肢骨折的因素較多,臨床上一般選擇手術方法治療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但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創(chuàng)傷性,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對手術治療的耐受性較低,在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應激反應不僅會影響到手術治療效果,還將引起多種不良病癥從而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3]。研究表明,選用合適的麻醉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應激反應的出現,為接受治療的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常用麻醉方法為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其具有擴張血管,減少外界阻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的作用,對于減少患者應激反應的出現具有重要作用,但單純使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需要使用大量的麻醉藥物,從而降低患者心率、呼吸頻率以及平均動脈壓等各項指標,對于患者呼吸功能具有較大危害[4]。選用小劑量分次給藥雖然能夠有效降低對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但所需誘導時間較長,給藥后較長時間才可以達到理想的鎮(zhèn)痛效果。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保證麻醉效果的同時減少了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對于患者呼吸功能以及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較小,可以廣泛應用到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中[5]。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有效結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優(yōu)點,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影響較小,所需麻醉藥物劑量劑量較小,有效避免了各類不良病癥的出現。本次研究中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術所需時間、患者蘇醒所需時間均明顯較少,OAA/S評分與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進行比較明顯較高,表明選用這種麻醉方法具有更為顯著的麻醉效果。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的應用下患者呼吸頻率、心率以及平均動脈壓均明顯高于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的患者,表明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對患者呼吸功能以及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較小。研究中,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所需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顯效時間以及麻醉阻滯完善時間均明顯較少,表明開展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在保證麻醉效果的同時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更少,有效預防了不良病癥的出現,作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選用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來代替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能夠有效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減輕了大劑量麻醉藥物對患者身體的影響,其綜合應用價值明顯優(yōu)于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值得全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