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以《江山勝覽圖》為主題的研究不是很多,大多文章當中只是簡單提到一些,并未過多展開。綜合來看,關于舊署王振鵬《江山勝覽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關于王振鵬的界畫藝術研究,關于對《江山勝覽圖》的解讀研究,關于對王振鵬的生平和交游研究,關于對元朝宮廷繪畫的研究。
目前學界對舊署王振鵬《江山勝覽圖》相關的研究中,對其界畫的技法和影響有較多的闡述。其中以余輝先生提及的篇幅較多,其在《元代宮廷繪畫及其佳作考辨》《認知王振鵬、林一清及元代宮廷界畫》《寫實至極的元代工筆畫》中都對王振鵬的界畫藝術的發(fā)展脈絡、淵源進行了討論與評價。其次彭萊在《界畫樓閣》中也對王振鵬的代表作品進行考辨,對王振鵬的界畫藝術有很高的認識,但是在其異域文化當中,還存在可以深入的地方,值得我們?nèi)ヌ接憽?/p>
在清阮元《石渠隨筆》卷四中有對《江山勝覽圖》的描述,認為其為王振鵬的真跡,《江山勝覽圖》中有楷書題款“王振朋江山勝攬圖”,在卷尾部分有款“至治癸亥春莫廩給令王振朋畫”。下鈐白文方印“王振朋印”、朱文方印“孤云處士”。卷首鈐收藏印“重詔”,卷首和卷尾共鈐有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皇帝的鑒藏印璽十方,并在清《石渠寶笈續(xù)編》《石渠隨筆》卷四著錄,《石渠隨筆》中認定其為王振鵬的真跡。整幅長卷描述了浙江一帶的風俗人情、地域風光,通過畫面及文本可以知道畫家描繪的是“浴佛節(jié)”這天街上和江上的情景?!妒S筆》中對《江山勝覽圖》品評:山峰多用云頭細皴,墨色淡冶,勾畫精細。山水云樹極多,其中又多人物布景,仿佛《清明上河圖》,而山水多耳。1不管是技法上的皴法,還是筆墨的運用,都有獨到之處。就算是在布局上和《清明上河圖》類似,但是其中的山水及界畫是后者沒有的。
《江山勝覽圖》作品本身的研究中,涉及的文本資料不是很多,其中也是以余輝先生的《確立“多學科解析法”——以認知〈江山勝覽圖〉卷為例》一文為最,在文中其從社會心理學、地質地貌學、民族民俗學、航運史學和漁業(yè)學等方面出發(fā),對《江山勝覽圖》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對其年代、作者進行考辨,是比較有說服力的,認為《江山勝覽圖》屬元宮廷畫家林一清之作。這里筆者對余輝先生的說法是認同的。但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確立多學科的解析法,也可用在其他的作品之中,所以其在對畫中元素,如南戲、人物、民俗、航運等風俗的闡釋中起到了路引的作用,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在朱紹良、羅漢松先生《元王振鵬〈江山勝覽圖〉考》一文中,對《江山勝覽圖》的作者、時代斷定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并肯定了作品的價值。在《實景山水寫來真 曠世奇作海外歸——王振鵬〈江山勝覽圖卷〉賞析》一文中對作品進行了描述和賞析,但篇幅過小,這里不再贅述。
《江山勝覽圖》雖然描繪的是浙江一帶的風情民俗,但是其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異域元素,這里提到的異域文化有兩種界定。其一,是同國家的不同地域,因元是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期,所以在《江山勝覽圖》中出現(xiàn)了十幾個身著元代特有服飾的人物,這是證明《江山勝覽圖》是元代作品的條件之一。其二,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域,這里除了本土地區(qū)的一些元素,也出現(xiàn)了跟東南亞國家貿(mào)易往來的情況。
對于上面提到的關于元代特定服裝的描述,在余輝先生的文章中也有提到,整個長卷中總共出現(xiàn)大約十六個元人,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元代服裝的帽子樣式,在沈從文先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就提到元代服裝和明朝時是不同的,這也跟民族的特性有關。另外出現(xiàn)了元代的“重檐歇山頂”的建筑樣式。這也是南北地域文化相結合的佐證,在江浙一帶出現(xiàn)元代特有的建筑樣式。對于提到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主要是畫面中出現(xiàn)了出海貿(mào)易的海船,這是與東南亞、印度一些國家貿(mào)易的船只,型制符合出海的規(guī)模。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異域元素,跟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以及作畫目的是分不開的。首先,在元以前,特別是唐,就會有很多異域文化的作品,如唐閻立本的《步輦圖》《職貢圖》,再比如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駱駝商隊,畫面中的人物可以判斷是異域人物,還有就是以中原地區(qū)不會出現(xiàn)的動植物、器物作為依據(jù),所以在元出現(xiàn)異域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承前而來。其次,從作畫者本身出發(fā),感受作畫者所生活的狀態(tài),其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受元代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所畫素材出現(xiàn)元軍士兵押運軍資和儀仗是很正常的,既可作為記錄的憑據(jù),也可作為宣揚政治的工具。
圖像對研究歷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以圖證史現(xiàn)在越來越常見,但是繆哲說過,圖像證史存在一定的陷阱,圖像不一定完全闡釋歷史,存在異域文化的風俗畫、人物畫當中記錄的也會出現(xiàn)符合或不符合史實的現(xiàn)象。如閻立本的《步輦圖》當中,這里出現(xiàn)的幾個人物形象,唐太宗會見使臣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史實,使臣的服飾可能是史實,但是從這幾個人物的大小比例對比來看,唐皇的形象明顯是畫面中最大的一部分,顯出異樣的氣勢,而使臣的形象相對有點猥瑣瘦小,這就可能是畫家故意安排的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派出交涉的使臣,肯定會選一個代表本國氣質的人,畫面中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不是真實的。作畫有其主觀性,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不協(xié)調(diào)的比例關系,即眼見不一定為實。在《江山勝覽圖》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身著元人服飾的人物都是以正臉面對觀者的,這明顯是作畫者有意而為之的。
李清泉先生在《由圖入史》一書中說過:“圖像就像是古人留存下來的一場傀儡戲,傀儡本身有表情、有動作,只是不會說話……圖像本身就是一種歷史——一種特殊的歷史?!眻D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價值,在美術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圖像與歷史的關系當中,存在辯證的關系,需要找到大量的圖像和文本去證實。《江山勝覽圖》是反映元代重要的圖像資料,能完整地影射元代的社會背景,畫面中的一些異域文化,值得我們?nèi)ド罹俊?/p>
《江山勝覽圖》作為“百科全書”式的長卷,不管是從其哪一個方面深入研究,都有其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它在南方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元人服飾的元素,以及一些隱藏在畫面之中的異域交流的元素,提供了元代異域文化的重要證據(jù)。從《江山勝覽圖》的異域文化和交流元素出發(fā),分析背后的淵源、成因,這對研究中國繪畫當中的異域文化和交流元素有重要的意義。在對《江山勝覽圖》的異域文化和交流元素的研究中,涉及歷史上的各種中外交流題材的繪畫,如《職貢圖》等,探究異域文化交流元素對歷史的反思,對現(xiàn)今社會的啟發(fā),這會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注釋:
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 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