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霖
摘? ?要:“實用性”“思辨性”“情境化”是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比較突出的特點,寫作時評文備考高考寫作應時而熱。從課改趨勢看,鑒于新課標寫作要求、高考命題趨勢,我們要對時評文寫作保持審勢借鑒的態(tài)度;從學情看,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藝性感性寫作仍然存在,時評文內(nèi)容新鮮接地氣、寫法實用重思辨,作文備考可以取長補短;從作文評價看,方法、技巧、策略的泛濫使用,可能導致作文呈現(xiàn)萬人一面的局面,進而產(chǎn)生審美疲勞,對此,我們要變通創(chuàng)新。
關鍵詞:高考作文;作文教學;時評文寫作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考作文越來越注重實用寫作,凸顯理性思辨,但當下高中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生活普遍較為單調,課外閱讀明顯不足,對現(xiàn)實關注缺少,泛化的文藝性感性寫作依舊存在。
針對這種現(xiàn)狀,很多教師嘗試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時評文,并通過寫時評文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學會思考辨析和精準表達,以此備考高考作文。這樣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時評文和高考作文有很大區(qū)別,簡單硬搬、泛濫使用時評文寫作技法,對高考寫作而言存在一定隱患。本文試從三個方面來談寫作時評文助力高考作文復習的思考。
一、審勢:基于課改趨勢的辨析與借鑒
時評文是傳播者借助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第一時間發(fā)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tài)度的文章,屬于新聞體裁中的一類。聚焦時代熱點、注重理性思維的時評文符合新課改下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導向。
(一)新課標寫作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寫作教學的集中要求是:“自主寫作,自由表達,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觀點明確,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新課標雖然沒有將寫作課程單列,但將寫作要求貫穿于18個學習任務群中。以必修課程7個學習任務群為例,寫作類型涉及學習性寫作(“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學習任務群)、實用類寫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學習任務群)、文學類寫作(“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由此可見,新課改的寫作概念已經(jīng)不再狹隘。寫作者需要根據(jù)社會生活的不同需求,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去寫出社會生活常用的文章。
以榮維東為代表的學者基于對新課標的研究重構了寫作的內(nèi)涵。他們提出的“寫作課程內(nèi)容重建”“真實寫作”“交際語境寫作”等理念,普遍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或擬真的寫作情境,賦予寫作以更真實的交際任務、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
這意味著長期單一的文藝性感性寫作將得到改變,實用性理性寫作將逐漸被強化。
(二)高考作文命題趨勢
新課標在“學業(yè)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中指出:“考試、測評題目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下面筆者以近三年全國卷I和浙江卷的作文題為例進行闡述。
近三年全國卷I和浙江卷作文題的大致情況如表1所示。
從內(nèi)容上看,全國卷I的作文題關注時事動態(tài)、關注國家發(fā)展、肯定國家發(fā)展中的輝煌業(yè)績,浙江卷的作文題體現(xiàn)人文性和生活化、注重文化品位。兩者的共同點是緊貼社會現(xiàn)實。
從形式上看,全國卷I的作文題通過設置情境增加任務型指令(如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著力發(fā)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浙江卷的作文題通過材料關鍵詞和寫作要求的限制,考查學生在具體任務下的思辨能力。兩者的共同點是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從文體要求上看,有的明確規(guī)定(如要求寫發(fā)言稿),有的隱形規(guī)定(如“假如你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談一談看法”)。兩者的共同點是側重考查實用類文章的寫作。
顯而易見,近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越來越關注當下生活,注重實用性文章的寫作,以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符合新課標對高中生寫作能力的要求,實際反映的是新課標寫作理念的變化。
因此,在高考作文備考中,學生尤其需要關注社會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并加強文體意識,注重實用寫作。但我們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更多的是文學類作品。時評文作為實用類寫作的一種,符合新課標下高考寫作的導向。閱讀時評文,寫作時評文,對高考作文備考有一定意義。
二、取長:基于學情分析的突破與提升
在我們的實際寫作教學中,不分話題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藝性感性寫作仍然存在,實用性理性寫作需要倡導。
當今很多學生的寫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內(nèi)容上的問題:無論什么樣的話題、文體,都可以在文章中談論理想、情操、精神;只要契合觀點,文章中不時出現(xiàn)陳舊萬能事例,如司馬遷寫《史記》的忍辱負重、蘇軾被貶黃州的曠達超然等。寫法上的問題:或以觀點代證明,或采用單一謳歌的“印證式”“舉證式”寫作,缺乏縱深開掘。這樣,最后呈現(xiàn)的文章往往是:多孤立、片面、分散的敘述,缺乏全面審視、綜合思辨;多文學化的炫示,愛用排比、比喻,喜歡洋洋灑灑列舉古今人物的典故名言,欠缺清晰明了的表達。
時評文內(nèi)容新鮮接地氣、寫法實用重思辨,可以取其長補己短。
(一)內(nèi)容新鮮接地氣
時評文的內(nèi)容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當下社會生活,上至國內(nèi)外大事,下至百姓普通生活。閱讀時評文能引導學生走出書齋,關心當下社會生活,擴展閱讀視野,積累新鮮素材,加厚知識積淀。新鮮的素材作為文章立論的依據(jù),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可信度和感染力。如面對話題“忍辱負重”,除了舉司馬遷的例子,我們也可以舉尹和亮、劉光全、張小兵三名公交車駕駛員的例子。他們面對個別乘客辱罵拉拽毆打甚至搶奪方向盤的危險行為,能冷靜對待妥善處置,確保了車輛和乘客的安全。三位公交車駕駛員的事跡,更貼近學生生活,甚至學生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歷類似事件。引用新鮮素材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忍辱負重”精神的新時代表現(xiàn),寫作時也更能感同身受,進而使文章更鮮活。
(二)寫法實用重思辨
時評文在寫法上有以下三大優(yōu)勢:
第一,有的放矢,激濁揚清。時評文是一種基于事實的有具體情境的實用性文章,它通過善意、理性、建設性的文字發(fā)揮引導輿論的功能。讓學生寫作時評文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針對某一事件以公共知識分子引領者的身份,在具體情境中剖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如時評文《放開手腳,享受勞動快樂》(選自2019年5月30日《人民日報》第12版),目的在于指出當今學生很少勞動的現(xiàn)狀,并從家庭、學校層面提出具體舉措。這有別于單純謳歌的證明式寫作——只頌揚“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時評文寫作目的明確、針對性強。
第二,結構清晰,邏輯嚴密。時評文的一般寫作流程是:敘述事件,評價優(yōu)劣,分析原因,倡導建議。它要求寫作者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進行理性、深入、縝密的分析,彰顯出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時評文寫作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如《放開手腳,享受勞動快樂》一文的框架:
①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
②現(xiàn)在中小學生很少主動承擔家務。
③勞動教育之于一個學生一生的重要性。
④從家庭、學校層面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意識。
這一框架體現(xiàn)了作者逐層深入的縱向思維。
第三,語言簡潔,表達精練。從新課標的寫作趨勢看,語用環(huán)境才是衡量(文章)好壞優(yōu)劣以及為什么好壞優(yōu)劣的依據(jù),超越具體語境需要的所謂“文采”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寫作類型需要不同的語言風格。時評文的語言簡潔明了,深入淺出,形象說理,要言不煩,給學生寫作提供了多一種參考。比如對于“朋友”“兄弟”的關系,有如下文學化的表達:
弟兄之樂出自天倫,朋友之愛出自人倫。如此論斷,往往將眾生困囿。這份河水與井水的分明,分出了晚年白樂天的縱情聲色,分出了現(xiàn)如今人與人心靈的岌岌危橋。
按照時評文語言的特點,我們也可以作如下改動:
胡適有一觀點,朋友是人造的關系,是自由選擇的“人倫”,弟兄是天然的關系,是不能自由選擇的“天倫”。血緣關系無法改變,但父母子女可能因為疏于聯(lián)絡,反而不如知心朋友,同事鄰里如果傾心相待,有時甚至可以超越親人。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分不能僅憑血緣關系,而應該看親密程度。
這樣的表達更簡明、準確、清晰。
寫作時評文,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考慮寫作的目的性,拓寬寫作內(nèi)容,關注當下,注重思維,錘煉語言,使寫作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序、言之有味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提升。
三、避俗:基于評價考量的變通與創(chuàng)新
時評文雖然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種樣式,根據(jù)命題要求,學生有時可以或者必須在高考中采用時評體裁寫作,但大多數(shù)時候,高考作文有自己獨特的寫作要求。奉時評文為金科玉律備戰(zhàn)高考作文,可能會陷入局限、落入套路。高考寫作,須避免出現(xiàn)以下情況:
(一)內(nèi)容上“就事論事”的單一思考
時評文是一種“就事論事”的文章,即針對材料本身論事,聯(lián)系它產(chǎn)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質和意義,或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實,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不向材料以外作過多的挖掘和延伸,即使引用名言或事例,也須緊扣材料。而高考材料型作文,材料只是個引子,以之為據(jù),引出自己的觀點,作文重點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所體現(xiàn)的道理,然后用別的事例、道理作為證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如2019年高考江蘇卷的作文題,以“五味調和”為由,借“滋味”論“異質相容共生”之理,進而推廣到討論“事”“物”“人”等不同領域所包含的這一道理。又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題,以“作家與讀者”之關系“起興”談論“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再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以談音樂的中國味,要求考生思考“如何認識事物”??忌荒芎唵巍熬褪抡撌隆?,而要引申到生活中,做到內(nèi)容上的升華,提出現(xiàn)實意義。
因此,在高考寫作中,一味參照時評文“就事論事”,寫作內(nèi)容就會受到局限。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針對作文材料結合具體情境具體辨析,做到“申而論之”。
(二)形式上“套路”“套話”的僵化使用
時評文有一套基本的寫作模式。時評文寫作的方法技巧,使得學生寫作有“法”可依。如2018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題,仿照時評文“引、議、聯(lián)、結”的寫作模式,可以列出如下作文框架。
①引材料提出“浙江精神”之重要性。(引)(略寫)
②從多個角度分析闡釋“浙江精神”的內(nèi)涵和由來。(議)(詳寫)
③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的類似現(xiàn)象,挖掘當下“浙江精神”的表現(xiàn)。(聯(lián))(詳寫)
④最后從多個層面提出如何弘揚“浙江精神”的若干舉措。(結)(詳寫)
該種寫作思路和模式可以運用到很多高考作文的寫作中。
此外,隨著年度時評熱文、年度時評經(jīng)典語錄、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最美??”事跡材料等的閱讀引用,學生可能不再舉司馬遷、蘇軾的例子,但馬云、喬布斯等人的事例、“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等時評熱門金句,一旦頻繁大規(guī)模使用,高考作文也將步入僵化平庸。
任何一種寫作模式的研究學習,都會使學生作文有“法”可依、有例可舉、有話可說,但也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對時評文的僵硬模仿,會陷入工具化和技術化的誤區(qū)。這些流行元素會被研究、解構,讓學生爭而效仿。這些技巧和結構也會因泛濫使用而變得陳舊乏味,從而帶來新的審美疲勞,使文章陷入“精致化”的平庸。更為嚴重的是,千篇一律和萬人一面雖不能名列前茅,但也足夠應付高考,以至于學生無須費心去提高語文寫作能力,
因此,一種類型的寫作訓練顯然不能應對變化的高考命題形式,更遑論去實現(xiàn)新課改“寫作是一個人必備的社會生活技能和生命存在形式”這個目標。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回歸新課改的初衷,尊重寫作的多樣化,注重實用寫作,彰顯理性思辨,取法時評文之長,警惕單一固化訓練,避免趨同寫作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