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梁 白建強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能作用于學習的任何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態(tài)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屬于非認知性心理機能系統,這是從人類智慧行為的心理結構來看的。它在學習上發(fā)揮著推動、創(chuàng)造和強化等方面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對自我情感世界理解及情緒控制的能力,是一種自我驅動能力,作為學生則表現在興趣、學習動機、情感、性格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究非智力因素對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學習的影響,詳細地論述了努力改變學生外部環(huán)境因素,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發(fā)展,更加高效地促進學生對專業(yè)的學習。
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習是文學藝術性較強的活動,藝術設計的作品是以情感和心理活動為主的產物,因此一個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學習培養(yǎng),除基本技能外,良好的學習興趣、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心理活動和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完成的,教師是學生學好的外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主動性、積極性則是他們學好知識的內因,即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內因。良好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任何學習的關鍵,沒有興趣做任何事都是痛苦的、不快樂的,效率自然也會很低。學習興趣可確保學生擁有較好的學習態(tài)度、情緒和意志力。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動機的明確、興趣的培養(yǎng)是第一位的[1]。
動機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內部動力,是發(fā)動和維持心理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激勵人們達到目的的主觀原因。選擇藝術設計學習的學生動機一般有兩種:第一,動機源于對藝術設計本身的興趣,能夠將興趣升華為自覺的人生追求。這類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常表現為鍥而不舍;第二,動機源于其他需要或外界的誘因。這類學生本身對藝術設計并無特別的興趣,只因考試、就業(yè)以及其他原因選擇這個專業(yè)。他們在情況順利時能夠正常學習,但遇到預期之外的困難時往往陷入困惑,喪失學習動力。學生因自身利益需要而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教育者要從動機心理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開展方向性的輔導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應該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采取有趣的教學形式,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有效進行獎懲,讓學生可以看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激起其上進心,使學生爭取更好的成績。另外,針對每個學生設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讓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一旦嘗到學習的樂趣,就能使學習動機獲得強化,又有助于其產生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產生良性循環(huán)的效果。
讓學生了解專業(yè)方向,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增強學習的信心與動力。例如,教師可以介紹藝術設計專業(yè)就業(yè)方向以及工作后的良好待遇;還要明確每門專業(yè)課對未來就業(yè)的影響,讓學生對各門功課認真對待。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難免由于一時的表現而灰心喪氣,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能夠做到因材施教,發(fā)現每位學生的優(yōu)點與特長并予以挖掘。在藝術設計這個大的領域里沒有誰對誰錯,需要的是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鼓勵大家各抒己見、相互討論、相互完善,最終能夠發(fā)展為自己的設計風格與設計特色[2]。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wěn)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影響學生性格發(fā)展的因素多種多樣,有先天因素、社會生活條件、教育模式和個體的社會實踐等。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可塑性大,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這時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全面地觀察,開發(fā)其潛質,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發(fā)展的空間。
藝術設計行業(yè)在捕捉業(yè)務信息、論證設計方案、招投標闡述、施工管理等環(huán)節(jié)都要求個人必須具有交際能力,對美的事物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細致的觀察力。由于學生在入學前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因此入學后教師必須了解各個學生的性格特征,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盡可能地發(fā)揚其性格中積極的方面,努力避免其性格中消極的一面,因勢利導地促使學生轉變那些對學習產生不良影響的性格特征。另外,教師也可以用自身良好的素質和性格去影響學生,使他們品學兼優(yōu)。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藝術設計是設計者的內心情感的表達,不同性格的人只有設計風格的區(qū)別,沒有優(yōu)劣之分。對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不是要把他們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人,而是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大學是多元化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場所,在這里應該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因此,要倡導學生自我設計,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認知”是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的產物,是指使認識主體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扒楦小笔莻€體在認識和改造客觀現實的過程中產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和強度是由個體的認知評價所決定的[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點,不同的認知方式和應對能力,因此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藝術設計所服務的對象是大眾,廣告包裝和室內設計都是以公眾認同為前提,所以優(yōu)秀的設計師應了解所服務對象的情感訴求,并自覺地將想法與之趨同。對于認知水平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學生來說,由于認知因素的局限,他在情感體驗和表現上往往具有狹隘性,他的作品也不容易被公眾認可。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藝術認知水平,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就是教學中需加以分析的重點。一個人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建立在豐富的情感生活基礎上的,在它的后面隱藏著一個人全部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本質,包括他的人生觀、生命質量以及文化素養(yǎng)、人生經歷、道德觀念,因此才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教師要訓練學生對美的感覺能力。發(fā)現美,不僅靠感覺器官,而且要用心和情感進行感知。教與學不僅是知識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手法,使學生與自己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重視他們的藝術情感體驗。
當今社會的多元化是世界發(fā)展的主流。日新月異的流行性趨勢,千變萬化的公眾訴求,都要求藝術設計者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fā)現”。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常常因為思維模式是無形的,而得不到實在的重視。在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中我們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創(chuàng)造性思維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v向思維是指頭腦沿著一條思路前進,直到找出最佳的方案和辦法。橫向思維則要求我們從各個不同的視角思索,不斷地從一條思路跳到另一條思路,直到確定并找出最佳的答案。我們知道縱向思維與思維的深度有關,而橫向思維與思維的廣度有關。擴展思維的廣度,也就意味著思路在數量上增加,可選擇的余地就大,其產生創(chuàng)意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我們要啟發(fā)學生交叉使用縱橫兩種思維,掌握好先用橫向思維找出合適的線索,然后再用縱向思維進行深入論證的方式[4]。
教師往往通過經驗積累掌握較豐富的知識技能,但往往忽視這樣一點,即知識技能是昨日積累起來的,而學生明天要走上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前提下,有些觀點到明天可能會覺得老套陳舊甚至需修正和推翻。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掌握最新的資訊和潮流,站在前沿的視角來著眼今日的知識點,把握事物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提出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教師在評定學生的作品時,如果下意識地以自身偏愛為標準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從眾定勢,在技能學習中這種情況尤為明顯。藝術設計類的教學不是去再造一批人云亦云的人,那樣在未來社會中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所以,教師應該弱化從眾定勢的影響,不要一味地從自我視角評定,對于與眾不同的觀點要引導鼓勵,創(chuàng)新的作品,往往是沖破定勢的結果。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是藝術設計教學中特別要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低年級重點可放在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習慣上,高年級重點可放在增加想象力的深度廣度上。在各課程學習中,要盡量使學生不受書本定勢、經驗定勢、從眾定勢的影響。以上就是對藝術設計類教學非智力因素的分析。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非智力因素是可以訓練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高校非常重要,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就是其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其思維方式、藝術審美、性格傾向、情感意志都是在校期間逐步形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心理學層面上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進行正確引導,關注非智力因素,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設計人才。
非智力因素在專業(yè)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在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習中更為顯著。如果沒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只靠智力因素是很難在專業(yè)學習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