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兆
(安徽大學(xué)漢字發(fā)展與應(yīng)用研究中心)
安大《詩經(jīng)》簡[1]七十二號上端稍殘,末端有編號“七十二”,簡文前半部分可與今本《詩經(jīng)·魏風(fēng)·汾沮洳》對讀,其上有“”(苂)字,該字所在詩句為“皮(彼)苂(一)乚(曲)”,今本該句作“彼汾一曲”[2]。與此字對應(yīng)的是“汾”,但“汾”在戰(zhàn)國文字中作(二十二年臨汾守戈·集成11331),此字明顯不是“汾”。
“苂”字可分析為從艸從火,會意字。
戰(zhàn)國楚簡中“火”字一般作[3]:
戰(zhàn)國楚簡中“火”字作偏旁時無甚變化:
古文字中從“艸”從“林”往往無別,故“苂”應(yīng)是“焚”字異體。甲骨文“焚”字既有從“林”作(合10408正)、(合10681),亦有從“艸”作(合10408正)、(合10688)[6]。
目前已公布的戰(zhàn)國楚簡中“焚”字出現(xiàn)了十幾例,皆從“林”作,無作“苂”者:
《說文·火部》:“燓,燒田也。從火、棥,棥亦聲?!倍斡癫靡詾椤盁奔础胺佟敝F[7]。
“苂”字從艸從火,會以火燒草之意?!吨芏Y·秋官·薙氏》:“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掌凡殺草之政令?!编嵶ⅲ骸爸^以火燒其所芟萌之草,已而水之,則其土亦和美矣?!盵8]《周禮·秋官·柞氏》:“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若欲其化也,則春秋變其水火。凡攻木者,掌其政令?!睂O詒讓《周禮正義》曰:“化猶生也,謂時以種谷也。變其水火者,乃所火則水之,所水則火之,則其土和美。”[9]
今本《詩經(jīng)》該字作“汾”,應(yīng)是通假關(guān)系。典籍中從“分”聲字與“焚”可通[10],如《周禮·考工記》:“妢胡之笴”,鄭注:“杜子春云妢讀為‘焚咸丘’之焚。”[11]又如《左傳·文公十一年》:“獲僑如之弟焚如?!薄妒酚洝斨芄兰摇贰胺偃纭弊鳌拌纭?。清華簡(壹)《楚居》中的“焚冒”之“焚”典籍中多異寫,如《史記·楚世家》作“蚡”,《史記》索隱引古本作“羒”[12],《戰(zhàn)國策·楚策》作“棼”,《國語·鄭語》與《漢書·古今人表》作“蚠”。另外出土簡帛中“紛”與“焚”、“炃”與“焚”、“棼”與“焚”相通之例甚多[13]。毛傳:“汾,水也?!盵14]朱熹集傳:“汾,音焚。水名,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15]
今本《詩經(jīng)》“汾”共出現(xiàn)4次,其中3次即是本文討論的《魏風(fēng)·汾沮洳》,還有《大雅·韓奕》“汾王之甥”中1次;“焚”僅有1次[16],即《大雅·云漢》“如惔如焚”中1次。惜安大《詩經(jīng)》簡并不完整,只有《國風(fēng)》部分,且《魏風(fēng)·汾沮洳》僅存第三小節(jié)。
梳理“焚”字形體的演變序列可以發(fā)現(xiàn),“焚”字異體安大簡作“苂”,上承甲骨文,表明安大簡具有早期性特點,這也與安大簡相關(guān)測年數(shù)據(jù)表明屬于戰(zhàn)國中期偏早階段相吻合。
[1]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M].上海:中西書局,2019.
[2]許瀚著,袁行云編校.攀古小廬全集(上冊)[M].濟南:齊魯書社,1985:319.據(jù)許瀚《論語附錄》所說,《六書分類》引石經(jīng)“焚”作“”,此為李家浩告知作者。
[3]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3.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
[5]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六)[M].上海:中西書局,2010-2015.
[6]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第1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2930.
[9]a.同[8]:2927-2928.b.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guān)諸問題[C]//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此文詳細討論了古人這一習(xí)俗,可參看。
[10]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M].濟南:齊魯書社,1989.
[11]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第1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3119.
[12]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5冊)[M].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2033.
[13]白于藍編.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匯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63.
[14]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毛詩傳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8:14.
[15]朱熹.詩經(jīng)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值得注意的是安大《詩經(jīng)》簡11號出現(xiàn)了“焚”字作“”,從“林”從“火”,與已公布的幾批楚簡該字寫法一致,《毛詩》作“蕡”,兩字可通。